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简介

作者&投稿:漳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事情节~

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白帝城刘备监终托孤,诸葛亮辅佐后主利禅治理蜀国,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国家实力增强,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又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平定南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226年,他决定率师北代,以平定中原,复兴汉室。出兵前,诸葛亮上表后主,力劝后主听信忠言,任用贤臣。是为《前出师表》。 北伐开始颇有战果,但最终失利。诸葛亮回师汉中,日夜操练部队,筹集军械粮草,准备再战。

公元228年,北魏进攻东吴兵败,实力大损,诸葛亮决定趁此良机再度北伐。蜀中群臣不然者甚从,多有非议。于是诸葛亮又上一表给后主。在奏章中,诸葛亮分析局势,认定蜀汉与曹魏不可长期共存,必须利用多年积聚的力量,及时发动攻势,北伐或许可以建立王业,消极防守只会坐待败亡。但事情的发展变化难以测度,自己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以后的成败得失,就不是自己的才智所能事先料定的。是为《后出师表》。

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全力指挥作战,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五丈原军中,实践了他的诺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四月,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正是从这时起,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发挥出来。诸葛亮牢记先帝的临终嘱托,忠心辅佐刘禅,治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蜀汉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并积极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刘备的兴兵伐吴,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孙刘联盟,对蜀汉的发展极为不利。刘禅即位后,蜀国国力薄弱,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并巩固孙刘联盟,以抵抗曹魏。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断绝与曹魏的关系,重新建立了与蜀汉的盟友关系。

诸葛亮治蜀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在政治方面,他强调依法治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法检》、《科令》、《军令》、《蜀科》等就是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同时,还重视人才,任人唯贤。诸葛亮还对蜀汉的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整顿,精简了吏员,节省了国家开支。

在农业方面,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员不要耽误农时,妨碍农民作业,同时还要减轻赋税。他鼓励农民种植,还在汉中一带推广屯田,以解决北伐所需的军粮供应。

在水利事业方面,派专人对蜀国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

在诸葛亮手工业政策的引导下,蜀国的盐铁业和织锦业都非常发达。当时蜀国一些地方已经可以用火井煮盐,钢铁冶炼也非常先进。

在织锦业中,锦江、锦里都因织锦而得名。诸葛亮鼓励桑蚕事业,蜀锦成为当时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国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与魏、吴对峙,继续延续了40年的时光。

诸葛亮在治蜀的同时,还南征北战,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图恢复汉室基业。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如增加郡的数量,任用当地官吏管理当地事务,还让一些有威望的少数民族豪酋到蜀汉中央任职,对改善蜀汉与少数族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又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黄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第二年春天,他亲率大军开始了第一次伐魏战争。著名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的。

为了解决军粮辎重的运输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为战争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后援补给。经过了三年的修养生息,魏、蜀双方的实力都有所增长,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军兵出斜谷口,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继续对峙。但诸葛亮由于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终于病倒在前线,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被曹魏所灭。

刘禅为了纪念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做出的丰功伟绩,将其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追谥为忠武侯,所以历史上称诸葛亮的祠庙为“武侯祠”。

拓展资料: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方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了封建社会为君主“忠”的思想 。

拓展资料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 ,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 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故事如下:

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不继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训,非常重视粮食供应。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木牛(改进的独轮车)的运输工具,用它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备用。

公元234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10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以为久计。司马懿率领魏军也渡过渭水,筑起营垒准备和蜀军长期对峙。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只许坚守,不准出战。

与此同时,孙权应约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配合蜀国的行动。魏明帝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大败吴军。诸葛亮只好孤军作战。蜀军很想跟魏军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固守营垒,坚守不出,决心要打持久战。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马懿虚情假意地接待前来下挑战书的使者,问道:“你们丞相很忙吧,身体还好吗?”使者回答说:“丞相很忙,军营里大小事都亲自过问。他每天早起晚睡。近来胃口也不太好,饭量很小。”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将士们说:“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撑长久呢?”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就在这年八月病故,年仅54岁。

按照诸葛亮生前嘱咐,蜀军密不发丧,各路人马按序撤退。

司马懿探得蜀军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军追赶。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旗帜转向,战鼓雷鸣,蜀军将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掉转马头,下令撤退。待魏军退远了,蜀军才缓缓撤出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的品格,永远师仪后世。

扩展内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成语典故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敢言病。 明·黄宗羲《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白帝城刘备监终托孤,诸葛亮辅佐后主利禅治理蜀国,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国家实力增强,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又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平定南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226年,他决定率师北代,以平定中原,复兴汉室。出兵前,诸葛亮上表后主,力劝后主听信忠言,任用贤臣。是为《前出师表》。 北伐开始颇有战果,但最终失利。诸葛亮回师汉中,日夜操练部队,筹集军械粮草,准备再战。

公元228年,北魏进攻东吴兵败,实力大损,诸葛亮决定趁此良机再度北伐。蜀中群臣不然者甚从,多有非议。于是诸葛亮又上一表给后主。在奏章中,诸葛亮分析局势,认定蜀汉与曹魏不可长期共存,必须利用多年积聚的力量,及时发动攻势,北伐或许可以建立王业,消极防守只会坐待败亡。但事情的发展变化难以测度,自己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以后的成败得失,就不是自己的才智所能事先料定的。是为《后出师表》。

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全力指挥作战,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五丈原军中,实践了他的诺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四月,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正是从这时起,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发挥出来。诸葛亮牢记先帝的临终嘱托,忠心辅佐刘禅,治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蜀汉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并积极改善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刘备的兴兵伐吴,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孙刘联盟,对蜀汉的发展极为不利。刘禅即位后,蜀国国力薄弱,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并巩固孙刘联盟,以抵抗曹魏。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断绝与曹魏的关系,重新建立了与蜀汉的盟友关系。

诸葛亮治蜀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在政治方面,他强调依法治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法检》、《科令》、《军令》、《蜀科》等就是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诸葛亮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同时,还重视人才,任人唯贤。诸葛亮还对蜀汉的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整顿,精简了吏员,节省了国家开支。

在农业方面,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员不要耽误农时,妨碍农民作业,同时还要减轻赋税。他鼓励农民种植,还在汉中一带推广屯田,以解决北伐所需的军粮供应。

在水利事业方面,派专人对蜀国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证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

在诸葛亮手工业政策的引导下,蜀国的盐铁业和织锦业都非常发达。当时蜀国一些地方已经可以用火井煮盐,钢铁冶炼也非常先进。

在织锦业中,锦江、锦里都因织锦而得名。诸葛亮鼓励桑蚕事业,蜀锦成为当时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国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与魏、吴对峙,继续延续了40年的时光。

诸葛亮在治蜀的同时,还南征北战,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图恢复汉室基业。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如增加郡的数量,任用当地官吏管理当地事务,还让一些有威望的少数民族豪酋到蜀汉中央任职,对改善蜀汉与少数族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平定南中叛乱后,诸葛亮又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黄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好机会,第二年春天,他亲率大军开始了第一次伐魏战争。著名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的。

为了解决军粮辎重的运输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为战争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后援补给。经过了三年的修养生息,魏、蜀双方的实力都有所增长,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军兵出斜谷口,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继续对峙。但诸葛亮由于过度劳累,身体每况愈下,终于病倒在前线,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被曹魏所灭。

刘禅为了纪念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做出的丰功伟绩,将其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追谥为忠武侯,所以历史上称诸葛亮的祠庙为“武侯祠”。

拓展资料: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故
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出自《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成败利钝,非臣之才所能逆堵也。不过后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简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三国时期,夷陵之战,刘备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四月,后主刘禅...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怎么回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到死为止。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

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什么意思?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有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和相关事例
有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的事例:1、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怎么解释?
该东方典故的意思: 沿袭古意,表示呕心沥血竭尽所能去做,至死方休。诸葛亮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诚。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为后人做出了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典故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出张俨《默记》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后以“鞠躬尽瘁”喻为国事而竭尽心力。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大势已去,只手难撑,不得不以一死报国家。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此意也。”(见杨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谁写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写的。意思是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常用来形容那些为国家、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谁说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 意思是即使在刘备死后,自己也不会篡位,而是会尽心辅佐刘备的儿子,愿意付出自己的全部心力,直到死去为止。这是诸葛亮对刘备表示忠心的表现。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

古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是谁
一直到死为止。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典故 -
潜桑小儿:[答案] 郭敦顒回答: 三国时,蜀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遂上书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 关羽毁败,秭归磋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出张...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来历?谈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潜桑小儿:[答案] 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 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谁说的?出自那里?他还有那些故事 -
潜桑小儿:[答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音: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释义: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示例: 臣兄荷皇上知遇,~...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蜀志》,这个词最初是赞颂什么,写出与这个人物有关的故事 -
潜桑小儿:[答案]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是说谁的?你还知道他哪些故事? -
潜桑小儿:[答案] 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百度诸葛亮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是谁说的?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
潜桑小儿:[答案] 鲁迅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成语故事 -
潜桑小儿: 鞠躬尽瘁 【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
潜桑小儿:[答案] 主要人物 诸葛亮 出 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典 故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诸葛亮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具体事例具体一点, -
潜桑小儿:[答案] 平定南中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

牡丹江市19453242698: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出自哪里的?是说谁的?这个成语是出自哪里的?是说谁的?请说一个有关他的事例. -
潜桑小儿:[答案]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