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动力是什么?

作者&投稿:源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谈谈对司马迁“忍辱著书”的认识 (急)~

司马迁是一个很不幸的史学家,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以客观公允的笔调冷静地记录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史记》通篇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当时的一些大人物如汉高祖刘邦,在司马迁笔下也被擦掉了神圣的光环,还原为普通人的面目。《史记》一书还清晰地刻画了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其中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种种表现,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美好品格,有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一部《史记》,记载下了上自帝王将相、国戚朝臣,下至游侠刺客、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人物的真实生活,震撼了多少后来人。读《史记》,使我感到历史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前进、使我荡气回肠却又渗透在文字中的那些高尚、高贵的灵魂,渗透着作者司马迁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父亲遗命。其家族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但到后来随着朝代更替就其家族就中断了这个事业,因此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朝任史官有愿望将自古以来的各家史书整合起来,并在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青年游历。司马迁在年轻时到国家各地游历,观察了各地的地理,特产,风俗,历史及历史人物的神话传说等。为其更好的完成史记打下了一定的资料基础。
挫折激励。司马迁为李凌降敌辩解而遭受腐刑,在痛苦中他看清了世态炎凉:李凌将军以八千歩卒斩杀匈奴士兵过万,功劳显著,可臣下们为了给带兵总帅李广利解脱罪责就把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因筋疲力竭而投降的李凌将军。司马迁仗义替李凌求情时却无人响应而惨遭不幸。他希望通过史记来让后人来评判他是怎样一个人,这个事做的对不对。
人性弱点。上古时人类本来比较淳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心杂念胜于同舟共济,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耗费民力的经济政策只不过是政客讨好皇帝的手段如“平准”。严刑峻法只不过是酷吏为了提高政绩升官发财的手段,却毒害了百姓。礼崩乐坏促使乱世的到来,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妻妾相仇。人类不要太自大,如果不以史为鉴,必将重蹈覆辙。

受宫刑对司马迁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司马迁精神和肉体的无以复加的折磨与摧残。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但是,他终于硬挺着活下来了。他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动力呢?他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如果不联系其他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便会很容易片面地理解为这是为了他个人的立身扬名,但这显然是太表面了。司马迁是个有血性的人,他赞成那种有作为、有骨气的汉子,而瞧不起那种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人。《陈涉世家》中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这种生死问题的抉择上,司马迁是有其理论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陈胜、蔺相如这样的抉择,即使死了也是光彩的,有价值的。至于韩信受辱于恶少年,伍子胥面对楚王的缉吏,则不宜斗殴致死或束手被擒,因为那样的死轻如鸿毛。大丈夫抱有命世之才,自当暂忍一时之困辱,以图后日之功效。“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伍子胥列传》)他是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古人的,也是用这个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的。“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的这种生死观,无疑是推动他忍辱著书的巨大动力,这是其一。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司马迁对于自己事业的正义性是充满自信的。他不是政治家,他不可能提出改革社会的方案,并使之付诸实行;他是历史家,他只能通过写历史的方法,寓褒贬、别善恶,从自己的《史记》中来显示自己的社会理想,显示自己对那些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爱憎。司马迁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但他对于大汉帝国那些黑暗面、那些非常腐朽的东西,是极力鞭挞的。他要用写历史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改良社会、实现理想的目的。他的书受到了汉武帝的忌恨,人也遭到了汉王朝的摧残,在当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整个茫茫的天地间,他没有一个知音,没有一个同情者。但是他相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而正义的事业终究是会胜利的。他的《史记》暂时、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被摧抑、被禁止,但是他深信总会有一天它将大行于人世,它将像日月一样地放出光华,像大山一样地高出于历代皇帝们的陵墓之上。正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事业有如此的自信,才促使他如此坚定地“述往事、思来者”,才使他如此急切地渴望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如果一个人缺乏明确的理想,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坚定的信念,那他还会有什么行动的力量呢?这是其二。




有关理想方面的作文材料
发愤著书知多少 我国古代有许多人,在遭受挫折后发愤著书,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司 马迁曾对此予以总 结并以之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他说:“周文王被拘禁在�里,著了《周易》;孔夫子在陈 蔡之间遭困,著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下了《离骚》;《诗》三百篇大抵也都是古代 圣贤...

史记文学常识史记原名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史记 3.史记的原名是《 史记的原名是《太史公书》、《太史公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

简述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并写出代表的古文
首先,他们总结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其次,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再次。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韩愈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和司 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创作观点。代表的古文:柳宗元的<封建论>等。

司马迁是怎么死的啊?
我们知道,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因李陵降匈奴一事而为之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其后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辉煌巨著.但司马迁最后的结局如何?是否善终?历史的记载却语焉不明.班固的《汉书》有《司马迁传》一篇,对其生平的记载颇为详尽,其中全文引述了司马迁那封有名的...

《宋书》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刘秀之 顾琛
马迁、刘向、扬雄、班固之徒,著书立言,咸以为首,世之论者,多有不同。尝试申之曰: 夫生之资气,清浊异原;命之禀数,盈虚乖致。是以心貌诡贸,性运舛殊,故有邪正昏明之差,修夭荣枯之序,皆理定于万古之前,事征于千代之外,冲神寂鉴,一以贯之。至乃卜相末技,巫史贱术,犹能豫题兴亡,逆表成败。祸福...

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什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参考资料...

谁能用3个成语展开成一个故事,非单纯引用成语!
马迁家学渊源甚深,祖上数代为史官。他自小博闻强记,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游,餐风沐雨,遍览名山大川;后继承父业,为太史公。因李陵降匈奴,司马迁挺身而出,犯颜极诤,为其辩辞。不料因此惹上飞来横祸,身遭不白之冤。为完成父亲临终之愿,司马迁忍辱含垢接受宫刑,以保得命存。之后他大笔如椽,发奋而作,写下...

《小学语文资料包》对对子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

司马迁的故事想到什么名言
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

临翔区17379513608: 司马迁隐忍苟活,发愤著书动机是什么? -
衡侵贺卟:[答案] 父亲司马谈也是史官,死前就开始着手写一部史书.司马迁就是为完成父亲的遗愿,隐忍苟活就是为了完成《史记》.可以参考一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就明白了.

临翔区17379513608: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为了什么
衡侵贺卟: 为了完成他爸爸的梦想,并想为后人留下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为证明自己,为祖国...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

临翔区17379513608: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
衡侵贺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他的父亲死了以后,由于有时被父亲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子承父业.此后他兢兢业业的干自己的实际工作,努力搜寻古人的社会工作,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努力的搜寻资料,不顾危险与重重困难,有一次她因为大胆的评判汉武帝,结果被判处了宫刑但他立志做好一个史官,永不放弃做好时史记的工作,最终完成了史记,被我们后人所景仰.

临翔区17379513608: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忍辱苟活写《史记》的原因是什么? -
衡侵贺卟: 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临翔区17379513608: 简单谈谈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用意何在 -
衡侵贺卟: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盖西伯拘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语》;孙子膑脚《兵》修列;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氐贤圣发愤所作.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来,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后来,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当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

临翔区17379513608: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
衡侵贺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司马迁饱览史书,游历全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在他继任太史令后, 就开始着手写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巨著

临翔区17379513608: 司马迁为什么忍辱著《史记》?
衡侵贺卟: 司马迁从幼年时起就熟读各种书籍,搜集史料.青年时期,他游历了中国许多风景优美、古迹众多的地方,不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为他日后创作《史记》搜集...

临翔区17379513608: 司马迁为什么要忍辱著《史记》?
衡侵贺卟: 苏武被匈奴单于扣留以后,汉武帝大为震怒,立刻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征讨匈奴.... 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司马迁的话让汉武帝更加愤怒,他认定司马迁是在为李陵...

临翔区17379513608: 司马迁忍辱负重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为了什么 -
衡侵贺卟: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为了完成所担负的某项重任;苟且偷生:仅仅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原有的原则或主张.

临翔区17379513608: 司马迁自序其著书的目的是 -
衡侵贺卟: 从其自序原文来看,其著书的目的是: 第一,明述作书的本旨,概了各篇的写作旨趣; 第二,是为了完成父亲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他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这部巨著. 当然,从他写的一篇文章《报任安书》中也可以知道他著述的目的,即“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