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住房名称是

作者&投稿:承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苗族的住房是什么~

我就是苗族人,家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我们那里传统的居住房屋都是木制的,一般都是单层,盖的是砖瓦,还有吊角楼.一般都是以村为单位聚集在一起,那里交通不便,通公路的都不多,信息的确很不发达.农业生产方式都很传统,水利设施不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性挺大的.与外面比较,相对而言,我们那的确要祥和,宁静.
我说的都是我们那里的实际情况,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些正规语言描述的话,网上有很多,一搜就出来了.

1、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呕欠嘎给希”——升底绣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由“呕欠字”和“呕欠闪”两种类型组成,汉泽“红绣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块均无刺绣,其他纹样与“呕欠嘎给希”相同。 但服饰花纹图案变化最多的是“抛功拨”——袖花,其图案主要以各种几何图形布局,在不同的几何图形中,绣上各种花纹,组成许多不同名称的“抛功拨”——袖花。如“抛学啸棱”,汉意为“绫销红朵花”;“抛西勒拉学棱”,汉意为“小红朵蛇皮花”;“抛补追归”;汉意为“鸡菌花朵”;“抛刀么”,汉译为“树梢花朵”;“抛赶枝呵”,汉译为“蕨枝花朵”;“抛赶玖”,汉译为“针针花朵”;其花又称之为“抛赶旺”;汉译为“包谷花”;“抛声给学玖丢嘎”,汉译为“十六勾勾蚕花朵”;“抛所戈游”,汉译为“小四朵红花”;“抛所戈说”,汉译“大四朵红花”;“抛宝利学”,汉译为“浮漂红花朵”等四十余种服饰图案组成。 苗族服饰特点: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 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2、 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体上是三开间一幢,较富裕者则五开间为一幢。大门开在中间一间的二柱之间,成“凹”字形。大门之内为堂屋,左右两开间又各隔成两间。右边里边的小间,是主人夫妇卧室,外间安火塘,左边一间的房间为儿女住房。厕所、猪牛圈设在正房之侧。有条件的人家还在正房前侧左右两边设偏厦。偏厦之上住人,其下一边安谷仓,一边安厕所及猪牛圈。黔东南和松桃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俗称“窨之屋”。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一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区,还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是苗族中的最贫困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生活有所改善,这一带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减少,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砖瓦房。在黔东南雷公山和黔北务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其下作猪牛圈,或存放杂物。长柱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房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 3、苗族的第一交通工具是走,因为山多。苗族的第二交通工具是马与马车。.

麻烦采纳,谢谢!

风格独特的苗族民居
苗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颇具特色。设计施工既遵循传统,又要求居住舒适。各地根据地理环境和现有材料,因地(材)施建。贵州苗族民居大体分为 :“树杈”式住宅、“干栏”式住宅、“灯笼架”式住宅、“汉”式住宅等四个类型。

一、奇异的建筑形式

苗族民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集中表现的场所。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活动,如纺织、刺绣、饲养、婚丧、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由于这些习俗活动和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因而在建筑构造上形式独特,适用性强。贵州苗族民居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树杈”式住宅

“树杈”式住宅呈横长形建筑,是一种最古老的住宅形式,其特点是简单、易建,适应原始生活和生产方式,如刀耕火种、随意搬迁。房柱和屋梁都没有榫头和榫眼,均用竹篾和藤条绑扎固定而成。

“树杈”房采用自然生长的杂木,在砍伐时留下顶端的树杈;也有的在圆柱顶端用钉子固定两个三角木块,用竹篾或藤条绑扎,形成人工树杈。树杈三根排列为一栏,中间一排树杈较高,架横木为梁,左右两排树杈较低,架横木为檐,构成人字屋架。在横木上绑扎若干细长的木条,即形成悬山式屋顶。屋顶均盖杉木皮或茅草,墙壁用竹片和茅草编制而成。“树权”式住宅随意性强,一房三间的住宅一天即可完成。

另一种“树杈”式住宅是用专门的墙板将树权夹在中间,倒入泥土,用木棍将泥土夯实、夯满,再将墙板拆除,一层层加高,直至檐口,这种形式俗称“干打垒”。

苗族“树权”式住宅、面积不大、长约8至10米,进深约4至6米,室内用竹和茅草编成隔墙,分成三间。中间为堂屋,有些正堂供有祖先神龛 ;其他两间一间作厨房,建有灶台、火塘,主要作烧饭、取暖用 ;另一间作卧室,大人小孩同住。牲畜圈和厕所一般建在屋后或两侧。

“树杈”式住宅在解放初期流行于黔东南和黔西北苗瑶地区,目前少有留存。在落后的偏远山区偶尔可见,一般作牲畜圈或堆放杂物。

2、“干栏”式住宅

“干栏”式住宅,人们习惯称为“吊脚楼”。贵州苗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居住地,都有“干栏”式住宅,其形式格局大同小异。它是贵州各民族喜爱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原料,屋顶用青瓦、杉木皮或茅草搭盖。

苗族的“干栏”式住宅风格独特。黔东南台江、雷山、剑河一带苗族民居多建于半山腰,选靠山坡挖土填平,形成挖与填的两层坪地。

“干栏”式住宅的特点是在低层坪地上竖立木桩,使之悬空,木桩约2米。高处架楼梁,均为穿斗式构架,使之与高层地坪为一楼面。穿斗式构架下即为住宅的底层,用木板、竹篱、树条加以间隔,作碓房、牲畜圈、厕所等用。

“干栏”式住宅的二层楼面,是苗民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第二层的中间为堂屋,堂屋前凹进约2米称“吞口”;外沿有栏杆和背靠,人称“美人靠”,专门为姑娘绣花、休息的地方。堂屋为双扇大门,正堂设有本家祖宗神龛。堂屋两端隔为若干间,一端主要作卧室、客房,另一端为厨房,建有灶台、厨柜、水池(缸)等。住宅的第三层一般为主人家的储藏室,堆放粮食、种子、杂物和各种腊货。这种三层式的“干栏”式住宅,上下有木板梯,楼梯设在屋内,并有盖板。

“干栏”式住宅的建筑特点是整栋房子以榫头、榫眼、穿排、木梢固定完成,不用一颗铁钉。“干栏”式住宅每排立柱根据房屋进深大小分为“三柱二瓜”和“五柱四瓜”等,柱和柱之间以穿枋固定排列。中柱最高,以人字形向两侧檐柱降低,降低幅度大小以瓦面流水缓急速度要求确定,通称为“水步”。

3、“灯笼架”式住宅

“灯笼架”住宅可能是古代井干式房屋的一种残留。由于是以房屋四角四根开槽的立柱和平行的八根横木固定,形似灯笼,故称“灯笼架”。所谓“灯笼架”,是将若干木棒劈为两半,两端砍出钭口与立柱的槽口吻合相扣,成井字形构架,木棒层层相叠,即成房屋四壁。在相对的两壁中间立一柱支撑屋梁。顶上用细长木棒搭成悬山屋顶,盖上杉木皮和茅草,这种建筑现已少见,多作牲畜圈用。

4、“汉”式住宅(平房)

这是黔东南黄平、凯里、施秉等地常见的一种苗族民居。这类住宅均为长方形和曲尺型的一层平房,平面布局以三间多见,少数也有五至七间的。中间通常为堂屋,左右间数对称。堂屋大门凹进一柱,称为“吞口”。檐下阶上无栏杆。堂屋两扇大门,堂内正中设有神龛祖宗牌位。堂屋内空间较高无楼,一般只装钉天花板 ;两侧次间上有楼,但大都不居住,只存放一些干货和杂物。次间多隔成前后间,左侧前间挖有火塘,建有灶台,作取暖和煮饭用。其余房间为卧室、客房和堆放工具及杂物的地方。

“汉”式住宅的牲畜圈栏和厕所,同建一屋,但与住宅分开,多数修建在住宅的庭院两侧与正房形成直角,使整个民居成曲尺形。

“汉”式住宅建筑材料不限,常用木料、石块、土砖,也有砖木混合结构。

二、风趣的建房习俗

建房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一件很庄严的大事,择屋基选日子十分讲究。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宅地选择避阴向阳,有的选在周围尽是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的山腰里,有的选择在苍松翠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有钱的人家还专门请来风水先生定向采标,选择宅基。

宅基择好后,选日子至关重要,首先要从上辈的年庚八字推测:有无属相相克,如无克相,即是吉兆。一般是定在当年的秋冬,苗家喜欢丑、亥、已、未、酉、卯等日子为吉日良辰。吉日定好后,主人请来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带着酒、肉、鱼、糯米饭、香纸和斧子、锯子、尺子上山选好一棵茂盛、粗壮、挺直的杉木作新房的中柱,称为“架马”。砍树前,木匠师傅向杉树的根捋酒、掐肉以示祭祀,并念道 :“哪棵树最大?哪棵树最高?这棵树最大!这棵树最高!大有九抱九,高到九云霄,今天把你砍,造房万年牢。”吉语念完后,木匠师傅用斧子在树上砍三斧,递给主人砍三斧。再将斧子交给帮忙的人将树砍倒。树倒的方向很有讲究,一定设法将树倒向东方,以示吉利。再将砍倒的树按中柱尺寸锯断、剥皮、刨光,运到家中。木匠还要烧香点烛,杀鸡敬鲁班师祖,在柱头上认真弹上一条中墨线,称作“发墨”,表示新房动工。

新房立好后要上大梁,在起房造屋中,上梁被视为是一件隆重的大事。梁木选择也很讲究,一般选用杉木、椿木、梓木等。这类树木的再生性很强,主树被砍伐后,来年又从根部发出很多新枝,表示兴旺发达。当地的习俗是梁木由郎舅送,上梁这一天,郎舅家将梁木砍好,制成毛坯,用红布包裹,请人抬到主人家,主人要备鞭炮到寨边迎接梁木。

梁木抬到主人家后,木匠师傅再按尺寸进行细加工。定好时辰,架好上梁楼梯,准备上梁。上梁时还要唱上梁歌,上梁开始,木匠师傅在新房堂屋唱道:“一进堂屋四四方,主家请我来上梁,脚踏云梯步步高,登上新房亮堂堂,仙桃堂中累累挂,主家富贵万年长。一上一步人气旺,二上二步子孙强,三上三步家豪富,四上四步状元郎,五上五步五子登科,六上六步六畜兴旺。”上梁后,主人家便将几筐用糯米做成的彩色梁粑,从梁上撒下,大人、小孩蜂踊而进,哄抢梁粑,欢声一片,满堂喜庆。

新房装神龛也是一件很严肃的大事,装神龛讲究要求高于大门框架,俗话说“神龛高过堂屋门,子孙发在自家门。神龛低于屋口,荣华富贵往外走。”

新房装大门也十分讲究,择定吉日,木匠将大门装上,亲朋好友都来祝贺。村寨里德高望重的族老要穿新装,穿新鞋,包新头帕。并准备一个装有米的盘子,米上放有钱币、银器和彩色丝线,以及大人、小孩新装各一套,当地称“富贵盘”。苗族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要属“吊脚楼”,一般分为曲栏回廊式吊脚楼和半边式吊脚楼。这种木楼具有防潮、干净、凉爽、通风的特点,一般都是三层,下层堆杂物关拦牲畜 ;中层有阳台、栏杆、走廊,供居住 ;上层存放谷物、用品及干货。夏天走进苗家木楼,清沁凉爽,心旷神怡,加上主人热情款待,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苗族的起居与房屋结构相关。中间较两边次间稍宽,通常隔成前后两间,前间宽大,为堂屋,是全家饮食、取暖、待客的地方,安设神龛。过去,一般都在堂屋正中安设四方形斗状火坑,坑内安铁三脚,火种终年不熄。火坑上方置一支架或挂钩,放食品及挂东西。堂屋左面中柱脚置放牯角奉祀,有的还在中柱边坚立一小竹子作“长命树”。祭祖时,倾数滴酒和掐小点肉于火炕边或门外即可。堂屋后小间专住男性老人,绝不许住已婚的儿子或媳妇。左右次间分为前后两间,左前间为儿子卧室或客房,后间父母卧室或火炕。猪牛圈和厕所在楼脚或房屋附近。

上述民居现在台江、剑河、雷山、黄平等地区还都可以见到。

(潘国华 贵州省黄平文化局副研究员)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苗族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在凯里苗族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厨房安置在偏厦里。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各个民族的民居特色
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福建土楼: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

各族人民的房屋
上海民居邮票上是典型的“石库门住宅”。它分为新、老二式,因院落出入口都建成“石库门”,形式,故名。石库门住宅为2——3层的三合院或曲尺形,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楼正开,门楣上方有半圆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的建筑纹饰。院内正面三开间,左右两厢两开间,外装饰欧化,平台转角处常建“亭子间”这是...

五十六个民族的民居
傣家竹楼的屋子架上,有着不少部件是动物肢体的名称,什么“狗脊背”、“白鹭翅膀”,什么“象舌头”、“猫下巴”……要问这些名称的来由,还得听听这古老的传说。 帕雅桑木底原以狩猎为生,平时对狗、猫、雀、兽十分喜爱。后来,他把捕到的飞禽走兽都饲养起来,在他的住房附近,处处是小鸟的窝、动物的巢穴。 有...

蒙古族的风俗蒙古族有哪些风俗
1、蒙古族的饮食: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肉食、奶食、粮食。蒙古族一般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2、蒙古族的居住:传统的蒙古族牧民住房是蒙古包,“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少数民族的住所一共有哪些?
纳西族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 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丽江县的大研镇 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大多是二坊一照壁式建筑,也有四合院 门巴族 门巴族因为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低而热的谷地,所以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子 住房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草、石块等建盖,既简单又适用。撒拉族 在...

不同的民族有什么不同的民居
拉祜族建筑特色-桩上竹楼 拉祜族住所,多依山而建盖在幽竹丛林深处,树林繁茂的山头或山腰上。建筑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落地式的茅屋,一类是桩上竹楼。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间,中间一间为客房,进门右方墙角就是神龛。傈僳族建筑——木楞平板房 山区,多数村庄座落在山腰。房屋结构大致分两类:...

苗族的住房名称是
2、“干栏”式住宅 “干栏”式住宅,人们习惯称为“吊脚楼”。贵州苗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居住地,都有“干栏”式住宅,其形式格局大同小异。它是贵州各民族喜爱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原料,屋顶用青瓦、杉木皮或茅草搭盖。 苗族的“干栏”式住宅风格独特。黔东南台江、雷山、剑河一带苗族民居多...

蒙古包是他们的传统住房,古称什么或什么呢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中文名:蒙古民居 性质:蒙古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 别称:毡帐、帐幕、毡包、格日等 ...

土楼是什么民族的房子 土楼是哪个民族最具特色的住房
土楼是汉族的房子,是由客家人建筑而成的,客家人是我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本地汉族民系,并不是少数民族,而土楼是客家先民聚族而居的地方,一般是指用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居住楼房,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土楼是哪个民族的房子 1、归属民族 土楼是汉族客家人的房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

各种特色的民居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区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4、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

斗门区15857695342: 苗族的住房名称是 -
鄂使果纳: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

斗门区15857695342: 苗族的建筑名称和特点 -
鄂使果纳: 苗族的建筑名称叫做: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

斗门区15857695342: 苗族的服饰、住房、交通工具等叫什么名字 -
鄂使果纳: 苗族的出行方式: 出行方式: 役畜以马、狗、牛制作出“爬犁”、“拖日气”, “恰尔奇刻”. 而且用马代步, 木轮车, 现代交通工具.苗族----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

斗门区15857695342: 56个民族的房名的名称 -
鄂使果纳: 01 汉族 02 蒙古族03 回族04 藏族 05 维吾尔族 06 苗族07 彝族08 壮族09 布依族10 朝鲜族 11 满族12 侗族13 瑶族14 白族15 土家族 16 哈尼族17 哈萨克族18 傣族19 黎族20 僳僳族 21 佤族22 畲族23 高山族24 拉祜族25 水族 26 东乡族27 纳西族...

斗门区15857695342: 傣族、苗族等少数名族的住房叫甚么
鄂使果纳: 1、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作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2、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俗称吊脚楼)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斗门区15857695342: 求白族 苗族 蒙古族 的房屋风俗习惯 -
鄂使果纳: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

斗门区15857695342: 苗族的建筑名称和特点
鄂使果纳: 吊脚楼

斗门区15857695342: 少数民族的特色住房有哪些 -
鄂使果纳: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

斗门区15857695342: 少数民族房子的名字和地区!不要蒙古的! -
鄂使果纳: 傣族:竹楼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 藏族;敖包

斗门区15857695342: 白族,苗族的风俗习惯(简要概括) -
鄂使果纳: 每年秋后举行一次祭祖活动,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白族大都喜欢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