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作者&投稿:宇文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问题~~

近现代美国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的美国:美国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重点知识:
(一)政治上进行美国独立战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战争爆发原因
①北美大西洋沿岸十三个殖民地经过100多年资本主义发展,统一市场和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要求推翻英国统治,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根本原因)②北美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不不满英国的压榨和束缚,要求摆脱英国经济压制发展资本主义。③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公开抗英斗争的开始.(导火线)④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商讨对付英军的办法,准备武装斗争。
2、战争主要经过
①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是北美民兵同英军的首次正式交火,标志战争开始。
②第二届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③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标志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④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使战争形势出现转折。并开始得到法国、荷兰的援助。
⑤1781年,北美英军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
首先,作为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它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第二,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独立战争对其后的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战争产生积极影响。起重要推动作用。
4、确立共和政体
制订1787年美国宪法,共和政体确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二)、美国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美国独立后,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大力进行领土扩张,夺取路易斯按娜(法属)、佛罗里达(西属)、得克萨斯等广大地区,到19世纪中期,领土已由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国领土几乎扩大了10倍。与此同时,许多人移居西部,形成“西进运动”。“西进运动”使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西进运动”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灾难,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三)、经济上进行工业革命: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独立后的美国正赶上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并在工业革命中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国家的独立,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保障;美国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大量外国移民纷纷涌入,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善于创新,采用和推广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大大促进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四)、对外殖民活动
1、加紧对拉美的控制和侵略:美国利用与拉美比邻的有利条件,加紧对独立后的拉美国家进行殖民渗透。1823年,提出不允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的“门罗宣言”,极力排挤英国,企图统治整个拉美。
2、追随英国侵略中国:这一阶段,由于国力的限制,在对外政策上主要是追随英国。这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表现尤为突出,如1844年强迫中国政府签定《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俄国以“调停”为名,暗中支持英法,从中渔利。
重点解析:
1.对《独立宣言》的认识:《独立宣言》提倡“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否定封建等级制和君主制,否定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极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和纲领性文件。同时,《独立宣言》也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的蓝本,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2.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要点:
① 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基础上,带来长期稳定,利于发展;
② 是欧洲启蒙思想的成功实践,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示范作用。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制。“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利,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民主共和制”把主权在民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三权分立”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其本质所在,故有一定局限性和保守性。如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权利等。
二: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的美国:南北统一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重点知识:
(一)、政治上美国内战(1861-1865年)
1、内战爆发的原因: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美国独立后,存在两种经济形式,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经济形式虽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西部领土的开发,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并激化,最后,矛盾焦点集中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②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这成为南北战争发生的导火线。
2、战争经过
①内战开始: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
②战初北方失利(原因:南方准备充分;北方尚幻想和平统一,战备松懈。)
③战局扭转: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后,激起广大民众尤其是黑人奴隶对北方的积极支持,使战场形式很快扭转;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开始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④北方胜利: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南北统一。
3、战争性质和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二)、经济上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帝国主义过渡
南北战争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其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美国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②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③西部领土开发,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④大量的欧亚移民,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经验;⑤内战后美国政治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欧洲资本的涌入。
(三)对外政策及活动
1、19世纪末,提出“泛美主义”口号,并多次派军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组织“泛美联盟”,为独霸西半球创造了条件。同时,推行“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大量资本输入拉美。通过1898年的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波多黎各、菲律宾,使古巴成为其保护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挫败美国干涉推翻了本国反动统治,是对美国侵略气焰的沉重打击)
2、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走上独立侵华的道路。
3、在当时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中保持“中立”,但1917年,以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为由对德宣战。
重点解析:“泛美主义”、“大棒”“金元”并用政策、“金元外交”政策都是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对外侵略政策。
“泛美主义”是1889年由美国发起在华盛顿召开为美洲国家会议上提出的政策原则,在会上,美国提出了“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骗性口号,鼓吹建立泛美组织,在美国的倡议下,成立了所谓“美洲共和国国家联盟”,于1910年改称“泛美联盟”。这是美国为了攫取西半球霸权迈出的重要一步;
“大棒”与“金元”并用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美国在拉美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 “大棒”和“金元”并用的政策是指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两种政策交替使用,双管齐下。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他在任美国总统期间(1901-1909年),应付国际关系“嘴里说话要温和些,但手中要提根大棒”,因此得名。
“金元外交”是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在世界各地长期、广泛推行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美国政府同美国垄断资本公开结合,通过附有奴役性条件的贷款和投资方式输出资本,以控制他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重点,首推拉丁美洲,其次是东亚,最后是欧洲。该政策是由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于1912年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的,他的对外政策是“以金元代替枪弹”而得名。
三、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美国(20世纪20初——40年代中期):调整与发展时期
重点知识
(一)经济上繁荣、危机相继,并探索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发了横财,战后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可是由于生产和销售的矛盾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导致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由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对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政治上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由国家干预经济,对政治上产生重大影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制度;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
(三)外交上金元外交政策、“中立政策”、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金元外交政策对欧洲在一战后的恢复特别是德国的复兴起了巨大作用。大危机后面对30年你法西斯战争的威胁,美国也采取了纵容侵略的“中立政策”。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渐卷入了反法西斯斗争,执行“先欧后亚”的政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点解析 :
1、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作用:新政的实质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曾经说过新政是“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应用”。所谓“新”,即是以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新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如何看待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骂他是向富人敲杠,是烤百万富翁;有人说《社会保障法》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来的。实质上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他力图避免国有化形式而保持私有制度,与《共产党宣言》中的目标有本质的区别。
3.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永久中立法,规定军火禁运使用于一切交战国,美国与交战国的非军火贸易实行现款现自运。中立法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时得到运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 ,F.D. 罗斯福总统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 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1941 年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在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之时,美国的中立政策使得弱小国家无法获取自卫的武器,使被侵略国家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实际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所以中立政策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四、二战后到今(20世纪40年代中——21世纪初):美国的霸权主义时代
重点知识:
(一)、经济状况: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加强和动摇
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背景下,拥有最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副其实的霸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对其他货币金融的领导地位,从而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经济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战后经济经历了稳定、滞胀、复苏及复苏后的繁荣三个阶段。
⑴20世纪40年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时期
此时期美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原因
a、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b、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革新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c、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不能把它理解为由国家来进行垄断的资本主义,而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联合或融合。)
d、国内社会局面较稳定;世界形势相对缓和,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e、重视科教,完善国家民主化建设。
f、凭借强大经济优势,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经济危机导致经济滞胀,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原因:
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初露端倪。
(西欧、日本与美国贸易竞争不断加强,同时均想改变与美国的从属关系,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政治上力求摆脱美国控制。竞争中,力量对比变化朝着有利于西欧和日本的方向发展。)
②由于经济危机打击,及对越战争、美苏争霸的消耗,美国经济衰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影响: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⑶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复苏、繁荣与发展
改革;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外交政治状况:
1、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及“冷战政策”
原因
①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欧洲世界中心的地位丧失。
②美国经济军事占优势:是战后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通过《关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美国军事跃居世界第一。③美国政治优势及企图:战后初控制联合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在美国看来,向全世界扩张,是维持其经济并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打开世界市场也是避免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的需要。
④苏联战后政治军事威望提高和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的壮大,美国认为是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必须压制。其霸权计划使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⑤美苏双方都不愿重燃战火。苏联是战后仅次于美国的大国,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范围界限。苏联在战时损失惨重,战后苏联希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
霸权主义政策的具体表现:①、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②、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如:“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分裂德国和控制西德。③、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如:在中国“扶蒋反共”;发动侵朝战争(1950-1953年)和侵越战争(60年代初-1973年)。④、控制联合国,作为自己称霸全球的工具。
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演说, 是“冷战”信号的公开发出。(意图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联盟。)
②1947年3月,以应付希腊、土耳其危机为由,“杜鲁门主义”出笼,标志“冷战”全面开始。(其实质是公开干涉各国内政,向全球扩张)
③1947年6月,“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提出。这是杜鲁门主义在欧洲的运用,意在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④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是战后初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其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2、美苏争霸及与中国的关系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严重对立。
②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期
特点: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20世纪80年代
特点:美对苏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一波三折,时好好坏。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原因: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及其同美国的竞争,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极大冲击了当时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②第三世界的发展,世界已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3、世界格局多极化(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苏联的解体被美国看成是建立美国霸权的极好机会。美国企图利用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采取干涉主义政策,加紧推行其霸权主义。但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目前,由于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的对比结构是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重点解析:
1、如何看“冷战政策”的性质?
①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二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西方感到这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幻想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苏联希望自己的西邻是同它友好合作的国家,而西方也绝对不会因为东方是一个彼得大帝的俄国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就会放弃同它的争夺。这样,东欧就成为双方必争的地区,也就是说,东西方对垒之势是不可避免的。
总之,战后初期的冷战既包含有社会制度对立的因素,也有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不过主要是社会制度的矛盾。
2、如何看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的结合。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内容包括:国有企业的发展;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即加强计划性。
作用: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
弊端:国家财政开支过大,出现财政赤字;1973到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局面,解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减弱;国有化企业效益低,政策性生产损失严重,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出现私有制的浪潮;出现上述弊端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美国与20世纪世界格局变动的关系及认识
20世纪以来三次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动无不与美国有关:
①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英、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这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
③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朝“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认识: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对外贸易的增加,江南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大规模的生产丝织品和瓷器等商品,同时由于土地兼并,也造成了很多农民进入那些手工作坊。同时明政府对于文人的思想禁锢并不严,在朝野中,也出现了东林党和复社这样的早期政党萌芽,加之明朝的多数皇帝不怎么管事,也使读书人参政议政的风气很盛,这些都会造成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至于说清朝前期有缓慢发展,那也只不过是借了明朝的余惠,随着清朝的文字狱和海禁,把中国本来早于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彻底的消灭干净了不说,连明朝在火器等军事科技上的成果也丢的一干二净了。那些满清的野蛮人,还自我感觉很好呢。

  二月革命与两个政权并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为长期的战争、饥馑而走上街头,派去镇压的军队当场哗变。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沙皇被迫退位。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没有领导这场革命。在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架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苏维埃成员中,孟什维克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则由于在战争中遭受镇压,但是当时,布尔什维克大多数领导人还在监狱和被流放,列宁此时在瑞士、斯大林还在流放地。广大工农群众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窃取,他们支持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在士兵(主要由农民构成)选举出的苏维埃中,社会革命党人(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则占了大多数,因为社会革命党人在农民中的传统威信较高。这些孟什维克都是二次革命论者。他们认为俄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还需要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合作,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因而他们拥护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人来自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倾向追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在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之前也采纳了孟什维克拥护临时政府的政策。工人和士兵们不信任临时政府,但信任他们的领导人。临时政府的权威就建立在苏维埃领导人的支持上。这种现像被列宁称之为“双重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继续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并且千方百计的扑灭革命火焰。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论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在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临时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农民不是追随临时政府,就是支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临时政府取得胜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改变不仅使自身分裂,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阵营也产生分裂。一部分国际主义的孟什维克党人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加入布尔什维克。
  七月流血周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7月1日冒险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进攻,妄图用战争消灭革命。这次冒险进攻遭到惨败,十天内俄军损失六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在1917年7月16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还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出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600多名工人死伤。这就是著名的七月流血事变。这次屠杀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打倒反革命的暴力。7月26日,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联合政府,对工人和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全面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俄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
  1917年7月21日晚上11点多种,彼得格勒海滨火车站开出了最后一列客车。乘客中有一位芬兰农民打扮的人,到距芬兰边界不远的拉兹里夫下了车,他就是列宁!拉兹里夫湖波光粼粼。列宁就住在湖边的 一座草棚里。草棚有个厨房:两个树杈架起一根木头,上面挂着一口小锅。草棚前,清出了一块空地,放着两个树墩,一个当桌子,一个当凳子。列宁风趣的把这里叫做“我的绿色办公室”。他在这里紧张的战斗。他仔细阅读彼得格勒出版的每一种报纸,分析革命形势‘它写出一篇篇战斗的檄文送往革命的摇篮,指导革命的进程。夜深了,响起了木桨拍击湖水的响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代表来到列宁这里,汇报工作听取指示。拉兹里夫湖畔的篝火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明亮,这里连接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列宁在这里刻苦忘我的工作思考,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8月中旬临时政府的秘探盯住了拉兹里夫湖畔。8月31日列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装扮成铁路工人,避开了反动当局的监视,到达赫尔辛基夜深人静了,赫尔辛基哈格涅卡娅广场一号楼的一间屋子里灯火辉煌,已是夜深人静时,纸和笔摩擦的沙沙声长久不息,列宁继续完成他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光辉著作,它不仅对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起了巨大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光明的道路。
  平定科尔尼洛夫叛乱
  七月流血周后新任俄国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在美英法等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9月7日发动了叛乱。他以维护首都秩序为借口,把亲信部队克雷莫夫的哥萨克第3骑兵军和由高加索山民组成的“野蛮师”调往列宁格勒,不仅要镇压工兵代表苏维埃,而且向临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逼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并把全部政权转交给他。叛军还宣布在首都,喀琅施塔得、芬兰、爱沙尼亚等地实行戒严并成立战地法庭。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不得不求救于苏维埃,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掌权的苏维埃又不得不借重于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党同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结成暂时联盟,共同对付科尔尼洛夫。在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等地的工人和士兵积极地行动起来,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也积极地投入了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9月12日,克雷莫夫看到叛乱成功无望而自杀,科尔尼洛夫被撤职并被逮捕。叛乱被粉碎了。
  准备武装起义
  9月,布尔什维克在各大城市的苏维埃中都取得了绝对多数。布尔什维克的政策主张渐渐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列宁现党的中央委员会提出组织武装起义的任务。 克伦斯基政府命令彼得格勒的卫戍武装开赴前线,意图把革命武装消耗在大战中。托洛茨基亲赴卫戍区,说服他们留下。在这个过程中,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苏维埃建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并以该委员会的名义向卫戍武装下达了命令。命令下达后,得到了卫戍武装的认可。这一事件标志着苏维埃开始接掌政权。军事革命委员会也在后来成为起义的指挥机构。临时政府企图阻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11月2日,临时政府派士官生——他们是临时政府唯一可用的力量,占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并试图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密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要求在当天晚上逮捕临时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装。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举行武装起义。这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与工人赤卫队,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托洛茨基负责起义部队总指挥。11月7日凌晨,列宁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高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6日夜见到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2000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着冬宫。下午5~6时,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后,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下达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书,遭到拒绝。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的冲向冬宫,在冬宫的楼梯间里和楼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员同士官生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到8日凌晨1时5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终于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在攻打冬宫的隆隆炮声中,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归转工人农民士兵代表苏维埃。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愿望,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取消旧政府部门、旧法院、旧警察,复员了旧军队。着手建立人民委员会各部、人民法院、工农检察院、工人警察,并组建新的工农红军。废除帝俄时期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权利平等,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了银行、铁路、工厂。后来,将大工业国有化,实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实行8小时工作制,由工人监督生产。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18年初废除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这就使苏维埃人民不受外国资本的剥削。为巩固革命政权,成立了以捷尔任斯基主持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以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
  在国内,布尔什维克刚刚夺取政权,尚不稳固。俄国人民都在观望布尔什维克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上,世界人民虽然厌弃帝国主义战争,但却找不到退出大战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预见到,如果俄国首先退出战争,就会给交战国的人民一个动力和一个榜样。俄国革命就会从欧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战后的革命浪潮证明了列宁的预见。
  十月革命的设计者们是以国际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俄国革命的。他们深深理解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他们懂得,以革命反对战争是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最有力武器。

四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第一个是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二是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条件和原因太多,不爱打,自己上必修1政治史上找第一个,上必修2经济史上找第二题


历史问题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度。而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

几个历史问题
1.主要是氏族封国,功臣封国,西周王室封国,殷商降族,还有被商灭掉的一些古国。2.治粟内史 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 业及仓廪,另有“大内”一官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3.战国时期,铁器大...

问一下历史问答题怎么写?从什么地方下手?谢谢
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

历史的问题~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不论对当时,还是对以后历代的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2、科举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隋炀帝时开始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时进一步完善。隋朝初年设立,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实质,是代表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世界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香料王国指的是:西印度群岛 在著述中首提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人是但丁,“文坛三杰”之一。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创造雅典文明的是爱奥尼亚人。爱奥尼亚人对希腊文化所作的贡献极其重大,其中包括荷马史诗、早期挽歌以及抑扬格诗体。前6世纪时,爱奥尼亚式的...

八年级下历史的问题。
1.不平等条约 2.禁烟运动 虎门消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 4-6题 南京条约 政治 丧失主权 《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虽然其本身是否不平等条约还有争议。但在其后续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1843年10月8日)中,...

关于历史的几个小问题~
1.罗马法其实就是古代罗马创建的一个法律体系,而罗马法早期就是习惯法(即法律由贵族随意确定的法律),后来随着平民们越来越希望得到一些权利,所以由习惯法发展到了成文法(即用法律条文来确定律法),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随着侵略扩张,罗马法由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

关于历史的问题.
后人对阿基米德给以极高的评价,常把他和I.牛顿、C.F.高斯并列为有史以来三个贡献最大的数学家。他的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但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却广为流传。 生平: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前287—212),诞生于希腊叙拉古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出生于贵族,与叙拉古的赫农王(King Hieron)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

关于历史的问题
宦官本是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为皇帝亲近的奴才,往往能窃取权力,严重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宦官之害民》)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相专政。桓帝以后,东汉政权完全为宦官集团所垄断。宦官集团排斥异己,打击...

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  我来答 首页 在问 全部问题 娱乐休闲 游戏 旅游 教育培训 金融财经 医疗健康 科技 家电数码 政策法规 文化历史 时尚美容 情感心理 汽车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知道团队 ...

茅箭区18317308472: 历史问题 -
康宰福路: 一、政治近代化:戊戌.学习英国日本式的君主立宪-辛亥.学习美国式的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经济近代化:洋务.兴办了大批军用和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茅箭区18317308472: 有关历史的问题
康宰福路: 可以结合从古猿进化为先民社会来理解这个论断.可知古猿在当时他们的生活劳做中通过慢慢地进化,逐渐可以站立起来,直立行走.使得它们的上肢解放出来,这就为从上肢进化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个漫长的生活劳作之后,双手进化完成...

茅箭区18317308472: 一些关于历史的问题
康宰福路: 汉朝实行抑商政策,所以长安的东市、西市不设在城中心,而设在西北角,并用墙围起 来,以便于官府的控制和管理.两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 性胜利. 这可是考试标准答案哦.望采纳 谢谢.

茅箭区18317308472: 一些历史问题 -
康宰福路: 汉武帝具有着明确的人才规划,他在重用卫青时就着手锻炼霍去病,“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断更新和提高人才的战略思维和整体素质.同时,汉武帝还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正是原匈奴小王赵信给汉朝骑军带来了先进的战术.足见其...

茅箭区18317308472: 历史问题N道 -
康宰福路: 1、丝绸之路2、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暴力,给被统治地区的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3、奥古斯都4、和平交往应该对文明的...

茅箭区18317308472: 历史问题. -
康宰福路: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2.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迫使人们去思索3.战争的需要和政治上的要求.养士蔚然成风..形成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4.私学兴起和讲学之风.(敢于发表见解)5.夏商周的文化成果奠定基础6.民族融合的加强7.思想家个人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茅箭区18317308472: 通过以上历史问题的探究,你有什么认识? -
康宰福路:[答案] 历史问题,主要是其历史事件对人民或者是后代后人有什么很大的影响.分析历史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影响、文化影响(思想)、政治影响这三大类.一定要均衡三方面的因素、成因、效果.生活的改善、思维的开阔、国力的强盛、人民的信仰、...

茅箭区18317308472: 关于历史问题 ,急急急 -
康宰福路: 1、元2、巴拿马运河3、德雷克海峡4、苏伊士运河5、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从大到小)6、夏朝,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新朝,西晋,隋朝,五代十国时期,元朝

茅箭区18317308472: 一个历史问题基本上我觉得历史学着没什么用啊、、知道了 又能怎么样呢...历史就是历史啊..我们了解了.知道了..有什么用呢、、、别对我说以史... -
康宰福路:[答案] 历史可以让人了解过去,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过去是何等辉煌,而现在...还有历史里的人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过去人的智慧是我们所想不到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