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拒收礼物

作者&投稿:答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仪休拒收礼物原文~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清正廉明.以身作则的人

  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剧中共有3个人物,分别是公仪休,子明,鲁国某大夫的管家,文章主要讲了公仪休拒绝收大夫派人送来的两条鲤鱼的故事,反映出公仪休是个清正廉洁的人.

可以查四(下)的第10课: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独幕剧)

时间:两千多年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公仪休: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了一会儿,您吃饭了吧

公仪休:恩,刚吃过。(回味似的)子明,刚刚一顿饭菜,就数鲤鱼的味道最好,实在是鲜美啊!

子明:老师,我知道您最喜欢吃鱼了!

公仪休: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子明:是的,鱼的确好吃。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回味)

子明:老师,我先告退,您先休息一会儿。

公仪休:好。

[丫环伺候公仪休]

(子明下)在门外遇见管家

管家:在下见过子明先生,请问公仪休大人在家吗

子明:老师在客厅休息。

管家:(对观众)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对子明)子明,大人是否喜欢吃鱼

子明:是啊!

管家:(暗自得意)这下可好了!(对仆人)来来,快来,把礼物带上来。(仆人手提大鲤鱼上)

子明:请问,孙管家,您这是干吗

管家:我家主人听说你家大人喜欢吃活鲤鱼,特命小的给你家大人送来几条鲤鱼补补身子!

子明:这……

(吴管家上)

吴管家:啊……请问孙管家到此有何贵干

管家:吴管家,麻烦你跟主人通报一下,就说我有事求见。

吴管家:好,请稍候。

(吴管家到客厅)

吴管家:老爷,外面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请。

吴管家:孙管家,我家主人请你进去。

孙管家:谢谢。

孙管家:(满脸堆笑)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

孙管家:大人,这鱼可是刚刚从鱼塘里钓上来的,绝对新鲜。

公仪休:谢了,心意我领了。

管家:大人,您若嫌少,我家大人说了,只要你喜欢,我们天天都打鱼来孝敬您。

公仪休: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做呕吐状)

管家:(不解)大人,大人,小的该死,那我回去禀报我家大人。另外给您准备礼物去。

公仪休: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不必了。子明,送客。

(子明出外送客,回客厅)

子明:(不解)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

公仪休:啊,子明,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子明:此话怎讲

公仪休: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子明:噢,老师,我有点明白了。

公仪休: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子明:所以,老师不收人家的鱼。

公仪休:对啊,现在我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恍然大悟,佩服)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祁黄羊是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持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人物故事等】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公仪休是出身鲁国的博士,鲁国的博士或当为儒生,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却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从高起点出发的大道理。不过。这里讲的小道理,却很实在,人人能算这笔账。如今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贪官们,原来都是有地位的官吏,他们原先的薪金本是可以享受不错的生活,如今要想自由地享受其本来应得的薪金,还能够吗?
儒家是一个起点很高的学派,孔子的"士志于道",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造就了大批的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骨"的伟大人物,这是一部二十五史,以确凿的史实昭示我们的,任谁也无法否认。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人总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吏也不例外,儒家学说中,又有着类似公仪休嗜鱼这样的针对起点不是很高的一般官吏的廉政理论和故事,这说明儒家廉政理论的务实性与多层次性。因为,儒家学说是用世的学说,凡用世的学说,则除了培育高层次的、先进分子的理论外,还要有针对普通一些的人们的理论,才能完备而切合于实用。这是我们今人应该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东西。
其实,不仅是廉政的思想,就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考虑到先进分子,而是应当给一般的普通人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先进分子往往是少数,如果道德教育只着眼于先进分子,并且把教育先进分子的道理用之于普通群众,则这样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不着边际。儒家廉政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实与儒家一般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题目。
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认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经得到利益了,民众力农、务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仪休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他自家园子里长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这些冬葵莱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织布自己用,他就把织布机烧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说:"如果我们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农工妇女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
这则故事,与前述公仪休嗜鱼的故事,完全不同。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很务实的道理。而这则故事,调门是非常高的,高得几乎可以说是不近人情。种得好好的冬葵菜要拔掉,自己妻子织布,就去织休妻。这一切,则又都是为了坚持做官的人不经营产业的原则。这也就是说,吃自己种的菜,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就会和做官的人不能同时经营产业的理论矛盾,因此,一个人一旦当了官,就必需坚决拔葵去织,虽不近人情亦在所不计!
这则故事,未见于先秦典籍。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这则故事的典籍,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不过,在《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的,董仲舒回答汉武帝问题的、俗称为《天人三策》的对策(皇帝的简短诏书,称做"策",臣下上书回答皇帝诏书中提出的问题,称"对策")中,我们却看到了同样的内容。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分析下来,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所述的这则故事,应当是从老师董仲舒那里听来的。这个情况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这则故事中,何以会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内涵。它实际上是董仲舒师承的那些治《春秋公羊学》的儒家学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素材。口耳相传的东西常不如书面的东西那样稳定,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经过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工,有点像民间故事那样。不过,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同民间故事又有些区别,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不断增强其艺术性、故事性,而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则往往会在强调其某一方面的思想内涵而使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使其近于寓言。
那么,在公仪休的这种不近人情的行动中,所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这就是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的思想。这却是儒家为官守则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说清楚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观察一下,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的对策中,是怎样发挥儒家的这一理论的?我们现在把董仲舒对策中的这一看法,大致译为白话:
"上天也是有分寸的啊!长有牙齿的猛兽就不再长角,长有翅膀的鸟类就只有两只脚,这就是受大者不得再取小的原则啊!"
"古代做官的人,就不再以力取食(指农工业),亦不再经营商业,这也是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若是已经受大,又再取小,上天也做不到,何况人呢! 这就是民众之所以经常发出愁怨、叹苦不足之声的原因啊!身宠而居高位,家温而食厚禄,乘着富贵的资力,而与民众争利于市,民众怎么能争得过这些官僚们呢?所以一批官僚们,众其奴婢,多其
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累,追求这类富裕的资产,没有止境,以此迫促民众,民众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渐渐走向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在上者不去救助他们,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就会连死都不怕,怎么会不去犯罪呢?这就是用刑越重而奸邪越是无法控制的道理啊!"
"所以,拿俸禄的人家,就只该靠俸禄生活,不得与民众争营其他产业,然后利益才能平均分布,百姓始能家给人足。这是上天之理,也是远古之道,天子应当效法此理定为制度,而大夫应该遵循此理指导自己行动。所以公仪子相鲁,看到妻子织布就怒而出其妻,吃到冬葵菜就恼而拔其葵,说:'我已经拿了俸禄,难道应该再要去抢夺农夫工女的利益吗?'古代居于官位的贤人君子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德行,就自然地听从他们的教导,民众受到他们的廉政作风的影响,自然也不会贪鄙。……由此观之,天子、大夫者,乃是下民之所注视与仿效,远方都在从四面看着的人啊!近者视而仿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居贤人之位而与民众争利乎?况且急于求财利常恐不足者,是民众的想法;急于求仁义而常恐不能教化民众者,才是为官者应有的想法!"
"《周易》说:'负且乘,致寇至。'乘车,是君子(官吏)之位;挑担,乃庶人(民众)之事,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祸患必至!如果居君子之位,愿为君子之行,那么,除了学公仪休的样,别无他途!"这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官吏与民争利,就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形成与加速两极分化,这对任何社会而言,都是危险的。
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这样一则看似不近情理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中,所蕴含的有深度的治国之道。我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针对官员经商办企业曾经三令五申予以禁止,近期又出台禁止官员在企业兼职兼薪的举措,所有这些,除了肃贪反腐的需要外,就是为防止官员与民争利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采取的治国之道。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其事迹载于司马迁《史记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有位客人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上门,他不肯收纳。客人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所以我决不能收下。”   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认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经得到利益了,民众力农、务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仪休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他自家园子里长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这些冬葵莱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织布自己用,他就把织布机烧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说:"如果我们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农工妇女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   他的这种做法与他自己规定的“受大者不得取小”相符合。也看出了他是一个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好官,他宁可自己多花钱从外面买菜买布,也不让自家人种菜织布,为的就是让买菜织布的普通老百姓有生意做有钱赚,的的确确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独幕剧)

时间:两千多年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公仪休: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了一会儿,您吃饭了吧

公仪休:恩,刚吃过。(回味似的)子明,刚刚一顿饭菜,就数鲤鱼的味道最好,实在是鲜美啊!

子明:老师,我知道您最喜欢吃鱼了!

公仪休: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子明:是的,鱼的确好吃。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回味)

子明:老师,我先告退,您先休息一会儿。

公仪休:好。

[丫环伺候公仪休]

(子明下)在门外遇见管家

管家:在下见过子明先生,请问公仪休大人在家吗

子明:老师在客厅休息。

管家:(对观众)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对子明)子明,大人是否喜欢吃鱼

子明:是啊!

管家:(暗自得意)这下可好了!(对仆人)来来,快来,把礼物带上来。(仆人手提大鲤鱼上)

子明:请问,孙管家,您这是干吗

管家:我家主人听说你家大人喜欢吃活鲤鱼,特命小的给你家大人送来几条鲤鱼补补身子!

子明:这……

(吴管家上)

吴管家:啊……请问孙管家到此有何贵干

管家:吴管家,麻烦你跟主人通报一下,就说我有事求见。

吴管家:好,请稍候。

(吴管家到客厅)

吴管家:老爷,外面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请。

吴管家:孙管家,我家主人请你进去。

孙管家:谢谢。

孙管家:(满脸堆笑)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

孙管家:大人,这鱼可是刚刚从鱼塘里钓上来的,绝对新鲜。

公仪休:谢了,心意我领了。

管家:大人,您若嫌少,我家大人说了,只要你喜欢,我们天天都打鱼来孝敬您。

公仪休: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做呕吐状)

管家:(不解)大人,大人,小的该死,那我回去禀报我家大人。另外给您准备礼物去。

公仪休: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不必了。子明,送客。

(子明出外送客,回客厅)

子明:(不解)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

公仪休:啊,子明,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子明:此话怎讲

公仪休: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子明:噢,老师,我有点明白了。

公仪休: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子明:所以,老师不收人家的鱼。

公仪休:对啊,现在我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恍然大悟,佩服)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公仪休 【人物资料】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持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人物故事等】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公仪休是出身鲁国的博士,鲁国的博士或当为儒生,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却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从高起点出发的大道理。不过。这里讲的小道理,却很实在,人人能算这笔账。如今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贪官们,原来都是有地位的官吏,他们原先的薪金本是可以享受不错的生活,如今要想自由地享受其本来应得的薪金,还能够吗?
  儒家是一个起点很高的学派,孔子的"士志于道",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造就了大批的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骨"的伟大人物,这是一部二十五史,以确凿的史实昭示我们的,任谁也无法否认。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人总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吏也不例外,儒家学说中,又有着类似公仪休嗜鱼这样的针对起点不是很高的一般官吏的廉政理论和故事,这说明儒家廉政理论的务实性与多层次性。因为,儒家学说是用世的学说,凡用世的学说,则除了培育高层次的、先进分子的理论外,还要有针对普通一些的人们的理论,才能完备而切合于实用。这是我们今人应该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东西。
  其实,不仅是廉政的思想,就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考虑到先进分子,而是应当给一般的普通人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先进分子往往是少数,如果道德教育只着眼于先进分子,并且把教育先进分子的道理用之于普通群众,则这样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不着边际。儒家廉政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实与儒家一般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题目。
  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认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经得到利益了,民众力农、务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仪休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他自家园子里长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这些冬葵莱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织布自己用,他就把织布机烧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说:"如果我们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农工妇女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
  这则故事,与前述公仪休嗜鱼的故事,完全不同。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很务实的道理。而这则故事,调门是非常高的,高得几乎可以说是不近人情。种得好好的冬葵菜要拔掉,自己妻子织布,就去织休妻。这一切,则又都是为了坚持做官的人不经营产业的原则。这也就是说,吃自己种的菜,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就会和做官的人不能同时经营产业的理论矛盾,因此,一个人一旦当了官,就必需坚决拔葵去织,虽不近人情亦在所不计!
  这则故事,未见于先秦典籍。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这则故事的典籍,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不过,在《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的,董仲舒回答汉武帝问题的、俗称为《天人三策》的对策(皇帝的简短诏书,称做"策",臣下上书回答皇帝诏书中提出的问题,称"对策")中,我们却看到了同样的内容。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分析下来,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所述的这则故事,应当是从老师董仲舒那里听来的。这个情况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这则故事中,何以会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内涵。它实际上是董仲舒师承的那些治《春秋公羊学》的儒家学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素材。口耳相传的东西常不如书面的东西那样稳定,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经过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工,有点像民间故事那样。不过,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同民间故事又有些区别,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不断增强其艺术性、故事性,而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则往往会在强调其某一方面的思想内涵而使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使其近于寓言。
  那么,在公仪休的这种不近人情的行动中,所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这就是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的思想。这却是儒家为官守则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说清楚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观察一下,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的对策中,是怎样发挥儒家的这一理论的?我们现在把董仲舒对策中的这一看法,大致译为白话:
  "上天也是有分寸的啊!长有牙齿的猛兽就不再长角,长有翅膀的鸟类就只有两只脚,这就是受大者不得再取小的原则啊!"
  "古代做官的人,就不再以力取食(指农工业),亦不再经营商业,这也是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若是已经受大,又再取小,上天也做不到,何况人呢! 这就是民众之所以经常发出愁怨、叹苦不足之声的原因啊!身宠而居高位,家温而食厚禄,乘着富贵的资力,而与民众争利于市,民众怎么能争得过这些官僚们呢?所以一批官僚们,众其奴婢,多其
  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累,追求这类富裕的资产,没有止境,以此迫促民众,民众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渐渐走向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在上者不去救助他们,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就会连死都不怕,怎么会不去犯罪呢?这就是用刑越重而奸邪越是无法控制的道理啊!"
  "所以,拿俸禄的人家,就只该靠俸禄生活,不得与民众争营其他产业,然后利益才能平均分布,百姓始能家给人足。这是上天之理,也是远古之道,天子应当效法此理定为制度,而大夫应该遵循此理指导自己行动。所以公仪子相鲁,看到妻子织布就怒而出其妻,吃到冬葵菜就恼而拔其葵,说:'我已经拿了俸禄,难道应该再要去抢夺农夫工女的利益吗?'古代居于官位的贤人君子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德行,就自然地听从他们的教导,民众受到他们的廉政作风的影响,自然也不会贪鄙。……由此观之,天子、大夫者,乃是下民之所注视与仿效,远方都在从四面看着的人啊!近者视而仿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居贤人之位而与民众争利乎?况且急于求财利常恐不足者,是民众的想法;急于求仁义而常恐不能教化民众者,才是为官者应有的想法!"
  "《周易》说:'负且乘,致寇至。'乘车,是君子(官吏)之位;挑担,乃庶人(民众)之事,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祸患必至!如果居君子之位,愿为君子之行,那么,除了学公仪休的样,别无他途!"这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官吏与民争利,就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形成与加速两极分化,这对任何社会而言,都是危险的。
  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这样一则看似不近情理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中,所蕴含的有深度的治国之道。我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针对官员经商办企业曾经三令五申予以禁止,近期又出台禁止官员在企业兼职兼薪的举措,所有这些,除了肃贪反腐的需要外,就是为防止官员与民争利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采取的治国之道。


公仪休拒收鱼原文及翻译
公仪休拒收鱼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翻译:公仪休做鲁国的...

公仪休拒收礼物
综上所述,公仪休拒收礼物是因为他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不愿意因为个人私利而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的行为体现了对公正、声誉、法律和制度的尊重和维护,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廉洁自律的榜样。

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故事
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公仪休是出身鲁国的博士,鲁国的博士或当为儒生,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却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从高起点出发的大道理。不过...

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做得对吗为什么
公仪休,一位鲁国的大夫,以其清廉著称。一次,他收到了别人送来的鱼,但他坚决拒收。他向他的徒弟解释,接受礼物可能会导致利益冲突,从而损害他的公正和道德。公仪休的这一行为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即通过不追求个人利益来实现长远的好处。他的这一态度,对于今天的政治家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教训。在...

公仪休为什么拒收礼物
1. 公仪休拒绝接受礼物,体现了他的清廉品质。2.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绝不能因个人喜好而背离自己的原则。3. 我们应该坚守自力更生的原则。

公仪休拒收礼物原文
公仪休,是鲁国博士谈羡,担任鲁国的丞相。他遵循法度,恪守常理,不轻易做出改变,因此百官都自我约束,行为端正。他规定享受国家俸禄的人不得与平民百姓争夺利益,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不得再取小利。有一位客人送给公仪休鱼,但他并没有接受。客人不解,问道:“我听说您喜欢吃鱼,所以才送来鱼,为何...

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文原文
公仪休,鲁国博士谈羡,任职鲁相。他坚守法度,不轻易改变,导致百官自律,行为规范。他规定,受国家供养的人不应与民争利,富有人士不应再取小利。一日,有位客人赠鱼于公仪休,但他并未接受。客人疑惑,问:“我闻您喜食鱼,故送鱼来,何故不受?”公仪休答:“正因我喜欢食鱼,故不收。...

公仪休拒收鱼小古文注音及翻译
公仪休拒收鱼小古文注音及翻译如下:1.翻译。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很爱吃鱼,全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给他,公仪休不接受。他的学生劝他说:“老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很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鱼,就必然有低就别人的脸色。有了低就别人的脸色,...

公仪休拒收礼物内容
首先,文章的开头到“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部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揭示了他对鱼的喜爱。接着,从“幕后判滚有人高喊”到管家“橡源提着鲫鱼下场”的部分,描述了公仪休拒收大夫送来的鲫鱼。最后,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到幕落,公仪休向子明解释,他...

公仪休拒收礼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公仪休拒收礼物,体现其坚守廉洁自律原则,不愿因私利而违背道德底线。2. 作为有德官员,公仪休清楚收受礼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决策时的期望与压力。3. 拒绝礼物是为了维护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公正处理问题。4. 收受礼物可能损害公仪休的声誉和形象,影响公众信任。5. 拒收礼物体现了对法律...

仁布县19748563347: 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文) -
底骂胜寒:[答案][苏教版第八册课文] 10 公仪休拒收礼物 (独幕剧)时 间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下午.地 点 公仪休家的客厅内.人 物 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仁布县19748563347: 公仪休为什么拒收礼物 -
底骂胜寒: 我有以下收获:公仪休拒收礼物,是清正廉洁的表现,由此看来,我们万万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违背了自己的原则,要坚持自食其力.

仁布县19748563347: 公仪休拒收礼物体现出公仪休什么样的品质 -
底骂胜寒: 清正廉明.以身作则的人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剧中共有3个人物,分别是公仪休,子明,鲁国某大夫的管家,文章主要讲了公仪休拒绝收大夫派人送来的两条鲤鱼的故事,反映出公仪休是个清正廉洁的人.

仁布县19748563347: 公仪休拒收礼物,理由是什么? -
底骂胜寒: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

仁布县19748563347: 找出公仪休拒收礼物的语句,读一续,想一想,从中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底骂胜寒:[答案] 正义的人敢担当的人

仁布县19748563347: 公仪休通过一种什么方式拒绝别人送来的礼物?
底骂胜寒: 1、装忘.暂时搁在人家房间某处,跟人家聊天,过会儿不拿回去,假装忘了.2、说不巧自己已经有了这个,让他或她留着,再送给其他合适的人.3、说自己受当不起,让后就直接不接受.4、现在不合适,以后你再送我,我肯定会接受的.

仁布县19748563347: 公仪休为什么拒收礼.
底骂胜寒: 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鲤鱼,有人就送鲤鱼给他,他拒而不收.其子问原因,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却而被免去宰相之职,那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鱼来吃.因此,我是决对不能收人家送的鱼.”

仁布县19748563347: 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是什?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是什么
底骂胜寒: 有可能是子明在场怕受人把柄.还可能是他觉得大夫的居心不良,想贿赂他.

仁布县19748563347: 公仪休拒收礼物同步练习答案
底骂胜寒: 公仪休拒收别人送的鱼,并教导子明是用以对道家以不为自己反而能为自己得到好处,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困辱思想的演述.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公仪休拒收礼物同...

仁布县19748563347: 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___ - ,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___ - 、___ - 和___ - .“ [ ”中的内容告诉我们 - __ - “( ) ”... -
底骂胜寒:[答案] 四、1. 独幕剧 时间 地点 人物 人物活动、舞台背景 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2. 公仪休 鲁国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 清正廉洁、公私分明3. 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是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