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孟子》和《论语》中的典故

作者&投稿:锺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出自《论语》和《孟子》的成语,故事,名言~

《孟子》斜说之一:王好战4
云遮世说编写
【原文】(1·6)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故事】孟子去拜见梁襄王。完事后出来,就对人讲:“这家伙打老远看见,就没个国君样;走到跟前细看,更是个二楞子,看不出他怕什么,浑不吝。见面没寒暄,冷不丁问我:‘怎么着能安定天下?’
“我说:‘天下统一了自然会安定。’
“他又问:‘那你看,谁能统一天下呢?’(这个人是我吧?)
“我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就你?歇菜吧!)
“他又问:‘不爱杀人?这样的国君谁怕他呀,谁愿意跟他混呀?’(为嘛呀?你胡吹啥呢?今天才换的厨子不错)
“我说:‘天下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见过禾苗生长的样子么?七八月间天气干燥,禾苗枯萎,干得跟根柴草一样,看着就像没救了。可转眼间天上风云突变,风起云涌,哗啦哗啦下起大雨,禾苗立马就精神起来,蓬勃生长。像这样,谁能挡得住压得服呢?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爱杀人的;老百姓可悲得就像七八月的禾苗。如果突然出现一个不爱杀人的国君,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望着他来解放全中国了。(你)真要像这样,老百姓归顺你,就像水流向下直奔大海一样,澎湃激荡,谁能挡得住呢?”(你当各国海关是空气?偷渡可以随便变成大规模叛逃?等等,襄王好像没在听我口沫横飞?他嘴边流着哈喇子,想着吃啥呢吧?)
【乱弹】所畏,有些人(比如傅佩荣、课本)把这个词翻译为“让人感到畏惧的”,意译为“君主的威严”。简直是根深蒂固的受虐狂心理!孟子何曾怕过谁?整本《孟子》只见他训斥人,见过他受气的么?让孟子感到畏惧?啊呸!
更多的人(比如南怀谨、两个网上浏览的版本)把“所畏”翻译为“害怕的人(事)”,意译为“谨慎事奉的诚意”——这才符合孟子看人的眼光。估计是梁襄王见到孟子的时候,没有表现出礼贤下士的谦虚态度,一下子就惹恼了孟子——前两句是因果关系,为嘛说你没有君王的样子,就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你祖爷爷魏文侯见了人才总是陪着小心,反过来,肆无忌惮的君王死得很难看多了去。
实际上,有人开玩笑说,君主才是第一高危职业,并煞有介事地统计了历代有多少君主,死于非命的所占比例——不用你写这个论文,三国时一个故事就可以说明问题。曹丕跟曹植争当太子,后来曹操决定了让曹丕当。消息传来,曹丕喜极失态,抱着辛毗的脖子说:“辛先生,您知道我有多高兴吗?”辛毗回家后,把这事告诉女儿宪英。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宪英便感叹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庙社稷的人物。代君王行事不可以不怀着忧虑之心,主持国家大事亦不可以不保持戒惧之心。在应该忧戚的时候竟然表现得如此喜悦,又怎会长久呢?魏国又怎能昌盛?”
我们很多人的政治智慧还比不过一个年轻女娃,谈什么老谋深算,说什么深谋远虑?
要说,这魏国还没有“梁国”这一别称的时代,两位君王还是比较像孟子理想中的君王的——他们都知道尊重士。魏文侯太子路遇田子方,忙下车行礼,田子方却不搭理。太子恼了,就说:权贵该牛气,还是平民该牛气?子方说:当然是平民该牛气!权贵怎么敢耍大牌?国君耍大牌会亡国,大夫耍大牌则会亡家。一旦权贵失国失家,会有很多人落井下石地抢着清算他们,那时,他们想当个平民也当不成。我平头百姓玩牛气,得罪你怎么了?你想收拾我,我蹬上我的破草鞋一抬脚换个国家继续耍酷。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太子被说得张口结舌,一下就老实了。
而梁襄王不但无知者无畏,还在做着自己碾压天下的春秋大梦。他爹梁惠王被周遭各国轮番摁在地上蹂躏,总算知道了狼是个麻麻子,对有些本事的人才客气了,可惜还没来得及把孟子的革命新理论应用到实践,挂了。梁襄王被太长寿的老爹压了几十年(活了81岁,在位50年!),这一上来,正准备好好顺顺心气呢,孟子那套唧唧歪歪哪里听得进去?后来三国时的孙皓比他还拧巴张狂——已经被俘虏了,嘴还硬得梆梆的。
晋朝皇帝司马炎接受孙皓投降时,司马炎指着大殿上的一个空位,说:“我设下这个位子等待你已经很久了。”司马炎说这话,当然有资格。按理,孙皓听了应该羞愧才是,可孙皓昂着头,大声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么一个位子,等你很久了。”司马炎还没说什么呢,一边的贾充发话了:“听说你在南方经常挖人眼珠,剥人的面皮,有没有这样的事呢?”贾充想说,就你孙皓这样暴君,不落到国破成囚的地步才怪呢,现在你还狂个什么劲?可孙皓一句把贾充咽个半死,“没错,我经常这么干。对那些不忠君王的,就要这么干!”(当年魏帝曹髦带着几百号人就想杀掉专权的司马昭,贾充调派军队前去阻挡,最后杀了曹髦)
这一段还有几点比较好玩。
比如,苗是个嘛玩意?孟子自以为很形象的比喻,襄王就清楚么?这家伙要是懂的话,后世就不会出现“何不食肉靡”的疑问,也不会有不识稻而三日不出的故事。(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简文还,三日不出,云:“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
据说,孟老教授带着研究生们来到魏国,充分地、毫不客气地教育了梁惠王,希望他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好不容易把自私心贼重的梁惠王说得有点回心转意了,思想有点靠近孟子的“王道”,准备在魏国建设“王道乐土”——他先上西天极乐世界了!
孟子只得重打鼓,另升堂,再教育魏国的下一任领导吧。可只见了这一面,孟子就决定转战齐国吧——梁襄王实在不是块料。亚圣搞教育,都需要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才算是一乐,见了庸才蠢才也没辙,谁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赶情这家伙比亚圣更厉害?
总之,孟子的梁国建设方案至此宣布:彻底泡汤!

【答案】A。三月解析:A项,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B项,杯水车薪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C项,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D项,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正确答案为A。

晕,我记得有个典故是孔子误会颜回偷吃米的,寓意也是眼见未必为实
帮你找找哈

有两个出处:

一则出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原文如下: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另一则出自《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原文如下: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 “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然后是译文:

第一则的大意是:“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一共七天都没有进食。估计实在是累坏了,也顾不得礼仪,在白天都躺着休息,以保存体力。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到了一些米,就拿回来煮饭。快要熟的时候,恐怕是饭香吸引了孔子,反正正好孔子路过,远远看见颜回从锅子里抓了一点饭出来自己吃掉了。等到颜回拿着饭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假装不知道,起身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那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颜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到锅子里了,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孔子听到后反省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道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那么凭借内心来做一个衡量吧,到头来也不可靠。看来要看懂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第二则开头也是交代孔子被困陈蔡,七日不食的窘境。随后关于饭食的来源却是子贡和当地人物物交换得来的。而后做饭的依然是颜回,而且还加了一个子路。接下来明白交代有灰尘掉到饭里,颜回抓出来吃掉了。但看到这个动作的不是孔子而是子贡。子贡看到后就很不平,跑到孔子那里说:“如果一个人变节了,还能算得上仁义和廉洁吗?”孔子说:“当然不算!”子贡就说了颜回偷吃饭的事。结果孔子说:“我一直相信颜回是仁者。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会怀疑他,恐怕是另有隐情吧。你先别说了,我会问他的。”接下来,孔子考问颜回的情节与之前的故事也一样。听完颜回的陈述后,孔子说:“是啊,要是我也会吃的。”颜回出去后,孔子对周围的人说:“我这样信任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周围的人都信服了。

不知道亲说得是不是这个?

五十步笑百步 逝者如斯

你是华二的么?

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论语》孟子和孔子的简介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

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不同点:1、《孟子》和《论语》论语作者不同,那么所教导的角度也不同。2、《论语》主要告诉我们道理,《孟子》却是说孟柯游说。3、《论语》和《孟子》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不同。(前言有说明)4、《论语》主要以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这样两种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孟子》主要...

都是两部经典著作,《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呢
一、不同点 1、记载内容不同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孟子》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2、作者不同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孟子》是战国中...

《论语》与《孟子》有什么异同点
《论语》与《孟子》不同点从文章写作方式和题材内容方向这两点看。共同点从“然”的用法和列入这两点看。一,不同点从文章写作方式和题材内容方向来看 1,从文章写作方式看区别 《论语》是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的散文,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都比较短小简约。《孟子》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语...

《四书》指哪四书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

《论语》与《孟子》的区别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弟子,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论,记录下来,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 地位仅次于 孔子 的“亚圣”孟轲(孟子)所著!

先秦诸子百家中《论语》和《孟子》的区别是什么?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属于语录体式的,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 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孟子》应该是比较成熟的语录体的论辩文(通常是双人对话),并且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 过渡的迹象。它的论 辩技巧缜...

比较《论语》、《孟子》、《庄子》的思想特点。
1.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儒家经典之一。 较《论语》有发展,可说是章向篇的过渡,语录体向对话体发展。气势雄伟,感情激烈,论辩中善施机巧,说理善假寓言、比喻。通行的注本为宋.朱熹《孟子集注》一、概述 《庄子》,庄子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哪本书?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

先秦诸子百家中《论语》和《孟子》的区别是什么?
《论语》和《孟子》都是儒家著作的经典,“孝”是这两部著作中都着重阐述到的问题。下面是比较《论语》与《孟子》中“孝”的含义的不同。一、《论语》中,孝是要“三年无改於父之道”,不能违逆父亲,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片面地强调了儿子对父亲...

万全县13158736361: 求《孟子》和《论语》中的典故 -
施虎利之: 晕,我记得有个典故是孔子误会颜回偷吃米的,寓意也是眼见未必为实 帮你找找哈 有两个出处:一则出自《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原文如下: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

万全县13158736361: 求;出自【论语】和【孟子】中的十个成语 (要解释每个成语的意义) -
施虎利之:[答案] 成语典故 出处及注释 1.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都是均等的. 2.金声玉振 《孟子.万章下》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 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

万全县13158736361: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急! -
施虎利之:[答案] 孟子故事: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

万全县13158736361: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
施虎利之:[答案]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

万全县13158736361: 论语小故事 孟子小故事 要短!! -
施虎利之: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

万全县13158736361: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简短一点 -
施虎利之:[答案] 孔子孟子名言!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

万全县13158736361: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 -
施虎利之: 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

万全县13158736361: 关于孔子,孟子的小故事各两则,每则不超过一百字,呵呵, -
施虎利之:[答案] 孔子的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 但他还坚持教学不肯放弃.他曾接受过很多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而且还写了《春秋》一书,成了万世师表. 孟母为了让孟子...

万全县13158736361: 求出自《论语》和《孟子》的成语,故事,名言 -
施虎利之: 哀而不伤 [āi ér bù shāng][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解释: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爱礼存羊 [ài lǐ cún yáng][出自:《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

万全县13158736361: 孔子孟子的故事 -
施虎利之: 啊?这个可以吗?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