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作者&投稿:犁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如下:

“伯仁因我而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孟尝君的大臣,他曾与齐王妃私通,并因此被发配到边疆任职。后来,齐国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为了救国,孟尝君向齐王提出了一份计划书,但齐王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不采纳。

在关键时刻,孟尝君找到了齐国的名将田单,并说服他带领军队前往抵御外敌。田单听从孟尝君的建议后,果断出击,成功地击败了入侵的敌军。然而,在战斗中,田单的义子伯仁因保护田单而阵亡。

后来,孟尝君感到十分内疚,因此主动去见田单,请求田单杀死自己,以赎罪。田单知道孟尝君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最终没有执行孟尝君的要求。这个故事表现了孟尝君高尚的品德和为国家、人民拼搏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和牺牲精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典故也被用来形容一些类似的场景和人物。例如,一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导致他人牺牲,之后自责和忏悔,愿意承担责任和惩罚,就可以用“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来形容。

伯仁因我而死启示:

1、懂得承担责任:如果我们的行为导致了别人的损失或伤害,我们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并采取恰当的补偿措施。

2、坚持正义:在面对道德和法律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始终秉持正义,不偏不倚,不以私利为先,而是以公正为准则。

3、珍视生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尽力避免危险和风险,并保护周围人的安全。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应该自觉地践行良好的品德,建立和谐的家庭,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推动社会发展,共同实现“天下大同”的愿景。

总之,“伯仁因我而死”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忽略他人的权益和安全。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尊重和责任感,始终坚持正义和公正,努力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




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伯仁因我而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孟尝君的大臣,他曾与齐王妃私通,并因此被发配到边疆任职。后来,齐国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为了救国,孟尝君向齐王提出了一份计划书,但齐王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不采纳。在关键时刻,孟尝君找到了齐国的名将田单,并说服他带领...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有什么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引申到现代的含义,例如:我知道“伯仁”会遇到危险,但是我选择了沉默,并没有提醒或者举报,最终惨剧...

我不杀伯仁却因我而死典故
王导不杀周顗,周顗却因王导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典故最早出自于《资治通鉴》,在典故中,王导和周顗是好友,周顗被王敦所杀,王导因沉默被认为对周顗的死负有责任。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典故涉及到...

伯仁非我所杀,却因我而死
伯仁非我所杀,却因我而死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然不是直接杀害伯仁的凶手,但是因为我的原因,伯仁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故事主人公是王导和周顗。这个典故的起因是王导之兄王敦作乱,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阴奉阳违,甚至抵触,在不被晋元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
懊悔不已的王导泪流满面地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一事件让人们反思友情与决策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人认为“与人以恩,不可不说”,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如果周顗能向王导明确表达他的努力与付出,或许这场悲剧可以避免。但历史没有如果,留下的...

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出自什么典故?
伯仁由我而死。”的感慨。01.王导与周顗关系亲密,常有来往 伯仁就是周顗的字,周顗此人虽是贵族出身,不到二十岁就有了侯位,但是为人风雅,操行高洁。王导作为“王谢”中的一员,自然与同阶层的周顗熟识,两个人志趣相投,时常聚在一起。在《晋书》中,也有记载二人的往来,里面...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出自哪个典故?
我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呀,君子之间也有着他们的深厚友谊。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人生遇一知己真是难得。“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我没有杀周伯仁,周伯仁却因为我死了。这是出自哪个典故?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中的晋纪。讲述的是周伯仁和王导...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来自哪个典故?
说的是东晋时期,王导误会周顗见死不救,最后因为自己,就害得周顗人头落地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周顗是个有名士风范的大夫,做了雪中送炭的好事,但不图王导回报,而王导却因为误会,就记恨真正帮助自己的人,最后害得周顗横死。王导家的野心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功勋,出自东晋的士族豪门,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 *** 。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杀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劝学》。具体故事是,荀子告诉齐国君王:“你如果对伯仁怀有恶意并下手杀他,就等于是杀掉了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并不会让那些你想要嫉妒或者排斥的人离开你。相反,他们会更加认真地遵从你的命令。但如果你处处怜惜、宽容和尊重伯仁,即使他...

曲江县13159622116: 请问一下: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
慎司多酶: 《世说新语》载,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 幽明之中,负此良友呀!”这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的来历. 以...

曲江县13159622116: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
慎司多酶:[答案]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是东晋晋元帝时期的王导的名言.王导时任司空,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3级公务员,即大至相当于副总理级别.而“伯仁”是另一个人,姓周名yi(左岂右页),字伯仁.周伯仁时任尚书,行政级别相...

曲江县13159622116: 伯牙因我而死出自哪里
慎司多酶: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出处:《晋书·列传三十九》作者:唐房玄龄等人性质:谚语创作年代:东晋

曲江县13159622116: "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哪里 -
慎司多酶: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句话是东晋晋元帝时期的王导的名言.

曲江县13159622116: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一句话有何典故?
慎司多酶: 周?,字伯仁,?x汝南安成人.以下由?灼ي勒f新语中的故事,?大家更了解周伯仁的??性?x表,以及他又是如何展现他不凡的生命霸?狻S然诘诹?t:「 王 大 ??? ...

曲江县13159622116: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有什么典故 -
慎司多酶: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

曲江县13159622116: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什么意思 -
慎司多酶: 一、“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晋书·列传三十九》.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二、附原文如下: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

曲江县13159622116: 我无心杀国人,国人却因我而死 这句话出处? -
慎司多酶: “我无心杀国人,国人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东晋晋元帝时期的王导的名言:“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世说新语》载,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

曲江县13159622116: “我不杀伯伦,伯伦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什么典故 -
慎司多酶: 周顗,字伯仁,晋汝南安成人.以下由几篇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让大家更了解周伯仁的个性仪表,以及他又是如何展现他不凡的生命霸气.尤悔第六则:「王大将军起事,丞相兄弟诣阙谢.周侯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