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代丧葬礼仪的问题?

作者&投稿:束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葬礼习俗~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三棺五椁:三副棺材,五副椁。

棺和椁的区别在于大小小,棺小椁大,按文献记载,棺是盛放尸体的东西,椁则周于棺外,而且椁内往往放置较多的随葬品,棺内一般不放或较少。“棺”,一般指棺材,“椁”指棺材外面的套棺。使用棺椁形成制度,大概是在周代,但民间的风俗与制度之间却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周代关于丧葬的礼仪规定,天子要用二椁五棺,诸候用一椁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士用一椁一棺棺和椁之间一般都不是紧密的靠在一起的,二者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存放一些陪葬品。所以椁就成为一种室,就是平常考古的术语所说的椁室。

棺是棺材,椁,通俗地说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有套一层也有套几层椁的,汉朝极为盛行。

葬具是盛放死者遗体的用具,土葬所用成为棺。上古时,葬埋无棺,据说最早的棺是瓦制的,即陶器,商代以后采用木棺。《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所记载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就是说是天子所用除贴身的内棺外,外面还套着四重外棺,总共五重。每一层棺都有特定的名称、最外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这两层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棺或梓宫,第三层叫作迤或俾,用椴木制作,第四、五层为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也有可能革棺只算一层,另有最内一层里棺)。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一层大棺,不得用套棺了。不仅如此,棺木大小厚薄,内外装饰的用料花样,也都有严格的等级:"君(此指诸侯)大棺八寸,属六寸,泌四寸。士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君盖用漆,三衽(连接棺盖和棺身的木榫)三束(用皮条或帛捆束)。大夫盖用漆,二饪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贴尸之棺内装饰,用红、绿二色丝绸,以金钉、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绿二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士只用黑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棺外油漆的颜色和花纹图样也各不相同。

套棺是一层一层紧套在一起的,如果在棺和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叫做椁。《丧大记》称:"棺椁之间君容祝(状如漆桶的打击乐器,方二尺四寸),大夫容壶,士容无瓦(一种酒器)"。又说:"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的空隙可用来放置随葬品。

《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可以称之为周制的棺椁制度,战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实行。

战国秦汉大型墓葬所用木椁,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物的性质,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可以称之为椁室、其形状往往像一口方井,所以文献上又称为井椁。椁室内用板壁分割成若干块,分别为棺箱、头箱、边箱、足箱等,棺木放在棺箱内,其余部分填满随葬品。汉代制度规定, 在皇帝、诸侯王墓中椁室四周要用黄心的柏木或柏木条垒迭互嵌,木头向内,紧密围筑,称之为黄肠题凑。北京大葆台发现的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的墓葬,黄肠题凑所用柏木多达1.5万根。
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行于世,也不再有套棺外棺与椁的区别,一般都把套棺的外棺成为椁。唐宋规定不得以石为棺,棺椁不得雕缕彩画。明代规定"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椁用土杉",庶人"棺用坚木,油杉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朱漆,不得用朱红"。

《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可以称之为周制的棺椁制度,战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实行。
这个在一楼的回答中就有了。

可见《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朱凤翰先生编写,在业内权威性相当强。也是新一轮研究的开端。



《周礼》、《仪礼》和《礼记》


古代丧服制中降服子,承祧子,犹子各指什么人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

什么是周代的礼
孔子认为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周礼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和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

急求中西丧葬习俗对比的有关资料,中英文皆可。
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连呼三声,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从屋...

丧事跪拜动作鞠躬的细节和次序
亲族、邻里结伴而来,一般同辈鞠躬四次,晚辈跪拜四次,然后哭灵。孝子们要在灵旁跪叩陪祭,女儿、儿媳往往嚎哭且哭中有词,节奏分明。最后,要屈右膝跪拜来吊唁者,谓之“谢孝”。旧时,富商或官僚之家理丧,要聘请大商号经理及有治丧经验的全可人,为其主办丧事。下设帐房,聘请会计,负责整个治丧的...

古代的礼仪习俗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

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是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

看完古代五礼,明白了为何中国是礼仪之邦
五礼是形成于周代的五大类礼仪,分别是: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最早记载于《周礼》。 其中,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用以礼哀死亡、灾祸、寇乱等;军礼是与军事有关的礼仪,用以战前动员,鼓舞土气: 宾礼是对于来访的宾客所实施的礼仪,以示尊重...

古代文化常识之风俗礼仪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

丧葬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丧葬习俗目的都是悼念亡灵 远古时期的人类丧葬意识比较淡漠,夏、商之前,丧者葬于郊野丧葬不封不树,墓与地平齐 周代起墓葬形制出现了“丘墓”、“坟墓”、“冢墓”到了战国时期,坟、丘、冢已成为坟墓的通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厚葬之风已经非常盛行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是不具备厚葬条件的。汉代...

烧百日有提前的说法吗
农村是一个仪式感非常强的地方,农民们更遵循传统礼仪,一些习俗也在农村得以延续。尤其是丧葬礼仪,在农村非常重视。而人去世后,家属需要给逝者做百日祭和周年祭,之后才能常规祭祀。不懂这些规矩的人,做错事情会被村里人笑话,也不能很好的教导后代,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今天就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贵定县15897282624: 周代的丧葬礼仪原则是什么呢?
汤堵欧佳: 周公立制,节目详备,哭泣擗踊皆有法.”总体来说,周代的丧葬礼 仪遵循 着贵贱有仪、上下有 等的原则.

贵定县15897282624: 古人的丧仪有哪些程序?
汤堵欧佳: 丧葬礼俗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西周时,中国的丧葬礼仪已基本确立.当时, 一整套丧葬礼仪称作凶礼,属周礼五礼之一. 《礼仪》《周礼》《礼记》等对此有详...

贵定县15897282624: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
汤堵欧佳: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贵定县15897282624: 三棺五椁是什么? -
汤堵欧佳: 三棺五椁:三副棺材,五副椁. 棺和椁的区别在于大小小,棺小椁大,按文献记载,棺是盛放尸体的东西,椁则周于棺外,而且椁内往往放置较多的随葬品,棺内一般不放或较少. “棺”,一般指棺材,“椁”指棺材外面的套棺. 使用棺椁形成制度,大概是在周代,但民间的风俗与制度之间却有一定的差距.按照周代关于丧葬的礼仪规定,天子要用二椁五棺,诸候用一椁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士用一椁一棺 棺和椁之间一般都不是紧密的靠在一起的,二者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存放一些陪葬品.所以椁就成为一种室,就是平常考古的术语所说的椁室.

贵定县15897282624: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
汤堵欧佳: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 ---- 报丧仪式 招魂、送魂 --- 做'七' 吊唁. - 入敛 - 丧服 出丧择日 哭丧 - 下葬仪式 http://cn.netor.com/know/mcustom/custom.htm

贵定县15897282624: 什么是祭祀礼 -
汤堵欧佳: 西周时期,丧葬之礼已变得日益重要.人们“事死如事生”,死者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人初死,先有招魂之礼,即复礼.由人持死者衣物到屋顶,对北方(主阴)对天、中、地三呼死者的名字.招魂不成,再举办...

贵定县15897282624: 丧葬礼仪是怎样传承与改革的?
汤堵欧佳: 丧葬礼仪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严格来说,“丧”和“葬”的意义是有区 别的,“丧”指的是从人初死,经小殓、大殓,到停柩待葬(即“殡”)的过程,而“葬”...

贵定县15897282624: 中国古代丧葬都有什么仪式? -
汤堵欧佳: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

贵定县15897282624: 儒家的丧葬观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送死问题 -
汤堵欧佳: 1、 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贵定县15897282624: 在我国的古代,殡礼指的是何种礼仪? -
汤堵欧佳: 殡是古代丧葬之礼当中的停棺之礼.众所周知,盛放死者遗体的棺木称“柩”,停柩待葬的一段时间,称为“殡”.大殓礼毕,殡期就开始,最初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既殡”. 死者的灵柩停于家中堂屋之西,西在古代是客位,意思即是像对待宾客一般来对待死者,故称为“殡”.殡礼的时间一般都较长,周代规定,天子停殡7个月,诸侯5个月,大夫3个月,士1个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