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大乘弟子不相信禅宗和禅宗祖师是证悟了的呢?

作者&投稿:独孤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乘佛法真的是释迦牟尼传下来的吗?如果真是,那为什么小乘的人会不承认呢?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是释迦牟尼传下的佛法中存在大乘、小乘佛法的思想,所以是释迦牟尼传下的佛法。
因为很多印度佛经中都记载了 释尊 在世时讲大乘法会,一些声闻无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记录(如《法华经》)。而从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时代就已有所流行并与小乘教法开始分化。
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如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不食肉主义,戒杀放生,慈悲为本,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行行愿,强调不分出身、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乃至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
不同的佛教理念会相互倾轧,故一种理念会从根本上否定另一种理念。所以,小乘佛教并不会承认大乘佛法是由释尊阐发。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扩展资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1、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
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
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2、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
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
3、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
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
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乘佛法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自从达摩东来传法,后来一花开五叶,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一向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口号,禅宗的实践意在使禅者截断当下思虑之心,使心不向外奔驰,而能反躬自察,默证此当下一念,即是本心。而这种默证,正是一种不可以用分别知识所能测知的逆觉体证,如平常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这种教学目标出发,禅师们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或棒喝、拳打、杀猫、斩蛇,乃至呵佛骂祖,或在师徒的对话中,当下由言语、声音、动作的表示中,默证不可言诠的本心。所以禅宗的证悟之道,由于各人的天资差别,及时间、地点的不同,随机接引,并无一定的方式,只能从一些禅师的悟道方式,简单加以归纳而介绍一下。

一、超越主客证一如

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觉,是因为心识的虚妄作用,在不可分别处强作分别,认为有自主的我,并且有独立于我之外的外境为我所认识,所以产生能所对立、主客对立。而禅的实践与证悟,无非是超越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直接契入“能所两忘”或“能所一如”,这就如铃木大拙先生所说:“我们都在真理之中,以真理为生,与真理不可分离。”(《铃木大拙禅论集》)

《五灯会元》卷十五记载:云门文偃禅师因己事未明,往参睦州。睦州看见他来,便把门关上。云门于是扣门,睦州问曰:“谁?”师曰:“某甲。”睦州又问:“作甚么?”而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睦州开门一见便又关上,云门如是连续三天扣门,到了第三天,睦州开门,云门于是拶入,睦州便擒住曰:“道!道!”云门考虑一下,睦州便推出曰:“秦时车度轹钻。”于是便关上门,损师一足,云门从此悟入。这里所说的“己事未明”,即不解“生从何来,死归何处”,换句话说,即不了何谓本来面目。在他的心中或者以为“本来面目”只是一种客体,是一种可以向外寻求之物,而不知所谓“本来面目”就是当下起念之我。所以当云门殷切求道时,睦州却将它推出,并且掩门而损害他的脚,使他因痛而了悟此真正自我,就是当门求法之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生这样情况:如手表已经戴在手上,却到处去找手表,其实手表与人早浑然一体,偶然起念将手表与自己置于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中,使本来属于自己之物而有种失去之感觉。如《黄檗希运禅师宛陵录》中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我们吃饭、吃果子,何尝咬着一粒米或果子,却自然地吃下去,如玄沙师备说:“只是日用而不知。”此中“不知”最好,如果稍存知解,就会千般计较,虚妄分别,使饭吃不下去,而衣服穿上也浑身不自在,所以只有“不知”最为亲切。
禅师们从觉悟的自性海中流露平等的智慧,透视诸法实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在他们看来,没有物我的分别,内外的不同。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道究竟如何,要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所以必须引发般若智,以般若慧观察万物,了悟一切万法无非如如空寂。可是,悟道大事毕竟是禅者的切身体会,一切师友的言说启发,只是助缘的方便。《五灯严统》卷二记载道谦悟道是由于参禅无着力处,而求助于友人宗元,由宗元的提示而得契入。如《五灯严统》说:

元告之曰:……途中可替的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师曰: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师于言下领旨。

吃饭、穿衣是属自己份内之事,别人帮不上忙,悟道必须靠自己的体悟,老师只能从旁加以指示。同样,道是不能说破的,只能由禅者自己默契心源。香严智闲的悟道,也是由其师沩山不为其说破而为机缘,据《传灯录》卷十一记载,灵佑问智闲:“父母未生自己,未辨东西时的本分事是什么?”智闲考虑许久,陈述许多答案,灵佑皆不许。于是,智闲请求灵佑为他解说,灵佑断然拒绝他,并且说:“我若有所说,毕竟是我的体验,对于你的体悟并无任何益处。”智闲于是便到党子谷去看守南阳慧忠国师的墓塔。一日,他正在打扫满地的落叶,突然扬起一块石头击向青青的翠竹,发出“嘟”的清脆声,智闲仿佛打破虚空,长久以来的迷妄意想刹那间如桶底脱落,廓然大悟。他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对着灵佑禅师驻锡的沩山遥祝跪祷:“感谢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泽超越我的生身父母,假如当初您为我说破的话,弟子就没有今日亲自体悟的喜悦了!”并且说了一首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禅悟的世界,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高高山顶立,天地独尊的绝对孤独。这种卓然独立的经验世界,是老师不能传授,言语文字所不能诠释的。这就如平时我们一个人走进自然风光中,寻幽揽胜,此时的情绪,不能说是乐,不能说是喜,只是心旷神怡,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忘了一切,乃至大自然的好处在哪里,也讲不出来。因为这种由体会所得到的情感,不是用识心中的知见能揣测到的,更不是用文字语言所能描画出来。

三、离诸分别入绝待

佛法称世间事物为“法”,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属性,有了属性便变成心识中的事物。任何人都不免随俗浮沉,一方面执著自己的主观,对一切事物,就个人得失利害的观念而作衡量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根据客观的经验和自然界的种种法则,产生大众所共同认定的概念。前者偏于我执,后者偏于法执。

所以观念上的是非,比较容易破除;概念上的是非最难破除,荀子说:“约定俗成谓之宜,益于俗则不宜。”任何人不能违反概念中的规律。佛法认为一切世法,都是有对待的,因对待而产生是非,如“圆”与“方”的概念,假如宇宙间只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东西,并无第二件东西与之相比较,我们将无法指定这一件独有的东西是方或是圆的,乃至圆与方的概念与名相,也无法产生。

所以,自性是绝对待,离诸分别。在《坛经》中,慧能大师开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因为一切世间善恶、美丑、冤亲等之所以生起,是由于不了此心本来无住而念念执著,自加系缚,故与道相隔。学人一念若能离一切限量分别,当下即是道,因为无内外、主客、人我之分别,则一切无非如如之境。《传灯录》卷十五记载德山悟道因缘:一天晚上,德山在室外默坐,龙潭问:“为什么不回来?”德山回答说:“天太黑。”龙潭于是点了一根蜡烛给他,德山刚要接,龙潭便马上吹灭,德山于此大悟,便礼拜谢恩。烛光的熄灭刹那使德山大悟,其原因在于明暗本是一种理智的分别作用,原是虚妄不实,故在烛光熄灭的刹那,突然醒悟道是超越明暗之相对,而截然绝待。

禅宗不仅泯除世间诸差别,而且亦无凡圣的分别,在自性中是平等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行思初参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六祖曰:“汝曾做什么来?”答曰:“圣谛亦不为。”六祖曰:“落何阶级?”答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深器之(《五灯会元》卷五)。平常修行次第有四禅、八定、十地等位次,宗门禅主张顿悟成佛,当然不采用这些有层次的修持方法,故行思一概加以否定。他不承认有一个圣谛的存在,因为圣凡是对待的名相,有圣一定有凡。他既不承认圣,当然也就没有凡。只有凡圣两忘,才能情识尽弃,体露真常。

四、四面楚歌破玄关

迷人之所以不悟的原因,是因为执此父母所生之身为我,而有我执;又认定一切外物皆有独立自性,眷恋不舍而有法执;我法二执不能勘破,所以终迷而不悟。然而,一旦为勘破生死疑团而作出抉择,甚至可能为求道而不惜以身殉道时,则当下的疑团也可以尽解,豁然开悟,而无所不彻。从禅者来说,这是大死之后的大活。

当然,要勘破此生死玄关,谈何容易?人的执著又如是之多,总是放舍不下。这就需要如临济禅师所说:“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人天眼目》卷一),务必使其一无所依,四面楚歌,进退无路,然后有所觉醒。这种景况,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中,香严所说:

如人在千尺悬崖,口衔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所攀,忽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若开口答,即丧身命;若不答,又违他所问,当恁么时,作么生?

从上面可以知道,如开口回答,则丧失身;如果不回答,则终不能打开此人生真谛的疑团,处此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发大愤志而后当有所为。学人如果没有舍生求道的决心,则灵感不露,而疑团也不易解开。《景德传灯录》卷十有长沙景岭的诗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百丈竿头再进一步,则是凌空的虚无境界,如果以凡情计度,这正是粉身碎骨的所在。但是,求道者如果没有这样殉道之心,稍有贪恋,爱惜身命,即与道乖隔。必须大死一次,才有大活之时,所谓“非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如非勘破此生死玄关,亦无其后大彻大悟之乐事。

从以上的一点点介绍,可以看到禅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教学方法是对佛教修行方法的重大发展。其证悟之道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新颖卓异,能迅速有效地启人开悟,这是禅宗大师卓越的创造,高度智慧的结晶。

作者:圣凯法师




禅宗祖师开悟之后,回过头来念佛求生净土,我要问你:‘你要不要念佛求生净土?’开悟之后是真正 明白求生净土是最快速的道路。禅宗真的开悟,明心见性,那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要不求生净土,从开悟之后修行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这是给你讲真话。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我们凡夫讲的,我们凡夫过去生中到现在已经无量劫,哪只是三大阿僧只劫!我们还没有修成。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一天算起,也就是你从圆教初住,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成佛,这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时间。假如他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这些人生实报庄严土,不需要一劫,当生就成就了。把三大阿僧只劫缩短成不到一劫,他为什么不去?当然去!道理在此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阿弥陀佛

禅宗也称“佛心宗”,认为“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陀”。在这一点上,禅宗与其他各个宗派都是不一样的。
迷与悟完全在于自己的主观感受,旁人是无法知晓,也无法理解的。
同一事物,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也就有各人的感悟。
有人问某禅师,“你能否告诉我,开悟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禅师答,“在山脚下,有人问从山上下来的人,山上有什么?有人说,山上有树,有草,还能看到山下远处美丽的风景,很值得一看。也有人说,别上去,山上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还有人说,山上空气新鲜、万物空明,令人心旷神怡,上去吧。此人反而不知道该不该上去。”禅师告诉这人,“待你进入禅的境界,你自然就知道了。而且你的感受也无法告诉别人。”
佛教各个宗派各有各依据的经典,对同一经典也各有各的解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用自己的理解去否定别人的理念。对吧?

祖师只是开悟到,见道位,证悟要习气除尽。

一般禅宗里面说开悟,是悟到当念即是,悟到这个理。

然后才是以理除事,在后面的修行中除习气。

理虽顿悟,事须渐行。楞严经讲过。


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 又是什么意思 不懂...
西藏的密宗、日本的日莲宗等教派。这句话顾名思义就是说,如果不先从基础的小乘佛教学起,再学习各种变化的大乘佛教,融会贯通,就不能算真正的佛家弟子。就是要从基础学起,不能舍本逐末,也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的意思。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用画地为牢。出自《佛藏经》戒经。

《佛藏经》第几章讲到 "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 不管他人 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 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 既有能力救度自己 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劫 在整个的修行过程中 都要经过 小乘 大乘 每个修行的人都是如此 ...

佛陀十大弟子好像是大菩萨示现的,他们不单是证小乘果味,看起来是修大乘...
我真的是你的老师。只有得到正觉的,才配的上做你的师父。释尊曾这样说罗睺罗(大义)你们谁也不知道罗睺罗,只有我知道他的密行,他不光今世作我的长子,未来诸佛,他也常做诸佛们的长子。当年,释尊除了传下小乘大乘之外,也传下来密乘。而密乘难道不会传给释尊的十大弟子么 难道释尊的十大...

谛深大师开示:什么是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所谓大乘小乘,乃修行过程称谓,并非佛法优劣称谓。善知识,譬如:登山于门前开始、到达山巅为最终目的,途径平原、江河、山谷等等。其中若于平原称其小乘,高山攀爬至其顶峰称其大乘,无有平原则无以到达顶峰,若有人称吾直达顶峰,实为妄说。善知识,又譬如:人生求学,小学、中学...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的是什么?
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分别指小乘佛教、中乘佛教、大乘佛教、最上乘教法。一、小乘: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小乘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极果”未到“究竟”,亦名“小”。二、中乘:佛教的一个派别。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

为什么全真七子还有之后的弟子的武功却很平常呢?
就如同释迦牟尼并没有把佛教分为不同的体系,但后来者往往因为只注重其某一方面,并进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阐释,于是便形成了大乘、小乘及其很多分支的佛教一样。王重阳与其弟子的问题也是如此,所以罕有超过他的。 全真七子之所以没有达到一流高手行列,不仅仅是没有奇遇和痴的地步,更主要的一点是全真教必竟是个...

佛教里面的大乘、小乘是怎么回事啊?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

请问学大乘的人还可以同时学小乘佛法吗 冲突吗?
可以,没有冲突,有什么冲突是人为造成的。大乘,小乘都是佛说,佛法是圆满的,圆融的,不存在这些问题,但是个人修行,见地不一样,有所偏重而已。

什么是大乘佛教,什么是小乘佛教?先有哪个?怎么转变的?
先有小乘佛教,后来在公元前1世纪,因为对戒律的不同理解,分为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不认同,僧人可以不可以储有金钱等五问题与大乘佛教有不同理解。但,都是一样的佛弟子,一样的信仰。都是佛教。

观音菩萨有多少弟子
佛教的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因地菩萨,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真实的人物,如弥勒下菩萨、龙树菩萨等,是印度人,是佛的弟子;一种是果位菩萨,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是他方世界菩萨,是化身而来,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人物。在大乘佛教中,对菩萨是神化了的,和观音菩萨一样有很多是其它世界的菩萨或者...

延吉市17778962383: 信了一些禅宗和完全信佛有什么不同? -
员尚凯尔: 看你的问题,感觉对佛教是有一些疑虑和误解的.你感觉学禅修禅好,可又担心信佛是一种迷信.大可不必,你所说的“信佛”被某些人当作是唯心或迷信,是因为他们对佛学的不了解所产生的误解,以讹传讹,使更多人没了信心.但如若学的...

延吉市17778962383: ***次数:9999999已用完请联系开发者***佛教八大宗派之?
员尚凯尔: 1、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

延吉市17778962383: 谈谈你对禅宗的思想观点及历史地位的认识. -
员尚凯尔: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

延吉市17778962383: 六祖坛经讲的是什么(500字以上)?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启示?(500字以上) -
员尚凯尔:六祖谈经主要讲的是人人都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即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放弃执著,中道修行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告诉人们佛教修行不比拘于形式,任何形式的修行都可以成佛,佛不在别的地方,就在自己的心里,六祖不识字,却...

延吉市17778962383: 禅宗和佛教是一回事吗? -
员尚凯尔: 佛教是统称,禅宗是佛教的一支派别,就好比“佛教”是“树”,“禅宗”是“树枝”. 佛祖有万千法门,在传法时根据不同人的根器(也就是聪明才智或者接受能力)传授不同的修行方法来达到引导其觉悟成佛. 释迦牟尼坐化后,这些弟子由于修行的方法不同,在往下传承的时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按大的传播方向来分: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 按修行方法分: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等…… 因此禅宗只是佛教中的一支根据修行方法来命名的流派而已.

延吉市17778962383: 佛教八大宗派之净土宗和禅宗的区别 -
员尚凯尔: 佛教八大宗派之净土宗和禅宗的区别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就是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延吉市17778962383: 关于佛教和禅的区别和观点 -
员尚凯尔: 1.禅宗,是以禅作为主要修行方式的佛教法门.是佛教的一个分支. 据说,禅宗的创立,来源于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与迦叶尊者之间一种心灵的默契.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因此把“正法眼藏”(意为伟大佛法)交付与迦叶.这种...

延吉市17778962383: 祖师禅与如来禅 -
员尚凯尔: 在佛说法时,没有什么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后世禅家对体悟真如的方法的区分.一般来说,如来禅是修行体悟的按照四禅八定的次第来修,是渐修的道路.祖师走的顿悟的道路,即六祖所谓:'指授即无,...

延吉市17778962383: 禅宗和佛教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
员尚凯尔: 佛教分净土宗 密宗 禅宗等等····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宗派...

延吉市17778962383: 佛教禅宗与密宗区别 -
员尚凯尔: 禅宗本身就是密宗,禅的思想跟密的思想本身没有差别.但是,禅宗在思想里面有一个秘密的称号就叫「无相密宗」.禅宗本身不要灌顶,也不要有这些相,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但是,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够证悟,一般中根器跟小根器的人没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