在没有棉花的古代,人们都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作者&投稿:麻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秋风萧瑟,百花凋敝,又到了生仔的季节。公海龟依旧趴在母海龟的身上,却再也发不出酣畅的声音。十月之后,中亚和北亚的干冷空气开始逐渐增强,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北方的冬天开始。

在现代,冬天的寒冷没什么可担心的,也就是穿一件棉大衣或者羽绒服的事情。可是,在相同冰冷、棉织物却没有普及的古代,普通人是怎样抵挡寒冬的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首要依靠动物皮裘来制作衣服。《礼记》记载:“无丝无麻,羽有衣”;《论语》中也写到“狐貉之厚以居”,意思就是狐貉的皮毛很厚,可以用来做垫子。

可以看出,在丝与麻出现之前,人们多用动物皮裘来御寒。“裘”是古代常见的冬衣,富人穿狐、貂、豹制作的裘衣,轻便保暖。穷人取暖选择鹿、羊、狗制作的裘服。

除了裘衣,一般人家也用丝麻做被褥、冬衣的原料。丝麻做成的冬衣叫“袍”。再穷一点的冬天只能穿“布衣”或“褐”,褐是用兽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穿在身上浑身难受。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茹毛饮血的时代逐渐过去。单单用动物毛皮作为御寒衣物,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所以,新的替代品开始出现。

在棉花传入中国以前,丝绸与麻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纺织物。其中丝绸轻柔、美观,是故价格昂贵,穿戴者非富即贵。而麻虽然粗糙,但造价较低,时常是穷人们制作衣物的首选。

当然,在寒冷的冬天,仅仅是依靠丝绸布匹来御寒,相对有些单薄。而如果简单的增加层数或者厚度,不仅会影响行动,高昂的造价也会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所以,聪明的古人找到一些填充物,放在衣物或者被子的夹层之中,和如今的棉衣羽绒服等等是一个道理。

至于填充物的选择,其实要根据家庭的富裕程度而定。在富贵人家,往往会用羽绒或者蚕丝来作为填充物。而普通家庭,没有那样的条件,只能是选择用芦花和杨絮这些相对比较廉价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花钱。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芦花和杨絮都是季节性产物,一定要注意采集时间。春天采杨絮,秋天摘芦花。如果不小心错过了杨絮,还可以采芦花,但是如果连芦花都错过了,那么冬天就只能挨冻了。

此外,古人还会用木棉来御寒,将其填充到被褥里面。所以在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不过,不管是芦花杨絮还是木棉,其御寒效果都远远不如棉花。

在晋剧《鞭打芦花》中,便提到过芦花和棉花的差距。

话说古时候有个男孩叫魏子干,自幼丧母其父后娶一女子,又生下一男孩,子干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万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生的儿子用上好的棉花,而给子干用芦花。

一日,父亲见子干明明穿着厚实的棉衣,却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顿时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

父亲见此,恍然大悟,可怜子干遭遇的父亲旋即便要写下休书,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而子干却赶忙跪地求情说:自己没有了亲娘,不想让弟弟再失去亲娘,继母虽不爱他,却爱弟弟……

所以,古人真正的开始享受温暖,其实是在棉花传入中国,并且大规模推广使用之后。在此之前,古人虽然有着御寒手段,但是整体效果不佳,这才有着所谓“狐裘不暖,锦衾薄”的说法。这是唐朝岑参在新疆的天寒地冻中发出的感叹。穿着狐狸毛皮做的高档皮草,盖着锦衾都不暖和。

当时的人们,更多的是靠身体机能来抵抗寒冷,在同等条件下,古代人的抗寒能力要比现代人强得多。

比如《卖炭翁》里写道: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能够在一尺雪的天气穿单衣去卖炭,虽然很冷很可怜,但是他依然能够忍受,说明古人抗冻能力强,就算没有棉被,简易的材料也能对付过去。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古人茹毛饮血,生存的环境十分严酷。相应地,人类本身的机能也在适应这些严酷的条件,无法适应的那些人就被无情地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晚。至少在2000年以前的秦汉时期,西域地区就已经有栽种棉花的传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棉花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当作经济作物,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

直到唐朝,古人才真正认识到棉花的实用价值,用其作为原料,制作棉织物。但是,此时棉花的种植技术还未得到推广,仅仅限于贵族圈子里流行,穷人是根本用不起的。

所以我们看到杜甫的诗里会有如此描写: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真正使得棉花成为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物资,其实是在明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后。此时棉花渐渐进入一般人的家庭,这时候的百姓们才终于得到了一种廉价的温暖,而不用在北风中颤抖,穿戴破旧的长袍或狗皮大衣,就像他们的先人一样。

明朝内阁大臣邱浚称赞这一点:

“没有土地,没有南北是恰当的,百姓是富人还是贫民都依靠它。”

随着棉纺织工业的兴起,棉织物现已是一切家庭不可或缺的产品,棉纺织业逐渐扩大。在明代徐一夔的《织工对》中,有着这样的记载: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当然,即使是棉织物已经大规模推广,对于穷人来说,这依然很奢侈。许多家庭用不起棉织物,所以只要能保暖,什么都可以用的第二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大约1964年冬天,一个普查队进入陕西四川交界的大巴山深处,在一个村子里搞普查。发现这些人冬天睡觉叫冲壳子。就是钻进玉米壳堆里去睡觉。过着如此贫寒的,如同野人一样的生活。

由此可以想象,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只要能御寒,什么方法都可以用的。




没有棉被之前,古时候寒冷的冬夜,富人和穷人都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我国最开始是没有棉花的,棉花这种作物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河流域,直到公元前两千年它才出现在我国的土地上(云南,新疆以及广西)。中原地区广泛种植棉花已经很晚了,并且其一开始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看(见于苏莱曼游记)。直到宋元交替之际,棉花才被中原人作为纺织品进行使用。用...

古代没有棉花如何御寒
1、丝麻:在深冬的时候,有钱的古人们会穿上一层又一层的丝绸衣服,用以御寒。而买不起丝绸的穷苦人,就会穿上多层麻衣御寒。2、裘:也就是皮毛,古人发现了皮毛的保暖效果,尤其是游牧民族更是一早就开始穿上皮毛制作的衣裳来保暖。3、木棉:是一种树木,外形高大,很好种植。古人在没有棉花的时候...

古代没有出现棉花之前 古人冬天都用什么保暖抗寒
棉花没有出现之前,古代人用什么御寒 古代在没有出现棉花之前,基本上都是用丝麻,裘衣,木棉还有沙土等方法来御寒。前面的这两种方法一般普通的人是没有办法拥有的,对于这些贫穷的老百姓来说,就只能够选择后面的几种方法,比如沙土在当时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抵御严寒。一.用丝麻御寒 ...

古代没有出现棉花之前古人冬天都用什么保暖抗寒
4. 木棉的使用也是古代人们的一种智慧。木棉树的纤维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人们将其加工成衣物内里,用以抵御寒冷。5. 沙土的应用同样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穷人们会用碎布料和布袋子装填烧热的沙土,以此作为保暖手段。综上所述,古代在没有棉花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丝麻、裘衣、木棉和沙土等多种方式来...

没有棉花古人盖什么
在使用棉花以前,人们使用兽皮取暖。(贵族使用羔羊皮、狐皮等)。北方常用羊毛做毡子。人们养蚕抽丝,丝绵头可当充填物。南方有“葛”,北方有苎麻、大麻,都是可做纤维的植物。秦汉时代,大量使用丝、麻制品。现代考古发现,汉朝我国西北一带已有非洲绵的存在。海南岛、福建、广西、广东一带都生产用棉花...

古代没有棉衣棉裤的时候,百姓们都是怎么度过冬季的?
随着天气的慢慢转冷,许多地方又降雪不止,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们都已经是棉衣一层层加身了。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我国最开始是没有棉花的。直到宋元交替之际,棉花才被中原人作为纺织品进行使用。用棉做出来的衣服保暖效果好,更利于人们度过严寒的冬天,所以对于棉纺织品的出产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

在棉花没有大量种植的年代,普通人冬天都穿什么衣服?
看看《射雕英雄传》就知道了,郭靖和黄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觉得对方衣衫单薄,心里不忍之下就送了一个貂皮大衣。另外,以前还专门有个职业就是打猎,猎物的皮毛可以卖很多钱。因此,以前棉花没有大量种植的年代,普通人应该是穿兽皮衣的。

古人没有棉花,很冷的时候睡觉盖什么保暖?
在没有棉花的年代,古人设法维持温暖。富裕家庭可能会铺设皮草,穿着裘皮大衣,被子里填充羊绒或鹅绒。一些不喜欢动物皮毛的富裕人家,可能会使用南方进贡的木棉作为填充物。轻便的丝绸也被用作保暖材料。游牧民族则可能使用羊毛和羊皮。在较温暖的地区,穷人可能只能依靠身体产生的热量保暖,甚至多人挤在一起...

古代没有棉花之前,古人是怎么过冬的?
在没有棉花的情况下,古人们又是拿什么过冬的呢?首先是动物皮毛。我们知道,古代是有打猎这个行业的,当时山林里的野生动物,身上的皮毛就是一种主要的御寒手段。但是当时皮毛十分难得,所以普通人家用不起皮毛,充其量只是用的羊皮和牛皮。尤其是在跟北方游牧民族的贸易中,我们用茶叶,瓷器等交换的主要...

历史上没有棉被前,人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
那么,在古代寒冷的冬季,在之前没有棉花制成的棉被的日子里,穷人和富人又是怎样过冬的呢? 两者到底有何差别呢? 一、最为常见的都是烧火取暖,但烧火的材质与规格不同。 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古代劳动人民就发现了火焰的应用,除了能够制作熟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取暖。 于是,从此之后,火焰取暖成为了不管是...

辽中县15261411020: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代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 -
柳空千金: 宋朝之前,即使没有棉花棉被,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保暖御寒,具体分析如下: 一. 用动物绒毛、柳絮和稻草等作为填充物,来制作被子御寒.据史料记载,棉花真正开始被引入中国,是在宋代的末期,它的原产地是印度与阿拉伯这两个...

辽中县15261411020: 无棉时代,古人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
柳空千金: 中国古代本土的纺织材料,主要是葛,麻,蚕丝,羊毛.冬天御寒这事,就拿这几样材料做文章.最常见的御寒材料就是丝絮,有高档低档之分,高档的是蚕丝絮,又叫“纩”,低档的是用螺丝用的下脚料,叫做“缊”.这种材料主要用来做绵...

辽中县15261411020: 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
柳空千金: 《礼记·礼运》篇关于衣服演化的记载表明:当世界处于冰河时期或当冬季来临,在麻、丝织物还未出现之前,鸟兽的羽毛和皮毛会自然的被取来御寒护体,此时,最早的衣服就出现了.可是这时候的兽皮未经人工裁减缝拼,只是原始的兽皮;...

辽中县15261411020: 先秦的时期没有棉花古人是如何御寒的呢?
柳空千金: 用兽皮,比如说老虎,牛,羊等动物的皮或者是毛,用来御寒

辽中县15261411020: 古代怎样过冬 -
柳空千金: 古代棉花传入中国是在宋明时期.他们怎么过冬呢.那古人那时更冷,而且衣服又少,没有棉衣,他们怎么过冬呢?有钱人: 古时富人家里有一种暖室,在盖房子的时候,用铜来当顶梁柱,铜柱中间是空的,冬天的时候把烧红的碳,倒入铜柱中,铜柱受热,使室内空气热起来.这样就不冷了. 平常人: 平常人家家都备有碳鉴.就是一种大的铜或铁盆,特冷时,一家人围着火盆取暖. 穷人: 穷人到冬天时会在家里用土造一个大的空心土敦,类似于现在的炕头,但是那时的人不懂调节温度,经常出现烧死人,烫伤人的事情.

辽中县15261411020: 棉花在明朝才开始种植,古人都是依靠什么过冬的 -
柳空千金: 古代人在前3000年虽然没有棉花取暖,但是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棉花的替代物,那就是木棉.木棉的质地短而细软,中空率高,很适合制作御寒物品. 古代人们多以打猎为生,猎物的肉可以吃,动物的皮毛可以用来当做御寒的衣物,御寒效果最好的要算貂皮,能御寒、保暖性强、不沾水等特点而成为皮毛中的上品,多半为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起,平民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 丝麻制品,这种材料大多数时间都在作为衣织品的原料,丝麻不仅可以做衣服,还可以做成麻绳,丝麻一直到元朝,才被棉花逐渐的替代.

辽中县15261411020: 古人是怎样防寒越冬的 -
柳空千金: 从西安的 “半坡” 遗址看,数千年前的中国人就会搭建火炕,生火取暖.古人以皮衣御寒、火盆取暖.【水浒】描写了林冲 “向火” 取暖的情节.【三国演义】描写了头戴 “风雪帽” 的情节.古人的棉衣里面的丝、毛.棉花传入中国以后,多以棉花做棉衣、棉鞋.

辽中县15261411020: 在中国没棉花时,人们穿什么取暖? -
柳空千金: 中国丝绸的历史长啊,穿丝棉啊,现在很多人使用什么蚕丝被,其实就是原来的丝棉被.记得唐代《卖炭翁》中“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穿着就是绸衫,那是冬天啊.再早些,正如司马光所说:“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早期中国主要是栽种桑、柘、大麻、苎麻等,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至元明时代,棉花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辽中县15261411020: 冬季御寒 - 古代人冬天怎样御寒?古代的冬天肯定比现在更冷,我想问一下,古代人
柳空千金: 古代 人 有还能多 转移地方 还有 避暑山庄 还有 过冬的地方 想百姓的话 他们自己有御寒能力 天天干活 所以 自身 就有 很轻的御寒能力 还有 赤脚 过河的 典故 所以 他们的 体质 都有遗传的

辽中县15261411020: 远古的人类怎样抵御寒冬?
柳空千金: 一开始在山洞中避风,然后懂得使用动物皮毛作成简易"衣服" 有了火的文明以后,用火取暖. 有了农业文明后,有了棉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