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水平的文言问题

作者&投稿:良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生如何提高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 情 表
  一、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 通"褥",草席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至于 ---到
  2、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4、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作秀才,
  5、告诉-- 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告知,诉说
  6、区区--古义: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切或固执任用。今义:多指小。
  7、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三、词类活用
  1、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3、九岁不行 --行,走,动词
  4、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5、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6、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8、臣具以表闻 / 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陈情表》
  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垫子,草席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不行 :不能行走
  2、至于成立 成立:成人自立
  3、则告诉不许 告诉:申诉(苦衷)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5、臣之辛苦,非独------ 辛苦:辛酸悲苦
  三、词类活用
  1、臣具以表闻 闻:使动用法 使-----听到
  2、则刘病日笃 日:名用状,一天天地
  四、重点实词、虚词
  1、臣以险衅 以:因为;衅:祸患
  2、慈父见背 见:我
  3、形影相吊 吊:安慰
  4、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6、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7、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自夸
  8、日薄西山 薄:迫近
  9、听臣微志 听:成全
  10、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或许;卒:终

  《祭十二郎文》
  一、 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逝世,去世
  3、敛不凭其棺 敛通殓,入殓
  二、词类活用
  1、将成家以致汝。 致:使动,使-----来
  2、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视:动用名,视力
  3、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使动,使-----夭折
  4、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名用动,继承家业
  5、长吾女与汝女 长:使动,使------长大
  三、古今异义
  1、将成家以致汝。 成家:安家
  2、志气日益微。 志气:精神
  3、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多少
  4、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成长立业
  四、重点实词、虚词
  1、乃能衔哀致诚。 乃,才;致,表达
  2、不省所怙。 怙,依靠
  3、诚知其如此。 诚,如果,果真
  4、所谓天者诚难测 诚,确实,实在
  5、比得软脚病。 比,近来
  6、汝殁以六月二日。 以,在
  7、其又何尤。 尤,怨恨
  8、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幸,希望
  五、“其”的用法
  1、未知其言之悲也。 其,他的
  2、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其,那
  3、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其,难道
  4、其信然邪?其梦邪? 其-----其,是----还是---
  5、呜呼!其信然矣! 其,大概
  6、其无知,悲不几时。 其,如果
  7、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其,表强烈感叹,可不译
  8、何其有极! 其,表强烈感叹,可不译
  9、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其,大概
  六、特殊句式
  1、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
  2、其信然邪?其梦邪? 固定句式 其-----其,是----还是---
  《愚溪诗序》
  一、词类活用
  1、名之以其能 名:名用动,命名
  2、得其尤绝者家焉。 家:名用动,安家
  3、合流屈曲而南。 南:名用动,向南流
  4、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辱:使动,使------受辱
  5、无以利世。 利:使动,使------得利
  6、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愚:形用动,用愚来称呼
  7、邦无道则愚。 愚:形用动,装愚蠢,装糊涂
  8、智而为愚者也。 智:形用名,聪明人
  9、睿而为愚者也。 睿:形用名,明智的人
  二、特殊句式
  1、名之以其能。 状语后置
  2、夫水,智者乐也。 判断句
  3、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被动句
  4、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宾语前置
  5、寂寥而莫我知也。 宾语前置
  三、重点实词、虚词
  、冉氏尝居也。 居,居住
  2、又买居之。 居,占有,拥有
  3、得泉焉。 焉,兼词,于之
  4、予得专而名焉。 焉,代词,它
  5、夫水,智者乐也。 乐,爱好,喜爱
  6、乐而不能去也。 乐,快乐,高兴
  7、而适类于予。 类,类似,好象
  8、而善鉴万类。 类,种类

  《赤壁赋》
  一、 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二、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动,使-------舞动
  2、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动,使-------哭泣
  3、顺流而东也 东:名用动,向东进军
  4、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重点实词、虚词
  1、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2、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3、正襟危坐 危:端正
  4、方其破荆州 方:当; 破:夺取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夫:那
  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简直,竟然
  7、虽一毫而莫取 虽:即使
  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适:享有
  四、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 状语后置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判断句 被动句
  4、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5、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http://resource.smjy.net/staticres/2004/gzpd/jxzy/04-05shang/yw/2/17/renjiao/2/mtzs/ww2.ppt#257,1,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二十四史文言文初中水平能读董吗?
能读懂。初中应该会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自己确实把握不准的还可以请教师长。

帮我翻译一下丑小鸭,原文如下(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初中水平就够了
则终于壳中出之小鸭屎则丑,其处处挨啄,被排挤,为笑,不特于鸭群中也,连在鸡群中亦然。“其大!”。”皆曰。那只雄鸡生吐绶脚上有去,乃自以为一帝。以其吹如一鼓满之风之舟,威急地来向之,瞪着一双大目,脸涨得通红。此但可怜之小鸭不知在何处或行何适而可。其甚觉悲,以其貌则...

长虹饮涧文言文答案
3. 【急,初一文言文题,各位高手来解答啊,有赏分一,《梦溪笔谈》的 一,《梦溪笔谈》的‘长虹饮涧’1.是时新雨霁中 是 的意思:那时.2.虹两头皆垂涧中 垂 的意思:垂落.3.稍稍正东,逾山而去中 逾 的意思:跨越.4.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写了彩...

2014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分类文言文
2014年初三二模杨浦区·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39分) (一)默写(15分每句3分) 1.昔人已乘黄鹤去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酒酣胸胆尚开张 4.以为且噬...闵行区二模作文二 写作 70分27.根据下面的材料,以“幸福”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幸福,对于中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出奇...

求高调文言文(极短文言文)
求高调文言文(极短文言文)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西安防疫政策有哪些漏洞?射手lucky1 ...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

求十个成语故事的文言文和翻译,最好是中等长度,属于初升高的水平
[文言文]: [编辑本段]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 [简译]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教子文言文题目及答案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3. 陈谏议教子 文言文阅读答案 提问者采纳...【试题】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驭:驾驭 B.蹄啮伤人多矣 :踢 C

初中语文考试必考的20篇文言文阅读题
而现代文部分分为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等几种文体,古文题型则包括文言文、古诗词以及默写。基础题部分题型有成语、病句及语言运用等。高中的语文学习,扩大阅读量,强化阅读能力,注重积累,注重实际运用。在阅读中,提高对信息筛选加工能力和认识水平 如今年的北京卷,多文本阅读(科技文阅读)第4题...

...为题 写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最好用文言文写的 不是也行 还请各位帮...
回答者: 许钰钒xyv 治学之法,既不可死板硬套,泥于局部,亦不可抄袭他人成果.盖人有勤惰,心有坚晃,识有难易,待有善恶,非勤学不得其果,非好问不穷其意,是以必得废寝忘食,不耻下问.昔匡衡凿壁借光为治学,衣衫褴褛,置之度外,度步于小屋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无人监督也自觉勤思,必...

知人文言文问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小题: ①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②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小题:①仁和智。②“爱人”是孔子仁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君子有了这种爱就能推己及人。 小题:见译文和简析 小题:...

新密市13571744683: 几个高中文言文的问题~~!速求高手1、请辞于军 与 日群行乞取于市 的“于”(段太尉逸事状)用法和意义不同在哪2、泾州野如赭 和市谷代偿 有词类活用... -
年建毛冬:[答案] 1、请辞于军 与 日群行乞取于市 的“于”(段太尉逸事状) “请辞于军”的“于”介词,借出请辞的对象,可译成“向”.“行乞取于市”的“于”介 词,借出乞取的处所,请辞的对象可译成“在”或“到”.2、“泾...

新密市13571744683: 高中文言的一些问题
年建毛冬: 2.有一句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新密市13571744683: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 -
年建毛冬: 一、直翻实词.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根据平时掌握和积累,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词(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都直译出来.译时不太用考虑语境,只要求对词进行直译. 二、找出那些容易...

新密市13571744683: 高中文言句式的问题. -
年建毛冬: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这里是“贰”名词作状语.原指两个,在这里指从属二主,作动词,是状语.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这里是“翼”名词作状语.原指翅膀,在这里指像张开翅膀一样,作动词,是状语.

新密市13571744683: 高考文言文写作的问题,求指教对古文很感兴趣,想在高一、二左右学会文言文写作,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很cool,而且我们这里教育水平不高,文言文写作真... -
年建毛冬:[答案] 高考中不提倡文言文写作,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不全是背诵.你现在要学的话,就先把初中到高中所有的古代文学作品全部提前学一遍的.不要求全背诵,但要求,字字落实.要真理解,每一个字都明白.学完这个就...

新密市13571744683: 高中语文文言文问题
年建毛冬: 1.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2.这句应该没有活用词 ,应该是前面那句'骊山北构而西折'中北与西,活用类型 名词作状语 释义 向北 向西 3.第一个舍 安置住宿 动词 第二个舍 馆舍 名词 谢谢采纳

新密市13571744683: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汇总
年建毛冬: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读不懂怎么办1. 揣摩诗歌的题目“题者... 学生的文言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三、课内文言打基础高中三年六册语文教材涉及文...

新密市13571744683: 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完成以下问题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而 何 乎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国 于 则 者 之 2.找出文言文特殊句试:判断... -
年建毛冬:[答案] 在百度文库中输入“2011年高考文言文复习指导”,里面的内容是我自己总结的,你要的基本都有

新密市13571744683: 怎么提高高中文言文的能力比如说,一个字的解释的意思,或者怎么看这句子的使动用法.什么结构啊 -
年建毛冬:[答案] 多读 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书 没有捷径 只有你不断的努力

新密市13571744683: 文言文高手进!!高中文言文问题 -
年建毛冬: 1.状语修饰谓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如果放在谓语后面,也就是补语的位置,就是状语后置,一般标志是“于”“以”“乎”这样的词 2.这是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惠”是形容词作谓语 3.这个是宾语前置,翻译为“不施行仁义”,宾语是“施” 4.徒然 5.表示反问语气不翻译,疑问代词的时候翻译成“什么”. 6.沈括《雁荡山》 7.是.全句翻译为“别人是刀,我是案板上的鱼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