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中诸葛亮的为人。

作者&投稿:富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备托孤中诸葛亮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位高权重却依然能够尽心辅佐幼主,为了一句承诺可以鞠躬尽瘁。刘备托孤中当重将领的面托诸葛亮。诸葛亮立马答复。效犬马之劳。其中有句话。如果你感觉能辅佐就辅佐。实在不行就废了,你自立。诸葛亮当全军面誓死效忠刘姓。这其实是刘备知道自己的孩子不行怕亮夺位,让全军见证。是他没有办法。。

白帝城托孤 来历
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托孤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刘备说完,泪流满面.诸葛亮也哭�说:「望陛下保重身体.」刘备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就叫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对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说完,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诸葛亮问:「有甚么事吩咐 」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说完,叩头出血.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刘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说完,叫两个儿子拜在诸葛亮跟前.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慢.」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气.终年六十三岁.
托孤用意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此时孙权年约十九,而刘禅是十七岁登基,两人的年纪大体相仿。但孙策死的时候,正值各路军阀混战、孙策势力东征西讨乘机扩张之时,其势力并未得到巩固,显然比不得早已扎稳根基的蜀汉政权,所以张昭受孙策临终嘱托后,其“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吴不逊于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的举动,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让孔明专美于前。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先说孙策和张昭才对。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我们知道,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
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笃:(病)重。
属:嘱托。
为:拟。
敕:命令。
怎么来看待“刘备托孤”?
1) 君臣之间彼此的极度信任。
2)刘备惺惺作态,故意来试试诸葛亮。

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愚忠形象,可惜碰上个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仍死不撒手,殊不知“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也要看对什么主子,在群雄逐鹿的纷乱年代,“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是一个谋臣的处世准则,把在孔明稍前的袁绍、曹操两人各自手下的一系列谋臣的命运对比一下可知答案。
不过诸葛亮还是挺幸运的,至少他的小主子既无政治头脑,又无政治野心;还对相父充满了恋父情结,才使他生前荣宠备至、死后又不至于被挖坟掘墓,可说是善始善终。
总之,孔明厚不如司马懿,黑不如曹操;只能做一个悲剧性的谋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解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这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很明显的收买人心的

用两句话可以概括诸葛亮的为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陈寿认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中对诸葛亮是有猜忌的吗
陈寿是相信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中对诸葛亮没有猜忌的。具体证明如下:《三国志》里历史上最著名的托孤是如何进行的呢?——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托孤为什么安排两个人?他是不是不信任诸葛亮了?
刘备托孤的时候,安排了两个人,一个自然就是诸葛亮,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李严。可能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觉得诸葛亮有旷世的才能,也最受刘备的信任,托孤这种事情交给他,自然是万分放心。但是真实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有一个李严?难道说是刘备其实并不完全信任诸葛亮?刘备托孤找两个人的原因究竟是...

刘备托孤对诸葛亮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认为何意?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不仅是看重诸葛亮举世无双的能力,更是两个人多年形成的默契与绝对的信任。首先,刘备爱才世人皆知。他前半生的坎坷,很大程度上就是身边没有一个能干的谋士。在接连错过田豫、陈群、徐庶等一干人才后,诸葛亮可以说是他最后一点希望。对于刘备而言,只有无条件信任诸葛亮,才能在刀光...

从刘备托孤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托孤给几个人?嘱咐了什么内容?诸葛亮反应如何?
2、刘备还提醒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人,不可重用。3、嘱咐赵云要看好刘禅。4、 遗命刘禅要事诸葛亮如父。诸葛亮反应:哭拜在地, 表示一定会忠诚辅佐, 直到死去。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是真心还是假仁义呢?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实实在在的真心。包括那句: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出自刘备的真心。你得从刘备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之所以托孤,是因为觉得自已时日无多,此刻在刘备心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江山社稷如何顺利交接,身后事如何安排?都快要死的人了,还有心情假...

白帝城托孤历史故事概括,刘备诸葛亮互相斗智斗勇
刘备明白诸葛亮的为人绝对不是爱势贪财之人,所以不会为了一己私权就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刘备这番话主要还是体现了对刘备的信任,还有提醒诸葛亮帮他照顾好刘禅。这一切诸葛亮内心肯定也是明白的。所以从刘备托孤也能看出,刘备对于帝王之术的领悟也是十分高超的,如果不这样说可能诸葛亮还真不把刘禅...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你觉得刘备真的信诸葛亮吗?会不会在其帐后布下刀斧手...
他必须找一个可靠而有能力的人来辅佐刘禅,才有可能稳定蜀汉的江山。刘备手下原本的人才就不多,此时选择的余地更加有限,除了诸葛亮外,此时他手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挑起这副重担。因此刘备别无选择。所以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都是真心实意的肺腑之言,不存在任何试探之心,更不会有刀斧手了。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在试探诸葛亮吗?
刘备托孤时几次强调如果刘禅不堪大任,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这确实在试探诸葛亮,尤其是刘备后续的一系列安排更加可以看出他的试探之意。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君王,他胸怀宽广,礼贤下士,当初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自己,两个人相伴走过数十年,从两手空空到建立蜀国,表面上是君臣,但实际已经是生死...

从刘备托孤的表现上来看,他到底有没有防备诸葛亮?
那么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白帝城刘备托孤事件之中,刘备到底有没有防备诸葛亮呢?毫无疑问,刘备是有防备诸葛亮的,其防备就在于那一句说刘禅如果不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话。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对于诸葛亮信任的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当然刘备对于诸葛亮的防备自然也不是如同某些人猜测的那样,早已埋伏好...

达州市19287097448: 文言文《刘备托孤》中诸葛亮有哪些性格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
陶诗感昌: 诸葛亮位高权重却依然能够尽心辅佐幼主,为了一句承诺可以鞠躬尽瘁.刘备托孤中当重将领的面托诸葛亮.诸葛亮立马答复.效犬马之劳.其中有句话.如果你感觉能辅佐就辅佐.实在不行就废了,你自立.诸葛亮当全军面誓死效忠刘姓.这其实是刘备知道自己的孩子不行怕亮夺位,让全军见证.是他没有办法..

达州市19287097448: 在刘备托孤中,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点,结合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
陶诗感昌:[答案] 在刘备托孤中,最欣赏诸葛亮的一点就是毫无私心. 即使刘备当时把话说得很明白了:苟若不可辅,公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若不可辅,也绝不会取而代之,只为报答当初刘备的知遇之恩. 再者就是诸葛亮的诚信.刘备托孤,诸葛亮答应刘备的事情,在...

达州市19287097448: 《刘备托孤》中诸葛亮的为人. -
陶诗感昌: 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愚忠形象,可惜碰上个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仍死不撒手,殊不知“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也要看对什么主子,在群雄逐鹿的纷乱年代,“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是一个谋臣的处世准则,把在孔明稍前的袁绍、曹操两人各自手下的一系列谋臣的命运对比一下可知答案.不过诸葛亮还是挺幸运的,至少他的小主子既无政治头脑,又无政治野心;还对相父充满了恋父情结,才使他生前荣宠备至、死后又不至于被挖坟掘墓,可说是善始善终.总之,孔明厚不如司马懿,黑不如曹操;只能做一个悲剧性的谋臣.

达州市19287097448: 从刘备托孤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
陶诗感昌: 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达州市19287097448: 白帝城托孤 从刘备话中,看出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
陶诗感昌: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两代“帝师”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

达州市19287097448: 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
陶诗感昌: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无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还不够,还得大家都承认.这第三条最难.因为嫉妒别人的能,是官场的通病;怀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历史上的能臣,好下场...

达州市19287097448: 历史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
陶诗感昌: 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个法家人物. 诸葛亮少时已有超出众人的才能,英杰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汉制,约今1.85米),容貌甚为俊伟,当时的人都十分奇异. 诸葛亮忠於主君,备受后世推崇.在受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刘禅尽心尽力...

达州市19287097448: 刘备托孤中表现诸葛亮什么精神 -
陶诗感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达州市19287097448: 刘备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
陶诗感昌: 刘备是个虚伪加虚荣的人,自己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却成天就打着莫须有的皇室旗号,纯属假冒伪劣产品.三让徐州、赵云面前摔阿斗、临终托孤(让诸葛亮可取而代之)等等简直是虚伪的惨不忍睹.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但本质上还是老实本分的人.尽管他为了得到刘备的重视,让刘备三顾茅庐,但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朝野还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很难得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