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哪个朝代

作者&投稿:涂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是什么时期的人~

商鞅是战国末期卫国人,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商鞅的思想在当时那个时期让人感觉十分特殊,但是商鞅去世以后,他生前提出的一些意见,经过发展以后逐渐形成了一门学派,还被人称为“商学派”。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战国时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商鞅是秦孝公时期著名的变法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原本是魏国国君的后代,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他在秦国变法主要内容有:承认土地私有制、废除井田制,主张重农抑商,设立十二军功制,在商鞅变法后,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是秦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

但是商鞅的结局最后不太好,因为他的变法触犯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虽然商鞅最后的结局并不好,但是商鞅变法一直在秦国延续了下去。

商鞅画像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1]人。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2]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概述图来源:中华英烈祠[3])

本名
王安石
别名
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

介甫

半山
所处时代
北宋
人物关系

王雱
儿子

王益
父亲

王安礼
弟弟

王无咎
学生

徐禧
对手
快速
导航
为政举措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亲属成员

史料记载

后世纪念
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5] [1]

王安石题跋像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6] [7] [8]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江西人曾巩,曾巩向同为江西出身的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9] [10]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11]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12]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13] [14] 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15]
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16]
他质疑皇帝和龙杂交,还怼天怼地,被认为是王莽的“接班人”

看鉴
赞12
阅读4040
陈说政事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17]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18] 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19] [20]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21]

商鞅又名卫鞅,是东周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秦国秦孝公手下主导秦国变法的大臣,也是为秦国奠定了日后统一六国基础的最大功臣。所以商鞅从朝代上来说应该是东周,也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东周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商鞅在秦国实施了"商鞅变法",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变法后,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安石
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
收起
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万斌生创作长篇历史小说
原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巡视员
童一秋主编传记
《爱我吧,苏东坡》登场角色
收起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huosang428520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1]人。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2]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概述图来源:中华英烈祠[3])

本名
王安石
别名
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

介甫

半山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
出生日期
1021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
1086年5月21日
主要作品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
主要成就
推行维新变法,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收复五州
爵位
舒国公→荆国公→舒王(后追夺)
官职
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司空等
谥号

追赠
太傅
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一
性别

人物关系

王雱
儿子

王益
父亲

王安礼
弟弟

王无咎
学生

徐禧
对手
快速
导航
为政举措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亲属成员

史料记载

后世纪念
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5] [1]

王安石题跋像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6] [7] [8]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江西人曾巩,曾巩向同为江西出身的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9] [10]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11]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12]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13] [14] 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15]
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16]
他质疑皇帝和龙杂交,还怼天怼地,被认为是王莽的“接班人”

看鉴
赞12
阅读4040
陈说政事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17]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18] 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19] [20]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21]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 商鞅变法的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是谁说的?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编辑] 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

商鞅在哪个朝代
商鞅是秦孝公时期著名的变法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原本是魏国国君的后代,后来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他在秦国变法主要内容有:承认土地私有制、废除井田制,主张重农抑商,设立十二军功制,在商鞅变法后,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是秦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

商鞅变法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商鞅是哪个朝代的人?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 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时期大臣 ,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商鞅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国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

中国的商秧变法是在哪个朝代的出现的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晕,答快了。搞错了。哈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28 展开全部 商朝 ...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
相信大家对于商鞅变法都有所了解,但是你们知道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欢迎阅读参考! 商鞅个人简介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是战国时期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1...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
详细来说,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人,因此也被称为卫鞅。他后来因为在秦国变法有功,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故史称之为商鞅。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以求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秦国在秦孝公时期,也决心进行彻底的改革。商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秦孝...

商鞅朝代据现在2015年时隔多少年了
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距今年2353年。

周朝到清朝的历史人物简介是什么?就举出其中一个朝代的也可以~_百度知 ...
商鞅 卫国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孙武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灌阳县15670994565: 商鞅变法发生于哪个朝代? -
枞娣鹭鸶: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素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素,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共两次变法.商鞅变法发生在...

灌阳县15670994565: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 -
枞娣鹭鸶: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灌阳县15670994565: 商鞅变法是什么时期的 -
枞娣鹭鸶:[答案] 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的秦孝公时代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2.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

灌阳县15670994565: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
枞娣鹭鸶: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灌阳县15670994565: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人? -
枞娣鹭鸶: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

灌阳县15670994565: (22727)商鞅是哪个朝代的?
枞娣鹭鸶: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灌阳县15670994565: 春秋战国时期,为秦变法的商鞅是哪国人? -
枞娣鹭鸶: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又叫卫鞅.因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孝公封其在商地,又称商鞅、商君.其所著的《商君书》,为后朝代立法标准

灌阳县15670994565: 商鞅变法出现在什么时期? -
枞娣鹭鸶: 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

灌阳县15670994565: "商鞅变法"是哪个朝代的事件? -
枞娣鹭鸶: 东周朝战国时期的秦国孝公时代

灌阳县15670994565: 商殃是哪个朝代的人呀? -
枞娣鹭鸶: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