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作者&投稿:缑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代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民间商业兴旺,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应该和当时国外的背景也有点联系

B 明代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这句谚语出自明代。
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答案,
第一,“松江布”,松江自元代设县,故A 南宋,C 唐代,都可排除。

第二,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周边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故排除D 元朝。

最后,更正一下第一位的回答,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人,生于1295,卒于1297,可知她是元代人,而非南宋。

明代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江浙地区棉纺织业的发达。

松江棉布泛指松江及其附近地区出产的棉布。松江府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在今上海市境内。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

到了明代中后期,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出自给自足范畴,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城市。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扩展资料

地位影响

明初,即颁布法令,鼓励种棉,并规定松江府可以“折布纳官”,“以棉花一斤折米二斗”。朝廷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农民由种稻转向植棉,到明代中叶以后,松江沿海出现大片的棉田,松江府属的上海、嘉定诸县,种棉面积已占十之八九。

“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明清两代,松江府作为全国的棉纺工业中心,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誉。清康熙《松江府志》提到“吾乡所出皆切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

民谚也称“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松江布”。松江所产布匹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日本、英美等国都有松江布的消费者。早在乾隆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开始从中国购进土布。

在贸易过程中,英商发现广州所产的土布穿洗后容易褪色,而松江布(英人称为“南京布”)则久洗后依然色泽艳丽,松江布因此在英国风行一时,东印度公司的收购量从2万匹猛增到20多万匹。

随着布市的兴起,从事沿海运输的沙船麋集于上海,迅速发展,明清两代,从事运输的沙船数千条,在浦江岸边停靠的沙船密密匝匝,帆樯如林,带动了上海港口贸易的兴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松江棉布



一、明代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江浙地区棉纺织业的发达。
松江棉布泛指松江及其附近地区出产的棉布。松江府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在今上海市境内。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出自给自足范畴,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城市。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二、松江布的发展及衰落
1、中国宋代,棉花栽培从岭南逐渐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松江的气候、土壤等适合棉花生产,棉花种植业迅速推广普及。
2、元朝元贞年间,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由崖州(今海南崖县)带回的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松工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3、明代中叶,松江府植棉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土地大半种植棉花。同时,棉纺织生产也成为松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乡镇几乎家家都投入了纺织活动。其时“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其中“卖不完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便逐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明清歌谣。
正由于不断地普及推广,松江棉纺织业日益兴盛,产量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松江棉布在全国声誉鹊。
4、松江的棉纺织业到清代开始退步,康熙时,棉布加工集散中心逐渐向苏州转移。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市场大量输入机制棉纱棉布,松江府首当其冲,棉纺织业受到致命打击。洋布盛行,至此,松江棉纺织业趋向衰落。

明代植棉遍及全国,棉纺织业非常发达,正如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卷称:“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棉布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主要衣着原料。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扩大,许多棉纺织手工业中的城市和中心地区逐渐形① 《天水冰山录》,《知不足斋丛书》本。

① 参见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彩色图版,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成,其中仍以江南为最。如松江自元代以来,逐步发展成全国棉织中心,其产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明正德《松江府志》载:松郡“俗务纺织,他技不多”,“家纺、户织,远近通流”,“所出皆切于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嘉定,“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比户相属”②,“机声轧轧,子夜不休,贸易惟棉花与布”③。常熟产布,“用之邑者有限”④,大多运销外地。浙江湖州,“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我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以归,仍治而织之,明旦复持以易”⑤。嘉善(今县府驻魏塘镇)棉纱和棉布生产相当发达,棉纱尤有盛名,当时民谣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①的赞语。

============================================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是在宋代,特别是明代以后。明中叶开始,由于民间消费需求旺盛,民间纺织业已大大超过官营纺织业。明代松江地区,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称,仅此一地,即能“日出万匹”。技术水平有了重大突破,用四足脚踏缆车轧棉,可以一抵三;用足踏纺车纺线,效率提高三倍。棉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出现了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
============================================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
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非常发达,
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周边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地域性的专业工商业市镇


乡镇历史沿革怎么写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指出:“明代中叶,江南水运发达的城市商业日趋繁荣,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民间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商界则称之为八省码头”。如今的河口镇,当年的九弄十三街格局依然如故,穿城而过的惠济河小桥流水的风韵犹存...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历史溯源
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在流落海南岛的崖州30余年后,于元贞年间返回故里,传播植棉和纺织技术。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手艺,创制了“配色”、“挈花”成“折枝、团凤”的织造工艺,开发出众多精美的棉纺织品。棉花和棉纺工艺开始在中国内地迅速传播,政府甚至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

带桥字的诗句 成语 俗语
武昌蛇山桥:嫋嫋白云,不尽帆飞,三峡浪开东海日; 翩翩黄鹤,无边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带牛字的成语...牛的诗句、成语、俗语、谚语?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小脚桥 传说传说孟姜女从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出发,万里寻夫,日夜兼程。有一日,走至盛泽镇东面十里...

上海广富林路附近哪里有适合部门玩耍的地方?
最佳答案:广富林路光星路附近有 乐佳3D立体养生健康管理中心上海0001, 御桶天下足道养生, 东方网点, 小胡桌友会, 爱丁堡足道养生松江万达店, KOKUA, 友唱·全民K歌, 网鱼网咖, 冲刺小宝, X3虚拟奇幻空间, DFC影城松江店, 友唱·全民K歌, 麦颂KTV松江五龙商业广场店, 6号包厢, 童乐邦, 点到小儿...

谁能帮我答几道七年级历史题???
第一题(1)宋朝以政府的名义遣使从福建取占城稻的种子,并让转运使向农民宣传占城稻的优点与种植方法,可见北宋政府对农业的重视。(2)目的即帝以江淮、两浙少旱即水器不翼,意思是说江淮地区,两浙地区很少有旱灾,水热充足,土地肥沃。总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因而广种占城稻。第二题(1)岳指...

上饶有什么风景区
中心城区景点 古岩寺、上饶集中营、信江书院、金山亭、毓秀台、辰钟楼、云碧阁(信江西岸“亭台楼阁”)、樱花公园、双塔公园、龙潭湖公园、云碧峰、陆羽公园(筹)、三江公园、紫阳公园、黄金山、杨惟义公园等。

黄河有哪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谚语。成语。俗语_百度知 ...
黄河水神,由来已久,但历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体名称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与致祭的方式...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

天气谚语
我去找下。

关于明天的诗句名言警句
华亭(现在上海松江)人。 著有《鹤滩集》。 传世作品有《明日歌》,此诗是根据文嘉的的《今日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光阴似箭,日月...(缅甸谚语)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英国谚语)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谦虚是学习的朋友泰山...

天气的谚语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虽然同是气界水态的变化,但是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因为这些现象是最易观察的,也是和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类谚语相当可靠。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明代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
朱董茵栀:[答案] 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周边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谚语:买不尽松江市,收不尽魏塘纱请回答:这句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
朱董茵栀:[答案] 丝织业发达,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明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什么情况
朱董茵栀: 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周边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说明了什么问题 -
朱董茵栀: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这句谚语出自明代. 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周边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一,二与三是因果关系,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后面的资本发展的现象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买不尽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什么问题? -
朱董茵栀: 原话应该是“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该谚语反映了哪个王朝发达的棉纺织?
朱董茵栀: B 明代“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这句谚语出自明代.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答案,第一,“松江布”,松江自元代设县,故A 南宋,C 唐代,都可排除.第二,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周边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故排除D 元朝.最后,更正一下第一位的回答,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人,生于1295,卒于1297,可知她是元代人,而非南宋.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该谚语反映了发达的棉纺织业它所指的朝代是() -
朱董茵栀:[选项] A. 唐朝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朝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 -
朱董茵栀: A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其他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
朱董茵栀:[选项] A. 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8881871684: 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 -
朱董茵栀:[选项] A. 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 B. 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 D.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