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作者&投稿:乾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什么意思~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拓展资料《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此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章、492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有三顺,一顺则百顺

翻译为: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该句出自《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SPAN></SPAN>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此处孔子集中论述了关于正名的政治伦理思想。正谓正定,名谓名分,实即礼乐等级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呈现了“名实相怨”即名不副实的矛盾。当时卫国父子争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认为即原于名不正。所以治理卫国,必须从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于是出现了父子争位的现象。正名:古来注家异说纷纭,有谓“正百事之名”,有谓“正书字”;此处则指必先正父子之名。

出自《论语》: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讲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并推导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
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比如说你要组织一个学生活动,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组织和领导?要么组织赋予了你职位权力,要么你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领导权力)。而这两个都需要正名的:前者是上级和组织赋予你的,后者是下级和广大成员赋予你的。如果名不正,别人为什么会甘心让你去领导?他们必然会不服,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设置很多障碍(或许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组织事情的真正目的的达到,而只是意气用事的反对你,他们或许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加大活动组织和事情处理的难度。

在人生众多的经纬线中要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才会合理的发展自己,才会有所成就!当你的思路处于混乱的时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确定了,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做什么都要有个说的过去的理由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什么意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出处:《论语·子路》。《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此处孔子集中论述了关于正名的政治伦理思想。正谓正定,名谓名分,实即礼乐等级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谚语,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译文为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什么意思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什么意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得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译文为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

“名不正则言不顺”作者、出处及全文。
出自《论语-子路》,【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有三顺,一顺则百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成。啥意思啊,快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译文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意思:当你的思路处于混乱的时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确定了,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该句典出自《论语·子路》中。出处:《论语·子路》: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琼海市1963054515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意思 -
沈治妇女:[答案] 出自《论语》: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翻译...

琼海市1963054515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沈治妇女:[答案] 出自《论语》: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仲由,...

琼海市19630545152: 名言正顺的解释? -
沈治妇女: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意思是,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不合理;说话不顺当、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后以“名正言顺”泛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琼海市19630545152: 孔夫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首先孔夫子指的是不是孔子/? 再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沈治妇女:[答案] 孔夫子就是孔子.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正名”的思想.“名”是称谓的意思,就是说不在其位,不行其事.只有有了正当的名份和称谓,说起话来,做起事来,才属正当,并且才会起来预计的效果.

琼海市1963054515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沈治妇女: 名分不正当,道理上就讲不通,做事也 就不能取得成功.指说话办事需要有正 当的名分.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名不 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琼海市1963054515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什么意思
沈治妇女: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出自《论语》: 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

琼海市1963054515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什么意思 -
沈治妇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琼海市19630545152: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不足什么意思?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君子不以言举... -
沈治妇女:[答案] 1:名义不正,那么言行道理就行不通,言行道理行不通事情就做不成,然后礼仪和乐就不能兴盛,礼仪和乐不能兴盛,法律就不能公平地适用,百姓就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是非不分,不知道该从哪里改进.(或者:名分不纠正,说起话...

琼海市19630545152: 行测,公务员逻辑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论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 -
沈治妇女:[答案] B和C的区别就在于: B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联结词如:只有…才…; 而 C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联结词如:如果…那... 将其等价转化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后就是: 【如果名不正,那么事不成】——这显然是正确的. 对于C:就是你所说的【肯...

琼海市19630545152: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什么意思?
沈治妇女: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孔子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夫孔悝要贿赂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严正地拒绝他的要求.此处孔子集中论述了关于正名的政治伦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呈现了“名实相怨”即名不副实的矛盾.当时卫国父子争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认为即原于名不正.所以治理卫国,必须从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