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瓷器怎么就慢慢的消失了?

作者&投稿:夷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北宋初年,越窑青瓷却渐显颓废态势,中后期明显衰落,直到南宋则彻底停烧。
那么,兴盛了上千年的越握磨纳窑青瓷,到了南宋以后却渐渐衰落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长期以来,各类专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由于吴越国政局改变了贡瓷政策,导致越窑青瓷的产销减少;有人认为,宋代盛行“斗茶”的风气,使产于福建的建窑黑瓷茶盏取代了越窑青瓷器,其他如汝窑、定窑、钧窑、官窑和龙泉、景德镇的瓷器,不仅数量大,而且成本低,从而造成越窑青瓷的衰落;也有人认为,南宋时北民纷纷南下,使绍兴一带人口激增,更多土地需要用来种粮,窑场用地相应减少;还有人认为,由于南宋茶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外销茶叶已成为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物产,种茶收入高于制瓷业收入,于是许多坡地陆续被用来种茶,大量窑场被开辟成为茶园。所以,越窑青瓷便渐渐销声匿迹了。
其实,导致越窑青瓷盛极而衰的真正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讲到的部分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比如,大多数窑场建在坡地,与水稻种植没有很大的矛盾;饮茶毕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越窑青瓷产品不可能仅仅因为“斗茶”习俗的改变而被取代。至于越窑青瓷衰败的政治原因,也是站不住脚的。没游或错,吴越王钱镠(852年-932年)为了保持对北方中原王朝的进贡,曾经命令越窑青瓷烧造大批贡瓷。进入北宋以后,钱镠成为其属国,而“赵宋诸帝力戒奢侈,禁用金饰”,于是越地贡瓷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越窑青瓷日益衰落。”事实上,越窑青瓷不同于汝窑等官窑,维持越窑青瓷生产主要依靠民间的购买和海外出口,虽然越窑青瓷也承烧了部分贡瓷,特别是在吴越时期,但越窑青瓷的经营仍为民间经营,越窑青瓷的产品也面向民间销售,越窑青瓷作为民窑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既然是民窑,那么越窑青瓷受统治阶层喜好的影响就不是很大,越窑青瓷得以延烧千年窑火代代相传而并未受到改朝换代的影响这一事实也说明:吴越国政局贡瓷政策的改变不是越窑青瓷衰亡的主要原因。
诚然,各地窑场的兴起加速了越窑青瓷的停烧,但并非越窑青瓷衰落的直接原因。因为,各地窑场的兴起多在北宋晚期以后,而这时越窑青瓷早已开始走向衰落。从越窑青瓷衰落到元代以后景德镇窑大量出口之前,越窑青瓷的出口规模在国内是无与伦比的,在海外市场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可见,在整个过程中,越窑青瓷并没有出现市场的明显减小。就是说,越窑青瓷衰落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由于市场的竞争压力。
事实上,从更深层次的视角看,越窑青瓷衰落的真正原因是来自越窑青瓷的自身,来自越窑青瓷大规模烧造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据记载,唐代,每座长度在10米左右的小型越窑每次烧窑需用木柴170多挑(1挑约合50公斤,共约8.5吨),一年以烧窑10次计,用木柴约85吨。规模较大的越窑长度多在40—50米左右,消耗340—425吨木柴。在越窑青瓷兴盛的唐宋时期,为了维持巨大的产量,越窑每年耗柴量至少在50万挑以上,消耗木柴2.5万吨。如此巨大的耗柴量,必然对周边生长缓慢的松木实施大规模砍伐,而宁绍地区多属平原丘陵地带,森林面积本来就较小,制约着越窑青瓷长期大量稳定的燃料供应。这是其一。其二,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认为,唐宋之际正处于物候时期由第三个温暖期(公元600年到850年)向第三个寒冷期(公元850年到1200年)转变的阶段,年平均气温持续下降,不利于越窑青瓷周边森林资源的恢复。同时,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宁绍地区的森林破坏,特别是饮茶之风的盛行,使得越窑青瓷瓷器销路大增,却也促使大片丘陵山地被开辟为茶场,丰厚的茶叶利润又加速了对山地的占用和对森林的砍伐,使得原本就已经被破坏的森林更是雪上加霜。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森林被砍伐殆尽,必然导致越窑青瓷周边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最主要的就是水土流失的加剧。上虞、慈溪一带属于河流中下游的冲击平原,河道较浅,流速较缓,泥沙易于沉积导致淤塞河道。当时,无论是越窑青瓷的原料(瓷土和木柴)还是瓷器的运输都主要依靠水运。但是,北宋晚期开始,越窑青瓷赖以运输原料和产品的运河(漕运)已逐渐淤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越窑青瓷的生产和销售。燃料供应的困难和运输费用的提高,使得越窑青瓷的制作成本不断上升,生产者们只能采取明火叠烧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而这种做法又必然导致越瓷产品质量的持续下降,导致市场声誉每况愈下。从此,越窑青瓷便一蹶不振。南宋初期,虽然有一批掌握精湛烧造技艺的工匠,不惜工本,烧制出一批高质量的越窑青瓷贡品。但是,他们根本无法改变越窑青瓷濒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命运。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对生态环境无节制的破坏,越窑青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越窑瓷器怎么就慢慢的消失了?
有人认为,是由于吴越国政局改变了贡瓷政策,导致越窑青瓷的产销减少;有人认为,宋代盛行“斗茶”的风气,使产于福建的建窑黑瓷茶盏取代了越窑青瓷器,其他如汝窑、定窑、钧窑、官窑和龙泉、景德镇的瓷器,不仅数量大,而且成本低,从而造成越窑青瓷的衰落;也有人认为,南宋时北民纷纷南下,使绍兴一带...

瓷器窑变请问这是怎么形成的。谢谢
简单地说,头发的颜色是釉窑火的变化而变化的颜色。例如,铜的彩虹釉火柴窑容易红色,而油和煤矿火窑中变为蓝紫色或灰黑色,很难红色,这种差别是由于不同的烧制条件,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釉茶,即使是同一个公式的结束,将产生“和尚服”,“鳝鱼黄”和“绿色螃蟹盔甲”,并有多种颜色,它的变幻莫测...

窑变是怎么形成的?
窑变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中国古瓷的最初窑变为青瓷的一种偶然变异,实际上是青釉烧制失败的结果。所以窑变一直不被人重...

瓷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传说瓷器有因窑烧而变形者,如《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征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又有传说瓷器因窑烧而变质者,如《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过此(指吉州窑),窑变为玉,遂不烧。"此上二例都不可信。但瓷器因窑烧而变色者则甚为多见,如《清波杂志》说:"饶州...

老陶泥有不开片的吗
老陶泥有开片和不开片的这与烧制的窑温有关系。其实,瓷器开片与否完全取决于釉质,如果是石灰釉,则瓷器就会开片,如果是石灰碱釉,那么瓷器就不会开片,说到底就是这么简单。老陶泥细致讲解 开片毕竟属于釉面的瑕疵与毛病,无论谁怎么掩饰、夸赞、讴歌都没有用,瑕疵就是瑕疵,毛病就是毛病,谁也改变...

什么是瓷器的窑变
随着人们对窑变釉的认识,窑变的残缺美慢慢被接受,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北宋时期的钧瓷就是一种典型的窑变,那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窑变又以其惊心动魄的魅力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清代,窑变已被视为一种...

瓷器新出窑的产品一碰就碎怎么回事
那是因为烧造和胎质的问题,比如窑温过高和过低,瓷器胎土配方比列不合适等诸多问题,瓷器在窑内烧造好以后,开窑瓷器瓷器凉下来以后瓷器硬如磐石,不存在一碰就碎的问题。谢谢

开片的瓷器是什么窑
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两者都有自然的开片。一般将开片中有金丝铁线的称之为哥窑,没有金丝铁线的称为官窑。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

出窑瓷器为什么有的好有的差
出窑瓷器好的差的的原因:1、瓷器的生产都不是标准化生产,是手工生产,各有不同。2、瓷器的烧制火候和烧制位置的不同。

怎样鉴别煤窑烧制和柴窑烧制的瓷器?
1. 气泡:通过放大镜观察瓷器表面,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柴窑和气窑瓷器的气泡特征。柴窑瓷器由于烧制过程中木材的不断加入,导致温度波动,因此气泡大小不一,具有明显的层次感。而气窑瓷器由于温度控制得当,气泡大小均匀且密集。2. 釉面青花:观察釉面上的青花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两者。柴窑使用松木作为燃料,...

上林县18210511715: 越窑青瓷的发展历史怎么样的? -
幸泼已烯: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

上林县18210511715: 越窑和龙泉窑有什么区别,哪个窑口瓷器更值钱,高价出手找哪里? -
幸泼已烯: 越窑与越窑系 越窑烧制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五代时被吴越钱氏垄断专烧“秘色瓷”,臣僚及百姓都不能使用.据文献记载:自吴越钱氏入朝、纳土称臣,越州窑务已由宋朝廷接受,并设官监烧,但设官监的时间似乎并不长.当时越...

上林县18210511715: 越窑青瓷的文化影响 -
幸泼已烯: 由于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在唐代青瓷中,还可见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痕迹.具有代表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瓷凤首龙柄壶”,壶身是一修长的瓶体,壶盖是一个捏塑的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弯曲的柄塑成一条由口至底的矫健长龙....

上林县18210511715: 最古老的瓷器是什么? -
幸泼已烯: 世界上最古老的名窑之一,是成熟青瓷的摇篮,是世界瓷器的始祖,早在东汉时期越瓷就在上虞烧制成功.在历代古窑中,越窑是时间最早,窑址最多,品种最全,造形最美,装饰最丰富的窑系.越瓷素有千峰翠色,瓷坛明珠''之美称.茶圣陆羽在

上林县18210511715: 陶瓷在土里为什么不会消失? -
幸泼已烯: 陶瓷是泥土做出器形、放进1400度的高温窑里烧制定型,又在表面喷釉彩绘,再次高温窑烧,已经改变了泥土松散的本性,所以几千年放在土里也不会消失.当然,十万年二十万年埋在土里,还是会消失的.

上林县18210511715: 越窑的“秘色瓷”出现在哪朝代?为什么称为:秘色瓷? -
幸泼已烯: 唐末五代时期"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

上林县18210511715: 古代瓷器发展 -
幸泼已烯: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上林县18210511715: 中国陶瓷的历史作文1oo字 -
幸泼已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比如陶瓷,这可是陶瓷的一大特色.中国人在很早就发明了陶器,一直到今天,上至高价收藏品,下至平时吃饭的瓷碗,形形色色玲琅满目. 郑和下西洋时,带了不少东西,其中就有陶瓷.比如青瓷,白瓷,唐三彩等....

上林县18210511715: 越窑瓷的介绍 -
幸泼已烯: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