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对仗和声律要求

作者&投稿:翠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律诗的对仗要求~

对仗是由古体诗和骈文中对偶句发展而来,上官仪进行整理,上官婉儿进一步发展,和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这些宫廷诗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诗的规范。所以,对仗是为格律诗的一种基本规定。

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绝句由于字数过少,只有四五二十字,或四七二十八字,没有一个字多出来浪费,所以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当然,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后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前对。也有四句都对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极品,非常少见。
而律诗就必须有对仗句了。早期格律体刚出来的时候,要求非常严格。那就是颌联,颈联都必须对仗。也就是八句诗中的三四句,五六句,必须对仗。后来可能是太严格打击了创作的积极性,慢慢地就不再要求颌联对仗。也就是说只需要五六句对仗就可以了,三四句可以不对仗。但是颈联对仗是铁律,如果这一条还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诗之外了。

律诗的对仗格式呢,又分几种。全诗只有五六句对仗的,就叫做“蜂腰对”。如果首联就对仗了,第二联不对仗,然后颈联有对仗。就是一二句,五六句对仗。这个就是把原本应该在第二联的对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偷偷地春天早来了,所以这种格式叫“偷春对”。李白的《送友人》就是偷春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对仗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对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至于律诗中对仗句的平仄格式遵从整体的平仄关系,没什么特殊的。对仗更多体现在字词的对应关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能乱来。
律诗中的对仗从宽严角度来说分为两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个非常工整,丝毫不乱。这个就叫“工对”,另外一种看上去没那么严谨,同样看杜甫的诗,“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这个仔细分析,确实对仗,但是看上去又有些散,这种称之为“宽对”。另外还有一种,跟平时对仗都是相平行的两个句子不同,有承顺关系的意思,还是拿老杜的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种关系的对仗,称为“流水对”。

律诗的对仗讲得比较仔细。因为绝句不要求对,另外一种格式排律虽然除了首尾联,中间的要求句句对仗,但是排律实在是限制太多,纯粹给诗人拿来炫技,而对仗的方法格式和律诗也是一样的。今天的人一般也不会去写排律,我们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就好了。还是杜甫的吧,《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
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
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苹。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以上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

联律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扩展资料
对联又叫春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要谈起这个春联,要追溯到很远,它的根源就从对对子说起。
春节前讲春联,不仅合时令,而且有必要。因为现在春联很普及,但春联知识却很不普及。我的思路是:由对对子论及联语,再由联语论及春联,因为春联是从属于联语的,而对对子则是春联的基础,所以本文从基础说起,以期使大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对对子”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联语、春联都理解成对对子,比如旧时蒙学读本中,就有一本叫做《笠翁对韵》,它是为写诗词做准备的,讲的就是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当中,汉语是最适合对对子的,因为它一字一音,又没有词尾变化,加上声调丰富,天生就有一种整齐的结构美和多变的节奏感,这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要把英语的“天”与“地”相对,就变成了sky对land,是很难做到结构上的整齐的。
对对子在我国童蒙教育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此想到一则郭沫若对对子的故事,郭氏六岁时,私塾老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钓鱼。同学们对以射鸟、养虫、拍蝇等等,唯郭以打虎对,老师大惊喜,说是看出了这个孩子今后必成大器。
其实岂但童蒙教育,对对子是旧时文人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交往和游戏的重要手段,留下的佳话不胜枚举。由此又想到一则当年陈寅恪先生用对对子考学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又可能是语焉不详,“版本”多多。
据比较可靠的说法,那是在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当时的系主任刘文典先生请陈寅恪出试题,陈先生在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之后,雅兴未尽,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孙行者”。陈寅恪先生心中自拟的答案是“胡适之”。
两者实属佳配:就人物言,一虚一实,一古一今,一武一文,已是十分精当。而胡适倡导白话,反对文言,抡起大棒打向所谓的旧文化,亦是“大闹天宫”之举;就语辞言,胡、孙二字加个反犬为“猢狲”,至于“行”对“适”,“者”对“之”,其意自明也。
令陈先生十分欣喜的是,还真有两位考生以“胡适之”对之,这两位考生后来也是鼎鼎大名,一位是语言学家周祖谟,一位是历史学家张政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对对子是可以发现人才的。

上面所举两个掌故归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正如陈寅恪先生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所说:“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的多个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测验思想条理。”
然细考之,对对子和联语还是有所区别的,用来对对子的可以是字,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或者句子;而联语只能是句子。
“联语”的类别
如果把春联说成是联语的一种,那是犯了个小小的逻辑错误的,因为春联只是联语的三大类下面的一种。从逻辑上说,联语主要包括对偶、对联、对仗三大类,而这三者的共同点是:其一,均为两两相对的句式;其二,均需要讲究平仄。这就是联语最基本的特点。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三者的不同之处。
先说对偶。对偶是行文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在骈体文中的应用尤其广泛。比如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相对而言,对偶在规则的要求上稍许宽松,比如上述三例,下句都是以仄声煞尾,这在对联和对仗中是不允许的。再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上下两句都有相同的字(之、而),这在对联和对仗中也是不允许的。
再说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组成部分,在五言七言律诗的八句当中,要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两组句子对仗。与对偶和对联相比,对仗在规则上要求最严,在词性、结构、平仄诸方面都有近于苛刻的规定。

五律试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第五第六句为例: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先看每个字的词性,“远”和“晴”,都是形容词;“芳”和“翠”,原本也是形容词,在这里名词化了,“芳”是芳香,“翠”是翠色;“侵”和“接”都是动词,“古”和“荒”都是形容词,“道”和“城”都是名词。
再看句子的结构,远芳、晴翠,都是偏正结构做主语;侵、接,都是动词作谓语;古道、荒城,又都是偏正结构做宾语。最后看平仄,按规则,五言的重点是看第二和第四两个字,如果上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这一句的第四字就要仄声;下句反过来,第二字要仄声,第四字要平声。
如果上句第二字是仄声,那么这一句的第四字就要平声;下句也要反过来,第二字要平声,第四字要仄声。最末一个字,上句必须仄,下句必须平。
看白居易的这副对仗,上句:“芳”是平声,“古”是仄声;下句:“翠”是仄声,“荒”是平声。最末一个字,“道”是仄声,“城”是平声。以上所说是最基本的规则,具体运用时情况还要更复杂些。
七律则以杜甫《登高》中的第三第四句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性与结构因篇幅关系从略,只讲平仄。按规则,七言要看二、四、六三个字,要么平仄平,要么仄平仄。如果上句平仄平,下句就要仄平仄。
总之上下正好相反。杜甫这两句的二四六处,上句是边、木、萧,平仄平,下句是尽、江、滚,仄平仄。再看末字,上句的“下”是仄,下句的“来”是平。
最后说对联。对联是独立的文学样式,规则上应该也是照此办理的,但由于对联的字数没有限制,所以除了五七言之外,其他长句的平仄是可以适当放宽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格律诗分为律绝(四句)、律诗(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

律绝(四句)
我们这里先明确一点:绝句是不需要对仗的。因为绝句字数太少,如果太过卖弄形式,容易造成诗意的局限,所以基本要求这个选项里面,绝句是可以不对仗的。

当然你的才气杠杠的,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天然成对,那当然是好的,是值得景仰的。而绝句不设对仗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文体向内容屈服的放低要求。

所以,朋友们千万不要在分辨律绝的时候拿对仗来作为标准了——我为什么首先要讲这一点,因为曾经有不少的朋友在评论区里用对仗来区分一首诗是否格律诗。

再说一遍,有对仗的律绝是好诗,但不是必要条件。

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一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前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后对。也有四句都对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四句全对仗的比较少见,像王之涣这首不仅工整,还递进,是五言律绝中的极品。

在论诗的时候,这首《登鹳雀楼》称五绝之天下第一,没有人不服气的。

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律诗(八句)
格律诗中对仗相关规则和说法最多的就是四联八句的律诗了。了解律诗的对仗,就基本上对格律诗的对仗都清楚了。排律也没什么意外。

律诗比绝句多了中间二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二联(颔联、颈联)是必须对仗的。

对仗是由骈文中对偶句发展而来,上官仪进行整理,上官婉儿和宫廷诗人一起把对仗写进了格律诗的规则。

对仗是为格律诗中律诗、排律的基本规定。

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在最早规则出来得时候,也就是最严格的时候,如果中二联不对仗,就可以判定这只是一首古体诗,不能算近体格律诗。

后来可能是太严格打击了创作的积极性,慢慢地就放松了对颔联对仗的要求。也就是说只需要颈联对仗就可以了,颔联可以不对仗。但是颈联对仗是铁律,如果这一条还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诗之外了。

而这种颔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的诗,古人有一种特别的称呼,叫做“蜂腰体”。就好像蜜蜂的腰一样,在中间位置对仗,勒紧了,非常形象。但是就好比“折腰体”(失粘),这其实都是过严的格律要求对自由创作做出的无可奈何的让步。

这也给我们创作格律诗作出了建议: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实在做不到就不强求,保证颈联必须对仗,至少达到律诗的基本要求。这个和我们对平仄格律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能合律,尽量合律,实在是合不了,就当写的古体诗好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些对仗和格律知识,心中有把握地放宽,而不是不学规矩,漫无目的的乱射。


写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和口诀
诗词的格律要求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亦即七大要素):声律、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章法。一、声律:指讲求平仄。(这里仅指狭义的声律,广义的声律还包括用韵等诗词在声调上的规范和要求。)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粘;4.脚分明。二、对仗:一般要求是除首...

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
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

近体诗声律涉及哪些内容
对仗:中间两联原则上必须对仗,对仗要求工整、相对。对仗使得近体诗在词义、字数、语序上相呼应,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诗歌的美感。近体诗的声律是构成其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主要特征之一。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唐代出现的格律诗体,区别于古体诗。近体诗在字数、...

律诗的对仗要求
格律诗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绝句由于字数过少,只有四五二十字,或四七二十八字,没有一个字多出来浪费,所以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当然,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后对,“千山鸟飞绝,万...

律诗有四个条件,其中中联对偶,平声和调是什么意思?跪求大神解答。_百度...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

诗歌对仗知识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守睢阳诗\/[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52]!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唐]韩愈 ...

律诗一般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通常情况下要求( )句押韵,( )联和...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

古诗的基本要求有什么?
律诗共八句,四联,通常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有的也称起句、承句、转句、合句。其中的颔联、颈联,也就是34句,56句。这两联要求对仗。4、忌三平尾,三仄尾 每句诗结尾的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5、起承转合的结构 把握以上前五点,你写的律诗或者绝句,才可以基本...

律诗对仗和声律要求
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实在做不到就不强求,保证颈联必须对仗,至少达到律诗的基本要求。这个和我们对平仄格律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能合律,尽量合律,实在是合不了,就当写的古体诗好了。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些对仗和格律知识,心中有把握地放宽,而不是不学规矩,漫无目的的乱射。

七律诗中的对仗如何才是优秀
,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宜秀区18780767981: 律诗一般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通常情况下要求( )句押韵,( )联和( )联对仗. -
采瑾迪汀: 末句押韵,颈联和颔联对仗.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宜秀区18780767981: 绝句对仗有什么形式和要求?
采瑾迪汀: 传统认为,绝句在形式上可以看做律诗的一部分,故绝句又叫做截句.以二联对仗与否作为评价标准,形式上可以分为“首尾截 式”、“中间截式”、“前截式”和“后截...

宜秀区18780767981: 请问:律诗对仗的特点是什么? -
采瑾迪汀: 律诗对仗: 1、对仗的特点与要求: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故有正对与反对之分)(名对名,动对动,数量对数量,联绵对联绵) (2)对...

宜秀区18780767981: 写律诗有什么特定的要求?
采瑾迪汀: 楼主,律诗最重节奏和平仄.节奏就不说了,相信你懂.平仄分为阴平和阳平,阴平就是三声和四声,阳平为一二.如果你想写潇洒型的文体我建议你用阳平,尾联用一声结尾.这样可以延伸意境

宜秀区18780767981: 律诗是什么意思? -
采瑾迪汀: 1、释义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2、特点 律诗发源于南朝...

宜秀区18780767981: 格律诗 颔联颈联 对仗 七律颔联必须对仗吗? -
采瑾迪汀: 格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格律诗的一种七律的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按照每句的字数,主要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声律、音韵有一定规律.特别是五律和七律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 对仗又称队仗、对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从而增强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宜秀区18780767981: 写一首八言律诗的要求?要详细点的,包括押韵,平仄,对偶. -
采瑾迪汀:[答案]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目录律诗的特点 律诗的形式 律诗各联的名称 律诗的格律 律句 粘对 孤平和三平调 拗救 对仗律诗类型范例 五律类型 七律类型一 七律类型二 七律类型三 七律类型四律...

宜秀区18780767981: 律诗写作规则有什么? -
采瑾迪汀: 现代汉语中: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是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是仄声.律诗有以下几种形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从此基础上引发出一系列的律诗规则,...

宜秀区18780767981: 唐代格律诗格律上有何要求?你认为这些格律的目的是什么? -
采瑾迪汀: 这个很复杂,简要说下:1、律诗中间的两联是要对仗的,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律诗的每一联的上句和下句在平仄上要求相反,原则上是每个字都要对,但是实际操作时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只在第二,四,六个字相反.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律诗的每一联和下一联的对应句在平仄上要求相反,与下下联的要相同.也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国破山河在”与“感时花溅泪”与“烽火连三月” 基本的就是这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