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囿中有哪两句是对比

作者&投稿:郭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这句话,,是出自哪篇文言文?~

此句选自战国时期·孟子所著的《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文王之囿》
原文:
文王之囿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白话译文:
齐宣王问道:“(我听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齐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齐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方圆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大,是为什么?”
(孟子)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百姓认为它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这样以后才敢入境。
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判处)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是在国中设置陷阱。百姓觉得它大,不也应该的吗?”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失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
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现代汉语:哪、什么、怎、何……(= =原谅咱想不到其他的了~)

古代汉语:
疑问句通常分成是非问疑问句、特指问疑问句、选择问疑问句、正反问疑问句四四种。

在疑问句中,如疑问代词(何、奚等)作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前。


疑问代词: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疑问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分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尾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夫、盖、维。
句中语气词——也、与(欤)。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也、矣、已、耳、焉是陈述语气;乎、与、邪是疑问语气;哉、夫、兮是感叹语气。
重点掌握“也”、“乎”、“已”、“耳”、“焉”、“哉”等的用法。

(原文)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对比的两句就是孟子最后说的齐宣王和周文王的比较中用的是对比。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与“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
翻译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
(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物。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
----------------------------------------------------------------------

忘采纳 、谢 、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是什么?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主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知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

求《孟子》中的名篇及其翻译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公孙丑上】 【《孟...

孟子对比王之囿何齐宣王的囿说了什么道理
与民同甘共苦,再宽的猎场也不过分。独享再小也过分。体现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男属龙阴历星座是鹑首的详细解释有知道的吗?适合找什么属相的对象(爱 ...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

中国古代女官的称呼?
最早有关女官的记载始于《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女御四德,并在各种礼仪中赞助天子后,世妇掌祭礼、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官涤溉,女御掌御叙王之燕寝,以岁时献女功,同时又是各种仪式中世妇的助手。此外还有女祝拿后宫祭祀、祷祠以及有关鬼神之事。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是王后内治的辅助和...

"髡者使守积"中的"积"指什么
原文: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之。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刑盗于市。凡罪之丽于法者,亦如之。唯王之同族与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凡军旅、田役,斩杀刑戮亦如之。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译文:掌戮...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有一个不断加深的历史发展过程,试述这一过程在法制史...
秦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宋设三衙统领禁军.实行更戍法。元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宣政院 参考资料:实行行省治度。明废丞相权分六部;实行三司分权。特务机构,八股取士,设...

谁有阮籍<大人先生传>的译文??拜托大家了.万分感谢!!!
因为,他对于自己所厌恶的现实社会,终究是无能为力的,他只能在幻想中追求绝对的自由。 魏晋是散文进一步骈化的时代,阮籍的文章,也喜用铺排之笔,辞采富丽,又使用很多对偶句,并以单行散句交错其间,使之奇偶相生,整齐中见变化。偶句的句末,大多用韵,易于口育。不用翻译吧,挺容易懂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

文言文后的意思是什么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读音:[huò ] 1.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

《孟子》原文中的一段(十万火急!!!)
臣闻郊关之内, 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 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延津县1781222425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 -
涂有普利:[答案] 答案:1.D;2.A;6.C;解析: (1) D.传:此处指记载史实的书. (2) A.方:方圆. (3) 两个“是”用法相同,指示代词“这”;两个“其”用法不相同.第一句的“其”...

延津县17812224258: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
涂有普利:[答案] ⑴①(2分)(我听说)周文王的园囿方圆有七十里,有这样的事吗?②(2分)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兔(猎取野鸡野兔)的人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⑵(2分)孟子用这个对比旨在告诉国君:作为帝王,要能与民同乐,共享有大自然.这样才能拉近...

延津县17812224258: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文王之囿 ① 方七十里,刍荛 ② 者往焉,雉兔 ③ 者往焉 -
涂有普利: 孟子借“囿”的功用来阐述他把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他认为,评价君王“囿”的标准,不在于面积的大小,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之”,这是体现是否施行仁政的关键.(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3分;对君王“囿”的评价标准,2分;语句通顺,1分.如有不同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但考生不能泛泛而谈,要围绕材料内容.为此,考生必须先回答材料所表现的“仁政”思想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材料回答这一思想的文本依据.

延津县17812224258: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齐宣王.王曰:“... -
涂有普利:[答案] 1.B2.A3.C4.C5.(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义在...

延津县17812224258: “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是什么? -
涂有普利: 这段话选自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的“文王之囿”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翻译就是: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方圆七十里的捕猎场,真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这真有那么大吗?” (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正常的语序: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

延津县17812224258: 池鱼复何足惜!《世说新语·王承推仁政》中文王之囿?世说新语·
涂有普利: 囿:养禽兽的园子.《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周文王有个面积广大的园囿,允许百姓到那里边去打柴和狩猎.

延津县17812224258: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文王之囿 ① 方七十里,刍荛 ② 者往焉,雉兔 ③ 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 -
涂有普利:[答案] 孟子借“囿”的功用来阐述他把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他认为,评价君王“囿”的标准,不在于面积的大小,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之”,这是体现是否施行仁政的关键.(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3分;对君王“囿”的评价标...

延津县17812224258: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涂有普利:[答案] 齐宣王问曰:“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

延津县17812224258: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孟子)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 -
涂有普利:[答案] (1)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应该的吗?(2 "囿"的功用来阐述他把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他认为评价君王"囿"的标准不在于面积的大小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之"这是体现是否施行仁政的关键.(体现孟子...

延津县17812224258: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全文带译字 -
涂有普利: 一、原文: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