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大国沙王主义"具体指什么

作者&投稿:秘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战后初期苏联对西方国家的态度~

从1945一1947年,苏联的战赂方针是:继续维护与西方大国的联盟关系,以便尽快恢复经济,巩固既得的阵地,在东欧各国政权个确保共产党占主导地位。它具体表现在,
(一)通过外交谈判,把战场上取得的成果肯定下来,并为苏联争得尽可能多的权益(包括领土割让和经济赔款)。战争结束时,苏联红军已经占领了波、捷、罗、匈、保等国,德国和奥地利则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二次大战朗间和战后,苏联从波兰、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等国割取了大约50万平方公里土地,2450万人口。通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苏联对上述国家的领土要求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在亚洲,陈在小国东北地区得益以外,收回了南库页岛,还占领了日本的干岛群岛、色丹岛和齿舞岛。
(二)帮助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分阶段地进行民主改革。苏联唯恐东欧国家成为西方大国的附庸,给苏联制造麻烦。因此,在政权问题上寸步不让。但是,考虑到当时与西方的联盟关系,一般在战后初期的东欧各国,都成立了联合政府。
(三)为维持战时盟国关系,确保与美英盟国问议定的势力范围,必要时作出妥协和让步。在英国政府干涉希腊内政、镇压希腊人民起义时,苏联没有采取任何制止的措施。在朝鲜,苏联与美国达成了三十八度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随着1947年的到来,美国发动全面“冷战”,执意破坏战时联盟,苏联政府采取了强硬态度,实行一系列措施,抗击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部署。
(一)改组东欧各国政府,清除亲西方的政治势力,加快印命转变的步伐,形成以苏联为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二)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政治上和经济上协调一致。苏联加强了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合作,建立丁经互会,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一系列和平友好同盟条约。
(三)支持各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苏联以积极态度支持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在亚洲,支持中朝人民的抗美斗个和越南人民抗法斗争。
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反帝斗争,对于维护战后初期世界和平事业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苏联在对外政策中也存在诸如片面强调苏联的国家利益和安全、不借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

  苏联修正主义: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过去“亲密无间”的中苏两党突然翻脸相向,中共批判苏共是“修正主义”,苏共则指中共为“教条主义”,双方起初密函对责,继而公开论战,由意识形态之争发展到指著对方领袖点名道姓地互骂,两党、两国关系遂急剧恶化,终致爆发1969年的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中国从此把苏联视为主要敌人,为了钳制苏联而于1972年与美国复好。“中苏大论战”的遗恨延续了30年,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党的关系才算回归到正常化。事虽不远,如今竟无几人能说得清两党当年究竟有何深仇大恨。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初专用于指责苏联和苏共的“修正主义”、“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等词汇已基本上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话语中消失,这段本来就深藏种种隐情的历史被掩埋得不露痕迹,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甚至可能一无所知。
  [编辑本段]定义
  苏修,是指苏共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是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
  当时,我国与苏联的争论,相互指责频频见于报端.以下就是于1975年2月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
  苏修是当代最大的一个国际剥削者

  近几年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头目特别起劲地鼓吹所谓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贸易和“经济合作”。他们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编造苏修是第三世界“天然盟友”的神话,俨然以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救世主自居。
  但是,谎言终究掩盖不了现实。大量的事实表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是当代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而苏修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它不仅奴役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而且欺负和剥削一些第二世界国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最大的一个国际剥削者。
  一
  马克思曾经指出:“殖民者把殖民地变成原料产地,并通过不等价交换和投资进行残酷剥削”。在苏修叛徒集团统治下,苏联国内已经全面复辟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规律同样支配着苏修统治集团的行动。今天,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在广大的第三世界,正疯狂地推行新殖民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采取种种卑劣手法,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进行野蛮的掠夺和剥削。
  苏修以“无私援助”和“互利的经济合作”为名,大搞资本输出,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命脉,倾销陈旧的机器设备,掠夺原料,攫取超额利润。据不完全的统计,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七二年,苏修向第三世界输出的资本总额达一百三十多亿美元,打进了大约一千个工业企业和其它项目。通过资本输出,苏修控制了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键工业部门。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资本输出的带动下,苏修大肆向第三世界国家推销滞销产品,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间,向第三世界高价出售的工业制成品达一百六十多亿美元,搜刮了几十亿美元的超额利润。通过资本输出,苏修从第三世界掠取了一百九十多亿美元的初级产品,其中原糖近三十六亿美元,棉花二十六亿美元,天然橡胶二十四亿美元,咖啡、可可、茶叶十六亿美元,矿石及精选矿石七亿五千万美元。
  苏修进行新殖民主义掠夺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仿效美国的“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大力兴办所谓“合股企业”和“联合公司”,进行直截了当的投资,直接榨取当地人民的血汗。目前,苏修同发展中国家合办的这类企业,已经遍及开采工业、加工工业、贸易、运输等重要经济部门。在有的国家里,虽说是“合股企业”,但对方的股份是苏修的贷款,实际上是苏修出资本,别国出劳力而已。苏修通过这类企业,不仅搜刮了大量的利润,而且掠夺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推销苏制工业品。
  苏修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不等价交换。尽管苏修口里说什么“互利”贸易,实际上,干起剥削勾当来,并不逊于那些贪婪的资本家。它不仅利用已经存在不等价交换的国际市场价格,牟取暴利,而且通过“援助”、“合作”、逼债等手段,以垄断高价销售工业品和低价收购食品和农矿原料,无耻地剥削第三世界人民。据不完全的材料估算,从一九五五年以来的十七年中,苏修对第三世界不等价交换的剥削额达一百十三亿美元,给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
  苏修利欲熏心,但又底子虚弱,资本不足,因此挖空心思,大搞投机倒把,成为一个无耻的国际投机商。近几年来,苏修这种倒卖别国商品、赚取暴利的行径更是变本加厉。不久前,它借西方石油短缺之际,从阿拉伯国家低价购买石油,然后高价出售。为了攫取利润,它甚至可以不顾信义。苏修曾根据协议供给一个非洲国家一批水泥,但水泥运抵后,它竟擅自废弃协议,以高价售给私商。当地报纸怒斥苏修的行为是“不守信誉”的“海盗行径”。
  此外,苏修还利用军火交易,敲诈勒索,牟取高利。仅以中东地区为例。到一九七四年为止,苏修对这一地区的武器销售额就达一百三十五亿多美元,每年从这些国家取得了神话般的利润。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之一。
  二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只是力图兼并农业区域,甚至还力图兼并工业极发达的区域”。第二世界的欧洲地区是苏修同美国争夺的战略重点,是苏修力图进行控制和侵略的重要对象。
  苏修控制的“经互会”,是苏修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工具。在这个所谓“大家庭”中,苏修利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强制推行“国际分工”和“经济一体化”,大搞什么“协调”计划、“生产协作”,建立“跨国公司”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大型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经济综合体”,把一些东欧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控制在自己手中,进行露骨的殖民剥削。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通过“援助”、贷款和直接投资,向“经互会”国家输出了大量的资本。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七四年初,苏修输往“经互会”国家的资本,仅经济“援助”一项就达一百多亿美元,它自吹总共参与了一千三百多个的大型企业和其它项目。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资本输出的利益也同样地促进对殖民地的掠夺,因为在殖民地市场上,更容易(有时甚至只有在殖民地市场上才可能)用垄断的手段排除竞争者,保证由自己来供应,巩固相当的‘联系’等等。”由于苏修垄断了参与“经互会”的一些国家重工业生产和重要工业原料的供应,因而排除了竞争者,保证了它的工业品市场。据统计,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苏修向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五国销售的工业制成品价值达三百五十多亿美元(其中机器设备占一百五十多亿美元),掠取了近八十四亿美元的高额利润。在对外贸易中,苏修通过所谓“长期贸易协定”,操纵价格,控制进出口的贸易,大搞贵卖贱买,对这些国家进行严酷剥削。据估算,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间,由于苏修不等价交换,使保加利亚、匈牙利、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五国蒙受的损失竟达一百九十亿美元。苏修的头号贸易伙伴东德受到的剥削最为严重,损失额达六十四亿美元。
  苏修还通过“生产协作”和“生产专业化”,大量地掠夺东欧国家的农产品、工业原料和日用消费品。
  自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七三年,苏修从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国家掠走了九十亿美元以上的初级产品。他们不仅几乎全部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德和保加利亚的铀矿开采,而且疯狂地掠夺这些国家的稀有金属和重要战略原料。捷克斯洛伐克铀矿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保加利亚重晶石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和铅矿的百分之四十九、波兰锌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均被苏修拿走。由于推行“生产专业化”,保加利亚被迫沦为苏修的果菜园。多年来,保加利亚新鲜蔬菜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罐头蔬菜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水果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烟草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供应苏修的。
  不仅如此,各种形式的经济、科技“合作”也成了苏修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一种手段。苏修通过这种“合作”,驱使“经互会”中一些国家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为它服务,迫使这些国家耗用巨额资金来发展苏联的经济和技术,并且从中窃取科技资料,捞取实惠。
  对西欧,苏修也一直虎视眈眈,力图进行渗透和控制。它向西欧国家拍卖苏联的资源,乞求贷款和技术,利用拉拢、利诱来分化西欧和美国以及“共同市场”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求各个击破。它打着“全欧经济合作”的招牌,扩大同西欧的贸易,以实现向西欧的扩张。近年来,苏修趁西欧国家对石油和其他原料的渴求,高价转卖石油,勒索西欧国家。如西德、芬兰等都是苏修石油的老主顾。但近年来,苏修卖给它们的石油价格提高了好几倍,使这些国家每年遭受巨大的损失。同时,苏修也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诱饵,使缺少能源的西欧加深对苏修的依赖,以便伺机进行渗透。此外,苏修还利用同西欧一些公司合股创办“联合公司”和建立银行网等方式,扩大它在西欧的市场和地盘。
  苏修到处进行经济掠夺和剥削,彻底撕掉了它宣扬的所谓“互利”贸易和“合作”的遮羞布,露出了社会帝国主义的真相,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苏修这个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的凶恶面目。

应该是"大国沙文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即大国主义。是国际关系中较大的国家对待较小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沙文主义倾向。主要特征为: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对方的内政,侵犯对方的利益,损害对方的主权。大国沙文主义并不是某一国家特有的现象。乙国比甲国小,但是比丙国大,乙国尽管会反对甲国的大国沙文主义,却也有对丙国持大国沙文主义态度的。

沙文主义(chauvinism)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
词源是法国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18世纪末19世纪初,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狂热拥护拿破伦一世的侵略政策,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建立大法兰西帝国而得名。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则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后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还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于“男人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子主义”“大男人主义”)。英语中有一个对等的词,是Jingoism。所以经过演变,如今“沙文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更多时候用来指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尤其是后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过份的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极偏见的情绪。
沙文主义鼓吹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鄙视和排斥其他民族,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因而成为侵略性的、极端反动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表现。金戈主义是极端的沙文主义的一种。金戈是英国沙文主义者的外号,始用于19世纪70年代末。金戈主义的特点是:鼓吹殖民掠夺,煽动民族仇恨,夸耀英国人具有所谓的种族优越性。此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当时,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首领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公然投票赞成军事预算,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拒绝宣传和支持本国无产阶级革命,完全投入了资产阶级的怀抱,陷入了社会沙文主义的泥坑。对此,列宁斥之为熟透了的机会主义,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背叛。沙文主义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叫做民族沙文主义;沙文主义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叫做大国沙文主义。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把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同比较弱小的国家的关系上,怀有民族优越感,损人利己,唯我独尊,违背平等原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干涉、侵犯他国的内政和权益,不尊重乃至损害他国的独立和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歧视、奴役和迫害其他民族。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大国沙文主义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其他国家和压迫其他民族的工具。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者曾宣布本民族和种族是“优秀民族”、“高级种族”,负有统治世界、奴役其他民族的使命。它们是大国沙文主义的突出代表。

即大国主义。是国际关系中较大的国家对待较小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沙文主义倾向。主要特征为:不尊重对方的独立平等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对方的内政,侵犯对方的利益,损害对方的主权。大国沙文主义并不是某一国家特有的现象。乙国比甲国小,但是比丙国大,乙国尽管会反对甲国的大国沙文主义,却也有对丙国持大国沙文主义态度的。
例如前苏联和美国,都有大国沙问主义.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20日,苏联纠集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四国约30万军队对捷克斯洛伐克突然袭击,仅用6小时即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华沙条约”国家内部间,以突然袭击方式悍然发动入侵的典型战例。

1968年1月,奉行“自由化”路线的杜布切克出任捷共第一书记,杜上任后改组捷共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提出新的“行动纲领”,对苏离心倾向日益明显。苏联担心捷克的政治、经济改革动摇其对东欧的控制,遂对捷采取了政治、经济压力,逼迫捷共改变政治路线,遭捷拒绝后,苏联决定诉诸武力,用军事手段占领捷境,改组捷共领导层,扼杀捷克改革。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在“谈判”烟幕掩护下,经过周密策划和长期准备进行的。为隐蔽入侵意图,苏联采取种种外交、政治欺骗手段蒙骗捷方。苏军及其它华约部队,以“军事演习”为借口,将军队调至靠近捷边境的进攻出发地。至入侵前一个小时,苏驻捷大使还向捷领导人谎称:“绝不会发生军事行动”。经过100天紧张准备,苏联纠集其它4个“华约”国家的5个师和苏军18个师,近1000辆坦克,于8月20日夜,分多路对捷发起突然袭击。

入侵伊始,苏军特种作战部队乘军用运输机飞临布拉格国际机场,在“机械故障”的籍口下,要求在机场“紧急迫降”。飞机在捷机场降落后,70余名特种作战部队士兵冲出机舱,迅速攻占塔台和机场要地,控制整个机场。随后,在苏境内待命的一个苏军空降师乘30余架运输机紧急空运布拉格,苏伞兵由机场搭乘坦克和装甲车辆向布拉格市区快速突进。苏军先控制了捷首都所有交通要道,包围、占领捷共中央大厦、捷国防部、邮电、新闻等党、政、军要害部门,逮捕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等捷党政军要人。与此同时,由大量坦克、装甲车组成的华约部队,从苏、德、波、匈四国与捷接壤边界多路、多方向越过边境,占领捷克其它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封锁捷克与奥地利边境。拥有23万兵力的捷军,在所有军营均被苏军控制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进行抵抗。8月21日,苏军及华约后续部队和各级指挥所陆续进入捷境,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占领。

8月26日,被拘捕至莫斯科的杜布切克迫于压力,与苏联等5国达成协议,改变捷共既定路线。在捷人民坚决反抗下,入侵苏军及华约部队陆续撤离捷境,但仍有部分苏军继续留驻捷西部边境。

苏联纠集华约军队联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从军事意义上看是一次成功的突袭,但在政治上却招致了捷人民的强烈反对和国际舆论指责。这种以武力对一个主权国家内政进行干涉的侵略行径,暴露了苏联“强权政治”和军事冒险的本质。
苏联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个中亚内陆国家,是苏联和中国的邻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1973年至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扶植傀儡政权。但是1979年第3次政变后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阿明政府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洗了人民民主党内更为亲苏的旗帜派人士。苏联统治集团因此认为自己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严重威胁。9月底,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

苏联先是派人到阿富汗搞掉了阿富汗保安部队的负责人、军队的总参谋长和阿明的侄儿、堂弟,12月下旬又以欺骗手段解除了喀布尔军队的武装。27日晚,苏联撕毁1978年12月与阿富汗签订的《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出动近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侵占喀布尔,并发动了第4次政变,推翻阿明政权,处死阿明全家,扶植亲苏的旗帜派领导人、当时在国外当大使的卡尔迈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党党中央总书记兼政府总理。

苏联的武装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许多抵抗组织,武装抗击入侵者。到1980年,全国抗苏武装力量已达10万人以上,控制了全国75%的农村和地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强烈谴责苏联侵占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联合国第6届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无条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苏军在阿富汗伤亡达3万多人。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定从阿富汗撤军。1988年4月14日日内瓦协议签字,规定苏自当年5月15日开始撤军,9个月内撤完。 1989年苏联军队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赫鲁晓夫到底有多爱吃“玉米”?
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由于长期实行斯大林模式,重工业发展优先,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甚至低于俄罗斯时期。1949年,赫鲁晓夫注意到乌克兰农民基于传统经验的玉米种植方法,采用方孔播种法,使得当地农民在种植200万公顷玉米后获得了丰收。这一成功令...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原因方面,东欧国家在二战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然而,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了首位。为此,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

苏联建国以来的主要运动
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4年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1945年,苏联与中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古独立.赫鲁晓夫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令苏联倍感威胁,...

二战中苏联卫国战争付出了多大代价
苏联卫国战争以最终战胜纳粹德国而告结束,不过这一辉煌也曾遮盖了战争初期的阴影。战后苏联的史书上长期只颂扬己方英勇并列举歼敌数字,却基本不谈己方损失,这显然不能很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战时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苏联出于正面宣传和维护领导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数字常有虚假。1941年十月革命节斯大林...

当初苏联的工业那么强大,为什么后期俄罗斯要靠卖石油度日?
一、当初的苏联工业非常强,成为全球军事化强国苏联曾经是世界霸主之一,无论是军事还是工业实力都非常强,是可以跟美国媲美的超级大国。在沙俄时期,苏联掠夺了许多领土,成为了当时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具有非常强的军事潜力。作为二战时期最大的战胜国之一,仅次于美国取得了战后的红利,于是苏联着力发展重...

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什么关系
首先,这些国家基本都是由苏联解放的,该国人民都对苏联人有感激之情。另外,如罗马尼亚等国在战争后期,离开了轴心国,参加对德作战,战后被苏联通过和平演变的方法变为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是铁托直接上台,也就是社会主义。波兰共产党则是被扶植上台的。最后,东欧不少国家感觉实际上都只能算是苏联的傀儡...

[搬运]战后斯大林时代苏联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战后苏联文学艺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尽管意识形态控制加强,但新方向依然涌现,如肖洛霍夫、格拉德科夫等大师的创作并未停滞,"前线作家"流派如西蒙诺夫、波列沃伊等人以历史题材小说和乡村散文崭露头角,如兹洛宾、尤戈夫的作品,描绘出战争与和平交织的故事。米尔·费奥多罗维奇·坚德里亚科...

苏联文学中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有哪些?
1、《围困》《围困》是苏联恰科夫斯基完成于1975年的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反映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主要内容,展示围困的惨酷与反围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在德军兵临列宁格勒城下的900个日日夜夜中,该城军民团结一致,坚守岗位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粉碎敌人妄图攻陷这座英雄城市...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两极格局 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结束标志:两德统一,苏联解体(1991年)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同时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主导世界的霸权,美苏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对立。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

苏联兴亡史的目录
农业集体化运动第十二章 3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第十三章 30年代的文化科学和意识形态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苏联外交第十五章 卫国战争年代的苏联第十六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国内状况第十七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关系第十八章 斯大林的晚年思想和苏联社会第十九章 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第二十章 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的...

容县15214459770: 二战后苏联外交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
凌鲍止咳: 大国沙文主义与扩张主义的政策

容县15214459770: 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
凌鲍止咳: “冷战”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各自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东西方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世界...

容县15214459770: 二战后哪6国消失了?
凌鲍止咳: 二战后,锡金、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东德、西德、南斯拉夫、苏联消失,被其他国家取代.其中苏联因经济等原因,这个超级大国宣布解体,分裂成了15个国家.二战是目...

容县15214459770: 苏联在二战爆发后初期建立的“东方战线”的实质是 -
凌鲍止咳: 答案D 导解: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是把领土向西扩展、防御德国进攻自身、保护本国利益的大国强权行为.A、B、C三项表述都不正确.

容县15214459770: 二战后初期是怎样的世界形势 -
凌鲍止咳: 各国(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不平衡. 西欧各国在二战后普遍衰落,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苏联是二战中抗击德军的重要力量,战后总兵力接近美国, 苏联成为战后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战结束后, 记得采纳啊

容县15214459770: 二战后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是雅尔塔体系还是两极格局? -
凌鲍止咳:[答案]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膨胀,世界霸主地位确立;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威望提高,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成为雅尔塔体系的操纵者,双方的矛盾...

容县15214459770: 二战后苏联发生的所有局部战争介绍 -
凌鲍止咳: 亲自动手的好像只有阿富汗战争,涉及的(包括派出军事顾问、小规模军队)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安哥拉内战、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战争.

容县15214459770: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凌鲍止咳: 1.二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兴起,为发展民族经济而斗争.战后,在美...

容县15214459770: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总 结. -
凌鲍止咳:[答案] 1.两极格局形成:从战后雅尔塔体 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 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 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 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 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

容县15214459770: 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
凌鲍止咳: 第一阶段:两极格局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结束标志:两德统一,苏联解体(1991年)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同时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