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利弊

作者&投稿:糜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与流失~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18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来源请求]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2]。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因循自封、人材的奴化,与科举考试内容的朿䌸有着相负相承的关系。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一、科举的积极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文化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
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二、从科举制度对社会以及封建统治的作用来看。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三、从个人角度来看
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必须的。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
由此看,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日益突现。
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八股取士,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四、科举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科举成为最吸引人的事业,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虽然这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由此,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如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科举制度的积极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的目的。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344776.html?si=1

利:古代科举制的公正性,合理性值得我们今后教育学习。弊:它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利:推动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沉淀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成就了无数文化大师,对比西方的贵族制等,西方的贵族便永为贵族,平民得不到翻身的机会,而科举制却能让平民通过考科举做官.弊:阻碍了新思想的萌发,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补充
利 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度加强
弊 后期形成裙带关系庞大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的利弊如下:1、利:公平公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无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有知识,都有机会参加考试,这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2、促进学习: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一种追求,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稳定社会:科举制度为底层人士提供了一条...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的利表现在:有利于控制思想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对各国选拔人才具有借鉴意义。弊端体现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和文艺的发展。使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

古代科举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大的优点是公平公正。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使得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既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又缓和了社会的矛盾。2、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科举制度有哪些利弊?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1. 僵化教育模式: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这使得教育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2. 官员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科举制度选拔出了一些优秀的官员,但由于考试内容单一,过于注...

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利弊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利弊是?
1、社会稳定发展的利器科举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被统治者可以通过四书五经有效实现梦想并不需要因此流血牺牲,这对于所有的人而言都是比较有优势性的,能够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2、社会流通利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要说最可怕的应该就是敌人的阶级固化,这主要是指社会的发展。中国...

科举制有何利弊?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之弊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

科举制的利弊
科举制的利弊如下:科举制度的利 1、科举制度有利于控制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但思想文化对政治经济又有不可忽略的反作用,且不仅是维护国家安稳的保障还能成为颠覆证券的有力武器。书院有利于集中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选拔能够为统治者效劳的拥护者。2、科举制度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科举制的利弊
促进了后来朝代盛世的出现 适应封建社会发展 是历史的进步 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办事能力弊:读书做官这一人生定式开始形成 人们开始盲目地追求功名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开始盛行 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关乎社会发展的实务策等考试内容渐渐废除 重文轻理现象严重 科举考试由皇帝...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弊端也越来越多。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泉山区17059294851: 古代科举制的利弊 -
木易慧源:[答案]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

泉山区17059294851: 科举制的利弊 -
木易慧源:[答案] 利: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3.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 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

泉山区17059294851: 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
木易慧源:[答案] 积极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影响: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于文字狱的影...

泉山区1705929485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简单点) -
木易慧源: 科举意义在于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 科举制对官吏的选拔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选拔普通官员,而不能选拔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最高国家统治者.

泉山区17059294851: 科举制的弊端有哪些? -
木易慧源:[答案] 关于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和消极影响 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科举制度相关图片(14张) ...

泉山区17059294851: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利弊两方面怎么分析? -
木易慧源: 积极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影响: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到了明朝,八股取士,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朝,由于文字狱的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泉山区17059294851: 科举制度对于我们的影响,利弊 -
木易慧源: 科举制度的好处: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到唐朝正式确立为制度并发扬 科举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中正九品制(按门第选拔人才),给贫苦人民创造了一个新的出路,使得穷苦人也可以通过读书做官,而豪门子弟不学无术,也不能进入朝廷.这样...

泉山区17059294851: 关于中国古代实行的科举制度,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 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 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 -
木易慧源:[答案] 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 (3)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4)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

泉山区17059294851: 请问科举制有什么危害呢?我国古代科举制严重危害读书人的思想,还有什么原因呢? -
木易慧源:[答案]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只许考生作八股文,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培养人才. 至于另外的朝代,总得来说对国家选拔人才是有帮助的.

泉山区17059294851: 古代科举制度好处 -
木易慧源:[答案] 科举制度起于隋代,在此之前,汉代的举孝廉制度过于笼统取衰亡,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门阀士族占据高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给有才之士的进身政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这时,科举制度对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起了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