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

作者&投稿:抄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孔明与后主刘禅的关系是臣和君亦父与子,关系微妙。刘备白帝城永安宫托孤,让儿子像尊敬父亲一样对待丞相孔明。刘禅17岁在成都比太子身份监国,孔明42岁成为托孤大臣。当时,国君18岁可以亲政,孔明代理把持大权12年,刘禅无有怨言,孔明出征时写《出师表》,还不忘教诲刘禅要重用谁,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也无二言。孔明力主北伐,举全国之力屡屡征战,刘禅不以为然,主张坚守不出,使民生养息。孔明死后,刘禅明确主张不轻言出战,但孔明生前,刘禅不与孔明争执。以孔明主张为主见。孔明街亭兵败,自贬三级,犹如奸雄曹操违军令应砍首,却自己割发代替首级一样,孔明自己提出降级,实至上还是丞相之权,刘禅也无二言,还一再宽慰孔明。在古代,皇帝掌握生杀大权,岂容大臣自己拟定处罚标准?若是换个对下属专权不满的上级领导,肯定会借机拿下孔明,并号召百官与孔明划清界限,至少也会顺势拿掉孔明的专权,刘禅没有这样做。孔明有这样的上级领导,才有后来的万世景仰。如果说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愚笨懦弱,但他至少不介意下属的冒犯。万人之上的皇帝如此这般,也算千古一帝了吧。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由此踵蹑的问题就从这里引发:作为刘备的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鱼水型的君臣关系吗?换句话说,刘禅与诸葛亮也能成为“黄金搭档”吗?

  还是让史实说话吧。

  刘禅承续大统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按照两汉社会的“孝”风,这无非是叫刘禅与诸葛亮共处,凡事让着几分,似乎诸葛亮亦当仁不让,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闻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孰真孰假,难道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凛然的《前出师表》吧。在这封表中,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后者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史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有人又提出“立庙于成都”,“后主不从”。但提出者坚持,刘禅只好让步。试想: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亦是“如鱼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难别”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要兴兵大举北伐。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是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可能是刘备的临终嘱咐,或是诸葛亮的过于严厉、刘禅的忍让和宽容等因素和作用,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谐音调,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但也说不上太糟。对此,今人总不能苛求于前人吧。

【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系1:君臣关系,刘禅为君,诸葛亮为臣。
关系2:义父子关系,诸葛亮为父,刘禅为子。
【刘禅】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
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由此踵蹑的问题
就从这里引发:作为刘备的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
这种鱼水型的君臣关系吗?换句话说,刘禅与诸葛亮也能成为“黄金
搭档”吗?
还是让史实说话吧。
刘禅承续大统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
从事,事之如父。”按照两汉社会的“孝”风,这无非是叫刘禅与诸
葛亮共处,凡事让着几分,似乎诸葛亮亦当仁不让,大权独揽,“政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虑后主富
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
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
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闻
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
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
孰真孰假,难道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凛然的《前出师表》吧。在这封表中,诸
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
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
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
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
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
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
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
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
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
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
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后者死后才逐渐地
显露出来的。史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
听。”有人又提出“立庙于成都”,“后主不从”。但提出者坚持,
刘禅只好让步。试想: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亦是“如鱼
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
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
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
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
为主,兼管军事;费�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
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
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
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举措,能是一
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难别”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公元
238年),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
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要兴兵大举北伐。
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
“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
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是
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
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
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可能是刘备的临终嘱咐,或是诸葛亮的过于严厉、刘禅的
忍让和宽容等因素和作用,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谐
音调,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
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但也说不上太糟。对
此,今人总不能苛求于前人吧。

出师表》有前后两次。第一次诸葛亮是在平定南蛮之后又积蓄数年,资源丰富,国内安定,士气正旺时出征的,此时的他怀着必胜的信心。他写这篇《出师表》给后主,为了让后主坐镇后方安定大局,起码不能给自己添乱子,像后来的魏明帝就很信任司马懿。第二次的《后出师表》,诸葛亮之前已经打了败仗,士气低落,也就没有很多豪言壮语了。此时蜀国国力也内耗的利害,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于病逝五丈原,令后人扼腕。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
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由此踵蹑的问题
就从这里引发:作为刘备的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
这种鱼水型的君臣关系吗?换句话说,刘禅与诸葛亮也能成为“黄金
搭档”吗?

还是让史实说话吧。

刘禅承续大统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
从事,事之如父。”按照两汉社会的“孝”风,这无非是叫刘禅与诸
葛亮共处,凡事让着几分,似乎诸葛亮亦当仁不让,大权独揽,“政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北伐前夕,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虑后主富
于春秋,朱紫难别,”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
刘禅,“后主益严惮之”。刘备逝世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智量甚
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闻
讯,宽心地表示“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是,仅几年功夫,诸葛
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别的相反评价,把刘禅的智商贬得一塌糊涂。
孰真孰假,难道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千秋凛然的《前出师表》吧。在这封表中,诸
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
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
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
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
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
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诸葛亮大
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
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
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
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须
知,诸葛亮的最终使命是辅佐刘禅执政而不是代替刘禅执政。

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后者死后才逐渐地
显露出来的。史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
听。”有人又提出“立庙于成都”,“后主不从”。但提出者坚持,
刘禅只好让步。试想:倘若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亦是“如鱼
得水”,恐怕刘禅就不会再一再二地反对给诸葛亮立庙了吧。

不仅如此,刘禅还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跟诸葛亮完全不同的
举措:

其一,废除了丞相制。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先是以蒋
琬为尚书令和大将军,后又以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
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
为主,兼管军事;费�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这种新的政治格局
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
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乃自摄国
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举措,能是一
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难别”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其二,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公元
238年),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以往碰到这种有利时机,假
若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会放过,肯定会迫不及待地要兴兵大举北伐。
刘禅唯恐蒋琬又走诸葛亮老路,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
“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刘禅强调要与孙吴政权互相配
合,同时兴兵,合力伐魏,否则,以弱蜀单独伐强魏,其结局只能是
像诸葛亮生前那样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由此看来,刘禅基本上是不
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方针的,只不过碍于种种原因,他没有也不可能在
诸葛亮生前表示反对。

当然,可能是刘备的临终嘱咐,或是诸葛亮的过于严厉、刘禅的
忍让和宽容等因素和作用,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存在些许不谐
音调,但双方毕竟没有撕破脸皮,更没有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观其
相处始终,基本上还是说得过去,说不上太好,但也说不上太糟。对
此,今人总不能苛求于前人吧。

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付给大权,刘禅受刘备和诸葛亮教诲,称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以刘禅为君主和傀儡两个角色关系,诸葛亮既不篡位,而是辅佐阿斗.且以老资历和先皇(刘备)两张王牌操作刘禅. 从出师表就能看出来.[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明显用刘备和自己的资历迫使刘禅必须让诸葛亮北伐.

自己的不同于大众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诸葛亮是如何辅佐刘备及后主禅建立并治理蜀国的?(答案要短一些哦...
诸葛亮于公元208年辅助刘备父子,至234年死于五丈原,前后为蜀汉的建立奋斗了近30年,一出山便为刘备制定了先夺荆州,后取巴蜀,再图中原的战略方针,正是按照他所做的战略方针,使得刘备集团一步步做大,以致三分天下有其一,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前,长期担任军师中郎将一职,主管整个荆州的政治经济人才...

为什么诸葛亮一直都不还政于刘禅,为什么诸葛亮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呢...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除了相处融洽,“犹鱼之有水也”、在内政外交政策上大多看法相同外,还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不和谐、不一致甚至不甚相契的另一面。刘备死后,十七岁的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他改元建兴,大赦天下,同时为刘备发丧。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接着...

诸葛亮是如何辅佐刘备及后主禅建立并治理蜀国的?(答案要短一些哦...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简介
刘备的兴兵伐吴,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孙刘联盟,对蜀汉的发展极为不利。刘禅即位后,蜀国国力薄弱,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并巩固孙刘联盟,以抵抗曹魏。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断绝与曹魏的关系,重新建立了与蜀汉的盟友关系。诸葛亮治蜀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在政治方面,他强调依法...

诸葛亮如果自立为帝取代刘禅的话 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1、荆州势力(刘备旧部班底)本身就存在刘备的皇权与诸葛亮的相权之间相互制衡的隐形竞合关系,此时,如果诸葛亮取刘禅而自立国号,则自己原来所在的“荆州势力”,会立即分化为两股势力:即“拥诸葛的荆州势力”和“拥刘备的荆州势力”。2、东州势力(刘璋旧部班底)一直以来,受到刘备的微妙支持,譬如重用法正,托孤李严,来暗...

刘禅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对他的评价如何?
”尽管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

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急求!!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为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灿禅还能当30年皇帝?
生活在刘备、诸葛亮那样光辉的环境中,刘禅发不出光芒。虽然能领导蜀国41年,但他仍有一些优势。看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代末年的皇帝几乎都是敲诈勒索,政治腐败,宦官专制,战乱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刘禅没有模仿他们。据《三国志》年的记载,刘备临死前对刘禅说:“如果你和丞相订婚了,你...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念什么 及有关事迹
蜀汉後主即刘禅(“禅”,拼音:shàn(同「善」);207年-271年),初名斗,字升之,後改名禅,字公嗣,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汉朝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小名阿斗,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刘禅初为皇帝时,对诸葛亮充分信任,军国大事全权委任于诸葛亮,但后期越发听信谗言...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向刘禅示威,答案:否,为什么不是?今天22点内...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

永新县19553335511: 诸葛亮与刘禅的君臣关系 -
超学永颖: 我们都知道,刘备去世前,嘱咐了诸葛亮,要扶佐后主刘禅.并且给与了他相当大的权利,所以说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就是实质上的掌握大权者,而后主刘禅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利,所以他们的君臣关系就非常的特殊.刘备在去世之前,还特意的交代了后主刘禅,让他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而后主刘禅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并且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所以说,后主刘禅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诸葛亮才是真正的国家元首.

永新县19553335511: 刘禅和诸葛亮 -
超学永颖: 刘备在死前留下遗嘱,让刘禅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父亲,称呼他为相父.刘禅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渴望权力,一方面又离不开诸葛亮的帮助.二人关系并不和谐,刘禅对诸葛亮是又爱又恨.

永新县19553335511: 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
超学永颖: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永新县19553335511: 刘禅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
超学永颖: 君臣关系.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友谊

永新县19553335511: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 -
超学永颖: 刘禅和诸葛亮的和谐的君臣关系,是历代被有识之士所称赞的,被人们成为是封建社会中最理想的君臣之间的关系.能够有如此融洽的关系,除了臣子忠心辅佐君主外,还需要君主对臣子的包容采纳和虚心接受,刘禅对诸葛亮就是这种态度,总...

永新县19553335511: 诸葛亮与刘禅:真的是情同父子吗? -
超学永颖: 应该不是 小时候读诸葛孔明的《前出师表》,总是觉得有点疑问存在心里,文中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之句,我想,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而且,诸葛亮对...

永新县19553335511: 刘禅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否很好?为何?
超学永颖: 不好,所有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臣子太优秀,而刘禅才智地下所以更是诸葛亮为眼中钉,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 禁止给诸葛亮建祠,就是明证

永新县19553335511: 诸葛亮是刘禅的相父,那刘禅是诸葛亮的侄儿吗? -
超学永颖: 诸葛亮的 梁父吟..

永新县19553335511: 刘禅对诸葛亮的哪个称呼反映了他的优点? -
超学永颖: 说到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之间的关系,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际,就明确地给自己的儿子们立了个规矩.《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载:“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从这段遗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