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很多《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者自杀了

作者&投稿:颛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听说很多读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人自杀了?~

你误解了,其实你要知道每年溺水死亡的人数都会有的,而且不仅仅是黄河长江,所有的江河湖海都会溺死人。而且有些凶手杀害人后也会丢在水里,随着河水的漂流都会堆积在那一块儿,昨天有看到报道,说那些负责清理水面垃圾的人。他们并不是打捞尸体为生。他们主要负责清理垃圾,但是尸体或多或少隔三差五会有的。他们也不愿意打捞那些浮肿恶心的尸体,但这就是工作没有办法!当地政府也会给予补助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描述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德国普通阶级人民的压迫和摧残,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苦闷的内心渴望获得解放,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软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极、颓废情绪的生活状态。而维特就是这个时期德国的觉醒青年,他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让他充满了攻击性,但是斗争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觉力不从心,这种矛盾深深的折磨看他,让他的情绪从激愤、焦虑逐渐转变为忧郁和苦恼,直至最后感到绝望,通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与这个丑恶腐朽的社会做了彻底的决裂。他的死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维持》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示,并对造成这种社会弊病的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缩影体现。
对于我们,绝不能单纯理解为为爱情而自杀,应该更深地挖掘其深刻的社会本质内涵。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这部作品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

小说的情节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凯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小说中的一部分情节,特别是结尾的部分,不同于歌德的经历。维特自尽了,歌德却沉浸在痛苦与写作中。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卡尔·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于1772年10月自杀。此事是凯斯特纳告诉歌德的。具有悲剧性的是,耶路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凯斯特纳借给他的。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混合起来,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运越来越多地成为叙述的主要对象。歌德将耶路撒冷的许多性格特点和其他特征转移到他的维特形象上。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杀的情况,歌德于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他以与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路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凯斯特纳对耶路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

《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于一八三二年出版以前,在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维特》连在一起,只要一提起“《维特》的作者”,不必说明是谁,几乎人人皆知就是指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没有预料到这本书会获得世界性的成功。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但这本小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用歌德自己的话来说:
这本小书的影响是巨大的、惊人的、很好的,因为它产生得正是时候。(《诗与真》)
这部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他们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
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他们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特别是小说充满了优美的抒情格调,文字洁净明快,很值得称道。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市民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他们认为这本书颂扬了与他们的利益相悖的价值标准,赞美了自杀的行为。
针对这部小说对自杀的赞美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教会和一些同时代的作家,因为,据说许多青年模仿了自杀行为。实际上的确有模仿性的自杀行为,但其数量远远低于教会宣称的数量。在一些地方(如:莱比锡、哥本哈根、米兰)这本小说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驳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还给出了最好的例子:人们必须写出内心的痛苦。歌德对指责自己诱惑他人自杀的冯·戴尔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讽刺的回应:
现在你却把一个作家托来盘问,想对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狭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横加斥责,而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
维特和绿蒂这两个人物,也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郭沫若同志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把《维特》介绍给中国读者,他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一九二二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短短的十三四年中,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三十七版之多,一本薄薄的外国文学作品,再版次数如此之多,在中国出版界是绝无仅有的事。

恩格斯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也提出,它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卢卡契在《论〈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说道:“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小说不仅宣告了革命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且同时完整地表现了这种理想的悲剧性矛盾。所以说,《少年维持之烦恼》不仅是十八世纪资产阶级文学的—个高峰,而且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第一各伟大先锋。资产阶级文学史如果把夏多布里昂及其同伙看作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摹仿者,那么,它是在故意贬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义。继承《少年维特之烦恼》真实倾向的不是反动浪漫而是十九世纪里人文主义理想悲惨的衰亡的伟大描述者者巴尔扎克和司汤达。”


据说很多《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者自杀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于一八三二年出版以前,在欧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维特》连在一起,只要一提起“《维特》的作者”,不必说明是谁,几乎人人皆...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 在苏尔海姆,维特结识了很多人,大人和孩子。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信任他,愿意把各种各样的事都讲给他听。孩子们的热情,他们表达各自需要时那种天真坦率的表情让维特尤其感到高兴。他觉得在尘世间只有儿童的心离他的心最近,并认为“每天像孩子一样过活的人是最最幸福的人”。每当他在...

细读《少年维特的烦恼》综述
维特由于病态的失恋,心灰意冷,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希望“是的,就是这样,正如自然界已转入秋天,我的心中和我的周围也已一派秋意。我的树叶即将枯黄,而邻近我的那些树木却在落叶”,他走在过去与绿蒂交往的地方的路上,周围其实是客观存在的,判若两人的维特主观的感觉是满眼的凄惨:那善良的农妇小儿子死了、丈夫生病...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笔下的德语小说书信体的开山之作,书中主要以展示少年维特所写书信的形式,向读者们呈现了少年维特的内心世界和他渐渐走向自杀之终结的过程。从维特的内心世界中,我看到了维特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他的自我追求与社会的环境之间的矛盾,正如“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十八世纪的法国青年维特在一场聚会中与少女绿蒂相遇,并为她的聪慧、善良、开朗的性格、高尚的品格所折服而狂烈地爱上了她,不幸的是,此时的绿蒂已有未婚夫,他的爱情使他无望而烦恼。后来维特为了摆脱对绿蒂狂热的感情的纠缠,他主动离开绿蒂,去往公使馆担任秘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给我们的启示
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是在非凡精读馆听到的,挺好的讲解小说的解读方式,正好樊老师很少讲小说~这本书是歌德年轻时的成名之作,讲一个叫维特的青年在生活中遇到了爱情、工作、人际关系的种种烦恼,实际是一种劫难,对于维特是这样,本身是很平常的烦恼,每个人都会遇到:爱而不得...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1 25岁的歌德的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人说维特之烦恼就是歌德之烦恼,无从证实,但我偏心于这种说法。翻看书最后的歌德年代记事表,活了大约83岁,在那个时代绝对算是很长寿的吧。自杀还是走出两条路,看编者案中说到,很多人效仿维特自杀,歌德再版的时候就写了序,我看的这个版本也是和另外...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600字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600字1 少年不懂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说了一个叫维特的男孩,是一个恃才傲世的热血青年。他画画的技术异常高超。他搬到乡下以后,一切也过得不错。可是,自从他见到了绿蒂,他就对她一见钟情。可是自从他见到了...

为何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个悲剧?
维特就像是一只逆着风努力飞翔的蝴蝶,他终于还是被风吹向了彼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努力是无用的。维特的一生是遗憾的一生,却不是软弱的一生,他始终坚持着他坚持的东西,因而,我更认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为理想主义者写的一首悲情赞歌。少年的维特迷惘而坚持,等他渐渐长大,尝到人生更多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的是什么?
由于是自杀,人们无法以基督教的方式埋葬他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一出版即风靡整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维特热”,并很快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

双塔区18336258996: 据说很多《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者自杀了 -
陈超柏子: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

双塔区18336258996: 听说很多读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人自杀了? -
陈超柏子: 确实,这书主要是一种误导,很多人认为他死的方式很帅气,然后跟风

双塔区18336258996: 少年维特的烦恼摘抄点评 -
陈超柏子: 欧洲著名作家读 少年维特的烦恼 后的感受和评论 -----> 歌德的朋友席勒的点评诗人舒巴特读了《维特》“心都溶化了,胸口怦怦直 跳,狂喜而痛苦的泪水滴滴嗒嗒直流”,他劝读者“自己买一本《维特》来读,并要用心来读”!他自己“宁肯...

双塔区18336258996: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5000字以上,急! -
陈超柏子: 一本好书需要一个懂书的人来欣赏.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所有知识的源泉,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真让我受意非浅,终身难忘呀!《少年维特的烦恼》记叙的是:维特只身一人...

双塔区18336258996: 少年维特的烦恼好看吗? -
陈超柏子: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善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

双塔区18336258996: 谁知道《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名家评论 -
陈超柏子: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歌德,德国作家. 歌德所著之《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参考有关书籍和自己所写的杂记片断,以及从许多了解维特的人所述,加以整理而完成的;这点在作品前页的序文,以及第二卷十二月六日书简后的“编者给读者...

双塔区18336258996: 少年维特的烦恼故事是真的吗 -
陈超柏子: 是真的 歌德所著之《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参考有关书籍和自己所写的杂记片断,以及从许多了解维特的人所述,加以整理而完成的;这点在作品前页的序文和后面的“编者给读者的信”中都有详细说明.

双塔区18336258996: 三篇三百字左右的读后感,高中水平 -
陈超柏子: 少年维特的烦恼:作者:(德)歌德.类型:像诗一样的言情小说.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哪个少年不钟情? 哪位少女不怀春? 几乎谁都听过这两句诗,但是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便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开篇词.这个我想是我看过的名...

双塔区18336258996: 从文化批判的角度,评析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所产生的“维特热”__
陈超柏子: 这可能就是名人效应 很多文学作品,本来默默无闻的 但一经名人评判,就价值千金

双塔区18336258996: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什么?我没有看过 -
陈超柏子: 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全世界读者十分熟悉的小说.小说的素材主要来自歌德在古城威茨拉的一段恋情. 绝大部分的情节是在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中叙述的. 作为一个还不清楚自己人生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