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与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其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梁启超和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梁启超和梁思成是父子关系,梁启超是梁思成的父亲。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就学。
1915年,梁思成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扩展资料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
梁启超又撰写了一系列论著,构建其资产阶级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如《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等,集中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观及其突出贡献,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接连发表震动一时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抨击封建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史学功用、历史哲学、治史态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史学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成
百度百科-梁启超

梁漱溟与梁思成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两者均是国内著名的大师级人物,但是其二人的学术领域和研究方向不同。

1、梁漱溟: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2、梁思成: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扩展资料:

梁漱溟的学术成就: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

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

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其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漱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梁启超与梁漱溟年龄相差20岁,戊戌维新梁启超名满天下之时,梁漱溟还只是一个刚刚破蒙读书的5岁幼童。可是二十二年后,梁启超竟“移樽枉步”,登门造访梁漱溟,请教佛学问题,由此,二人时相过从,成为忘年交。
其实,梁漱溟中学时代曾饱读梁启超的著述,深受其影响。1908年开始,他系统阅读梁启超主撰的《新民丛报》、《新小说》两种刊物的汇编本,总计在五百万字以上。这些内容新颖、文笔激越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梁漱溟,他自称“寝馈其中者三、四年”。1910年,梁漱溟又订阅在上海发刊的《国风报》,其中,梁启超以笔名“沧江”撰发的三十余篇论述立宪的文章,更是他的必读物。辛亥前,梁漱溟倾向君主立宪,显系受此影响。不过,他如此钦仰梁启超亦与家庭熏陶有关。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早年热心变法,后来所写札记谓:“吾真心倾慕梁任公,积仰数十年,以为救中国之第一人。”民国初年,梁启超结束近十五年的流亡生活,回国入京,梁济先后四次拜谒、两度投书,然终不得见、答,心中不免怅然。鉴于此,当1916年梁漱溟先后拜识了其内心倾慕的章士钊、蔡元培等人后,却始终“不敢冒昧”地主动结识梁启超。不久,梁漱溟任教于北大,讲授印度哲学。
清末学者大多兼治佛学,梁启超自不例外。他在《论佛教与民治之关系》一文中,甚至主张将佛教立为国人的“新信仰”,他本人即“有条件地”信仰佛教。1916年,他在《东方杂志》上读到梁漱溟研究佛学的论文《究元决疑论》,称许不已,进而注意作者。两年后,梁济殉清自尽,其遗书登诸报端,梁启超读之,深为感动,当得知梁济与梁漱溟的关系后,他产生了结识梁漱溟的念头。这一年,梁启超大病之后,静读佛经,其后撰成《大乘起信论考证》,并拟作《楞严经考证》,可以说,这时期他研究佛学的兴致颇高。因此,1920年3月,他游欧归来见到梁漱溟的新著《印度哲学概论》,“纳交之心益切”。此后不久,梁启超偕蒋百里、林宰平及梁思成,来到北京崇文门外缨子胡同梁漱溟寓所,屈尊讨教。梁启超所提的问题是:“如何可以把贵族气味的佛教改造成平民化,使大家人人都可以受用?”梁漱溟对这位大人物的突然来访“甚感意外”,但在学理上却坚持己见,他回答说:改造佛教是做不到的事,倘若做到,那改造后的必定不再是佛教。由这次访谈,开始了二梁之间的交往:梁漱溟不时往访梁启超,尊其为“先生”;梁启超则器重梁漱溟的“好学深思”,与之通信,每称其为“宗兄”。
二梁的交往,除佛学这一共同点外,还与他们在“五四”之后均肯定固有文化的思想倾向有关。梁启超对梁漱溟适时推出《东西文化其及哲学》一书甚为激赏,蒋百里称此书为“迩来震古铄今之著作”,建议任公将这位后起之秀延揽门下。1921年秋,梁启超应聘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校长张伯苓欲将文科全部交其主持,梁颇愿尝试,商定翌年接办南开文科。他致函张东荪等人,提议由张君劢担任文科主任,蒋百里、张东荪、林宰平各担任一门课程,“能找到梁漱溟最佳,更辅之以我,吾六人者任此,必可使此科光焰万丈。”这一计划因与承办上海中国公学相冲突,未能实现,但梁启超欲将梁漱溟纳入自己“班底”的意图则十分明显。
1925年春,梁漱溟在山东办学数月后回到北京,客居清华园,专心整理编次其父梁济的日记、文稿,辑印成《桂林梁先生遗书》,分送亲友。此时梁启超正在清华讲学并开始主持该校的国学研究院。梁漱溟几经思量,终于送《遗书》一部给梁启超,同时函告当年其父屡访不遇、投书不答之事,提示书中“致慨之词”,请其寓目。这段文字在《遗书》“伏卵录”中,是梁济1915年2月读罢梁启超挽麦孟华诗文后所写,内中尽吐“躬逢鄙弃”后的怨愤,痛责梁启超“为总长后亦随俗同化与旧官僚无异”,“而一生之痛哭救亡,求真才行实事,亦不过言焉而已。”但最后仍企望其有所作为:“我终不忍没任公二十年救中国之心,而犹希望其能行所言,不判成两橛也。”梁启超检读之后,痛切自责,遂复函梁漱溟,内云:“学不鞭辟近里,不能以至诚负天下之重,以致虚情慢士,日侪于流俗人而不自觉,岂唯昔者,今犹是也。”令尊所言,“其所以嘉惠启超者实至大,……愿兄于春秋祭祀时,得间为我昭告,为言:启超没齿不敢忘先生之教!”梁漱溟对此番诚意十分感谢,两年后,当商务印书馆正式印行其父遗书时,特将梁启超的复函影印刊于卷首。
梁启超作古以后,梁漱溟曾撰写一篇真挚而率直的纪念文章,评述这位前辈的生平得失和性格特点。他认为,任公学术上的成就,量过于质;其参与政治,失败多于成功;但其影响近世舆论之广泛而有力,无人能出其右。他写到:“任公的特异处,在感应敏速,而能发皇于外,传达给人。但缺乏含蓄深厚之致,因而亦不能绵历久远。”梁漱溟可谓直接感受梁启超影响的一代人,他的评述,可为后人深切了解梁启超提供一些参考。


梁漱溟与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梁漱溟与梁思成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两者均是国内著名的大师级人物,但是其二人的学术领域和研究方向不同。1、梁漱溟: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

古代至今有哪些姓梁的名人
梁漱溟,原名梁焕章,字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提出了“乡村建设”的理论,并亲身实践,致力于改善农村生活和推动农村教育。梁冀,东汉末年权臣,他曾任司徒、太尉等要职,掌握朝政大权多年。他政治手腕强硬,但也因为过于专权而被民众所不满。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集宁区18988984455: 梁思成和他的几个女人 -
狂肯玉屏: 梁思成一生中有两位重要的女性.首先是他原配夫人林徽因,她是梁思成的事业伙伴和灵魂伴侣,共同致力于古建筑保护.林徽因不仅是梁思成的妻子,也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共同完成了许多古建筑研究工作.其次,是他的第二任夫人,林...

集宁区18988984455: 古代至今有哪些姓梁的名人 -
狂肯玉屏: 梁启超,梁红玉,梁实秋,梁漱溟,梁冀,梁思成,梁鸿,梁肃 如果满意,求采纳.

集宁区18988984455: 梁启超的几个儿子都是谁? -
狂肯玉屏: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

集宁区18988984455: 梁晓声和梁思成什么关系··
狂肯玉屏: 没关系.梁思成是梁启超之长子,林徽因(徐志摩最爱的人)的丈夫,是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成.

集宁区18988984455: 梁启超的儿子的太太的情人的太太是谁???? -
狂肯玉屏: 梁启超的长子是梁思成,他于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林徽因1920年在英国结识徐志摩并产生感情,但当时徐志摩已有妻儿,两人无果而终.而徐志摩先后有两位妻子,1915年娶张幼仪为妻,1922年协议离婚,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

集宁区18988984455: 姓氏歌我姓梁什么梁? -
狂肯玉屏: 我姓梁,木底梁. 梁氏,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源流较多,或出自嬴姓、出自姬姓,或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2013年,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的中国“...

集宁区18988984455: 为什么称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国宝级人物?为什么称梁思成是中国建
狂肯玉屏: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清末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集宁区18988984455: 梁思成有几个妻孑 -
狂肯玉屏: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梁思成第二任太太林洙,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人生的艰难岁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林洙在她...

集宁区18988984455: 梁思成及林徽因有哪些文学作品 -
狂肯玉屏: 梁思成是建筑历史学家.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文学作品,是建筑学著作.比如:《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等. 林徽因不仅是建筑师,也是诗人、作家.主要文学作品包括《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窘》、《一天》、《昼梦》、《瞑想》、《梅真同他们》、《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