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写的灯笼读后感

作者&投稿:乘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灯笼》吴伯箫 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灯笼》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我”乃至对于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
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扩展资料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集》,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灯笼,本是温暖的象征,却在大宅院里化为冷酷的索取;红灯笼,本是吉祥的预兆,却演变成了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一寸寸美好,让它为悲哀殉葬!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我”乃至对于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灯笼》主要内容
从姑姑家开始回家,一路上都响晴。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男孩没地方躲雨。雨越下越大,只能看见脚下一小方土地。小男孩身小力薄,十分矛盾,不知是继续向前走,还是原路返回。这时,男孩想起爷爷说的话:等是窟窿。他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终于回到了家。小男孩悟出了一个道理:走是灯笼。

灯笼的自由笔法体验在哪里
多种表达方式看似零散纷乱,实则都服从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这个自由正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运用笔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着重表达“我”的思想及感受。《灯笼》是吴伯箫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

《灯笼》主要写了什么?
。《灯笼》的作者 《灯笼》的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一生作品200多篇。吴伯箫的主要作品有《羽书》、《难老泉》、《黑红点》、《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

《灯笼》教学反思
如果没有谈到灯笼,那就直接引出作者对灯笼有着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跟着吴伯箫走进《灯笼》。二、预习检查 1、生字:溺炕、神龛、犬吠、争讼、斡旋、怅惘、幽悄 3、背景:九一八 三、感知灯笼 1、这里以“灯笼”为话题,主要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情呢?接祖父的灯,上学的灯,乡俗还愿的灯,...

吴伯箫《灯笼》主要讲了什么?
鲁迅写的《灯笼》主要描写了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盏灯笼,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满足他的美好愿望三件事。吴伯箫的《灯笼》讲述了有关的灯笼的以下回忆: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3、村头红灯高照,...

灯笼下一文写汉献帝有何意味?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

灯笼最后一段为什么说灯笼又不够了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

请问:吴伯箫的《灯笼》讲了些什么呢?
吴伯箫的《灯笼》讲述了有关的灯笼的以下回忆:1、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2、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3、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4、元宵节看灯;5、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6、纱灯上描红;7、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8、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

《灯笼》中作者由宫灯联想到汉献帝.有何用意?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

灯笼第十节写了处境可怜的汉献帝,有没有特殊意义?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

同仁县13643623189: 读吴伯萧的灯笼读后感 -
巢肿舒肟: 我操我在拔刀 我操我在群要

同仁县13643623189: 吴伯箫灯笼的读后感 -
巢肿舒肟: 不会不会不会-_-||

同仁县13643623189: 《灯笼》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巢肿舒肟: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作者顺着自己的思路写来,意绪纷繁.

同仁县13643623189: 吴伯萧的灯笼最后一段表明了什么观点? -
巢肿舒肟: 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悲哀,悔恨和痛惜之情.

同仁县13643623189: 吴伯萧的灯笼一课中灯笼有哪些作用,两个方面? -
巢肿舒肟: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同仁县13643623189: 吴伯箫的作品灯笼中有什么好的词语 -
巢肿舒肟: 一、吴伯箫的作品《灯笼》中好的词语有:神龛、 幽悄、静穆 思慕、熙熙然、 怅惘 垂珠联珑…… 二、吴伯箫的作品《灯笼》中好句有:1、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3、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4、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同仁县13643623189: 吴伯萧的灯笼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
巢肿舒肟: 《灯笼》有两条线索,明线是灯笼,暗线是感情变化,即思亲——怀乡——爱国.如果觉得有用,求采纳,谢谢.

同仁县13643623189: 吴伯箫的灯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巢肿舒肟: 您好,对于你的遇到的问题,我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我之前也遇到过哟,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助到你,若有错误,还望见谅!.《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如有帮助请采纳,祝生活愉快!谢谢!

同仁县13643623189: 《灯笼》赏析 -
巢肿舒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 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

同仁县13643623189: 吴伯萧灯笼中的汉献帝是哪个典故? -
巢肿舒肟: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