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鲁国外交家

作者&投稿:岛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鲁国外交家~

  定公十年暨(际)公元前500年,52岁的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弱小的鲁国和强大的齐国之间曾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谈判,而孔子也因种种原因被推倒风口浪尖上,那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谈判,在这场谈判中孔子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
  上讲讲到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他的司法实践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在鲁国做司寇时鲁国的两个强大的邻国发生了一场冲突,鲁国的西边是晋国,北边、东边是齐国。原先晋国很强大,可现在齐国也在大国崛起不服晋国并且主动进攻晋国。鲁定公九年齐国军队攻占了晋国一个叫夷仪的地方,这场发生在另外两个国家的战争对鲁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什么?在列国纷争的春秋和战国时代,弱小的国家往往是没有自己的外交的,弱国无外交在那时就已经表现得非常非常突出了,它必须听命于一个能保护它的或说有能力伤害它的国家。你能保护我,我听你的,那你不保护我要不要听你的呢?也听你的。为什么?不听你的你要伤害我呀,以前晋国强大鲁国很简单,奉行一边倒的政策,听你晋国的就行了。现在齐国崛起两国争霸不知听谁的好了。听晋国的你齐国收拾我,听齐国的你晋国收拾我,很为难,双方都要抹平。这时鲁国的外交政策就必须要调整,由一边倒调整为首鼠两端。两边都应付着,那齐国也有它的想法,你鲁国想两边都应付着,既不得罪晋国也想跟我弥补这样的关系,齐国怎么想?我也能接受。为什么?因为我现在真的要完全欺负你把你灭了,可能也没这个力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外交手段让你臣服于我,削弱晋国壮大我齐国,晋国的势力范围小了我齐国的势力范围不就大了,也行,反正我现在一时也灭不了你所以齐国也能接受,尤其是齐国认识到鲁国现在已经也在崛起,因为鲁国现在有谁?有孔子啊。所以齐国有个大夫叫犁弥的就跟齐景公说,鲁国用孔子一定会强大起来。鲁国一旦强大起来必定会危害齐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早一点为此做好准备。于是齐国主动提出要和鲁国搞一次两国友好会谈。会谈地点在齐国境内但靠近鲁国,这个地方叫夹谷,开个两国会议两国国君要会面友好会谈,要开创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个新篇章,我们说这是两国都能接受的,所以这个会议前期大家都没意见,会可以开。夹谷这个地方有点特别,怎么特别?以前有个小小的莱国,莱国被齐灵公灭掉后把莱人迁居到夹谷这个地方,莱人是个没多少文化的小国,比较野蛮,比较尚武,比较好斗,齐国为什么把地点选在夹谷?有个想法,希望用莱人来威胁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好了,两国国君定好了要开这次会了,鲁国也同意了,那按说三桓一定要派一个人跟着鲁定公。以前都是这样,只要鲁定公出国参加诸侯会议三桓里面一定派一个人跟着做相,就是辅助他处理相关的礼仪问题和外交问题,三桓是鲁国的三驾马车嘛,你总得有个人陪着他,按理说这次也是三桓里应选一个人去,可三桓三个人集体往后退,都不干都不去。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这次会议是个一边倒的会。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参加这样的会肯定要签一些合同对鲁国不利,肯定丧权辱国嘛。签了这个合同我名声不是搞坏了,所以在国家危难关头三桓怎么样?没一个挺身而出,集体后退,把谁顶到前面去了呢?把孔子顶到前面去了,你去。可以说,鲁定公,鲁国的国君出国访问没有三桓陪同这是第一次。
  国家危难关头三桓家族却做起了缩头乌龟,而把孔子推出来当挡箭牌。在即将到来的看不见硝烟的外交战场上,第一次参加外交谈判的孔子能够不辱使命吗?而在当年那场实力悬殊的谈判中又将上演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孔子陪着鲁定公出国访问行不行呢?当然行,为什么?首先,孔子此时是大司寇身份已是上大夫,身份职务合适符合要求,第二,懂得礼仪是礼仪专家,所以两国会盟礼仪方面的问题交给孔子是最合适的。第三,孔子以前去过齐国,跟齐景公打过交道对齐国和齐景公都很了解。确实也是个最佳人选,所以三桓推荐孔子,孔子也当仁不让,你们都不干那我就来吧。对鲁国而言这次孔子辅助鲁定公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没想到齐国人也认为孔子来比较合适,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孔子比较容易对付。齐国大夫梨弥跟齐景公说,孔子嘛就是个读书人,读书大概行搞外交未必行,他是很懂得礼仪可未必懂军事,我们就把这个会盟地点定在夹谷这个地方,然后在会盟的同时我们派附近的莱人,就是这个地方比较野蛮的人。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包围鲁定公,然后挟持鲁定公逼着他签订合同签订条约,我们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了。他打着如意算盘,想着孔子这人是书呆子只懂礼仪不懂军事,利用他这一弱点。可是呢我们说梨弥这人显然不了解孔子。孔子曾讲过‘仁者必有勇《论语 宪问第十四》’,谁说孔子不勇敢。而且孔子出身武人世家,父亲叔梁纥就是个武人啊,孔子本人身长9尺6,身材高大武功高强。他教学生六艺,六艺里其中两艺就是射御,那都是武术啊。所以这个梨弥我们说既不了解孔子也不了解孔子的家世,不了解他的家族传统,相反孔子对齐国倒是非常了解。他知道齐国这个齐景公虽是个大国国君但很有流氓无赖之气,而且齐景公手下还有梨弥这样的下流小人,因此和这样的国君会谈一定要有防小人之心。他跟鲁定公说,我们这次去会谈不能仅仅就去外交人员一定要把军队也带去。那个时候周礼有规定,国君出国会谈可以带一定数量的军队。孔子就利用这一点,说一定要把军队带上。‘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这是孔子对鲁定公讲的话。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劝告,那行,带着左右两个司马,军事长官带着军队一块去的,早有防备。会谈开始,会场设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地带,在那里临时搭起一个土台子,土台子有3级台阶,齐景公和鲁定公就在这个土台子上坐着椅子两君会谈,然后各国大夫,外交随从人员都坐在台阶下面,这个礼仪就开始了。先是两个国君见面拱手作揖然后就是献礼。这边刚献完礼正式会谈还没开始,齐国就急不可耐地提出要用当地人的舞蹈来为这次两国国君会面助兴,于是这帮莱人就带着矛戟剑,各种各样的兵器鼓噪而至,直接冲到高台上冲向鲁定公形势很危急。孔子在台下一看到这么个紧急情况也顾不上礼仪,三级台阶两步就跳上去,然后站在这帮鼓噪的拿着刀枪剑戟的莱人面前,把鲁定公挡在身后,保护好鲁定公,这帮莱人本来是想直接冲向鲁定公要把鲁定公给劫持的,突然间这么一个大汉从天而降,孔子身高9尺6寸,一般人的身材根本比不上,相当于现在的姚明一样,所以这帮莱人一下子吓呆了愣住了,然后孔子赶紧对鲁国军队发出指令,上台保护国君,别人都没反应孔子第一个反应过来,反应很快,然后鲁国军队就上来了,形成一个保护圈把鲁定公保护起来,这时孔子回头对齐景公说了一番话。他说,两国国君会面你们却用外族的俘虏来破坏这次会面,来捣乱,难道你齐国这么一个大国之君就用这种手段来对待诸侯吗?你今天这个做法,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对神灵不祥,对德行的失义,对人的不礼,我不相信你这个大国之君会干出这么下流的事。话说得有理有据有节,我没说是你干的我不相信是你干的。齐景公非常惭愧觉得自己实在是失礼丢人,赶紧挥挥手让一帮莱人下去。这就是孔子的勇敢,齐国一看劫持鲁国国君逼着他签订有利齐国条约的图谋没实现,就在双方最后的条约上齐国又单方面加进去一段话,等于说又加了一个条款,哪个条款呢?合同签完,条约签订以后就提出,只要齐国出国征伐,齐国和其他国家的诸侯打仗,鲁国如果不派300辆兵车跟随那我们就按条约来惩罚。这一条款加进去实际上是把鲁国看成了齐国的附属国,大哥要带兵到外面打仗小弟弟要带着军队跟着,这确实是个不平等条约,但问题在如果此时鲁国要拒绝签订这个条约这次会谈就失败了,因为齐国本来开这次两国国君的会谈的目的就是让你鲁国臣服于我,你本来不是臣服于晋吗,从此以后你也得听我的,目的就是这个。所以你如果不让他这个目的实现这次会谈就失败了。会谈失败后的这个后果鲁国确实是无法承受,这是第一个。第二,即使把这个条约把这个条款加进去鲁国也能接受。为什么?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不听大哥的就得听二哥的,不听二哥的就得听大哥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鲁国心里上也早有这么个预期。但孔子并不觉得我们必须这样做,仅只是老老实实地签订条约,他还要利用这次会谈给鲁国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当齐国加上了这一条款后孔子说,那可以,但我也得加一个条款,现在既然两国友好了,那你必须把以前侵占鲁国的汶阳之地还给鲁国。鲁国以前有个阳货叛乱,阳货叛乱后不是逃到齐国去了吗,他叛乱逃到齐国后给齐国国君的见面礼就是把鲁国靠近齐国边境的一个叫汶阳的地方的土地送给了齐国。齐国当时也就怎么样了呢?收下了。这严重损害两国关系,所以孔子要利用这个机会把这块土地要回来,我签这个条约可以,既然两国友好,你把这个土地还给我。齐景公没办法,那好吧这块土地还给你,所以通过这次会谈鲁国得到了什么齐国得到了什么呢?两国会谈最终成功,双方都要有所得啊,齐国所得的就是鲁国对它的臣服,鲁国不再一边倒地倒向晋国,鲁国也是我齐国的势力范围了,这是齐国外交上的一个成就,所以齐国能接受,鲁国为什么能接受呢?因为齐国如此强大,当然不能跟他对抗,所以成为它的臣服国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时鲁国还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收获,把齐国占有的鲁国的汶阳之田收回来了。所以这次鲁国可以说在会谈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齐国取得的这个成那是势在必然,国力在那摆着,鲁国取得这个成就靠什么?有什么凭借,有什么条件,鲁国到底靠什么在这样的双边会谈里取得这样的外交成就呢?就凭一个,孔子。为什么这样说?有三条理由。首先,在会谈之前,为什么齐国愿意用外交手段来解决两国问题呢?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鲁国有孔子,鲁国一定会强大,所以有必要举行两国国君的这次会谈。第二点,孔子在这次会盟里我们看得出来,他有理,有礼,针锋相对,挫败了齐国的阴谋,让鲁国在这次会谈里保持了一个弱国很难保持的尊严与体面。还有第三点,因为齐景公认识到了有孔子的鲁国是个不好对付的,是个不能够轻易欺负需要认真对付的的鲁国,,所以他才心甘情愿地把汶阳之田还给鲁国。我们不要以为孔子好像只是个学者,他真的是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政治才干而且有多方面的才能,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他都具有杰出的才能。
  孔子在与齐国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中凭借着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全胜而归,而回到鲁国的孔子,命运又将会因这场外交谈判而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到第二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一年孔子的地位再次上升,行摄相事。什么叫行摄相事?孔子原来只是个司法部部长公安部部长,现在他做了宰相的,国相的这样的工作,他没有这个地位没有这个身份,不是相不是执政,但是呢,行摄相事。宰相的,国家的,执政的,很多的事务由孔子具体负责和处理了。当时的鲁国的相,也就是鲁国的执政是季桓子,那孔子行摄相事代表什么?就是协助季桓子辅助季桓子,相当于副相副执政,所以孔子的地位又上升了。可以说这是孔子一辈子做到的最大的官,仕途的顶峰,孔子自己也特别高兴整天脸上喜洋洋的。有个学生就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老师啊,我听说君子是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啊,祸来了不怕,福来了也不高兴,你怎么整天喜洋洋的呢?这话也是问得没什么水平,老师喜洋洋的你说君子福至不喜,那你要得出什么结论?孔子不是君子啊?这个话讲得对不对我们就不管了,但问题在哪呢?一个人有了很高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权力,如果他想着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来为下层人造福,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庆幸,值得高兴的事吗?孔子这时为什么高兴,高兴是他觉得他有权力有地位来为下层人造福了,有了这样的权力这样的方便。他就为鲁国的未来有更好的更多的谋划了,而不是想着我权力大了地位高了,我自己个人得到更多的东西。那孔子对鲁国有什么样的谋划呢?孔子这时真的是对鲁国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谋划,那就是他要解决鲁国政治一直以来都没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夫专权。实际上孔子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也真是碰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就是孔子从夹谷会谈胜利归来不久,这年的秋天鲁国又出了大事,书孙氏的家里出事了,书孙氏家里的采邑叫郈,郈邑。郈邑有人反叛了,反叛者叫什么呢?侯犯。这个郈邑原先的邑宰,就是掌管这个地方的人叫公若藐。书孙氏新继位的宗主叫叔孙武书,叔孙武书不喜欢公若藐,所以他自己当了家长后就想把这个公若藐给换了,怎么换呢?他指使一个叫侯犯的人把公若藐杀了,但没想到侯犯杀了公若藐后他自己做了郈邑之宰,然后又起兵反叛叔孙武书,结果是叔孙武书自己不得不亲自带兵两次到自己的采邑去和侯犯交战,两次交战都没攻下这个地方,最后费了很大的劲用反间计逼迫侯犯逃亡国外,叔孙武书这才把自己的采邑给收回来,本来这是他的地方,然后我让你代我管理,到最后变成你的,然后你还不听我的还反叛我。孔子本来对这样的情况就很反感,现在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利用这个借口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此时他正好当了行摄相事,所以他就提出一个方案,堕(灰,剁,堕落)三都。什么叫堕三都?就是把这三个地方的城墙拆掉。城墙拆了后你就没有什么凭借和中央政府对抗了。
  孔子此时虽身为一国宰相看似手握重权,但鲁国的实际大权却掌握在三桓家族手中。孔子这番大张旗鼓的拆城墙运动很有可能得罪三桓家族,孔子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在这一计划的背后又有着孔子怎样的政治智慧呢?
  孔子提出这样一个建议的时机是把握得非常好的,如果在这以前提出肯定得不到通过,这次为什么能很顺利通过呢?国君同意,三桓也同意,时机好。第一,外部环境好。刚刚跟齐国签订了两国友好协定,互不侵犯,外部环境变得很安全了,所以在国内可以搞一点大动作,不怕动乱,这是一个时机。第二,孔子现在有了这个权力,孔子曾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有这个权力就要为鲁国的长治久安尽一份力。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最重要的第三个条件,由于阳货和侯犯连续叛乱,所以三桓认识到,自己的采邑城墙修得那么牢固,不但不能成为自己的凭借反而成了自己的心腹之患。所以孔子提出堕三都,三桓为什么不反对呢?就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情况使三桓有了松动,这才有了这么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孔子想堕三都,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抑私家 强公室’就是抑制三个大夫家族的权力。把鲁国国君的权力给加强起来,这是他的最终目的。所以他要堕三都鲁定公一定会支持的,三桓为什么会支持?很简单,就是孔子他把自己最后的这个目的给掩盖起来了。他把这次行动分为两步,第一步,抑家臣,强大夫。我把你们家臣都削弱掉,让你们大夫都有权有势,这个目标的背后隐藏着的才是抑大夫,强公室。因为前面有了这么一个目标,三桓就同意了孔子的建议。可以说鲁国在历史上从来有没出现过的政治局面出现了,什么政治局面?鲁国国君和三桓走到了一起,朝一个方向形成了合力。这是孔子通过他自己的政治才能做到的。那这时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已在季氏家做了首席家臣,位置就相当于当年的阳货,所以孔子就把堕三都事情,具体的工作都交给子路来执行。第一个拆掉的城墙是郈,这次进行的很顺利,因为刚刚侯犯叛乱,侯犯逃到国外去了,所以郈这个地方拆去城墙几乎没碰到什么阻碍,很顺利。然后第二步要拆什么呢?季孙氏家的采邑,费的城墙,拆这个城墙就碰到了麻烦而且是很大的麻烦,此时在费做家臣的,盘踞在费这个地方的是谁呢?公山不狃(纽,纽扣),还有一个人,叔孙辄,这两个人。他们一看到鲁国军队跑到郈这个地方把城墙拆了,他们就知道下一步就来拆我们了,先下手为强,他们竟然主动进攻鲁国国都,这个倒是鲁定公,三桓没想到的,突然之间公山不狃,叔孙辄带着他们的军队竟然打到曲阜城里来了。鲁定公,季桓子,叔孙武书,孟懿子啊都匆匆忙忙一点防备没有,赶紧逃到季孙氏家里,躲到季孙氏家的那个高台上,然后公山不狃等人就在台下面往上射箭,那个箭都射到鲁定公脚下了,非常危险,这个事情是突如其来的,孔子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兵反击,曲阜城里其他大夫家里的人,包括老百姓,都拿起武器一同来反击。结果把公山不狃和叔孙辄赶出曲阜,最终还赶出了国门,这样,费这个地方的城墙也就被拆除了。
  现在三桓家族的三个城墙已拆掉两个只剩下最后一个孟懿子家的了,孟懿子又是孔子的学生,最后这个城墙的拆除已是指日可待,但恰恰就是这个孔子学生孟懿子却给老师出了一个大难题。
  孟孙氏家里的采邑叫什么呢?成。在鲁国北边靠近齐国,最后一个要拆毁的城墙就是成这个城墙,如果这个城墙也拆了那孔子的堕三都就取得了完满成功。可这个城墙最终没拆掉,为什么?因为此时在成这个地方做孟懿子家臣的人叫公敛处父。公敛处父这人有勇有谋,而且有一点,他以前在平叛叛乱时有功,更重要的是直到现在公敛处父没有造反的迹象没有反心,所以孟懿子一直很信任他这个家臣。前面两个城墙都拆完了准备拆第三个时,公敛处父找到孟懿子说,我们这个城的城墙不能拆,为什么?两点。第一,我们靠近鲁国北方的边境,那边就是齐国,这个城墙拆了齐国如果要进攻鲁国我们靠什么来抵抗?所以‘成’不仅是你孟家的成也是鲁国的成,不仅关系到你孟家安全还关系到鲁国的安全,不能拆,这话讲得很有道理啊。第二点,他跟孟懿子讲,如果你把‘成’给拆了,而这个成是你家的安身立命之所,你把成拆了你到哪去啊。实际上公敛处父把孔子一直想掩盖在后面的目的给揭开了。拆除成,这些城墙都拆除了,家臣确实是被削弱了但同时被削弱的是什么,那不就是你三桓自己吗。他这么一讲孟懿子就明白了,这个成不能拆,拆了后我怎么办啊?但孟懿子跟孔子有特殊关系,是孔子的学生,他不能出面反对孔子,所以公敛处父说,这个你不用操心,你就假装不知道,他们如果到我这来拆我把城门关起来,他进攻我,我就跟他对着干,你假装不知道就行了。结果,就是孔子的这么一个学生孟懿子,装聋作哑不管不问,孔子一再催促,我们前面两个都拆了现在要拆第三个啊。孟懿子不管不问消极对待。那季桓子,书孙氏家里怎么样呢?孟懿子一定是跟他们通了气,孔子的这个用心不良啊,把你们都拆了,拆了我们不都完了嘛,他们也醒悟过来了,不但不再积极地拆除孟懿子家里的这个采邑的城墙,同时也很后悔自己家的城墙怎么就糊里糊涂的让孔子给拆了呢,所以三家都消极对待,这时他们才明白拆除三家城墙最终受益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鲁定公,鲁国国君,既然受益者只是你一人那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反正我们不干了,所以他们就不积极了。但有一点你要知道,鲁国的军队在哪呢?鲁国很怪,军队不在鲁国国君手里而是在这三家大夫手里。鲁国的军队分成四份,平均分四份,书孙氏一份,孟孙氏一份,季孙氏两份,所以三桓不支持那就肯定拆不掉这个‘成’,结果这个成就没拆动。我们可以这样讲,孔子的堕三都这么一个计划部分成功但没完全成功。到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出问题了,孔子本来和三桓的合作非常好三桓都很信任他,所以他才一步一步上升的这么快,他做了季桓子的行摄相事,做了季桓子的助手后两人曾有一段时间关系非常好‘行乎季孙 三月不违’就是说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跟季孙氏提任何建议季孙氏都同意,但堕三都后以这样的结局收场,不仅堕三都没最后完成更大的问题的什么?是孔子和三桓之间出现裂痕。三桓终于认识到孔子最终的目的不是帮他们,孔子不是他们的人,一旦三桓认识到这点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前途也就堪忧了。

圣人的成长

孔子最早的祖先就是商汤,商代的开国帝王,天子,商汤是王族。孔子的家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渐衰落,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大夫,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陬邑宰,相当于乡长。叔梁纥以勇力著称,非常勇猛,体格健壮,武功很高。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死了,叔梁纥死了以后,母亲颜征在带着三岁的孔子,艰苦地生活下去,但是这种孤独而又苦涩的单亲家庭生活,并没有给孔子的童年成长留下阴影,反而使年少的孔子,更早懂得了生活的无奈,也更坚定了对于生活的信心。

孔子的大学

孔子经过自己的刻苦的努力学习,他终于成了六艺专家。实际上孔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于礼乐文化的一种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史记》的《孔子世家》里面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成了六艺的专家。

三十而立

在孔子30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齐国有名的大臣晏婴,晏子,到鲁国来访问,大国国家的君臣到国家来访问,这个时候孔子的身份实际上是一个普通人,此时的孔子早已经辞官不做了,他自己在办一个学校,办一个私学,他只不过是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但是,他竟然能够参与接见齐国的君臣,并且在这次接见里面他还发言了。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证明他真的是立起来了。三十而立的孔子最大的事业就是他创办了私学。这个孔子创办的私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问学老子

下海经办私学的孔子,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还接受了两名贵族子弟入学,这不但让孔子的私学名声大噪,同时还让孔子有机会,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问学天子脚下,拜见绝世高人——问道老子。对于即将成为高人的孔子,和已经成为绝世高人老子的这一次高峰论坛,后人们向来是津津乐道,认为他们的交流影响深远。面对年轻自信、踌躇满志的孔子,老子当头棒喝、黄牌警告。这段短暂的问学生涯,让他学到了装傻的人生智慧。

流亡齐国

问道归来的孔子,从绝世高人老子那里,学到了不少人生智慧,可他刚回到鲁国不久,一场君臣斗争,就把他卷到了漩涡之中。正直的孔子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就得罪了连国君都不敢得罪的权臣。因此,孔子的已经声名远扬的私学,当然也就办不下去了,他被迫离开鲁国。

四十不惑

孔子说他四十不惑,不要理解为孔子到了40岁了,什么都不迷惑了,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懂了,什么知识都难不到他了,显然不是这样。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因为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因为他的判断力比我们高,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的高度也不是看他的知识的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说,知识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宽度,而在于他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够深入的深度。所谓的四十不惑有两个意思:第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40岁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改变方向了,不会再改行了,这是不惑的第一个内容。 还有第二点,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对这个世界上的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了它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这是非常重要的。

快乐达人

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着快乐,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尤其困惑。有人说笑容满面就是快乐;有人说健康长寿就是快乐;也有人说有钱就会快乐。难道没有这些就不会快乐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虽然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仕途受挫,屡不得志,一生穷困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是他却称得上是一个快乐达人。孔子已经进入他的不惑之年,也可以说是孔子一生里面,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论语》里面很有意思一个现象,《论语》20章,500多则,你竟然找不到一个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苦和忧是不一样的,苦是一种感觉,忧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忧国忧民,是动词,苦是形容词。而且孔子还讲到君子不忧,智者不忧。所以《论语》里面,给我们感觉就是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天下的重任,或者反过来说,他们承担着天下那么大的重担,他们仍然那么快乐。

天命之年

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尴尬年龄。跟年轻人比老,跟老年人比又年轻。人到五十,面临着退休、面临着更年期、面临着眼睛发花、记忆衰退,似乎人生在走下坡路;但是也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多年的积累,让你拥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饱含人生智慧,为人生事业再创辉煌做好了充分准备,厚积薄发。孔子这里面所讲的天命我们说有两点:

从客观的方面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天命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些东西在我们出生之前,它就决定了。

那么命包含主观的方面,主观的方面是什么呢?人的道德责任,人有做人的准则的。这些,也是人的命。所以我们说,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而且人还富有一种责任,什么责任呢?对自己你要过一种道德上的生活,你不能不道德。同时,你还要富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你不仅自己要过道德的生活,你还得要为这个社会,来做出你自己的道德贡献。

孔子讲的知天命的这个知,内涵很丰富,概括起来讲有这么三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必须认知天命。你必须认知天命,这是它第一个含义,知天命知天命,你首先必须认知天命。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主观努力也是天命,就是天命让你必须付出努力。你付出努力,也是你的天命。

因此天命观里面,还有第三点,就是我们必须履行天命,所以这个意义上讲,知天命也就是行天命。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你在人生中,必须承担起来的,对于他人的责任。它不但不会让我们消极,反而让我们更加积极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

天下无贼

阳货在鲁国叛乱,被赶出国门。然后,鲁定公和三桓意识到了孔子对于此时此刻鲁国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邀请孔子出山。但是他们也很慎重,因为孔子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从过政,这一方面没有经验,所以他们一开始给孔子位子不大,中都宰。他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孔子他主要是从道德上来治理,男女分途,男女走路分开走,男的在右边走,女的在左边走,路不拾遗,而且,孔子还能够在当地选拔人才。根据你的才能,根据你的品德,给你安排相应的、适合你的这么一个岗位。所以,一年下来,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第二年孔子就升迁了,做小司空。马上,孔子又升职了,做了大司寇。可是鲁国这个时候已经是礼崩乐坏,没有秩序了,国君管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孔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山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鲁国外交家

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他的司法实践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时候,鲁国的两个强大的邻国发生了一场冲突,鲁国的西边晋国,鲁国的北边、东边是齐国。原先晋国很强大,可是现在,齐国也在大国崛起,不服晋国,并且主动进攻晋国。在鲁定公九年,齐国的军队攻占了晋国的一个叫做夷仪的地方,这场发生在另外两个国家的战争对鲁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晋国强大,鲁国很简单,奉行一边倒的政策。现在齐国崛起,两国争霸,不知道听谁的好了。这个时候,鲁国的外交政策就必须要调整,由一边倒调整为首鼠两端。那么齐国也有它的想法,尤其是齐国认识到,鲁国现在已经也在崛起,因为鲁国现在有孔子。所以齐国有一个大夫叫犁弥就跟齐景公说,鲁国用孔子,他一定会强大起来。鲁国一旦强大起来,一定会危害齐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早一点为此做好准备。于是,齐国主动提出来要和鲁国搞一次两国友好会谈。于是双方定在鲁定公十年,两国在齐国境内靠近鲁国的一个叫夹谷的地方来开两国国君的友好会谈。两国的国君定好了要开这次会了,鲁国也同意了,那么按说三桓一定要派一个人跟着鲁定公的。可是三桓三个人集体都不去。因为这一次会议是一个一边倒的。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参加这样的会肯定丧权辱国。在国家危难的关头,三桓没有一个挺身而出的,他们集体后退一步,把孔子顶到前面去了。可以说,鲁定公,鲁国的国君出国访问,没有三桓陪同这是第一次。

(十一)千古绯闻

孔子在鲁国推行新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鲁国的大臣们发现,孔子在强化国君权力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重用孔子的鲁国权臣“三桓”们,对孔子感到无比失望。这个时候,孔子的危机不光来自于内部,还有外部的危机。夹谷之会让齐国认识到了孔子的力量,他们认识到,鲁国只要有孔子,鲁国一定会强大起来,而鲁国强大起来,作为离鲁国最近的一个邻国,齐国一定会受到威胁。所以夹谷之会以后,齐国的朝野上下,就在考虑一个问题,鲁国就要崛起了,我们要怎么办?鲁国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孔子,所以抑制鲁国的强大,也就是要阻止孔子在鲁国任职。鲁国的弱点就是鲁国的君臣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是好色不好德。所以,他们想出了一个很下流的办法,就是给鲁国送去“人肉炸弹”,送美色。给鲁国国君鲁定公、给鲁国的三桓,送去了十六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同时送去的还有一百二十匹骏马,送给鲁国。齐国用美人计离间鲁国君,孔子被迫离开鲁国。

(十二)谁是丧家狗

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之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有丝毫的愤怒。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

(十三)圣人的境界

有一次孔子给他的一个极聪明的学生子贡提了一个问题,说你是不是认为我有很多知识?子贡一听,对啊,难道老师不是很有知识吗?孔子说,不对,我只不过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而已。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读书是提升我们的判断力。

有一天子贡跑去问老师一个问题,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字,这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它?孔子的回答毫不犹豫,“其恕乎。”

(十四)爱恨两重天

子贡很聪明,有一天子禽问子贡一个问题,说我们的老师周游列国,到很多地方,他到一个地方不久他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对这个地方的人物他都很了解,他怎么这么快就能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政治情况和风土人情吗?是他向别人打听的还是别人愿意主动来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有一种气质,有了这种气质别人都愿意和他交往,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他,愿意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那么孔子的这个气质是什么样的气质呢?是哪五个字呢?子贡说是温、良、恭、俭、让。

(十五)穷途末路时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国君忙于战争,根本没人重用孔子。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竟然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孔子在他六十耳顺的时候,他在陈国,在这个时候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又来救陈国,两军在陈国的境内打仗。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就想把孔子召到楚国去。所以他就离开了陈国的首都,准备到楚国去。可是这一走,就迎来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一次最大的磨难。到楚国去的路途中,要经过一块地方,这个地方原先是蔡国的故地,就在陈蔡之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走到一个绝境,无上下之交,这边离开了陈国,陈国的政府不管他了,那边还没有到楚国,楚国这边又没接上头。他们在这个野外走了很多天以后,粮食也吃完了。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如何闯过这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圣人在穷途末路时,他将如何化解危机?

(十六)孔子回国

孔子在55岁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毅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和弟子们在各诸侯国之间奔波往返的情景,构成了春秋后期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等到了一个重新回到鲁国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和齐、鲁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有关,和孔子的一个弟子冉求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七)好学生“坏学生”

孔子,至圣先师、一代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他也是中国人最为崇敬的偶像。但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却离不开他的学生。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就是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后,集结成册的。因此,孔子的光辉,沐浴着弟子,而弟子们的风采,也衬托着孔子。而在孔门的三千弟子中,有两个学生最为特别,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颜回总是受表扬,子路总是挨批评,那么,他们俩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们呢?

(十八)圣人千古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颜回、子路、子贡可以说是孔子最亲近的人,他们也是孔子晚年陪伴在孔子身边的人,子贡虽然不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但是子贡却一直陪在孔子身边直到最后。在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之后,当时的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贬低孔子之风,这些话经常会传到子贡的耳朵里,那么子贡是怎样回击这些人的呢?在孔子最后的日子里,这三个孔子最亲近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现?《百家讲坛》3月3日播出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八)圣人千古,敬请关注。

在鲁定公九年,齐国和晋国发生冲突,

鲁国夹在两国之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鲁国便与齐国进行会谈。

孔子作为鲁国的外交官陪同鲁定公前去谈判,由于孔子的外交思想,使齐鲁晋三国之间的问题很好的得到了解决。


百家讲坛中有哪些著名人物的讲解?讲解的是什么内容?
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春秋》(正在录制)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辽、金、西夏)赵晓岚:《李煜》、《金戈铁马辛弃疾》江英:《回首开国大典》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

如何给孩子讲透四大名著?鲍鹏山、骆玉明等四大名家开启“隐藏菜单...
《鲍鹏山给孩子讲水浒传》作者鲍鹏山,是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他主讲的《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刷新了栏目收视率,他也被誉为中国当代讲评“水浒”最好的学者之一,“当代金圣叹”。他出版有《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孔子传》《风流去》《中国人的心灵》《论语导读》等十多部畅销书...

当伍子胥遇到孔子的时候
老早就看完《春秋那些事儿吴越争霸卷》这本书,一直想说说伍子胥这个人物。刚好前段时间看完《孔子》这部电影后,有意无意中接触了很多关于孔子的信息,比如百家讲坛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比如全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里讲述的有关孔子故事等等;再碰巧,某个晚上,我居然梦见伍子胥和孔子在聊天。...

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
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此后,孔子每日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鲍鹏山新说《水浒》的作者简介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文学史研究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出版有《孔子是怎样...

百家讲坛全部目录
69、唐宋八大家——韩愈70、长恨歌71、破解幸福密码72、孔子是怎样炼成的73、水墨齐白石74、胡雪岩的启示75、名相管仲76、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77、鲍鹏山新说《水浒》之宋江78、塞北三朝-辽79、永乐大帝80、唐宋八大家——欧阳修81、南唐后主李煜82、走近曹操83、解码关公84、解读《弟子规》85、大明名臣——抗倭...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马上,孔子又升职了,做了大司寇。可是鲁国这个时候已经是礼崩乐坏,没有秩序了,国君管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孔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山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鲁国外交家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他的司法实践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时候,鲁国的两个强大的...

孔子是怎样练成的千古绯闻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根据鲍鹏山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讲座整理而成。作者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实的为广大读者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同时,书中指出,孔子出身贫寒,原本也是一个草根知识分子,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万...

最近一个月《百家讲坛》说了些什么?
鲍鹏山 10\/02\/2010 2月26日播出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三)圣人的境界 鲍鹏山 10\/02\/2010 2月25日播出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二)谁是丧家狗 鲍鹏山 10\/02\/2010 2月24日播出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一)千古绯闻 鲍鹏山 10\/02\/2010 2月23日播出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鲁国外交家 鲍鹏山 ...

百家讲坛中、都有哪些著名人物讲解、他们讲解的各是什么内容。人物书籍...
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春秋》(正在录制)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辽、金、西夏)赵晓岚:《李煜》、《金戈铁马辛弃疾》江英:《回首开国大典》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

永川市15961128107: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鲁国外交家 -
羿贝感冒:[答案] 在鲁定公九年,齐国和晋国发生冲突, 鲁国夹在两国之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鲁国便与齐国进行会谈. 孔子作为鲁国的外交官陪同鲁定公前去谈判,由于孔子的外交思想,使齐鲁晋三国之间的问题很好的得到了解决.

永川市15961128107: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鲁国外交?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鲁国外
羿贝感冒: 在鲁定公九年,齐国和晋国发生冲突,鲁国夹在两国之间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鲁国便与齐国进行会谈.孔子作为鲁国的外交官陪同鲁定公前去谈判,由于孔子的外交思想,使齐鲁晋三国之间的问题很好的得到了解决.

永川市15961128107: 百家讲坛之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更新最快最新最快全集◇高清全集免费迅雷下载◇百家讲坛之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最新最快优酷播放◇百家讲坛之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最新最快QVOD播放◇全集播放国语◇全集播放
羿贝感冒: 家讲坛之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更新最快: http://www.tomdvd.com/view/5317.html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永川市15961128107: 百家讲坛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4 -
羿贝感冒: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四集的央视节目名字是《爱恨两重天》,此集讲述了孔子在坚持“温、良、恭、俭、让”之下的大爱大恨,鲍鹏山在此集提出的论点有:恭敬的人,一定是拘谨的;自爱的人,一定是羞涩的.面对邪恶时有道德愤怒,面对善良遭到邪恶的侵害时有道德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永川市15961128107: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
羿贝感冒: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

永川市15961128107: 百家讲坛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
羿贝感冒:[答案]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根据鲍鹏山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讲座整理而成.作者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实的为广大读者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同时,书中指出,...

永川市15961128107: 百家讲坛讲完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讲什么?
羿贝感冒: 3.4——3.10讲水墨齐白石;3.11——未知讲《〈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永川市15961128107: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快乐达人 -
羿贝感冒: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七集《快乐达人》,是由鲍鹏山主讲,此集主要讲述了《论语》二十章,竟然找不到一个“苦”字,孔子他们以自己的快乐,向这个残酷的世道(春秋时期)送去轻蔑的眼神;他们以自己的从容,向这个混乱的世道(春秋时期)展示静穆的伟大;他们以自己的言论,向这个刀剑的世道(春秋时期)呈现思想的力量.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说的就是孔子这样的快乐达人!

永川市15961128107: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
羿贝感冒: 《》根据鲍鹏山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新春开年大戏——《》讲座整理而成.作者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实的为广大读者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同时,书中指出,孔子出身贫寒,原本也是一个草根知识分子,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万世师表”、万众景仰的“孔圣人”,告诉大家“圣人是从凡人炼成的”.鲍鹏山其他著作:鲍鹏山新说《水浒》鲍鹏山新说《水浒》2(李逵、鲁智深、宋江) 鲍鹏山新读论语 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 鲍鹏山新说《水浒》(签名版) 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诸子百家新读[展开全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