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意:“一叶落便知天下秋?”

作者&投稿:云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理解一叶落知天下秋?~

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迹象

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风拂过,一叶翩然落下,树下峨冠博带的诗人闲雅地拈起枯叶,口中吟出“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而知秋,尝鼎则知脔。秋风中冥然兀坐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一条箴言。心外无物的古人从口中流泻出的一句句妙言为我们建构了光耀四海的哲学体系,而正如“我看花时花方明”一类的主观唯心主义一般,“一叶而知秋”也有其片面性。

当我第一次驻立在《蒙娜丽莎》的面前时,我被油画的写实震撼,为神秘的景象而晕眩。我咋着舌叹息:“原来西方的油画是如此惟妙惟肖!”于是在我心中,写实便成了油画的代名词。《印象、日出》的画展很快推翻了这一论断,倘佯在莫奈笔下明亮的色彩间,阳伞下女士露出迷离的笑,科隆教堂石壁上映出斑驳的光,巴黎车站的穹顶上氤氲着朦胧的蒸汽……

我看到了西方油画朦胧绚丽的一面。“现在,我已不会再用一个词去形容西方油画,因为它太多姿多彩。我见识过凡高的的狂野,欣赏过修拉的理性,叹服于表现主义的张扬,惊羡于超现实主义的迷幻。而我深知,艺术的世界太深太广,我认识的永远只是她的一角。

艺术的天地不容“一叶而知秋”,文学的花坛同样不容管窥蠡测。

会稽山阴,流觞曲水的魏晋名士用酒与诗灌溉出一朵兰花,花瓣演绎着飘逸;幽州台上,陈子昂望着魏晋文人的背影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是壮阔;扬子江的舟上,诗仙“酒入豪肠,七分化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那是豪迈;岳阳楼上,范仲淹吟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是忧国忧民。五千年中华文坛上汇集了多少奇葩,不知如何能够“见一叶而知秋”呢?

只凭着一个现象,一个细微的部分,便推知全体,这又让人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文学是需要逐层了解的,艺术是需要全面认识的、整个世界更是有无穷的层次。古往今来的多少哲人为了探求世界的真相而苦思冥想,苦苦追寻;但世界是多彩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用一种色彩去描摹它,任何人也不能只因看到它的一种色彩而只用单色去形容它!

一枚枯叶翩然落下,我会吟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叶知秋,谓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知道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向。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宋·唐庚《文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树与人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感悟炎凉,一起体验生命,面对一颗历经千年的古树,让人懂得静观,学会沉思,从而进入生命智慧的彻悟境界。真可谓;“一叶知秋意,一树识菩提。”

就是看到一个事物,就能根据他现在的状况,推测别的相似事物的现状或即将发生的事。
我再给你多举几个 例子,你就会清楚点了。
比如看到了晚霞,我们就知道明天基本上是好天气。
外国人看到瓷器,想到的就是中国。因为china有瓷器的意思。
看到别人哭了,说明他遇到了什么伤心事或出了什么让他接受不了的事。
。。。。。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知道你明白了点没有。

一、题意理解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格言,直接出处是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诗句又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后来简缩为成语“一叶知秋”,也叫“一叶报秋”“落叶知秋”。
《汉语大词典》: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辞源》的解释最宽泛:
看见一片落叶,便知秋季来临。比喻由小见大,从部分现象,推知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发展趋势。
2005年浙江卷高考题也可以当作一种解释: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综上所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基本含义是:局部包含着整体,由局部可以推知整体。
如果把它当作一种比喻,则以下表述方式都可视为正确的解释: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由细节推测全貌,由有限推知无限,由细微现象看出内在本质,由眼前小事预见未来结果。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它体现了大千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卓越能力。但题目有一个问号,它要求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重新审视这个观点。
作为一个普通的句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可以理解为有疑而问、期待回答的一般疑问句,意为“从一叶落是不是可以推知天下秋呢?”,也可以理解为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意思和一般疑问句一样,后面可以自己给出答案,“是的,从一叶落可以推知天下秋”,或者“不,从一叶落不能推知天下秋”。但不能理解成无疑而问、答在问中的反问句“难道一叶落可知天下秋吗?”,不能直接把它解释为“从一叶落不可推知天下秋”。
而作为一个哲理性议论文的题目,情况会有所不同。首先,它不能以一个期待别人回答的一般疑问句的身份来做题目,因为下面的文章不是由别人来写,而是要自己写的。其次,如果它以一个自问自答的设问句的身份来做题目,则下面的文章最好是否定这个传统观点,这样,题目就有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如果是肯定的回答,这个题目就不太好了,毫无必要地兜了一个大圈子,不如直接以“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观点性题目来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第三,文章的题目应该简练明快,“一叶落知天下秋?”作为题目可以看成反问句,意为“难道从一叶落真的可以推知天下秋吗?”,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它的意思却是反问句:“难道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如果作者的观点是“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力”,那么这个题目就很别扭了。
二、整体评价
1、主要优点:①题目以哲理名句为反思对象,能考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自然、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②以问号入题,有引导考生仔细读题、准确把握题意的作用。③适合写议论文,但也可以写记叙文,对不同偏向的考生比较公平。
2、主要缺点:题目中的问号容易被疏忽,问号的作用难以把握,持肯定态度的考生为数不少。要求全体考生都去否定一个近似于真理的千古名句,不够妥当。如果改为话题作文,允许考生自由选择赞成或反对的写法,似乎更合适。

三、立意说明
一、上述
1.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由细节推测全貌;
2.由有限推知无限;
3.由细微现象看出内在本质;
4.由眼前小事预见未来结果。
等等,都切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一类。
二、不把“一叶落知天下秋”看作有固定含义的哲理名句,而看成一般比喻句,把“一叶落”比作暂时的挫折、细小的缺点等,把“天下秋”比作事业的彻底失败、人生的全盘否定等,也可视为切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一类。
三、虽然正确理解了题意,但不能贯彻始终,文中有一些游离于中心之外、或与中心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可视为符合题意,内容项可评为二类。
四、对“一叶落知天下秋”,可以持肯定态度,可以持否定态度,可以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以小见大?或者个别现象推出一般规律吧~~~


如何立意:“一叶落便知天下秋?”
一叶知秋,谓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知道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向。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宋·唐庚《文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人是会走的树,树是...

如何立意:“一叶落便知天下秋?”…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的意思: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出 处: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高考提分#我的开放作文立意总是立不对,有什么方法吗?
由物及人,想到与“蝴蝶”相类似的人的遭遇,把与枯叶蝶和彩蝶相类遭遇的人的事例或名言,分列在草稿纸上;然后对列出的事例、名言进行排序、揣摩;第三步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选准自己最易把握的立意来拟题,列出提纲,援笔成文。

高中写作指导:以小见大立意
用以小见大法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1.大题小做。 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最终与“小题...

高三语文作文立意准确
总之,“踮起脚尖”包含着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一种努力前行的勇气,一种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便是把具体的动作与抽象的生活哲理结合起来进而化实为虚的立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自然容易把文章导向深刻。 有的文题可实可虚,立意可以由实到虚,虚实转换。如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品味时尚”,一篇考场作文是这样写的:开头...

作文《常识》
其中,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写即可,但也可另外选择新的角度作文,甚至反向立意,象今年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而知秋?”就是对常识的反向思考。从命题立意上看,本题眼界开阔,我们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常识,而且社会中的许多人或常常忽视甚至无视常识对生活、人生的作用,甚至囿于生活常识,不敢创新,若能如此思维,文章就会...

作文题目:一枝红杏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自定立意,角度自选。(...

以一叶知天下秋?为题,该如何写作文?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风拂过,一叶翩然落下,树下峨冠博带的诗人闲雅地拈起枯叶,口中吟出“一叶落知天下秋”。 真的是一叶落知天下秋吗?未必! 一叶而知秋,尝鼎则知脔。秋风中冥然兀坐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一条箴言。心外无物的古人从口中流泻出的一句句妙言为我们建构了光耀四海的哲学体系...

求作词方法
一画一七令 一寸金 一叶叶 一叶乐 一叶落 一半子 一江风 一丝风 一过金 一梦金一丛花 一枝花 一样花 一点春 一枝春 一落春 一年春 一痕沙 一落索 一络索一捻红 一萼红 一斛珠 一斛球 一剪梅 一翦梅二画二郎神 二色莲 卜算子 卜玉郎 人月圆 人南渡 七娘子 七娘仔 八六子 八宝妆八拍蛮 八音谐 九...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首诗——《天真的预言...
我们拥有一个世界的时候,或许也正在隔离无数个世界。 一叶可以见如来,一叶却也可以障目,不见泰山。 一叶落,天下真已都是秋?一枝出墙,便可真知春满园? 这样的预言,或许真的是天真的。只是我们用来自我安慰,自我逃避的一个借口。 这样去理解,定会被很多人耻笑。 作为高考作文,或许会离题,...

山阳区15264693652: 如何立意:“一叶落便知天下秋?” -
卫浅米诺: 一叶知秋,谓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知道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向.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宋·唐庚《文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树与人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感悟炎凉,一起体验生命,面对一颗历经千年的古树,让人懂得静观,学会沉思,从而进入生命智慧的彻悟境界.真可谓;“一叶知秋意,一树识菩提.”

山阳区15264693652: 写"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作文)有什么例子 -
卫浅米诺: 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风拂过,一叶翩然落下,树下峨冠博带的诗人闲雅地拈起枯叶,口中吟出“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而知秋,尝鼎则知脔.秋风中冥然兀坐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一条箴言.心外无物的古人从口中流泻出的一句句妙言为我们建...

山阳区15264693652: 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题写作文,该怎么写啊 -
卫浅米诺: 是让你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句话的藏意来感慨番...你就以为中心思想,说说注意细微对全局的重要性与影响性,分也就得80%了.另外20%看你文才咯

山阳区15264693652: 作文《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哪些素材可以写? -
卫浅米诺: 贴过来的高考作文解析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格言,直接出处是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诗句又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

山阳区15264693652: 谁能给我个思路?写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题的文章.拜托了!我大脑里一点思路都没有.
卫浅米诺: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指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就是说我们做事情要有大局观,不能只限于眼前利益,要可持续发展...

山阳区15264693652: 一叶落知天下秋怎么体现量变与质变的道理的? -
卫浅米诺: 量变与质变关系哲理: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叶子一片一片落下是量变,叶子落光了,树变得光秃秃的,这是质变,其实个人认为,一叶落知天下秋 体现的主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理.望采纳一下!

山阳区15264693652: “一叶落知天下秋?”的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的作文可以写成不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否定而感觉到悲伤,反而是更加努力,然后得出结论说:一叶落并... -
卫浅米诺:[答案] 嘛……和我写的差不多…… 我是写一次挫折并不代表失败的到来 ……应该可以吧…………

山阳区15264693652: 从世界观来解释一下,何以一叶落知天下秋?
卫浅米诺: 春天开始于冬天,夏天开始于春天,秋天开始于夏天,冬天开始于秋天. 万物由春而生,盛于夏,肃杀于秋,藏于冬,春天一气出于冬至日,秋天一气出于夏至日,万物一轮一循环,N论N循环,所以,人可以由一叶落而知秋,是人的智慧对自然规律的一种认识性推测,而这种根据规律的推测,无疑是正确的.

山阳区15264693652: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的意思 -
卫浅米诺: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的意思: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 处: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山阳区15264693652: 一叶知秋怎么解释? -
卫浅米诺: 一叶落知天下秋.”意识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