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和苏轼的异同?

作者&投稿:衷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与柳宗元的异同~

一、相同点
1、苏轼与柳宗元文章成就都高。柳宗元、苏轼同被后世列入“唐宋八大家”,对我国寓言文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苏轼与柳宗元文章思想性都很强。、柳宗元、苏轼的寓言现实针对性很强,往往是对当时重大政治问题的讽谕。
3、苏轼与柳宗元都是有名的政治家。柳宗元参与了唐末的著名改革,苏轼则在地方上政绩显著。
二、不同点
两人心态不同。苏轼的豁达、乐观却是柳宗元所难以企及的。他们都曾放足山野,寄情山水,但柳宗元始终念念不忘的却是自身的遭际堪伤。

扩展资料: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年。虽然已有20年的短暂和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柳宗元

简单说就是老苏的多数显得大气、豪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人感觉时时胸怀祖国,放眼劳苦大众。最典型的就是即使被贬到黄州,心情超级不好写出来的也是大气的大江东去,柳三的给人感觉好像是都是写给青楼女子的,都是儿女情长不登大堂的非高雅之词。大体都是,但是也有让老苏佩服的《八声甘州》,同样大气。.

柳永与苏轼分别为北宋时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领袖人物。

柳永,字耆卿,又名三变,字景庄,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官屯田员外郎,是以又称柳屯田。生卒无细考,约生于公元984年,比苏轼年长五十三岁左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曾贬黄州,故又称苏黄州。生于公元1037年,苏轼约十六岁时柳永去世。

很多人都以为柳永不如苏轼甚至还编出了“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这段扬苏抑柳的词话。且不说这段苏东坡与秦学士之间的词话纯属无稽之谈,只问:人称北宋词坛第一人的柳永难道真的不如大胡子的苏轼吗?再者,东坡自己看柳永的态度又是如何?

依我看来柳永在文章,政绩等方面的确是不如苏轼,但仅在词坛来说苏轼却是万万及不上这位前朝仅有白香山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词坛巨人的。苏轼词开豪放一脉确实有其过人之处,然而假若没有柳永又何来的苏轼?

众所周知,在柳永之前词坛只有小令而无长调慢词,而且在当时词也不过是贵族士大夫的歌筵舞席之消遣,是柳永让它走入了平民化,走入了下层文人和市井之间,因此词才能购在整个中国广为流行。换句话说,若没有柳永的贡献后世也根本形成不了可以与唐诗相媲美的宋词文化,顶多也不过再出现几个如花间、云谣、敦煌之类的小高峰。后世的东坡、美成、幼安之辈不过是在柳永已经打好了的基础上将之加工,使之豪放化、格律化、通俗化。这些的确都很了不起,但是万事只有开头才是最难的,谁也无法否认这开头的第一步是柳永走的,这最难的第一步是柳永迈出的,别人若站在柳永的位置又能否迈出这一步?真的很难说。

柳永不但迈出了这第一步,而且苏轼的豪放、美成的格律、幼安的通俗也在他的词作中早有体现。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豪放)《八声甘州》全篇(格律)“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通俗)若是严格说来东坡、美成、幼安只怕连创新都算不上了,仅能称为加工罢了。

苏轼出道之时柳永早已是名满天下,“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当世之人多有排斥、贬低柳永,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嫉妒心理罢了。况且无论他们怎么样排斥也好,贬低也好,他们中间又有谁填的词没有受到柳风的影响呢?新出道之人就更是如此了,苏轼——便是其中之一。

苏轼的前期作品自不必说,直到他完成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他才敢说一句“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此后便是以“自是一家”自律,致力要背柳风而行。不过此处要说明的是:东坡并非如时人所说看不起柳风,而是为了“自是一家”这个目标而努力着。

可惜的是柳永对整个文坛的影响实在太大,苏轼学词时对柳词也是记得实在太深。尽管他想要完全超出柳风而去“自是一家”,然而柳风在他心中却是早已根深蒂固,在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中总是会不经意的夹杂数不胜数的柳词化句。

如:

“蜗角功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苏《满庭芳》)
“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柳《凤归云》)

“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飏。”(苏《满庭芳》)
“层波细剪明眸,腻玉圆搓素颈,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也,乱云愁凝。”(柳《昼夜乐》)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苏《蝶恋花》)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柳《忆帝京》)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苏《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蝶恋花》)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念奴娇》)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柳《双声子》)

苏轼晚年的作品倒是渐渐离了柳风,然而在他死前几年为怀念朝云而作的《西江月》中居然又写出了“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的句子,一看即是标准的柳风。一生致力“自是一家”的苏轼跳了几十年居然又跳回了柳七郎的怀抱。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年轻时,常出入歌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于是他索性放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他一生穷愁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最
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柳永还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善于用通俗的语言传情状物,雅俗共赏,因而流传很广。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有《乐章集》。

柳永词全集见:http://www.shiandci.net/lyc.htm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苏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忧虑。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东坡,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父亲也跟着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 《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四,漂泊流离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的确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绝》的第四首:"杖黎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首诗就是讽刺青苗法的执行不力,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赌场、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但这毕竟是诗,本不应构成罪状,但是围绕新法所进行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己演变成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苏轼的诗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贵,就难免获罪。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前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 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势缓和下来。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傣,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一家大小靠仅剩的钱节俭过活。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替他请得可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他汗流陕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则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于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便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做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其名为 "东坡雪堂",从此自号 "东坡居士"。
苏轼在经过了此次的文字狱冲击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他虽然一直压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写诗惹祸,但创作的激情岂是能压抑住的?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冤屈与不平,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处寻幽访胜,悠闲度日。这段期间对苏轼而言,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书,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于 "乌台诗案"给他打击很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 《前赤壁赋》,即在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赋》外,他还作了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此时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邑、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有天真烂漫之趣。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很投机,这时的东坡对王安石仍不客气,亲切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而违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儿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五、政事艰难

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后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大力提拨旧派人物,东坡奉召还朝,太后命坐赐茶,又撒御前金莲烛台送他回院。由于太后废除新法,政局的情势开始逆转,原为政权中枢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执政。后世史家称之为 "元枯更化",旧法派继续当权执政。
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苏轼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人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夹缝里的人物,两面都不讨好。
这年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去世,使得旧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丑陋的派阀之争。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朔党夹杂其间,也纠缠不清,派阀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对私事的诽谤。
元枯四年,苏轼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便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上任时,杭州人焚香列队欢迎,不料苏轼刚到任就遇到严重的天灾和病害。后来,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作风激进的朔党的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而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六、诗人之死

苏轼的职位越升越高,而对立的党派对他的攻击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对其以前的文字狱(即乌台诗案)大作文章。郁郁寡欢的苏拭请奏调任江南之地,但末获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苏轼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高太后崩逝,"元佑更化"也随之宣告结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政权又转移到吕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里,于是又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弹劾。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义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他对这一切安之若素。他有两句诗写道:"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即使身处遭人唾弃的岭外之地,也不因此而丧志,仍旧悠然地过着清贫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罢休,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他。这次苏轼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岛,是一个人迹罕至,瘴疬丛生之地。而苏辙当时则被贬在雷州,两地间隔着海峡,两人要分手时,苏轼还打趣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糊□,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作诗自娱。他还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苏轼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但他仍然超然洒脱,并自得其乐。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在自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苏轼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苏轼北还,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随船前行,争着要看看这位久经磨难的大诗人的风采。然而,此时的苏轼因旅途劳顿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0218.html

要说“同”么……那就是都是宋朝的,都对后世诗词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吧。两个人差得还挺远……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作品风格。

柳永,北宋词人,早年才华横溢狂放不羁,被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长年在歌楼舞榭这种地方潦倒终身,最后还是由众歌伎凑钱埋的。不过也正是柳永把宋词从宫廷带到了民间,是真正的“宋词全民化之父”(我起的名字,哈哈~)。而慢词也是在柳永手中被大量创设并走向成熟。其词风格婉转悱恻,多歌男女恋情、市井生活等。柳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与柳永的仕途不济相比,苏轼则身居要职,社会地位比柳永高得多,胸怀抱负也相当远大,我想这也是造成二人词风差异的重要原因;苏轼除了文采非凡,还精通音律书画等等,可以说是通才;其词多哲理深刻,常怀报国之志。苏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简单几句话:
异: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词人
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同:都是宋代著名词人,其词都成为两个词派的典型代表
都走过仕途经济,但都不算理想,尤其是柳永

同: 都是男人 异:不是同一个人


永和镇的历史文化
永和镇不仅闪烁万家灯火,汇集八方商贾,而且还是“文墨之邦”。宋初,三朝重臣、仕至丞相的周必大,坚持抗金的名臣欧阳珣、白鹭洲书院山长、教育家欧阳守道都出于此镇。文天祥的祖居地也在这里。永和的山山水水是许多文化名人游历之地,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基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大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

永和九年的拼音
3、永和九年也是宋朝文化的峰值之一。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主张天人合一、尊儒重道,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兴起了一些为文人所喜爱的艺术类型,如诗词、绘画和剪纸等。当时出现了许多文艺名家,如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人。常见的三种纪年法 一、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鲁...

序类文言文阅读
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宋|和陶停云四首-苏轼
陶渊明的停云诗写在江西的春日细雨中,苏轼写在海南的冬至。同样是雨,大有不同。海南的冬雨,雨雪夹杂,带着龙卷风,海面上波涛汹涌,更显苍凉。此时陪着他的只有三儿子苏过,也不知道后来那位隐士吴道士此时到海南岛了没。苏轼被贬黄州时,结识的和尚道士很多,他真的是一个什么人都能聊起来的人,...

苏轼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重要转折点?
直到宋徽宗即位,苏轼的命运继续起伏。他被流放到连州、应永和永州,直至朝廷大赦,他才得以重返政坛,被任命为晁郎峰,这是对他才华和坚韧的再次肯定。苏轼的一生,是诗与远方的交织,是逆境与顺境的转换。他的故事,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深沉的才情,至今仍让人深深着迷...

苏轼最出名的诗词
章惇年轻的时候,和苏轼其实是好朋友,乌台诗案时,也出过力设法解救苏轼,但后来因政治立场不同,就分道扬镳了;也有人说,章惇其实是很嫉妒苏轼的。总之,把苏轼贬去儋州,是章惇的主意。一种说法是苏轼曾在惠州作了一首诗,里面着:“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显示出他在春天午睡的'悠闲日子,后来此诗...

苏轼描写夏天雨景的诗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 《前赤壁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 苏轼 《中秋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

评价苏轼的名句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问行 2010-05-09 · TA获得超过6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

天下前三行书是哪三位书法家的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王羲之《兰亭序》概况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古代风俗,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聚集到水边嬉游,以示用水...

苏轼的生平及经历和诗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

谯城区15124822638: 苏轼和柳永的写作风格异同, -
其希迪利:[答案] 苏轼和柳永的写作都善于感情融入词中,情景交融.“豪苏腻柳”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谯城区15124822638: 苏东坡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如何? -
其希迪利:[答案] 自明人张延首创词有婉约、豪放两派之说①,后之论词者,大多宗之.词自晚唐五代以来,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又一变②,柳词婉约明丽,苏词豪放隽永,可以说此二人正是这两种不同词风的代表. 据称出自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

谯城区15124822638: 苏轼与柳永词风异同(结合作品鉴赏分析论述) -
其希迪利: 苏轼、豪放派 大江东去…… 柳永、婉约派 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

谯城区15124822638: 蝶恋花 柳永和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
其希迪利: 1.风格不同,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而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风格有很大差异 2.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苏词表达的是报效祖国,战死沙场的豪情和爱国感情,而柳词表达的是一种愁思,是一种小的情感 相同就是都是词

谯城区15124822638: 柳永的词和苏轼的词有什么异同 -
其希迪利: 都是著名词人,前者是婉约派后者是豪放派

谯城区15124822638: 详细的苏轼词风与柳永词风的比较 -
其希迪利: 老苏什么都写,以豪放为主,柳永只写风花雪夜.然李清照说,老苏那是巨才,诗词对他来说那只是玩玩罢了,但他那写得是词吗?因为词和诗之间最大的不同是词是有音律的,老苏那写的有音律吗?而柳永写得那才叫词,但又格调太底了.

谯城区15124822638: 柳永,李清照,苏轼三位词人的词的创作特点的比较区别 -
其希迪利: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

谯城区15124822638: 苏轼和柳永:北宋苏轼与柳永之间是什么关系 -
其希迪利: 相同之处:他们对词的发展都做出了新的探索,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词的表现题材. 不同之处:词风差异很大 苏诗的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开创了豪放词派. 柳永却促进了慢词的发展在词的语言表达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谯城区15124822638: 柳永与苏东坡在抒发壮志难酬的表现上有何区别??? -
其希迪利: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苏东坡,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谯城区15124822638: 古语说的一段柳永与苏轼词风的不同? -
其希迪利: 当”晚柳“,与后文东坡对照时,很容易想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两人的相关性与对照可谓不言自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