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堂戏的溯源

作者&投稿:骆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傩(从哪些层面理解“傩”)。。。请尽量详细~

傩是最初是一种民间祭祀,可在楚辞里找到略微领略这种祭祀活动的风采。后来随着外来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普及,这种大众化的祭祀活动的神性下降,在有些地方慢慢演变成传统节日表演的戏曲,而在有的地方变成小众的祭祀,如祭日或者红白喜事时候的祭祀。
但是不管怎么演变,傩表现的都是一种神降临人间时的场景。包括神的举动,人的反应。
傩最大的特色是面具。用面具掩去人面之后,便去除了人性,而变成了具有耀目光辉的神。
所以总结起来,傩通过面具,将人变成神,变成神的人,将神的祝福送给人。

是“巧笑之磋,佩玉之傩。”
译:
美人巧笑时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齿,身上挂着配玉显得是那样的婀娜多姿。

傩堂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苗族先民就崇拜鬼神,认为灵魂不灭,祖先死后其魂魄便脱离躯壳而存在,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便对祖先亡灵进行祭祖。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凤凰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祖,酬神祭鬼更加盛行。在这种酬神祭鬼活动扒 由巫师演唱祭奠词曲,形成定格。唐宋时,宗教仪式流行,造神活动日增,祭神词曲大发展。至元明之际,摊愿神戏开始出现,但没有专门的戏曲艺人参加,主要是由苗巫师扮演,是巫师在进行法事时在厅堂于夜间演出,剧目较少,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清至民国摊堂戏在凤凰达到鼎盛时期,清初,开始有民间艺人参加巫道跳神扮演;清末至民国,民间艺人从巫道跳神中分离出来,进行了艺术和技巧的创造,出现了职业性的傩堂戏班,并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说摊堂戏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祭神戏剧。
生长在武陵山的土家先民,因受地势崎岖不平、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生存条件恶劣和其它人为宗教无法传入的影响,民间信仰的原始宗教,巫觋崇拜、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巫傩祭祀仪式自然已就成了土家地区的民风民俗,因其缺乏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伦理理论,是一种庞大而混杂的民间宗教信仰,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为了立教和传教,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觉与不自觉地将道教的经典教义和神谱融入了民间的巫傩祭祀活动。勤劳、朴实、勇敢、聪明、善良的土家人在道教经典教义的感悟下,把道教信仰和神祇供奉纳入了巫傩祭祀仪式。久而久之地形成了集宗教信仰与民俗祭祀活动为一体的独特的民族民间戏剧傩堂戏。在傩堂戏的傩坛布置上,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道教神在傩坛中的地位。一是从历史上看“道教源自战国时,兴起于燕齐,神仙方士自称能炼出长生不死之丹药,飞升成仙。后来在吸取巫术,阴阳五行、谶纬之术等理论后,逐步演化为道教。”⒆在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著名鉴真和尚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郭沫若先生赞道:“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至今在日本唐招提寺内供奉着中国鉴真和尚的塑像。可以说,在唐朝,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已经开始对外传教,而佛(释)教则是在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取经,不可能下子融入巫傩文化圈。二是从傩堂戏自身的内容看:(一)在傩坛中,除了在桌上供奉土家人崇拜的祖先神“傩公傩母”塑像外,其余主坛神案均为道教最高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及其它若干小神。三清神是用纸绘画的三轴彩画,上面除绘有一位主神外,下面均有若干小神,每轴神案彩画按其殿位分别悬挂于自己的殿内。三清殿是掌坛师在演出之前用竹子编扎并集剪纸、绘画、书法、建筑于一体的彩楼,是为了营造一种森严肃穆的宗教氛围而特意编扎的。(二)在《师坛图》上,每坛都顶敬“茅山启教”和“药王会上”。据说,“药王会上”是历代著名道医祖师的总称。诸如彪炳史册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就是其中赫赫有名的道医代表。在德江掌坛师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一些中草药单方,且均系祖传秘方。稳坪镇铁坑村掌坛师张毓福先生行医三十多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三)在傩祭仪式中,“开坛”法事首先参拜和躬请的是道教最高神“三清”和大神“玉皇上帝”,在《敬灶》仪式中有“凶秽消散、道气长存”的词咒;在傩戏剧目中有“八仙庆寿”……等等。三是从傩堂戏与道教的区别上看,傩堂戏与道教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它们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一)两坛在祭祀之前都要在主家住宅中堂精心设置祭坛。书写神位、布置神案、摆设供品。只是傩坛中供奉有“傩公傩母”和“地傩小山”的雕像而矣。其它神祇大至相同或接近。同时两者使用的道具、法器、服饰、供品均已相似。(二)请师酬神参神仪式相同,民间道士与傩戏掌坛师既是信仰者又是“法事”的职业主持者。同时还分别是各坛的演员。(三)使用符咒、口诀、方技术数的目的都是为镇斩邪鬼、禳灾纳吉、治病防疫而施。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傩坛有独特的面具,道坛没有;道坛有树“幡”朝“幡”仪式,傩坛没有;傩坛为生而演,不为死而作;道坛则是为死(亡)者而做,不为生而作。傩堂戏是以娱神与娱人的形式达到驱邪逐鬼、禳灾纳吉、合家幸福等实用目的。道教的做斋则是对死(亡)者以灵魂超度的形式达到脱离苦海,飞升天国,保佑后人的虚幻主义。但是,道教打醮仪式的目的与傩堂戏的目的非常接近。至于两者的区别不止上述这些,在这里只是个抛砖引玉。由此可见,道教给予了德江傩堂戏以生命,傩堂戏反过来又为道教发展注入了活力生机,提供了土壤。它们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互为条件、相互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
土家族傩堂戏的源流除了古文献记载外,民间传说也很多。这些传说多与祖先崇拜、巫舞文化有关,内容主要是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繁衍人类。这也印证了土家族傩堂戏的族属关系。土家族把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看作自己的祖先。后来,子孙们治病、消灾、求子、延寿等都要祈求自己的祖先傩神爷、傩神娘,而且据说每求必应,土家人称之为“冲傩还愿”。求祖先降福,总得让他们高兴,总得酬谢,于是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同治《来凤县志》记载:“村民颇信巫觋,疾病不服药,多听命于神”,“一日还傩愿,延巫屠承,设傩王男女二像,巫戴纸面具,饰孟姜女、范七郎,击鼓鸣锣,歌舞竞夕。巫之类不一,还愿皆曰跳神。”这些仪式活动就演变发展成土家族傩堂戏。 傩堂戏的发展过程,先是傩仪、傩舞,然后产生傩戏。傩舞源于遥远的人类蒙昧时期。先民们在同包括奇虫猛兽、疾病瘟疫在内的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通过化妆护面后,在鼓乐声中奔腾呼号、冲杀跳跃的原始歌舞。这种原始艺术文化的“妆身护面”形象,为傩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随着巫术礼仪的发展,傩舞相应诞生。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原来驱鬼消灾的祭祀仪式, 逐渐增加了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缅怀祖先、赞颂智慧、劝人去恶从善以及传播生产知识等内容,这就逐渐形成为兼备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成为一种古朴的民间艺术。傩堂戏就是在傩舞的基础上,增加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并吸收了诸种戏剧因素发展起来的。




傩堂戏溯源
傩堂戏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人类的"万物有灵"观念时期,苗族先民以"灵魂不灭"的信仰崇拜鬼神,通过祭祖仪式为子孙祈求祖先保佑。在周代的楚地,酬神祭鬼活动由巫师演唱词曲,逐渐形成定制。唐宋时期,宗教仪式盛行,祭神词曲大为发展。至元明,"摊愿神戏"出现,虽由巫师扮演,但带有浓厚迷信色彩。清代至民...

傩堂戏的溯源
傩堂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苗族先民就崇拜鬼神,认为灵魂不灭,祖先死后其魂魄便脱离躯壳而存在,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便对祖先亡灵进行祭祖。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凤凰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祖,酬神祭鬼更加盛行。在这种酬神祭鬼活动扒 由巫师演唱祭奠词曲,形成定...

天津外国语学院汉文化传播学院溯源
阳戏,又称“舞阳神戏”或“还阳戏”,起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最初是祭祀仪式中的戏剧表演,以酬神和娱乐为主,分为内坛(法事)和外坛(戏剧表演)。内坛有二十四坛法事,外坛则常演赐福、贺寿、仕进等戏剧,面具是早期表演的重要特征,但逐渐演变为涂面化装,如贵州福泉阳戏保留了古老面具的传统。

请问铜仁是傩戏之乡吗?
是傩戏之乡,在铜仁地区的德江,沿河,思南等地,这些地方的傩戏保存比较完整,基本保持了那种原始的味道,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至于安顺地戏,和傩戏的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在价值方面。我觉得没可比之处 。

辰河阳戏溯源
阳戏的起源虽然无文献记载,据老艺人口述,可追溯至约200年前的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它的名称由来有两说,一说是源于农村农民的演出,被称为“阳春人演的戏”,另一说是因为与娱神的傩戏并行,阳戏主要为娱人,故称“阳戏”,与“阴戏”相对。随着20世纪中叶,湘西社会经济的繁荣,阳戏得以发展兴盛。

阳戏的溯源
阳戏全称是“舞阳神戏”,简称“阳戏”,即在祭祀仪式中进行若干戏剧性表演。举行阳戏神祀活动,一般先叩许信愿,然后再还愿,因而叫“还阳戏”,又称为“愿戏”。阳戏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主要是做法事,外坛主要是唱戏。阳戏内坛二十四戏,即二十四坛法事,为迎神、酬神、送神仪式。外坛二十四戏,...

如何去江西看傩舞?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

柳琴戏的历史溯源
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滕州汉族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滕州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

镇远古镇青龙洞道士是专业的吗
阳戏是道巫交合的产儿,歌舞以祀川主、土主 和药王,起源于傩祭的傩堂戏,也沾染浓厚的道教气息,“开坛”时必祭“三清”,即道教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 尊,且主坛的“土老师”就是端公。 贵州民间盛行的开路、跳神、还愿、打保福、庆坛等活动,都是受道教的影响,且渗入民 风民俗。 自雍正以后,儒、道...

镇远古镇青龙洞道士是专业的吗
一些流落民间的道士,以为人消灾、作法事、施巫医为主,演化为“端公”。阳戏是道巫交合的产儿,歌舞以祀川主、土主和药王,起源于傩祭的傩堂戏,也沾染浓厚的道教气息,“开坛”时必祭“三清”,即道教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且主坛的“土老师”就是端公。贵州民间盛行的开路、跳神、还愿...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恩施的民族艺术有哪些 急!!!!!!!! -
度度依安: 1.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恩施市三岔乡文化站站长邓永红把傩戏用10个字概括为“迎...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请介绍一下傩戏? -
度度依安: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傩面具的来历 -
度度依安: 傩(nuo),与中国原始巫术相关,是一种传承数千年“迎神赛会,驱鬼逐疫”的宗教艺术,因此在厚重和“不朽”中浮现着种种神秘. 傩面具为傩戏专用具,造型生动活 ,形态各异,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 傩堂戏(又称傩坛戏...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戏曲片段 傩戏 “傩戏”是怎样的“戏曲剧种” -
度度依安: 傩戏,nuó xì 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傩文化的傩坛特技 -
度度依安: 傩,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禳灾纳吉的仪式活动.法师在为愿主还愿时,一般都要根据不同需要使用驱赶巫术.贵州傩坛使用的驱赶巫术,从傩堂戏角度看,有不少是特技表演,这里择要介绍几种. “踩刀”俗称“上刀山”,分“踩天...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花灯是什么地方的剧种 -
度度依安: 花灯戏是湖南的一种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如何看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
度度依安: 其实初中历史学习的是最基础的概念性知识,就是理解性的东西,很多的知识是靠自己去学习去理解的,因此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样再配合好的学习方法,是很容易的. 第一,兴趣至上——对历史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觉得历...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七言古诗的溯源 -
度度依安: 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它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驾驶证丢了又补了一个,旧的找到了这两个都能用吗 -
度度依安: 不能回答者:SAA网友 1级2011-06-26 01:21:14举报能回答者:SAA网友 1级2011-06-26 05:48:57举报没多大事我觉得 回答者:SAA网友 1级2011-06-26 09:59:40举报朋友 不可以了 就用你补办的就可以了 因为档案号码不同 原有的被做废了 回...

沙坪坝区15371064681: 岭南印象园的门票价格是多少? -
度度依安: 门票:60.00元 【门票优惠政策】 1. 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身高1.2~1.5米儿童,门票半价优惠. 2. 60~69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3. 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4. 现役军人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