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历史沿革怎么写

作者&投稿:阮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问题一:南乡镇历史沿革的介绍 1958年设南乡乡,同年改公社,1984年改南乡镇、板路乡。1997年,南乡镇面积233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红宜、高山、陈塘、碑塘、桥板、蔡村、五合、合山、天亮、松柏10个行政村和居委会;板路乡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辖社头、三码、大沙、板路、高义、竹莲、广龙、民主、竹瓦9个行政村。2003年末,南乡镇面积233平方千米,总人口37716人,镇 *** 驻南乡街,辖11个村(居)委会、1个航运公司;板路乡面积132平方千米,总人口48265人,乡 *** 驻板路新街,辖9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板路乡,并入南乡镇,调整后南乡镇管辖红宜、高山、陈塘、碑塘、桥板、蔡村、五合、合山、天亮、松柏、社头、三W、大沙、高义、竹莲、广龙、民生、竹瓦等18个村和板路、南乡2个社区,总面积365平方千米,人口8.5万人,镇 *** 驻南乡社区。

问题二:镇山村的历史沿革 该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据《李仁宇将军墓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廷“平播”,时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协镇李仁宇奉命以军务入黔,屯兵安顺,及黔中平服广顺州粮道开通,遂携家眷移至石板哨镇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赘镇山,与班氏结缘,生二子,长子姓李,次子姓班,有400多年的历史。现村民以李、班两姓为主。布依语言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第二土语区。因镇山地处贵阳市郊,且长期与汉民族交往,除老年人会布依语外,大部分村民操汉语。

问题三:求乡镇2011年至2015年年鉴包括机构,沿革,编制,职能怎么写 如果楼主是需要格式上的参考,可以参考一下,中国县域年鉴乡镇卷里的编撰格式和内容,这个年鉴上数据圈论坛上就有。

问题四:灵乡镇的历史沿革 灵乡镇,位于大冶县南西南部,总面积135.8平方公里。――90版《大冶县志》封建时期:明成化至清宣统年间,镇地属湖北武昌县灵溪乡的灵一里、灵二里、灵三里(部分今属陈贵镇)、灵四里、灵五里、灵六里(大部分今属金牛镇)。民国时期:民国三年(1914年)属鄂城县第三区,区公所设在金牛。1942年裁区并乡,镇地属鄂城县龙灵乡(大冶谈家桥)、钟毓乡(大冶燕窝铺)、和济乡(大冶毛家铺)。1946年全县21个乡镇改编为18个乡镇,金牛、钟毓两乡合并改名为虬川乡。――鄂城县国民 *** 档案共和国时期:1949年,镇地属鄂城县毛铺区、金牛区的罗桥乡、贺余乡、毛铺乡、晏铺乡、燕窝乡、下周乡、大汪畈乡、谈桥乡、大桥乡、西洪乡和石姑乡;1951年撤并调整后,辖有15个乡和2个镇,分属鄂城县第十四区、十五区;1955年11月,将晏公区、谈桥区和金牛镇划归大冶县,属大冶县金牛区的谈桥、大桥、罗桥等乡;1956年5月,属十六指导组;1957年4月,属金牛区的谈桥、大桥、罗桥等乡;1958年,镇地成立灵乡铁矿;1958年10月,属灵乡公社的谈桥、大桥、罗桥等乡;1958年11月,属上游公社,后并入金牛公社,属谈桥、大桥、罗桥管理区;1959年成立灵乡办事处;1960年,成立灵乡镇;1960年,属金牛区;1962年6月,定为市辖县代管镇。1962年,属谈桥区;1964年,属矿山区;1975年,谈桥、大桥、罗桥三公社并成灵乡公社;1984年3月,改称灵乡乡,12月11日,灵乡乡并入灵乡镇,辖村民委员会十五个,村民小组205个,自然村205个,人口28241人,其中男14617人,女13624人,非农业人口1465人。

问题五:白沙镇的历史沿革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时期曾在此兴建大圣寺,此后,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设建制镇,民国时期在此设江津县第三区署。解放后,这里曾6年作为江津县人民 *** 所在地,1980年至今,设白沙镇人民 *** ,现为区级镇。在《蜀中广记》、《太平广记》等卷中考证在唐代时期白沙就因大圣寺而声名远播,由此可见当时的白沙也有相当程度的繁荣。也成城镇也说不定,但建于何年,规模,格局如何,今也失考。典籍可籍的建镇年代在北宋前期。由曾肇、李德昌等根据原修于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九域图》于宋神宗赵项宁年间(1068~1077年)所重修的《元丰九域志》。在卷八记载“雍熙四年,南平县并入江津。江津,(渝)州南一百二十里,有汉东、伏市、白沙、长沙、圣钟、石羊、玉栏、灵感、石鼓、沙溪、仙池、平滩、石洞、三槌十四镇”据之可判定,白沙建镇早则在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距今已有千年之久的历史。元朝同设建置镇,元末明玉珍据蜀,以重庆为都建立大夏政权,把江津改为畿甸邑,白沙镇随之而第一次成为”畿甸”之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之子明升归顺朱元璋,明王朝将白沙镇改为白沙里。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在白沙水驿设置水驿,《明会典》和《读史方舆纪要》都将白沙水驿与k溪水驿,汉东水驿,白渡水驿并称为江津的四大水驿。清代设巡检司,设建置镇。发展到清代中后期以后,它凭仗水驿之利日益凸显出了区域性的物资集散枢纽作用,不仅成为川东,川南一大水路要津,而且是川黔滇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民国时期设镇公所,白沙为江津县第三公署,白沙更是凭借长江水道上兴旺的商贸运输,造就了繁荣的城镇格局。1949年11月29日,白沙宣告和平解放。当年12月,即建立江津县第五区委员会、第五区人民 *** ,下辖白沙、三口、几子、塘河、永兴等五个乡镇,区党委和区 *** 都设在白沙镇。1951年4月,江津县人民 *** 也移置于白沙镇,白沙镇充当了县治所在地,是江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到1956年7月县 *** 迁回城关镇(即几江镇),方恢复到原先地位。县 *** 迁出次月,白沙撤区设镇。1957年设白沙镇人民委员会。1970年成立白沙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至今,设白沙镇人民 *** ,为县级镇。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当代科技创造发明家张朝吟、政治家谢添等,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中国 *** 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原国民 *** 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等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大量文化财富。

问题六:小站镇的历史沿革 小站原为退海之地。《沧县志》在中塘洼条下称它为“下污”,属明代盐场管辖的草荡。清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发生,英法美三国兵舰集结大沽口,同治帝诏调李鸿章的淮军驰赴近畿驻扎。李出任直隶总督,其亲军营――周盛传部盛字军9000人于是由临汾调往天津,于次年在青县马厂驻扎,之后又设防新城(今属塘沽)。同治十三年(1874),在马厂和新城之间修筑了“马新大道”,沿途设立驿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共设大站4所,小站11所。光绪元年(1875),盛字军由马厂移屯涝水套,这里是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军士习惯称小站,此即今日小站地名由来。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奉旨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凯接替胡保在小站督练新建陆军。他在原10营近5000人的定武军基础上,又增募新兵2000多人,聘请了更多的德国教官,采取近代德国陆军制度,组建步、马、炮、工、辎等兵种,全部采用外国新式武器装备,并制定新的营规营制、饷章、操典。袁世凯在小站设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除了起用当年随李鸿章来北方驻防的淮军旧将外,又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派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委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办理文案。为了提高兵士的素质,同时控制军事教育权,袁世凯还建立了步队、马队和炮队等随营学堂和德文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博取了慈禧和直隶总督荣禄的信任,他的新建陆军也从此出了名,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并称为北洋三军,这便是袁世凯军阀集团冠以北洋二字之始。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极力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然而,在选拔将领方面,仍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兵为将有”,专门培植依属于自己的势力,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最后形成军阀集团。北洋军阀集团是清末民初由天津小站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武装集团,这个集团曾经影响中国政局10多年,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问题七:九重镇的历史沿革 古人在这里兴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称九重堰。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资料都将该地称为九重堰。近代声称是蒙古人的后裔在此修建九重院而得名之说实为误传,这种谬传是因堰和院的读音近似造成的。 古代为九重堰。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隶属于邓县(今邓州市)。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在九重陶岔石盘岗开工。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库淹没淅川大面积土地,1972年12月,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归淅川县,由此邓州市所辖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陶岔村划归淅川县,但邓州市保留了渠首两岸100米的管辖权和行政机构管理权。1984年改九重人民公社改为九重乡。1996年九重乡升格为九重镇归淅川县管辖。

问题八:新湾镇的历史沿革 1995年10月撤区并乡,原杨阁老乡全部及明月乡的明月村、柏冲村两个村并入新湾镇。2006年11月沅江市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未动而沿袭下来。其地自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即属沅江县治(时名药山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沅江并入龙阳县(今汉寿县)。十三年(1380年),恢复沅江县建制。赤山以骑龙分水为界,山之西半部仍隶汉寿县,设“赤山总”;东半部归隶沅江县,设“赤江湖保”。新中国建立后,汉寿县管辖区域设蠡山乡,沅江县管辖区域设蠡云乡。1950年12月,属汉寿县管辖之赤山西半部划归沅江县,先后属九区、二区、赤山区管辖。1956年9月辖域建立杨阁老乡。1958年10月,赤山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4月赤山复区,辖地仍为杨阁老乡。1961年11月,始设龙山人民公社,驻地新湾村。1978年6月,撤区建赤山人民公社。1980年2月,复区社建制。1985年2月乡改镇。1995年10月,撤区并乡,新湾镇和杨阁老乡合并为新湾镇,驻地新湾村。

问题九:大瑶镇的历史沿革 大瑶与澄潭江、文家市等周边乡镇在春秋战国时期皆属吴楚边界之地,在各乡镇境内均还有相关历史遗迹可寻。从2000年扁塘村新建花炮厂发掘的古汉墓群推断,早在秦汉时期,大瑶就是浏阳境内一个活跃的人口居住聚集地。东汉建安14年(公元206年),孙权析临湘县(今长沙)置“刘阳”,大瑶地区开始隶属浏阳管辖。隋唐时期,大瑶人李畋发明爆竹,奠定了一千多年后大瑶经济产业的基石。明清时期,大瑶地区制陶业发达,陶窑林立,以生产水缸类陶器闻名,因得名“大窑”,后随着制陶业中心转移到南川河下游的醴陵境内,大瑶的制陶业日渐凋敝,逐渐为花炮产业所取代。民国22年设大瑶乡,新中国成立后,大瑶行政多次变动,1950年废乡设大瑶区,1956年撤区并乡复为大瑶乡,1958年冬撤大瑶乡设红旗人民公社,1983年2月撤销公社恢复乡镇制度,复设大瑶区(下辖6个乡:大瑶乡、金刚乡、杨花乡、山下乡、大圣乡、澄潭江乡),1995年撤大瑶区并乡,单列为大瑶镇(1993年改乡建镇)。

问题十:河口镇的历史沿革 河口镇,铅山同知驻河口。同治《铅山县志》载:河口镇,县北三十里,即古沙湾市也。当信河铅河二水交会之冲,在I口九阳石之上。商贾往来,货物充。乾隆四十年改驻湖坊,移军粮分府驻扎于此。按,河口之盛,由来旧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盛事,实铅巨观。第操奇赢者多践土,甘败类者或潜形。旌别彰瘅,防泛辑安。当必有道以处此。河口是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航运港口。信江流至河口,水面增宽,水流平缓,水深清澈,又有铅山河水南来合流,信江上往来的商货大多都在这里换船,转运别处。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中记述:河口有水自东南分水关发源,经铅山县,至此入大溪,市肆甚众,在大溪之左,盖两溪合而始胜重舟也。河口,因位于信江、铅山河等河流交汇之口而得名,成镇于唐朝初,北宋初年发展为赣东名镇。北宋 *** 在铅山设铅山铜场,并设永平监铸钱,有10多万工人,每年采铜38万用斤、采铅28万斤。此时的河口,人来船往,一派繁荣。到明代,河口的商事更是繁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指出:“明代中叶,江南水运发达的城市商业日趋繁荣,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这五大手工业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河口明清古街,由东向西沿信江南岸而建,全长25公里,路面用长条青石和麻石铺砌,现尚存旧时店铺450多家,建筑风格为明清特色。明清时,河口是闽、浙、赣、皖、湘、鄂、苏、粤等地百货集散地,商贾云集,沿江10多处码头泊船达数千艘,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码头,极盛时有店铺2000多家,大小纸店100多家,茶行50多家,丰城人何柱成开的药号金利合与全国500多家药号有业务往来,徵商朱少峰的绸缎店资本逾20多万银元,晋、陕茶商每家资产均在30万银元以上,各地商人在河口建的会馆有20多家,徽宁会馆在河口的同乡会员有724人。清乾隆八年,《铅山县志》记载:(河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辑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山巨观。”民间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商界则称之为八省码头”。如今的河口镇,当年的九弄十三街格局依然如故,穿城而过的惠济河小桥流水的风韵犹存,旧时的繁华仍然可以窥见。有关人士指出,河口明清商贸古镇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文化厚重,是构建上饶“大旅游”格局一个潜力巨大的资源。


河北镇历史沿革
经济方面,河北镇以林果业为主,种植玉米、谷子等作物,同时经营柿子、核桃等果品。教育设施完善,有1所中学、4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镇内医疗设施齐全,有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卫生室,确保了全镇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计划免疫覆盖。历史悠久的河北镇,名胜古迹众多,...

杜桥镇的历史沿革
杜桥历史悠久,镇北郊山麓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宋代筑塘围垦,围海造田,沧海桑田,广袤土地已成滨海沃野,富庶粮仓。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杜渎盐场,涂下桥均属杜渎场地;北宋未桑园郑氏从临海迁居海乡涂下。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潘氏从黄岩大澧迁居潘家,王氏从温州...

阚疃镇的历史沿革
阚(kàn)疃(tuǎn)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500多年。《左传·昭公六年》:“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杨伯峻注:“房钟即今安徽蒙城县西南,西淝河北岸之阚疃集。”杨伯峻初注《左传》时,利辛尚未建县,阚疃时属凤台县,不属蒙城。北宋时称“阚...

西平镇的历史沿革
西平镇的历史沿革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会哭的礼物17 2022-11-09 · TA获得超过328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西平镇古名观音场,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盘龙庙,以寺中观音得名。

深渡镇的历史沿革
唐至清属孝女乡,元至清分属三十一都、三十六都。民国21年(1932),置深渡镇,次年定为二等镇。民国30年,置安定乡。1952年8月,置深渡镇及大茂村、定潭、阳产、外河坑、中坑源、漳潭、绵潭、洪村、杨三、九砂、漳坑、漳岭山、漳村湾、绵潭坑等乡,分隶深渡区,薛阳区。1955年12月合并为...

田横镇的历史沿革
田横镇历史悠久。早在秦统一中国时,田横隶属齐郡。秦末汉初,田横兵败落荒至此,后五百义士于田横岛仗义自刎,流传千古。西汉时,当地隶属皋虞县。公元25年-220年,进入东汉时期,皋虞县废除,随之并入不其县。公元317-419年,史称东晋十六国,这一时期是即墨县的隶属关系转移无常,大致属后赵、前燕、...

虎门镇的历史沿革
虎门镇管理的区域(以下简称“虎门”)历史悠久,为江海夹角冲击地,系东莞一脉延伸的西南区域,2000多年前就归属东莞。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东莞地属中华九州之扬州南境。虎门境内已有古人类定居,从事渔猎生产。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

明水镇的历史沿革
明水始称镇,源自宋金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明水镇在章丘南二十余里,金时旧镇也。”明清两代属东锦乡。民国时属第七区。1946年上半年建明水区。1958年3月24日,撤区建明水乡。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 体制,明水乡改为明水公社。1983年1月,明水公社划分为明水镇政府和绣江公社...

四街镇的历史沿革
四街镇历史悠久。从镇内海东村贝丘遗址、二街空山、者湾凹腰山遗址出土的大批文物表明,早在迄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杞麓湖畔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据史料记载,四街镇在秦汉时期属胜休县地;唐宋时期,先为通海都督管辖下的部雄部,后是秀山郡管辖下的休腊部属地;元代属河西县管辖下的一...

大泗镇的历史沿革
相传大明永乐初年,有4条河汇于此,故名泗水,后更名大泗。民国元年(1912年),泰县8市40乡,大泗乡是其中之一。民国16年,实行县乡建置,大泗设为乡,隶属泰兴县管辖。民国18至3年初,大泗乡隶属泰县第三区(塘湾)。民国23年,大泗设镇,隶属泰县第二区(寺巷口)。民国36年,为了适应对敌...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乡镇(街道)历史沿革怎么写
捷质白加: 范文参考房山区辖街道办事处之一,曾为区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北京西南部,距市区... 城内有历史悠久的房山中学,有房山区第一医院和房山区唯一一家中医院.城关街道...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岩头镇的历史沿革
捷质白加: 岩头镇历史悠久,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吴越一带相对稳定,加之楠溪江中游河谷土地肥沃,成为避乱的佳域,此地得到初步开发.北宋时期,本区域河谷地带已有不少村落,元明时期属谘问乡,清代属仙居乡四十八都,民国24年(1935)称第九区岩头镇,1949年5月解放时建立岩头镇人民政府,此后经过公社、乡、镇几次变更,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港头乡、溪垟乡部分并入岩头镇.2011年,撤销五(涑鸟)乡、表山乡、鲤溪乡,并入岩头镇.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沙溪镇的历史沿革 -
捷质白加: 沙溪,又名印溪、团溪.唐代已形成村落,佛教寺庙兴起;元代自涂菘西迁,形成市集;明代商运通达,成为商贸重镇;清代近工业起步,新式教育推行,沙溪展现一片开风气之先的新所象. 明朝时期,市镇日趋繁荣.监察御史苏赞的“御史府...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城头镇的历史沿革 -
捷质白加: 城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于战国未期,东汉时土著人垒墙围城,明初已成规模.因东有小城——崮城,故人称城头,沿用至今.建国初期,城头镇始划城头区,1957年3月撤销,成立城头人民公社.1982年4月成立城头乡.1983年10月,枣庄市把原滕县(今滕州市)东部8个乡镇,齐村区北部6个乡镇划为山亭区,始辖属山亭区.1995年1月撤销城头乡建立城头镇.该镇历史文化丰富,出土的马鞍山陶、铁及汉画石等文物,使城头的文化可追塑到大汉口文化时期.陈时村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被列为枣庄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另有周庄村遗址、马鞍山汉墓群、西城头古墓群、宋庄村遗址、马山头遗址等.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义和镇的历史沿革 -
捷质白加: 政区沿革清中叶建义和场.1930年建义和场乡.1932年,三汇口乡并入.1935年,改为义和联保,同时析置三汇口联保.1940年,改为义和乡.1953年,义和乡分为6个小乡.1956年,6小乡重新合并为义和乡.1958年为义和公社.1961年,...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华阳镇的历史沿革 -
捷质白加: 华阳建镇于宋代,明万历年间称花扬,因初春时节绿荫映江,柳絮飞梭而得名,清顺治年间改称华阳.华阳镇几经变革,自晋末以来,曾为新冶县、义乡县、大雷郡、高州、智州等治所. 公元1326年,因城北有青林寺曾改名青林镇,清乾隆年...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永乐镇的历史沿革 -
捷质白加: 1940年设中山镇,1949年11月新设为城关区,1956年更名为县直属永乐街镇,1958年设为城关人民公社,1982年改称乾佑公社,1984年更名为永乐镇,1992年9月升级为区级镇. 1996年底,全镇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22154人;辖青槐、高...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莘庄镇的历史沿革 -
捷质白加: 莘庄自南宋至民国二年(1913)一直隶属于华亭县.民国三年(1914)华亭、娄县两县合并为松江县后,莘庄隶属松江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划归上海市二十六区,翌年二十六区改名龙华区.1949年5月15日莘庄解放,由松江县接管,设...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五龙镇的历史沿革 -
捷质白加: 1958年建泽下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11月,政府驻地从牛家岗村迁址于景岗山.1996年撤销泽下乡,设立五龙镇,因境内有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而得名.1997年,面积190平方千米,人口6.4万,辖丰峪、阳和、栗家洼、临上、椤棬、渔...

萨尔图区13187847569: 清平镇的历史沿革 -
捷质白加: 清平,前汉置县,县城设在水城屯,曾名厝县、贝邱县、甘陵县、清河县、清阳县、清平县.隋朝大业间(605-617年)废清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又置清平县.后唐改县为镇,宋初又改镇为县.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黄河决口,县城由水城屯迁明灵寨即现址).1940年(民国29年),清平县城迁往康庄,原址改建旧城区.1956年,清平县撤消,旧城区规划高唐县.1984年改建为旧城镇,后又改称清平镇.自宋元丰年间为县城起至1940年县城迁往康庄止,清平作为县城865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