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民间诞生文化中的陋习与值得提倡的方面。

作者&投稿:政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风俗陋习~

1、贞节牌坊
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最早的贞洁牌坊其实多以“节”字为主,多以古代士子为褒扬母亲养育之恩为名建立;但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理学之风兴盛,贞洁牌坊就逐渐以“贞”字为主,成为了又一座压迫女性的大山。
起初,女性在夫死后还多为自愿守寡,间或有殉情而死之人,但后期大户之家攀比贞节牌坊数量愈盛,甚至官员都以贞洁牌坊数量为自己政绩明证,期间被逼守寡、甚至被活活饿死的女性不计其数。
2、缠足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缠足时代女子多以“没脚蟹”自比。脚小难行,动必扶墙摸壁,拄杖持杆,有条件则是婢女扶持,甚至‘扶婢仅能到中庭’,而完全依仗他人抱持背负的也时有所闻,倘若孤立无助,那么由此室移至相邻的彼室也难以做到。至于出门行路, 即使持杖扶婢,也是行不了多远便已气喘吁吁。
时不时地靠扶婢肩,倚柱而息,摸捏莲钩解痛除乏。施君美《幽闺记》所谓“步迟迟,全没些气和力”;关汉卿《闺怨》所谓“行一步叹息,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问一行凄惶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吁气”,正是缠足者举步维艰的真实写照。

3、三妻四妾
多妻之原,起于男子的淫侈。生物界的事实,两性的数目,常大略相等。婚姻而无禁例,或虽有禁例而不严密则已,若既限定对于法定的配偶以外,不许发生性的关系,而又有若干人欲多占异性为己有,则有多占的人,即有无偶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有夫妇之制的社会,必皆以一夫一妻为原则。
但亦总有若干例外。古代贵族,妻以外发生性的关系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妻家带来的,谓之媵。一种是自己家里所固有的,谓之妾。后世媵之实消灭,故其名称亦消灭,但以妾为配偶以外发生性的关系之人之总称。媵之义为送,即妻家送女的人,并不限于女子,如伊尹为有莘氏媵臣是。
与婿家跟着新郎去迎接新娘的御相同。媵御的原始,实犹今日结婚时之男女傧相,本无可发生性的关系的理由。后来有特权的男子,不止娶于一家,正妻以外的旁妻,无以名之,亦名之曰媵,媵遂有正妻以外之配偶之义。
4、童养媳
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旧时,童养媳在我国甚为流行。之所以盛行童养媳,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非常贫穷落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低下,众多的民众因家境贫寒而娶不起儿媳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跑到外地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待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儿子“圆房”。解放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抱养童养女的问题在有的地区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5、闹洞房
2014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2115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2%的受访者都曾经历过“闹洞房”,60.9%的受访者直言并不喜欢“闹洞房”婚俗。尽管“闹洞房”在传统社会的婚姻关系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当下社会,这种作用已经不再明显。
调查中,74.3%的受访者认为“闹洞房”无助于促进婚姻关系,17.0%的受访者认为会有负面影响。现在一些地方的“闹洞房”存在什么问题?52.9%的受访者认为是闹的分寸掌握不好,造成不愉快,37.9%的受访者觉得一些做法太低俗,是对新人的侮辱。
其他还有“假闹变成真为难,引发纠纷”(14.0%),“让新人筋疲力尽,得不偿失”(12.7%)。10.9%的受访者指出“长辈参与‘闹洞房’,伦理秩序混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陋俗

“陈规陋习”存在有着特定物质条件及经济条件、文明程度决定!不能一概而论、任何事物"存在即是合理"!我只能说针对不合理的现象去引导它良性发展都是好的!

  漫谈中国民间生育习俗 (找到一篇,不知道有没有借鉴的用处)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为了自身的生存极力繁育自己的种群,新生命的不断诞生使得人类能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类的先祖们为了活着,不得不面对饥饿、战争、疾病与灾荒对于生命的挑战。由于物质生存条件的恶劣以及科学的不发达,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远古时期是非常恶劣的,有相当多的成年人根本活不到50岁。尽管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生存环境也在逐渐的改善,但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战争、灾荒和疾病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民遭受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生存的艰辛依然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人类要想生生不息,使每个家庭的姓氏能够继续延续,早生早育、多生多育就是人类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在这种状态下,新生命的诞生并顺理成长,便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为了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几千年来人们在生育繁衍方面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俗规范和仪式,从男女结婚的开始甚至结婚前,这一套民俗习惯就开始在男女的生活中发挥影响。一般来说,人类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保证种族繁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从其诞生来到世间,至死亡离开世间,各个不同的重要环节,都要举行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新生婴儿到世间要举行诞生仪礼、确认男女在生理上已发育成熟要举行成年仪礼、男女建立配偶关系开始承担相应的家庭和社会义务要举行结婚仪礼等。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由于新婚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民间在婚姻缔结之初就寄寓了求子的期待,古代男女婚配前要请算命先生看双方八字和属相,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否生子。在男女婚嫁的时候,就举行“求子”的仪式。如清代光绪年间《惠州府志·婚嫁》中所记广东惠州地区“妇至门必于亲好中取福寿兼全者扶之”,此“福寿兼全者”,就是所谓的“多子多福之人”。这里的意思十分明确,“福寿全者扶之”,就是希望“多子多福”。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捧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此外如民间婚礼中的撒帐习俗本身也是一种祈子方式。各种各样的祈子习俗在古代中国民间的婚礼仪式上比比皆是,这可以说是民间生育习俗的第一个程序。
  男女结婚后,双方的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女儿和媳妇何时“有喜”,也即怀孕,这是生育中的第一个先兆。未怀孕前,民俗中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各种求子习俗,如北方地区的拜泰山娘娘、南方拜临水夫人,以及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拜送子观音等。福建泉州旧俗元宵节时,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一旦确定了怀孕,无论怀孕妇女的父母,还是公婆、丈夫以及其它人,都会喜上眉梢,因为有了后代,就不愁家族的延续。怀孕所以称之为喜,是与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有关。中国人历来都认为“无后为大”,既然有后,有身孕,那就意味着后世有人,可以传宗接代。同时也说明,娶来的媳妇是有生育能力的,这就为家族的人口繁衍报了喜。由于中国封建的传统观念影响,得喜之中很重要的“喜”是在于有子。虽然未经生产不可能知道胎儿是男是女,但是怀孕本身就意味着腹中胎儿是子,即便这次不是子而是女,下次也会生个儿子的。喜的内容也就包容在其中了。
  确定怀孕后,要有人要四处说喜,同时通知孕妇娘家,孕妇的娘家就开始为迎接新生儿的到来做准备。四川自贡地区旧俗,妇女结婚怀孕后,娘家要为其准备产后的鸡、蛋、米和为即出世的宝宝准备鞋袜、衣、帽。安徽含山的习俗是妇女怀孕期间,娘家要准备婴儿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则于临产时炒“阴米子”即蒸熟晒干的糯米饭,再以铁锅烘炒,俗称“催生米”,以便生育后用开水泡食。而在有些地区如广东惠州,首先要祭神拜租。这有两个用意,一是向祖宗报喜,二是祈求诸神保佑。
  妇女一旦怀孕,其地位、身价也会随之而提高,全家人会随着做出各种符合民间传统习惯的反应。自怀孕开始,家中人会对孕妇采取保护措施,孕妇们的行为和饮食便受到一些限制,形成不同的民间风俗和“禁忌”。多数的风俗和“禁忌”是对孕妇进行限制,例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要求孕妇用布围住额头,忌孕妇参加红白喜事,入生子人的家,伸腰,打哈欠,钉钉子,抬重物等。另外,孕妇们还禁食“寒性”的食物。这些民间“禁忌”虽然有些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它对于孕妇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民俗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对于孕妇,古人是食养与胎教并重,还有“催生”之俗。在食养方面,强调“酸儿辣女”,“一人吃两人饭”,重视荤汤、油饭、青菜与水果。民俗孕妇忌吃兔肉,认为若吃了,产下的孩子会长个三瓣嘴,即兔唇。这一说法流传范围极广,流传年代也颇为久远。西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此外各地其他孕妇忌嘴的习俗极多,主要有:
  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的话,将来孩子爱咬人,吃奶时也爱咬奶头;不能吃生姜,否则生下的孩子会六指;不能吃麻雀(否则子女长大后会淫乱)以及一切凶猛丑恶之物(子女将来会残暴);忌吃螃蟹,这样生下的孩子才不咂泡沫流口水,又说吃螃蟹令胎横难产。而台湾民俗则以为吃了蟹,生出来的孩子像蟹那样抓扭别人的手脚;忌食鸭子,认为吃了鸭子,孩子要生摇头病;忌食狗肉等“化气”的食物,民间认为“化气”食物会“化胎气”,易流产;有的地方还不许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葡萄胎;不能吃猪肝、鸡肝,否则会导致产后无奶或少奶等等,不一而足。
  妇女妊娠期除有种种的忌嘴禁食之外,还有各类禁视的规矩,即规定不少物品和事物不能看,否则要生怪胎或难产。如:
  孕妇不能看产妇分娩,不然自己将来要难产。这条禁忌颇有点科学根据,因孕妇看到正在分娩的产妇的痛苦表情,听到产妇的叫喊声,容易造成一种精神压力,到自己分娩时可能会神经紧张,以致引起难产。台湾民间孕妇忌见月蚀,以为见了月蚀所生子女身体不全,也是出于同类心理。安徽徽州民俗规定,妊娠期间孕妇不能将裤子“张口”朝天晾晒,更不能晾在屋外过夜;不能看丧葬、尸体,不能看砌墙时开窗户、门户;不能看砌锅灶时开灶门、炉孔等。
  由于旧时民间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和怪胎难以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于是便附会出种种迷信说法以警示一般村妇,这样,除禁食、禁视之外,在行动举止方面也出现极多的清规戒律。如:
  广东惠州地区忌孕妇在坟旁方便,认为脏污了土地神,出生的儿子会畸型;忌在家打钉子、补老鼠洞,认为怀孕期间钉钉补洞会损伤“六甲”,出生的孩子会缺唇(兔唇),或者会瞎眼、没屁股眼,这都是人们打补钉子补洞带来的恶果。海南琼崖一带禁忌在孕妇房中的任何一处(如墙、门、床板、器具)钉钉等物,犯之,将来生出的孩子四肢不全;不可置刀于灶上,因孩子投胎时,须经灶君菩萨的允许、怀孕后,置刀于灶,那就是对灶君不满,灶神会将原答允送子的主意打消,因此产下的孩子多死婴或造成流产等。浙江各地流行的孕妇禁忌有:不能跨越绳索,认为绳索像胎儿脐带.跨后要缠身难产;不能满屁股坐板登,否则胎位后坠形成难产;不能抱别人的孩子,说是抱过的孩子要生病,俗称“替胎”。普宁习俗孕妇不应到神庙去,俗以为神灵是至高无上的,洁白无私,福佑下民,理应虔诚尊敬。而受胎是亵渎的结晶,倘到神灵之前,是大不敬的事。此外,各地民间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四川有忌在新夫妇交拜时堂屋侧置秤(生子驼背),孕妇床头不能挂有他项物件(将生孩子必骈指),等等。这些禁忌规定对孕妇的言行举止是要慎之又慎,防之又防。总之,让孕妇深居简出,谨慎生活,这是得喜后的“忧”,直到腹中婴儿出生后,这些谨小慎微的规矩,民间的传统才算告一段落。
  我国古代很早就在胎教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传统医学对妇女孕期有怡情养性、实行胎教的规定。《妇人良方大全》曰:“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温和,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正俗方》云:“怀孕妇人性宜宽厚,神全气和,不惟安胎,生子必温厚,古所谓胎教也。”一些诗礼世家,更教育女儿、媳妇在孕期内“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实行古人所谓的“胎教”:要求孕妇行坐端正,多听美言,有人为她诵读诗书,演奏礼乐。同时不可四处胡乱走动,不可与人争吵斗气,不可从事繁重劳动等。
  民间习俗还很重视妇女孕期的保健,《胎产护生篇》“产前十忌”记载;孕后“第一最忌共夫寝,……善坠胎者更慎之……”《达生篇》云:“得孕后即宜绝欲,若再扰子宫,其胎或一月、三、五月必堕。”张曜孙提出;“怀孕之后首忌交合。……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而夭”。可见民间生育习俗中已经很注意这点,如上海郊区旧时就流行有女儿孕后,娘家送分床铺的习俗。妇女婚后第一次怀孕,孕妇的娘家闻讯后,一般在孕妇怀孕三个月左右,送一张单人床到女婿家,称为“送分床铺”。暗指夫妇从此以后该分铺而居,以利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送分床铺”之俗限于女儿第一次怀孕,以后就不再也不必重复了。
  在催生方面,民间习俗也是有很多规定。所谓“催生”,多是指孕妇的娘家借此将婴儿出世后需用的东西送过来,或送他物寄托,希望女儿快生、顺产之意。《梦梁录》云:“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彩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上簇花朵、通草、贴套、五男二女意思,及眠羊卧鹿,并以彩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粟果及孩儿绣绷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
  孕妇临产的那个月叫达月,到了达月,娘家必送礼物以示催生。催生礼,一般有衣、食两项。衣有凡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服、鞋帽、包被、诞兜及至尿布都送上;食有鸡蛋、红糖、长面、桂圆、核桃等等。因催生礼品丰盛,往往须用担挑上.有的地方干脆就叫“催生担”。催生礼随民风乡情不同,各地自有特色。福建泉州有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的习俗。广东饶平生育习俗规定临产前一日,娘家要备新生儿的衣服、鞋、帽等数套及各种点心食品(如麦包、粽子、红鸡蛋等)送至婆家,叫“催生”。婆家收下服装和大部分点心食品,退回小部分,并将收下的点心食品,分赠给亲友、邻居。东莞一带,旧俗若产妇遇到难产,婆婆请男巫到家来为媳妇解六甲。届时用鸭蛋12枚,向天焚化元宝、冥镪,以求神明庇佑其孕妇及胎儿快生快出,也叫“催生”。江苏高邮多送鸭,催生礼送上瞟肥不生蛋的鸭子,表示女儿生养顺利。浙江温州在女儿临产时,母亲要送肉给女儿。肉约一寸见方,切得端正,不偏不倚,烧熟送去,当地叫“快便肉”,以为产妇吃了,临产快捷。杭州在清末民初时,孕妇产期将届,娘家要送催生礼。送的有喜蛋、桂圆及襁褓。预产期将到的那个月的初一,派人将上面各种物品送往男家时,要携带一笙吹着进门,以“笙”谐“生”,以“吹笙”表示催生之意。也有同时用红漆筷子十双,或用竹筷用洋红染之,一并送往,取快生快养之意。安徽徽州民俗是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帽(俗称“被窝帽”),和尚衣(无领,无钮扣,以绳带连系的小人衣),包裙,口涎围、小鞋袜、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称“催生”。按照习俗,送“催生”时,在路上还需戴伞遮天,不能说一句话。据说“催生”衣物,有神灵护送,报日后平安,故不让天色人语惊扰神灵,以图安康、吉利。山西民间规定出嫁的女儿,绝对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生产之前,乡间往往是娘家人带上礼物、食品之类探望临产的孕妇,称之为“催生”,山西乡间的“催生”,不光限于娘家人,也有娘家的其它亲戚。所带礼物,一般是鸡蛋、红枣、红糖之类。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降生,民间俗称之为“添喜”,还有称之为“临盆”、“落地”。古代民间生育,大多在家临盆,由“接生婆”到家中接生。接生时,需叱退杂人,同时要打开所有房门、橱门的锁,此寓“松关”,祈愿降生顺利。由于没有助产技术及设备,所以遇上难产,唯有烧香磕头,束手待毙,别无他法。
  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新生婴儿由于性别的不同,当他们一来到世间,欢迎他们的却是两种并不相同的眼光。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谈及“妇女的从属地位”时,曾引用了《诗经·小雅·斯干》中的两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故后人称生男生女为“弄璋弄瓦”。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先秦时期还有习俗:新生儿出生,如果是男孩,应在门左挂一张木弓,象征男子的阳刚之气;如果是女孩,则在门右挂一块手帕,象征女子的阴柔之德。福建泉州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生女则缺乏如此热烈气氛,而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不断生女之嫌。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山西民间将生男称为“大喜”,也称“弄璋之喜”;生女称为“小喜”,也称“弄瓦之喜”,有些人家生男后,往要在大门口用大幅红布上书“弄璋之喜”挂于门楣上,以向外传递信息,光耀门庭。山东青岛地区在孕妇平安分娩后,家里要办的第一件事是“挑红”,就是在大门上挂一块红布,告示乡邻孩子已经平安降生了。莱西等地还要在屋门上挂一桃枝,桃枝上用红线系着葱、枣和栗子,寓意孩子将来聪(葱)明,早(枣)日成家立(栗)业。“挑红”实际起着报喜的作用,乡邻们见到“挑红”后,即主动到产妇家贺喜,俗称“看欢喜”、“送汤米”,礼品多为鸡蛋和红糖。
  孩子出生后对胎衣的处理也有习俗规定。如湖南长沙的习俗是,分娩后胎衣要用陶罐盛着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统与家乡土地永不分离。世传送胞衣时不能回头,否则倒奶。而按照山西太原郊区民间的习俗,胎衣要寻找一个比较辟静的地方埋掉,不能乱扔,更不能让动物吃掉。在分娩时的脐带剪断之后,在旧时卫生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民间往往弄些羊羔粪塞在肚脐上。同时,还往往给产妇喝少许童子尿和几剂由中药配制的生化汤。
  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报喜之人根据各地的习俗不同也有不同,一般是由产妇的丈夫、新生儿的父亲亲自去报喜,随身携带的礼品则各有特点。在安徽徽州,婴儿顺利落地后,男家要备水酒、红蛋送外婆家报喜。黄酒满壶,壶嘴朝前为男,壶柄朝前为女,一看便知。亲族中每户,分送鸭蛋四个或八个、十二个,许双不许单,折半时也必须是双数。黟县的习俗是生女儿则默不作声,生男孩,常点放鞭炮,焚香祭祖,并染红鸡蛋,填写红单,由男人送至岳家报喜,接受亲戚和邻居的祝贺。湖南的习俗是由婴儿之父带一只大雄鸡、一壶酒和一篮鸡蛋去岳母家报喜。如生男,则在壶嘴插朵红花,如生女,则在壶身贴一“喜”字。岳家立即备宴,招待女婿和乡邻。长沙的习俗是生男孩带公鸡,生女孩带母鸡,岳家无需问便知生男生女了。广东客家地区生男则送黄酒两瓶,大公鸡一只,生女则送红鸡蛋7个,母鸡一只,外婆舅妗见到礼物便知生下是男的还是女的,回赠的礼物称“开生”。山东蓬莱生男孩带公鸡去报喜,生女孩报喜用母鸡;邹县生男孩报喜用一本书,生女孩报喜用一朵花。山西高平的习俗是生了小孩的当天,女婿要到岳父家报喜。一般都要坐车,左手抱喜锅。喜锅里放着桃枝艾叶;右手托鸡,生男用大红公鸡,生女用有色母鸡;鸡腿上系一小条红布。而江苏无锡旧法除向娘家报生外,还在第二天给婴儿服三黄汤(用大黄、黄连、黄芪煎汤),用以泻瘀积、祛肠热、清胎毒。
  在婴儿出生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旧时的民间习俗相同之处较多,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程序:

  洗三朝

  在中国古代民间,孩子出生三天后,家人才可去抱他(她)。如果是男孩,还要举行射“天地四方”之礼,预示男孩将以上事天地,下御四方为已任。孩子出生满三月后,便择一吉日,为孩子行剪发礼。同时由父亲为孩子命名(乳名)。后世新生儿出生前后的礼俗大多脱胎于先秦的礼仪。不过也有许多增删变化。如唐代时从宫廷到民间,在社会各个阶层中都广泛流行三日洗儿的风俗。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皇太子李亨(即唐肃宗)的妻子郭氏生子李豫,三日洗儿时,玄宗亲自前来,赐金盆洗浴。新生儿看起来身体“挛弱”,保姆于是换了一个体格健壮的孩子冒充皇孙,没想到玄宗一眼就看出不是龙孙。于是将真的皇孙抱来,玄宗大喜,“向日视之,曰:‘福过其父。’帝还,尽留内乐宴具,顾力士日:‘可与太子饮。一日见三天子,乐哉!”宠臣王毛仲妻李氏诞育三日洗儿,玄宗命高力士赐以酒食、金帛,并命其子为五品官。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洗儿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初一,在安禄山过生日时,玄宗和杨贵妃赏赐了许多礼物,“后三日,召禄山人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玄宗就观之,大悦,因加赏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物,极乐而罢。”王建《宫词》也有“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的描写。所谓“洗儿钱”,应该与婚礼上使用的“撒帐钱”类似,也是一种特制的喜钱。唐代白居易庆贺谈弘谟外孙洗儿诗称:“玉芽珠颗小男儿,罗荐兰汤浴罢时。”又称:“洞房门上挂桑弧,香水盆中浴凤雏。还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满月即成珠。”诗中提到的“兰汤”、“香汤”,都表明洗儿不是用清水。孙思邈称“儿生三日,宜用桃根汤浴”,桃根汤是用桃根、李根、梅根各二两,以水煮20沸,去滓,用以洗浴,能够“去不祥,令儿终身无疮疥”。可为了解三日洗儿风俗提供参考。宋代流行产后三天为婴儿举行“落脐炙囟”的仪式,称为“洗三”,其含义是表示新生儿完全脱离了胎儿期,从此正式踏上了人生的旅途。民间习俗还有在洗三朝时要外婆送喜蛋、十全果、挂面、香饼,并用香汤给婴儿“洗三”,念诵“长流水,水流长,聪明伶俐好儿郎”、“先洗头,做王侯,后洗沟,做知州”的喜歌的做法。
  我国各地基本都有洗三朝的习俗,大致做法也差不多,给婴儿洗澡,办筵席宴请邻里、亲友,吃喜面、喝喜酒,只是名称或有不同。如山东青岛地区叫“过三日”,安徽徽州、江苏无锡等地叫“做三朝”,湖南长沙除“洗三朝”外,还有“拜三朝”(三朝日,长辈妇女将艾叶、枫球、鸡蛋等熬汤为婴儿洗澡,叫。洗毕,用鸡蛋滚擦婴儿全身,以祛风,祝福健康。再给婴儿换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长辈抱着,在婴儿身上盖一筛子,筛上接剪刀、算盘等,众人簇拥,或手敲一头劈开的竹棍——赶鸡棍,或持擂杵,去正厅神龛前拜祖宗)、“游三朝”(拜毕,沿厅屋巷廊游一圈,据说可防“脐风”危害)的叫法。

  命名

  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但实际上无论古今,对于命名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姓名本是代表人的一种符号,是一种称谓符号,姓名与本人本无必然联系,但由于它是人的代号,人与姓名也就有了联系。因此,孩子名字的好坏,关系重要。民间普通认为,名字与人的命运有很大关系。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两大类。山东青岛地区民俗,给孩子命名也是“过三日”的一项内容,乳名(小名)多是由祖父母或父母等长辈提前起好,在这天向亲友宣布,入学时请老师或识字解文的人起官名。安徽徽州一般也是在“三朝”给孩子取名,也有不拘时日,一般宜早不宜迟。湖南浏阳地区也有三朝送号的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惟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道号。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的,但只送一个名字,一般是“闺字某某”。在江苏无锡,给孩子取名字还要排八字,视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为名字;缺木则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为名字。广东客家旧俗,命名时,有的要请客,有的还要写在红纸上贴到祠堂里去向祖宗报告又多了一位男丁。生女的则不必报。命名礼多在庆满月或庆周岁之日同时进行,请族长或有名望的人取名,称为赐名,表示对命名者的敬重。饶平地区是在婴儿出生七天后,由家长或族长或其他上辈人为新生儿命名,将初拟名字用红纸张贴于宗族祠宇内。福建泉州古俗,在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即由父母为其命名,多以父亲的意见为主,也有请爷爷或村中长者和族中有威望者为之命名。

  坐月子

  产妇生下孩子后,便开始了为期一月的、民间称谓的“坐月子”。
  坐月子,在北方的民间传统做法是:三日之内不准下床,一月以内不许出房门,也不准上街,而只准在室内吃、住。坐月子期内主要是要照顾好产妇与婴儿的身体,怕闹出月子病来。这样,就有许多禁忌,如饮食要有节制,尤其是不能食太饱,饱了会伤脾胃,弄成终生不愈的症状。北方大多给产妇吃小米粥、鸡蛋、挂面、面条,大米与其它食物都很少食用。禁止产妇多说话,说多了怕弄成舌疾;禁止产妇干活,怕干多了弄成劳疾;禁止产妇用冷水洗手,怕弄坏关节。同时,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生人进房怕“踩生”,弄成婴儿的疾病。产妇房中,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只许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等照料产妇的人入内,连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产妇足月之后才好见面。民间对产妇坐月子的习俗很多,目的是为了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与平安。
  在我国南方,民间也有“坐月子”的习俗。如安徽含山地区旧俗,产妇生育后一般休养一个月,其间,家人准备老母鸡、猪肉等营养食品以使产妇身体得以恢复。江苏无锡地区规定从三朝至满月期间产妇坐月子,亲友向产妇送鸡、鱼、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给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时间不能超过满月。福建泉州地区习俗在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里”,要在房内卧床静养,多吃富有营养的食品以恢复体力,并保证婴儿奶水充足。是月产妇房间,外人一般都不能进入。四川自贡旧俗是妇女生产后,房门加锁,防别人把奶带走,产妇满月前,不能外出。
  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奇异的“饷产翁”习俗,这也是坐月子的一种形式。据《太平广记》称:“南方有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稍不卫护,其孕妇疾皆生焉。其妻亦无所苦,炊易樵苏自如。”、“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拥衾抱雏,坐于寝榻,称为产翁。”坐月子的居然是产妇的丈夫,如此习俗不能不令人称奇。

  原文太长
  在这里。

  http://www.guxiang.com/lishi/shihua/jinghua/200303/200303010020.htm


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分析
在这个层面上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主动发展和创造的结果,而并非是被动生成的。至于农业文化和血缘文化,可以从一个非常简单的线面上去解释。正是华夏民族在劳动中不断发展和创造,才有了中国是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社会的成就。也正是劳动人民对于血缘文化的充分认识,才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超强延续性和传承性...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特征
关于中国人及其文化的来源,长期存在外来说和本土说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辩1以往由于受到当时政治背景和流行学说的局限,科学发现也不充分,因而很难得有说服力的认识如关于中华文明的种种西方起源说,就带有明显的虚构编撰和假想成分而且,从18世纪法国人约瑟夫•德•古尼(甚至更早的17世纪)开始,止于20世纪初叶的安特生之...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文化、中华武术、传统节日、汉语文字等。儒家思想文化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宗法...

中国---文化浅析
年文化就是一种祥和喜悦普天同乐天下一家的文化,“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节日,表达中国人对美好圆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在对逝去的先祖的祭扫中,何尝不是表达着对逝去的先祖的谢意呢。中国的民间文化也与家紧密相连,“家谱”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取姓名按照严格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请评析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传统文化的分类举例:1、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与佛寺、钟楼庙宇、亭台楼阁、民宅、佛塔。2、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3、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小说。4、诸子百家:道家、法家、儒家、纵横家、阴阳家、墨家。5、动物植物:东北虎、金钱豹、丹顶鹤、...

中国春节习俗的文化分析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辨析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1)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

海港区19781442798: 中国古代陋习 -
万实克立: 1、裹小脚缠足,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缠足的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束自己的脚,慢慢地拗折足部骨骼,使之畸形. 缠足后的一双小脚,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种种不便,而且在整个裹脚过程中,妇女要承受极大的伤残痛苦.这种毫...

海港区19781442798: 怎样看待我国文化传统的陈规陋习
万实克立: “陈规陋习”存在有着特定物质条件及经济条件、文明程度决定!不能一概而论、任何事物"存在即是合理"!我只能说针对不合理的现象去引导它良性发展都是好的!

海港区19781442798: 中国古代陋习有哪些?它们是怎么由来的? -
万实克立: 1一夫多妻 2近亲繁殖 3要寡妇守寡 4三纲五常 5缠足(裹小脚) 6男尊女卑 7封建 8财主财大气粗,穷人就被财主当佣人去了 9腐朽的后宫制度 10酷刑这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造成的.

海港区19781442798: 中国古代陋习有哪些?
万实克立: 妇女裹脚,男尊女卑,重农仰商,殉葬迷信……等等……

海港区19781442798: 国人传统陋习有哪些?
万实克立: 随地吐痰,大声说话,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擤鼻涕,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

海港区19781442798: 中国古代四大陋习背景 -
万实克立: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有“四大美人”之说,我们的祖先还有“四大发明”.依博主之见,比这些发明更实用、也更值得后辈骄傲的,是“中国菜”.但是,中国菜的制作过程和使用的各种调味品也注定了,油腻、烟雾...

海港区19781442798: 有哪些民风民俗需要改进? -
万实克立: 民风民俗中的陋习 1. 算命;求签;清明在坟头烧纸钱会引起火灾;清明插柳,破坏植物生长. 2. 重殓厚葬,办丧事大操大办,请和尚道士做法事. 3. 清明节烧纸钱. 4. 念经布道. 5. 烧冥币. 6. 献祭品. 7. 小节日放大型鞭炮. 很多人对民俗有误解啊.民俗范围很广,包括物质生产,生活,社会组织,节日,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娱乐等都是. 这些陋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加强大众的民俗认知和认同.像戏曲,像茶道,像中医,普及还不够.而且一代比一代弱化.

海港区19781442798: 民风民俗的陋习 -
万实克立: 算命;求签;清明在坟头烧纸钱会引起火灾;清明插柳,破坏植物生长. 1.重殓厚葬,办丧事大操大办,请和尚道士做法事. 2.清明节烧纸钱. 3.念经布道. 4.烧冥币. 5.献祭品. 6.小节日放大型鞭炮.

海港区19781442798: 中国古代的时候,在民间有哪些陋习?
万实克立: 迷信.三妻四妾

海港区19781442798: 民风民俗中有哪些陈规陋习 -
万实克立: 你疯啦,45条.陋习有:1、祭奠家人时烧纸钱、纸房子、纸汽车等,不仅浪费,还污染环境,容易引起火灾.2、结婚时选吉日良辰;生子时查生辰八字.我就知道这么点.-_-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