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的基本教义

作者&投稿:俞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二因缘的教义解释~


我觉得就是告诉你众生把真心放置一旁,追逐境界相而产生种种迷乱轮转。当你认识到这十二因缘全都是外境不实而停止做意的时候,轮转就停止了。轮回就被打破,人就解脱了。

主义

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
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因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语译:
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
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颠倒,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佛教与道教在产生地区.主要教义和文化影响方面有哪些同与异?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圣谛,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 1、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尼姑庵所反映的宗教教义核心是什么?
尼姑庵是佛教女众(又称二僧)修行的道场,其教义当然是佛教教义,其核心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南无阿弥陀佛

禅修的心理变化
禅师把禅修的益处归为三个方面:一、对外:认识自然规律和法则。外在世界,包括季节变化、天气变幻、食物的特性、人世间的规矩等。通过禅的行为,我们能对外 在世界的种种有透彻的认识。从而使自己适应周遭环境,应对自如。二、对内: 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精神境界不够高,对事情的解读就会有偏差,无...

谁能说说佛教的来源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藏: 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 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

破阵子 时间空间结构
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一)李煜词中的悲苦与忧患 所谓悲苦,据佛教典籍载,佛祖释迦牟尼端坐菩提树下悟出佛理,即成为佛教基本教义的“四谛”“十二因缘”。而“四谛”之首即为“苦谛”,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其本性均是“苦”。认真考察,自有...

什么是原始佛,可给出准确定义。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恝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

怎样评价佛教的基本教义
“业报轮回”说以十二因缘为其理论基础,是早期佛教的宗教核心。按照佛教后来比较普遍的说法,十二因绷是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的果,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的困。其说佛教是出世,毋宁说是佛教是在世、济世。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普度众生,悲智双运。(上求菩提为智,...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它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

列举佛教,道教的教义
( 6 )命自我立法则:从因缘的法则,我们还可以看到命自我立原则,即自己命运自己把握。道教教义 1、尊道贵德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道”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着,又是超乎形象的。《清净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大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2、崇神敬仙 道教认为...

佛教的资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相传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界(藏传佛教的记载中更早)便已产生。佛教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为基本教理,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成就佛果为...

瓯海区15874168561: 十二因缘的基本教义 -
於制肾康: 主义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

瓯海区15874168561: 佛教中讲的十二因缘具体什么内容?
於制肾康: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瓯海区15874168561: 十二因缘的基本内涵 -
於制肾康: 我觉得就是告诉你众生把真心放置一旁,追逐境界相而产生种种迷乱轮转.当你认识到这十二因缘全都是外境不实而停止做意的时候,轮转就停止了.轮回就被打破,人就解脱了.

瓯海区15874168561: 佛教的“三学”、“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内涵是什么? -
於制肾康: 1.三学即戒,定,慧三无漏学,对治贪嗔痴,为佛学根本,一切诸宗皆尊此. 2.四谛,即苦,集,灭,道 四圣谛.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即: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

瓯海区15874168561: 请问十二因缘的解释 -
於制肾康: 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

瓯海区15874168561: 十二因缘的内容 -
於制肾康: 十二因缘法:众生自性本来清净,由于一念无明妄动,便有了行为造作之性,有了行为造作之性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有了六根出胎后就有六种觉触,有六种觉触便有六种...

瓯海区15874168561: 佛教的基本教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分别指代什么? -
於制肾康: 佛教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这些思想有很强的逻辑性;它主张经,律,论为三藏;以修持戒,定,慧三学断除烦恼,成佛为最终目的. 无常:佛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若就时刻不断的生灭...

瓯海区15874168561: 佛教的十二因缘详细解释 -
於制肾康: 十二因缘是条圆铁圈,其中之一断了,生死轮回即断

瓯海区15874168561: 什么是十二因缘 -
於制肾康: 佛教对于人生过程的划分方法不止一种,佛教经典论述较多的是“十二因缘”说(亦称“十二缘生”说).“十二因缘”说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更详细简介请看:http://baike.baidu.com/view/8743.htm

瓯海区15874168561: 涅盘经中“十二因缘..”的意思? -
於制肾康: 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