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作者&投稿:唐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宋朝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中枢机构为“二府制”,特点是文武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在宋朝职官制度上,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朝逐步发展的。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宋朝很重视总结前朝政制利弊,并加以改革和调整,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去掉一些旧隐患,又生长出一些新弊端,影响着宋王朝国力的发展。 “重文轻武”是宋朝职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优待士大夫的某些特殊制度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取得入仕资格的途径 “入仕”(即开始作官)资格的取得,有三个主要途径,即科举(包括进士、诸科及武举为常选)、制举(特举)和荫补。
1.广泛吸收士人的“特奏名”制度。
宋朝制度,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乡贡,“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核,而判官监之”。合格者“第其甲乙”,监官、试官署名其下,然后举送。礼部试后有廷试(殿试)。礼部举年份初无规定,英宗时“诏礼部三岁一贡举”。宋朝科举制度更加严密。宋太祖废除“公荐”,以避免请托。“公荐”是唐代陋习,影响科举的公正程度。宋朝加强了考试的管理:现任官应进士举有锁厅试,验证身份和德行。应举之人,要“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梯、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 试卷有弥封制度,糊名,使考官不知举子姓名;有誊录制度,将试卷重新抄写一过,以免考官认得举子笔迹,上下其手。考官与举子有姻亲、师生关系,有回避制度。宋太宗时,对达官子弟中礼部贡举者要复试。
宋朝科举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举者才能称“进士”。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须经吏部试,此点与唐制不同。
宋朝有允许“附试”的“特奏名”制度。凡士人“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遇皇帝“亲策士则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例如咸平三年(1000年),亲试陈尧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共一千七百余人。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日趋严密,不受门第影响,较少请托,录取名额又较多,向社会各阶层士子开放,因而扩大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2.允许士人自荐的“制举”制度。
“制举”又称制科,习称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3.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
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另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遇国家大礼,臣僚亦可荫补。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宰相、执政则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 高级官吏致仕,“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 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大臣病故,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 可多至五人。由于官吏荫补机会多,名额扩大,最高记录曾达到同时荫补子弟四千人,致使孤寒之士十年不得一任。宋朝优待大臣的这些作法,对巩固统治阶级队伍固然有一定益处,但也是促成宋代官吏冗滥的原因之一。 “职”,宋朝官僚士大夫的特殊职称 元丰改制以前,一般官吏多有三个头衔,即官、职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唐前期的职事官,到唐后期已变成官吏品阶的标志,宋初沿袭了这种情况。官吏的实际职务,要看所分派的差遣。《宋史·职官志》讲,“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例如真宗朝寇准曾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才是实际职责。元丰改制,定阶官以寄禄(文散官有二十四阶;武散官有五十二阶。五品以上为大夫,六品以下为郎。凡进士、诸科及武举等科举出身者为有出身,此外为无出身),将知、判等差遣变为职事。
宋朝的职名甚多,分若干等级。就以“学士”名号来说,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士为翰林学士、知制浩与翰林侍读学士。
学士院,即翰林学士院。其职务为“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其职官为翰林学士、知制诰。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凡他官人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缺,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 ”
宋朝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讲读官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元丰改制,废除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以为兼官。然必侍从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资浅则为说书”。 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均曾任崇政殿说书。
知制法,原为差遣,即起草诏令文书、是中书舍人的本职。唐代开元以后,设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负责起草“内命”诏令文书,称“内制”;中书舍人只负责起草“外命”诏令文书,称“外制”,于是有内外两制,简称“两制”。宋代翰林学士人院前须经考试合格始得任命,入院例加“知制法”衔。中书合人不带“知制诰”衔,入学士院者免试。元丰改制前,宋朝政府中许多职务必须由两制或两制以上官员充任。因此,是否具有“两制”资格遂成为文职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知制诰”也演变成一种职名。
第二类学士为馆。殿学士。
宋初沿袭唐制,设三馆。三馆长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史馆长官)与集贤院(殿)大学士为宰相兼职。元丰改制,昭文馆、集贤院不置,史馆并入秘书省,于是取消了宰相三馆兼职的职名。秘阁,是三馆藏书的皇家图书馆。馆、院专任职官直馆、直院称“馆职”,以他官兼任则称“贴职”。内外职事官带贴职,称“带职”,免去所带职名则称“落职”。元丰改制“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而且不须考试。
宋朝最高级职名为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殷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及端明殿学士。“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待从备顾问而已”。 观文殿大学士须曾任宰相,观文殿学士亦“非曾任执政者弗除”。 资政殿大学士、学士也是宰相、执政的荣誉职名。端明殿(后改延康殿)学士五代已有,元丰以后“以现执政为之”。
第三类学士为阁学士。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阁学士职名,简称“阁职”。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后,必敕建一阁,以奉藏先帝遗留的文物。例如龙图阁,就奉藏着“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书籍、世谱”。 其后,又建有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及南宋的焕章、华文、宝谟、宝章、显文等阁。
诸阁学士之外,尚有一枢密直学士(后改述古殿直学士),亦是贴职,其班位在龙图阁直学士之上。
宋朝官员对职名很重视。入馆阁者,必须是进士出身,“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凡有职名的官员,可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实际上,授予馆阁职称是宋王朝笼络士大夫的一种重要手段。 请郡及宫观祠禄官制度 宋朝对宰执等高级官吏有一种特殊优待办法,就是“请郡”制度。宰相因任职过繁或与同僚政见抵触,可以请求出任外藩,叫做“请郡”。如以节度使带宰相原衔出任,为“使相”。
宫观祠禄官,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宋朝皇帝崇尚道教,于京城内外建立许多宫观。在京者为京词,在外者为外祠。宋真宗命首相王旦充玉清昭应宫使,为宰相兼宫观使的开始。随后,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于是形成制度: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称为“祠禄”。先时,任宫观使者员额绝少。熙宁时,王安石执政,为安排反对变法者,规定宫观官不限名额,知州资序以上官即可派遣,并规定了任宫观祠禄官按不同级别应得的俸给和任期 。
此制施行以来,员额不断扩大。政和年间,祠禄官近百员。钦宗靖康元年曾下诏罢去一批宫观官,渡江以后,宫观不复置,只保留醴泉观使、万寿宫使及佑神观使三种宫观使。绍兴时,士大夫流离失所,朝廷无官缺安置,于是许“承务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又有选入(幕职、州等低级文职官员的合称)众多,无官缺可补,也破格给予岳庙祠禄。 宋朝还有一种传统,凡年六十以上(南宋为年及七十),不能理事的知州资序官员应自己陈请罢现任,为宫观。非自陈而朝廷特差宫观者,则属于黜降;但吏部仍可按“自陈宫观”处理,以示优礼。
对官僚士大夫的种种优待,其实质是什么?北宋名臣文彦博揭示得最清楚。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应当说,宋王朝的这些举措,确实激励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之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几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

宋代的政治制度,处于从隋唐三省制到元代一省制的过渡时期,北宋前期的“中书门下”(政事堂)实际上已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行政效率较高。由于当时官名与职务分离造成的混乱,以及新设政权机构大小不一造成的权责失衡,促成元丰改制而恢复为三省六部制,六部制的恢复协调了朝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金、元、明、清所沿袭,显示其适应封建经济基础的生命力。但是,三省制的恢复,却不久即暴露其行政效率差而慢的弱点,虽屡经改进,但其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具有较高行政效率的职权集中的朝廷。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二省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三省、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等措施,为向元代只设中书省(或尚书省)的一省制奠定了基础。路级机构是元代行省的雏形,以及许多宋代制度和官称为后代所沿用等,这些都是五代和宋代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及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等人的擅权,防止成为梁唐晋汉周后又一个短命的王朝,及防御辽、夏等国的侵扰,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其核心和要害正如宋太宗所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方面。
特点嘛,1,中央集权的加强;2,宋承唐制;3,优待士大夫
更具体的给你推荐几个:
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D9vXjc89mNE9mEF7HKlf1iNtNnlHAKaZBHEX0ybczPOreqs66sL2DHhK6DJkwfbzhWrpwjcb1FrSmvB5Pj0PlkhSeU2dJas3GLwwpl9jm6_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NzJaAt7K2HM-oapy9wrAA1DYWSXNzJ7vMgWBfuOWRe_W1LRRm_Qxh7CV0pSf0W0hjThNviHZKtZhQEaFrrLt_#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演变过程: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商鞅变法开始,秦朝正式开创,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演变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

秦朝的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秦朝“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的开端。其特点是:①皇帝独尊: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②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③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帝制的主要特征是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

中国历朝政治体制
评价: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科技成就多在封建经济高峰期创造。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顶峰,对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特点:夏商周时期以宗法制为主,秦国统一后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原始社会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无明确政治制度。奴隶...

明清政治体制演变的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和加强...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就其政治体制而言,西夏王朝与当时的中原王朝一样,实行的都是专制皇权制。而且,严格说来,西夏皇权也是不受任何外部力量与制度限制的。在西夏王朝皇权专制政体上建立的捐税制,就其本质而言,也能是一种专制的捐税制。这种捐税制的本质与基本特征在于,捐税制创建的终极目的绝不是为了全体老百姓的利益,...

...的国家治理制度与措施,并概述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朝代,它们的国家治理制度和措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以下是它们的国家治理制度和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的概述: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的国家治理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演变中具有重要地位。- 夏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国王将土地分封...

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唐朝政治制度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唐朝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唐朝最终结束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 秦汉以来皇帝也要依靠官僚来进行统治,但是在中央政...

简述汉武帝“中外朝”制度的基本特点
开府仪同三司才能处理政务。宋代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权,至于枢密使、三司使又分走了宰相的军权和财权。明代内阁制同样以法外的形式组建一个直接受控与皇帝本人的秘书班子,其实就是中外朝的翻版。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这方面的专著。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整体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君权削弱相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选官制度。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期间 中央采取世卿世禄制度,主要分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地方上主要是内外服制度后期采取分封制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度,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有什么政治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典型的就是门阀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同时也是各民族融合的时间,各个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社会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南北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又时常...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宋朝政治制度 - 搜狗百科
陟冠益视:[答案] 简单说是这样的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如: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北宋政治的三大特点 -
陟冠益视: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几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急! 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
陟冠益视:[答案] 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集中军和司法权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 影响:积极: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产出,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 消极:戎兵、戎官、戎费;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 为北宋种...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宋朝文官制度有哪些特征 -
陟冠益视: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宋朝的政治体制演变,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与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宋朝的政治制度 简练一点的. -
陟冠益视: 1、文官体制: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概括并用史实说明这种特点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
陟冠益视:[答案] (1)政治格局的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2)影响:经济上: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周边地区扩展.如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辽、西夏、金的封建化等.民族关系上:各民...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宋代中央官制改革的特点 -
陟冠益视: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代设中书,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宋代政治制度特点的作用 -
陟冠益视: 分化事权,重文抑武.

麦盖提县19793016093: 宋朝的省长是什么官
陟冠益视: 宋朝的省长是转运使,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