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离骚》 教案

作者&投稿:符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屈原 国殇 教案~

《国殇》屈原教案标签: 杂谈教学目的:1 了解楚辞的一般知识;了解楚辞的形式特点。2 了解楚辞所体现的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3 理解本诗所歌颂的勇毅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战斗精神。理解诗歌洋溢着的浓郁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了解楚辞所体现的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教学难点:诗歌中所歌颂的勇毅爱国精神和悲壮美。教学方法:主体交互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进程:第二课时 一 学生交流有关屈原和楚辞的知识。 1 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屈原名平字原,我国古代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屈原诗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富有浪温主义精神,开创“楚辞”这一新诗体。 2 “楚辞”的两个概念:诗集和诗体。 二 课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 课文串解 1 词语掌握: 实词: 操 被(pi) 错 交 凌 躐 殪 絷 援 枹 怼 严 忽 超远 惩 诚 武 灵 毅 虚词: 兮 以 通假字:被同披 霾同埋 反同返 2 句义理解。要求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诗句;前后语句要连贯。 3、“国殇”的会义:以祭奠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故名之。
4、前十句描写战斗进程及场面层次分析。
1)写楚军将士被坚执税,准备迎战敌人。
2)描写敌我双方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
3)用旌旗蔽日的夸张和敌人众多如云的比喻,形容敌人的强火。
4)写战士冒着箭雨奋勇争先。
5)6)写敌军冲进楚军阵地,伤亡惨重。
7)8)写战斗结束,楚军全部牺牲,弃尸原野,
此部分层次井然地描写战斗进程与惨酷悲壮场面,表现了楚军将士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
四 作业 1 抄译课文。 2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 讨论: 1 你从课文的描写中看到了什么?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本诗的描写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可以说,前半首的每一句诗,都是由一个个具体可见的画面构成的。阅读时,应注意把握它的形象性。 屈原的诗歌,多具有极强的情感,本诗也不例外。除后半首直接抒情外,前面的描写中,也都融注了极强的感情,要注意把握。 2 从上面的讨论中,你可以看到屈原本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提示:A 用直陈手法铺写战斗场面,绘声绘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B 语言刚健质朴,与他其它诗歌的语言有较大差别。 3 从诗所描写的内容看,作者所讴歌的是一些失败的将士。对此,你有何看法? 二 文言文语言知识(2) 古今异义 1 词义的扩大:江 河 2 词义的缩小:臭 薨 3 词义的转移:钟 颜(色) 4 词义的消亡:骐骥 5 词义的产生:责(债) 6 感情色彩的转移:卑鄙 钩心斗角 三、总结全文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的场面,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武,宁死不屈的精神,体现出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惮和由衷赞美,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杰出诗篇。
四、作业 1 用散文的笔法改写本诗。 2 拓展阅读:《离骚》节选。改写前十句为战争场面描写。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 预习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离骚》课堂实录
夏云陶
个人简介
夏云陶,男,浙江省湖州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浙江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浙江省湖州市青语会副会长,浙江省青年语文教师发展研究课题组成员。曾获“湖州市第七届教坛新秀”“湖州市骨干班主任”等光荣称号。在省、市各类业务评比中获奖近30项,如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篇,并兼任多家刊物的特约撰稿人。教学上主张“教师应该在学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追求“活且实”的教学境界。
教育观点
语文教学应该“活且实”
一篇课文可以有多个教学目标,多种教学策略,当我们确定了目标与策略后,应该尽量让教学形式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如果我们让语文教学活一点,那么这种服务才可能高效;如果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得实一些,灵活的教学机制才可能有的放矢。
要使语文教学“活且实”,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一个核心问题,把很多小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课堂才会显得紧凑。如果问题过于琐碎,那么学生就会像在荒山野地打游击一样;如果问题过于分散,学生就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主要问题;而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只能起到暂时的娱乐作用。
其次要考虑教学形式的有效运用。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必须找到一个良好的激发点,各种方法之间应该相辅相成、纵横交织;如果这些教学方法只是为营造课堂气氛而使用,那教学目标将如何达成呢?
王荣生教授说过,语文教学的多项教学任务应巧妙统一在一个环节里,而不是几个方面各行其是,把语文课堂弄成一个个碎片。阅读教学内容要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环节最终促使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得到有效解答。教学环节集中、有效了,教学内容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使语文教学“活且实”,还得对教学方式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应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起点,应从对阅读理解一般规律的认识中得出判定,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灵巧的心。
欧阳代娜在《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一书中也提到了语文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美”“巧”“活”“实”。其中“巧”是“语文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两者之间关系的最佳结合点,阅读教学中最大信息量的储存点,课堂思维训练的最巧的入手处,课文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换言之,“巧”主要落实在关键词句上,尤其是要“善于抓住题眼,以一字带动全篇”。对这个“巧”字,王荣生教授提供了一种更简洁的说法,即“要找到教学的诱导点”。做到了“巧”,达到了“诱导”的效果,那么一节语文课便有可能做到“活且实”了。
抓准了“诱导点”,教学的切入点就应该是灵动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可能是欢快的,也可能是沉重的,因此课堂氛围也可能有活跃与沉重之分,但不应该混乱或郁闷。混乱会令教学无序,郁闷会使学生厌倦。无论面对怎样的作品,学生的头脑和课堂表现都应该是活动的,而不应该是死寂的。“活”是有效落实的基础,“活”不必说说笑笑,而应该积极地思考、交流与探讨。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体现“活且实”,难度较大。古诗文教学离不开翻译句子,但若像翻译文言一样翻译一首古代诗歌,那实在是有点杀风景。如果能将古诗翻译成现代诗,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不过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处环境、相关心理、当时当地用语习惯等影响下产生的,保留诗歌的“原味”很重要,因此这里还涉及怎么译,译后对原诗有什么影响等问题。
这里介绍一种保留诗歌“原味”的做法:紧缩诗句—保留简单易记的词句—形成诗歌的主干。如果用得好,这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诱导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它会引发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很多字词的含义会被凸显出来,这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要灵活得多。
紧缩除了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能打通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把诗句的翻译、理解融会贯通起来,避免了枯燥的翻译而引起的乏味,不仅让学生学得实,还让学生学得活。学生想将原诗改成什么样子,多少字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如果在教学中能多发现一些这样有价值的“诱导点”,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真正激发出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真实有效的改善。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朗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
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
生:好像没感觉。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3.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4.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对句子的理解。2、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4、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价值,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析读,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 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一、导入。 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二、初读体验。
(一)教师范读或播放诵读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三)师生齐读。
(四)[提问]请说说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首诗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2.句末多用“兮”字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相关知识介绍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离骚》选自《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这首《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再读感悟。
(一)学生齐读全文。
(二)[提示]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三)教师再次范读。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五)[提示]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句):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
第二部分(第9—12句):自己一直在追求着美好的品格和才能(以香花美草为喻)。
第三部分(第13 24句):自己对时光流逝不能为国效力和君王昏聩、国家动乱的担忧。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力,为楚王引路的决心。
(朗读的时候每部分之间要略作停顿,体现出情感的转换。)
五、三读析情。
(一)1.学生朗读第l一8句,力求读出节奏、轻重、缓急。
2.教师指导第1—8句朗读。
[明确]这八句叙说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庄重自爱。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出一种自豪而庄重的感情。每两句中要略作停顿。
学生再读。
3.教师点评,逐句指导。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中“高阳”就是上古的君王颛顼,是楚国君主的远祖,诗人以此来说明白己是楚王的同宗。作者对自己高贵的出生是非常自豪的,所以在朗读时“高阳”要重读,要庄重肃穆,语速稍慢。后半句叙述自己亡父的名字,“曰”后要略有停顿,“伯庸”缓慢、重读,要体现出尊重和怀念的情感。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说的是自己降生的时间,其中“摄提贞”、“孟陬”、“庚寅”是“寅年寅月寅日”,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作者为此十分自豪,所以这几个词要重读。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说的是父亲给他起了美好的名字。全句要略轻、快,以突出下句。“嘉名”应该重读,为下面说出这个美好的名字作好准备。
“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这句要重读,因为作者对自己美好的名字是非常自豪的,所以“正则”和“灵均”要缓慢、清晰、充满自豪和激情地读出。
4.教师范读第1—8句。
5.学生自行朗读第1—8句,体验感悟。
6.学生齐读第1—8句。
(二)1.学生朗读第9—12句,力求读出节奏、轻重、缓急。
2.教师指导第9—12句朗读。
[明确]“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承上启下,“内美”承上是指第1—8句中所说的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诗人并未自满,依然“重之以修能”。前半句较轻快,后半句加重、缓慢,强调“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集香花美草来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这是诗人崇高的人格追求,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所以要高昂而充满激情地读出。重音落在几种香花美草的名称上。
3.教师范读第9—12句。
4.学生自行朗读第9—12句,体验感悟。
5.学生齐读第9—12句。
(三)1.学生朗读第13—24句,力求读出节奏、轻重、缓急。
2.教师指导第13—24句朗读。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诗人在这句诗中表达了时光易逝,惟恐不能为国家作贡献的担忧。要读出这种忧心忡忡的情感,缓慢、低沉。前半句是为后半句作铺垫,朗读时后半句加重,强调“不吾与”。
“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夕”二字对用,体现出作者从早到晚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这两个字要重读强调,两字后要略有停顿。整句要相对轻快,显示诗人对时间的珍惜。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间飞逝。朗读时要体会诗人心中的无奈,前半句重读,后半句略轻。
“睢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前半句“草木零落”紧承上句的“春秋代序”,所以节奏感情和上句一致。后半句的“美人迟暮”是说君王昏聩误国,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朗读时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要缓慢而沉痛。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这两句的抒情对象都是楚王。读前半句的时候要响亮有力,发人警醒,用沉重、缓慢的降调。下半句婉转,改用商量的语气,特别要注意读出问句的语气,可以用轻快的升调。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是本诗节选中感情最高昂的部分,是感情的爆发点。诵读时要读出诗人那种顶天立地、舍我其谁的豪气。前半句中速、有力,后半句是感叹句,在“来”后停顿、蓄势,“吾道夫先路”语速渐快,感情高亢而有力。
3.教师范读第13—24句。
4.学生自行朗读第13—24句,体验感悟。
5.学生齐读第13—24句。
(四)师生齐读全诗,在充满激情的诵读中体会诗歌情感。
[提示]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六、分组讨论,师生交流。
(一)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明确]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各国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想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宏图大略。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而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观点一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方式、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吗?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二)你是否赞成屈原的沉江举动?
[明确]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和愚忠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主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查阅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加深对屈原这一任务的了解,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雄县17311106301: 《离骚》这篇课文怎么讲才能让学生爱听? -
丹秋正瑞: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以故事的形式讲,不要死板地翻译.

雄县17311106301: 优质课讲离骚怎么讲?怎么开头?最好有哪位大侠能帮忙写出来,谢谢啦. -
丹秋正瑞: 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开头,向学生发问.谁能理解含义,说出出处.之后问题放下.讲解屈原的成就,然后进入课文,全部讲完之后,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了.

雄县17311106301: 生本教育之下人教版必修2《离骚》应该怎么讲?
丹秋正瑞: 该杂讲杂讲 多让学生谈谈感想就行了 1.找出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说出理由 2.写一段赞美屈原的诗,至少使用三句他作品中的名句 3.屈原忧国爱民的精神千古不朽,那么在当今时代应不该发扬这种精神,结合实际谈谈 不用谢给分吧

雄县17311106301: 求屈原 国殇 教案 -
丹秋正瑞: 《国殇》屈原教案标签: 杂谈教学目的:1 了解楚辞的一般知识;了解楚辞的形式特点.2 了解楚辞所体现的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3 理解本诗所歌颂的勇毅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战斗精神.理解诗歌洋溢着的浓...

雄县17311106301: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
丹秋正瑞:[答案]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离骚 《离骚》(注:《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

雄县17311106301: 高一语文必修一屈原的《离骚》的课文分析 -
丹秋正瑞: 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

雄县17311106301: 高一必修2《离骚》赏析 -
丹秋正瑞: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共373句,近2500字.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释为“离忧”(《史记?屈原列传》);班固释为“遭忧”(《离骚赞序》);王逸释为“别愁...

雄县17311106301: 《离骚》的大致意思 -
丹秋正瑞: 1、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 2、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3、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4、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5.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以此说法最可信. 个人认为司马迁的说法比较好!

雄县17311106301: 《离骚》节选部分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
丹秋正瑞: 首先、要了解关于“离骚”二字含义的几种说法: (1)离,遭受;骚,忧愁. (2)离,离别;骚,忧愁. (3)楚语,离,即畔,散去.骚,愁. (4)楚地歌曲名,意义同于“牢骚”. 其次、要了解《离骚》的写作年代:应是屈原前期任左徒,遭...

雄县1731110630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
丹秋正瑞:[答案] 呵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我们应该很熟悉了.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这里的“修”我认为就应该解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