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孙、仲孙、叔孙、季孙

作者&投稿:宾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的人怎么都姓叔孙仲孙公孙季孙孟孙的?伯仲叔季我们很熟悉,孙字在里面夹着有什么用呢?~

孟孙、仲孙、叔孙、季孙是孙氏四兄弟。春秋战国时人名,常在姓氏之前加上排行或者诸侯国名,女性还会加上丈夫相关的字。

比如,齐国在田氏代齐之前,是姜姓诸侯。齐侯的女儿,有时称作齐姜。嫁给宣公,称宣姜。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并非老百姓说的什么孟氏和姜氏共同的女儿,而是姜家的长女。


孟、仲、叔、季是古人排行,孟或者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最小(不一定是老四)。

再举几例,孤竹君儿子伯夷、叔齐,前者长子,后者是三子,夷、齐分别是他们的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他是老二,所以有人骂他孔老二;
曹操是长子,因此字孟德;
孙策是长子,字伯符;孙权是老二,字仲谋;
……


公孙是一个复姓,和上面的那些不同。

概况编辑
季孙氏,春秋后期鲁国掌权的贵族,"三桓"之一。鲁桓公少子季友的后裔。

2祖宗传说编辑
季孙氏起于桓公子季友。关于季友,有个传说,说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曾经让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再让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给他取名友。

3季友杀亲编辑
鲁桓公除了太子同,还有三个儿子:庆父、牙、友。
太子同即位,是为鲁庄公。庆父虽然年长于庄公,但是为表示君大于臣,于是自称仲,史称“共仲”。而公子牙、公子友从庄公排行,是为叔牙、季友。
共仲、叔牙、季友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始祖。
庄公宠爱妾室孟任,想立她的儿子般为国君,但是自己的三个兄弟权势日益膨胀,他有些担心。于是,他找来叔牙,说“你看,我也快要不行了,将来该让谁来当鲁国的家呢?”
叔牙立马回答:“这个嘛,共仲很有才能。”言下之意,那就让共仲来当家吧。
庄公心里不爽,不久他问季友,“我嘛,考虑立国君的事情,叔牙说共仲很有才能。你说呢?”
季友想了想,拍着胸脯说:“哥,您放心,我誓死立你的儿子般为国君。”
庄公一听,好呀,不愧是我的好兄弟!于是他接着说:“可是叔牙……”
结果,季友带着人马气势汹汹地来到叔牙住处,拿出毒酒,对叔牙说:“老哥,不是兄弟我不帮你,实在是无能为力啊。国君说了,如果你喝了这杯酒,那么保你一家老小平安,还能继续当鲁国的贵族。”
叔牙一咬牙,喝了,死了。
季友漂亮地完成了任务。于是庄公立般为太子,并兑现承诺,照顾叔牙的后人,于是有叔孙氏。

4庆父作难编辑
不知道季友是故意的还是怎么回事,他干掉了叔牙,却没有去解决共仲。也许是没得到庄公的授权吧,毕竟人家共仲身为兄长,却乖乖地在庄公面前自称老二(仲)。
共仲,也就是公子庆父,他跟庄公妻子哀姜的陪嫁女叔姜私通,行那苟且之事。叔姜为庄公生了个儿子,叫开。为了继续跟叔姜私通,公子庆父许诺立开为国君。
庄公终于死了,季友立太子般为君。当时庄公还没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党氏。庆父派荦杀般,而季友没有讨伐庆父的实力,只好出逃到陈国。
庆父立开为国君,是为鲁闵公。
庆父越来越放肆,日夜跟叔姜私通。结果他把心一横,要干掉闵公,自己来当这个鲁国的家。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季友听闻,自陈至邾,接庄公妾成风之子申,请鲁人以其为国君。
庆父忧惧,出逃到莒。于是,季友护送公子申入鲁,并重金贿赂莒人,抓庆父回国。庆父请求让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庆父自杀。

5成季执政编辑
季友立公子申为国君,是为鲁僖公。立共仲之后,时人称作孟孙氏(《春秋》偏要依照共仲的说法,称其为仲孙氏)
僖公元年,季友帅师败“莒师于郦,获莒拏”,“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季友为鲁国相。
成季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鲁人作《诗·鲁颂》称赞。
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其后立为季孙氏,又称季氏。
至此,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都有了,史称三桓。

6季孙行父编辑
成季之后,季孙氏日益强盛。文子、武子、平子三人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国君,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
季友的儿子不怎么行,成季死后,鲁国的政权被庄公的儿子遂执掌。公子遂,谥襄,史称襄仲。襄仲,姬姓,东门氏。
东门氏执政,先后把与之争权的孟孙氏、叔孙氏打败,独霸鲁国。作为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怎么办呢?当时是成季的孙子行父当家,他乖乖地依附在东门氏之下,兢兢业业地干活。
季孙行父,谥文,史称季文子。他是成季的孙子。始见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
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为这样,当文宣之时,东门氏权倾一时,孟孙氏、叔叔氏都与之争权,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鲁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时候,他奋起而怒,赶走公孙归父,执掌鲁国政权。但是季文子并没有像公孙归父那样得意忘形,反而更加俭朴,行事益发谨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晋国去,晋侯不敬,鲁公很生气(尽管我国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负的),就想跟楚国和好以对付晋国。季文子劝止了成公的糊涂想法。成公七年,吴伐郯而大胜,季文子忧惧,认为蛮夷之地伐中原之国而得胜,鲁国灭亡也在不远。
成公二年,晋国权臣郤克会同鲁、卫、曹等诸侯伐齐,季文子帅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听盟主晋国号令,发兵攻齐。是为鞍之战,晋国大败齐国。 成公八年,晋国赵穿来,让鲁国向齐国归还当年夺回的汶阳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劝说:既然霸主开口,鲁国没别的,还就还,但是当初晋为盟主,率我们夺下城池;再说,汶阳之田本就是我鲁国被齐国夺走的,夺回来合乎情理。如今晋国这样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
季文子执政时期,鲁国以晋国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与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权的季文子、孟献子,于是向晋国请求发兵。晋以文子贤,不从。叔孙侨如奔齐。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为季武子。

7武平之盛编辑
季文子生季武子,季武子生季悼子,季悼子生季平子。
季武子,即季孙宿,谥武,史称季武子。
季平子,即季孙意如,谥平,史称季平子。
季文子死后,季武子、季平子相继当家季孙氏,执掌鲁国朝政,这个时候的季孙氏强盛,而公室弱,三桓得以凌驾公室之上。

8周礼编辑
“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周成王授周公讨伐管蔡的大权,因此鲁为大国,而有三军。自鲁文公以来,鲁国日渐弱小,而且时常要听从霸主晋国(或者齐国楚国)的号令,如果军多,则贡献也多,这样一来国力不支,于是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此公室益弱而三桓渐强。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季武子不顾叔孙氏的反对,悍然立公子裯为鲁君,是为鲁昭公。
昭公五年,罢中军,而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自此,季孙氏专权,三桓日益强大而鲁国公室日益弱小。
季武子生子纥,尚未立为卿就死了,于是季武子的孙子季平子继承了季孙氏,并且发扬光大了季孙氏。
昭公在位年间,季平子执政专权。他为人跋扈,与其他卿家大夫结怨,结果想要摆脱三桓凌驾公室现状的鲁昭公联合郈氏、臧孙氏,讨伐季平子。季平子一时慌了,连忙请罪。再三请罪而昭公不放弃攻打他的意愿,于是双方交战。此时,作为三桓的叔孙氏、孟孙氏发兵援救季孙氏,击败鲁昭公的军队。昭公无奈地逃到齐国。齐国伐鲁,气焰嚣张,自称“主君”,完全把逃难的昭公当成大夫看待。昭公于是往晋国求助。季平子却早有一着,他重金贿赂了当时晋国六卿,结果晋国让昭公暂居干侯。从此,季平子摄行君位,俨然鲁国君主。
季平子的这种僭越行为影响深远,日后他的家臣阳虎作乱,不能不说是受此影响,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至于他以人牺祭亳社的事情,只能说明当时的惯例是这样。

9桓康之衰编辑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季桓子,即季孙斯,谥桓,史称季桓子。
季康子,即季孙肥,谥康,史称季康子。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阳虎作乱,囚季孙斯,逼季孙斯盟约。定公七年,阳虎执政,把季孙氏占据的权位抢走。定公九年,季桓子为首的三桓把阳虎赶走,总算把权位夺回。定公十年,叔孙氏的家臣侯犯又作乱。平定祸事不久,定公让孔子执政。
孔子下令毁三都(季孙氏的费城、叔孙氏的郈城,孟孙氏的成城)。为了让夫子成功,作为季孙氏家臣的仲由就对季桓子说:“您看,前几年南蒯依靠坚固的费城作乱,我们连年攻打而不能夺回费城,后来阳虎也连同费城人为乱,祸乱我们季孙氏。而叔孙氏也一样,侯犯凭着坚固的郈城叛乱,围攻了一年多都不能攻克。这些都是因为费城、郈城太过险固,而我们的家臣多次以此而背叛三桓。为了防止后患,不如顺势毁掉费城、郈城。”
于是季桓子准了,就跟叔孙氏一起毁掉费、郈。然而孟孙氏不肯毁掉老巢成城。于是,季桓子又掉转枪头,唆使定公贪欲,弄得孔子很不是滋味。最后,三桓把孔子赶出了鲁国。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蒋立。哀公三年,季桓子弥留托孤,说如果妻子南孺子生下来的是男孩,那就立这个孩子为季孙氏的家主;如果是女的,那就让季孙肥当季孙氏的家。
桓子死了,季孙肥成为实际上的家主。桓子快要下葬的时候,南孺子生了个男孩。这个时候,季孙肥正在朝堂上跟哀公等人聊天呢,老正就抱着孩子来了,整一个二愣子的模样,说:“当初,家主说要是生了个男孩,就请告诉国君您,立那孩子为季孙氏的家主。”这样一来,季孙肥就很尴尬,只好对哀公说:“既然是家父的遗命,那就请您让我卸下季孙氏家主的重担吧。”哀公就派大臣共刘去查查这件事,看是不是属实什么的。结果没想到,那个男婴被人杀死了(史书没记载谁干的,但是八九不离十,应该是季孙肥害死的,他不用动手,他的手下自然就会做得妥妥帖帖)。当时男婴死了,老正一看苗头不对啊,立马逃出鲁国,到卫国去了。这事情自然不了了之了。季孙肥就顺顺当当地成为季孙氏的头,史称季康子。
季桓子、季康子不思为国家奔忙,恋栈权位,只知道争权夺利,结果鲁国日益衰微,而三桓离心。阳虎、孔子执政,季孙氏遭到削弱。

10季氏变迁编辑
季孙氏,又作季氏。
季氏不完全等同于当今的季姓。
不过一般来说,季姓子孙,也有季孙氏一脉。

以上说法基本正确。

在春秋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氏的一个重要由来就是以祖父(大父、王父是一个意思)的名或者字为氏,比如上面提到的仲孙氏就是以他们的祖父-庆父的字公仲(也做共仲)为氏的。仲孙氏的另一个来源是宋国,情形和这支仲孙氏类似,但没有关系。元和姓纂里面时候后人以之为姓,这是因为在秦以后,姓氏二字就通用了。

鲁桓公生老大子同、老二庆父、老三叔牙、老四也是老小季友。子同即鲁庄公,生子般。鲁庄公病危时向叔牙询问继承君位者,叔牙举荐庆公,季友则表示誓死支持子般。为了除掉异己,季友派针季送毒药给叔牙,威胁说:“饮此有后于鲁,不然,死且无后。”叔牙不得不饮鸩自尽。季友将叔牙后代立为叔孙氏。

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鲁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十月己未,庆父派人刺杀了子般。季友逃奔到陈国。庆父立鲁闵公。第二年八月,在鲁闵公的请求下和齐国的支持下,季友返国。是年冬天,齐国仲孙湫视察鲁国内乱,回去后说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鲁闵公二年,庆父派人刺杀了闵公。但此时鲁国国内对庆父一片反对之声,庆父不得不仓皇逃到莒国,而季友带着鲁僖公从邾国回来,立僖公。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季友立庆父后代为孟孙氏。 这是因为在鲁桓公的庶子里面,庆父是老大。这也是季友对庆父的一种讥诮,意思是你就甭和大哥子同一起排行了,你当老大好了。注意庆父和他的儿子公孙禄一般认为是没有氏的,或者以国为氏;庆父的孙子,公孙禄的儿子再往下,才是以孟孙为氏的。

但是留居于鲁国的庆父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氏。仲孙在鲁国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三桓(桓公的三支后人)是指孟孙、叔孙和季孙。

季友去世后,其孙被立为季孙氏。季孙是季友的后人。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国人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后人由以“季”为氏。

以上四支后来都简化了,仲孙成为仲姓、孟孙成为孟姓、季孙成为季姓,叔孙氏可能简化为叔氏,但是记载很少

在你的提法里面
“鲁桓公之子庆父号孟孙”,这是不对的,孟孙是指老大的孙子,这是庆父的孙子的氏。
“又说孟孙、仲孙、季孙,乃春秋鲁公子庆父生有三子,以王孙之故,而以次序排列,分别称孟孙、仲孙、季孙。 ”这也不对。季孙是季友而不是庆父的后人。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四个氏都是鲁桓公的后人,因为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桓公的儿子。

孙姓里面有这四支的成分,这是有可能的(此说似乎没有证据)。但是说这四支都改姓孙是不对的。毕竟亚圣孟子就是孟孙氏的后人啊

再补充一点
======================

姓和氏
在先秦以前,姓和氏的分别还是很明显的。姓只有女人用,比如左传里面的哀姜、狐姬这样的女子称呼,姜和姬都是姓;氏才是男人用的东西,对于普通贵族而言,像季孙意如等。不过对于周王和诸侯而言,他们以及他们的儿子孙子的氏一般是不提的,或者说是以国为氏的,比如王孙满、公子小白、郑庄公寤生等等,现在有些电视剧比如封神榜,里面称周公为姬旦,这是不合适的,封爵以前称之为王子旦比较合适,在封爵以后成为周公旦才是正常的。

姓的来源应当是部族婚姻的遗留产物,讲究“同姓不婚”。这就是说大家出自一个部落,就不要彼此联姻。那个时侯还是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氏的最早来源是居住地的称呼,所谓“土以命氏”。比如居住在魏地,就以魏为氏。大家来自不同的部落,都住在魏这个地方,这就可能产生同氏不同姓的情况,这是可以结婚的。

后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氏成为区别贵族家脉(没有野人,也就是普通百姓什么事)的主要标志。也有了很多的取氏的方法,比较常见的有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但这种氏的称呼方法多见于秦汉以后人的称呼方式。
②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这种称氏方式只限于两代,即君王的儿子和孙子,详见下条
③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④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⑤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⑥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一直到汉朝,又出现了库氏
⑦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在第4条的规定下下,有一种比较好玩的情形。比如毛这个氏。它出自周文王八子叔郑,封在毛这个地方。那么毛这个地名又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有一支毛部落住在毛这个地方,毛部落的人以体毛较长得到这个部落名(可能是氏,也可能是姓)。总之呢,地因人得名,人因土得氏,颇有轮回之感,一笑。

氏和姓的区别在战国中后期已经开始逐渐消亡,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也已经不把这两者的区别放在心上了。

中国有一位袁义达,专门研究姓氏与遗传问题,出过几本书,可以找来看看。
中央电视台10频道出过一个关于百家姓的节目,也有书,也可以找来看看。

===============

针对补充的回答:这两支都是出自庆父的。孟孙氏是庆父儿子公孙禄的后人,仲孙氏是庆父其它庶子的后人,两者之间的关系格外的近一些。在鲁国三桓执政的大背景下,这两支比较近。有时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氏的那种关系。

回应一下那位说仲孙就是孟孙的说法,孟孙是改氏后庆父的嫡系,是大宗。而未改姓的是小宗。两家后面是分开的,后来孟孙是三桓之一而仲孙不是,后来孟孙氏后人公孙敖得罪相国仲遂被逐,客死异乡,孟孙氏就此没落,反而是仲孙氏重回权力中心把握国柄,与叔孙季孙同为后期鲁国的三大家~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司马迁编史记的汉代,对于姓和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这个时候姓和氏对于人的意义完全只是家族和门第出身的区分了。所以司马迁在编史记时没有特别留意孟孙和仲孙的区别,举个例子,公孙敖的儿子臧是孟孙的嫡系,但是在他尚且年幼描写他向鲁国国君为父亲求情时,所用的称呼却是仲孙臧,在他年长后随晋国出征时,所用的称谓又变回了孟孙臧,可见在不区分家族的时候,司马迁对这两个称呼没有特别的留意。
最后补充一下姓氏在汉代关于家族的区分,举个例子,原来的贵族葛氏,有一支被另外封到了诸地,为了区分与原宗的区别,取姓为诸葛。又如秦始皇时期的右丞相去疾和将军劫,在史记中并没有提到他们的姓氏,但冯氏的某一支贵族,在华阳笔记中,为了确认自己家族的起源,就特意提到了丞相和将军都姓冯,也就是冯去疾和冯劫了~

王孙、公孙、大孙、长孙、孟孙、伯孙、仲孙、叔孙、季孙、室孙、宫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士孙等诸复姓姓氏,在明朝初年,因朱元璋严禁胡人族姓,而胡姓多为复姓,则许多汉姓中带“孙”字的复姓也一并在省字改姓的过程中,都被改为单姓孙氏。
因此,孙氏与王氏一样,是中国姓氏中源流最为繁复的姓氏之一。

作为叔孙氏的后代,在此补充一下:叔孙氏的叔孙侨如,是叔孙得臣的儿子,谥号宣伯,又名叔孙宣伯。后代以谥号为姓,因此是宣姓一支(来源共三支)的祖先。


季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季康子(肥)的关系太复杂了吧?_百度知 ...
季又怎么成的复姓季孙氏,我更是没精力追查了。孟孙氏(看来与仲孙氏是一回事,何也?)、叔孙氏又是怎么来的,我更是没精力研究了。季孙氏在鲁国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所以就有了好多季氏。因为名气都很大,所以大多有谥号。季康子,是后辈对前辈功臣的尊称,他本姓季孙,名肥,谥康,子更是尊敬了。 展开 ...

鲁国的第三大权臣是谁,他拜孔子为师是因为什么原因?
在孔子的时代,鲁国已经被“三桓”瓜分。所谓“三桓”就是指季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家族,他们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拜孔子为师的这位就是孟孙家族的家主孟懿子。孟懿子,姬姓,鲁国孟孙氏第9代宗主,本姓仲孙,也称孟孙,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谥号懿,因此后人称之为孟懿子。他还是“...

百家姓姓孙的典故
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也在被禁之中,这类含“孙”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 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姓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估计在明初省字改姓的过程中,亦应大都改为“孙”...

伯伯仲仲季季是什么意思?
三、叔[shū]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示例:仲叔继幽沦。——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老二、老三相继过世。)四、季[jì]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章
桓公适子庄公为君,庶子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仲孙是庆父之後,叔孙是叔牙之後,季孙是季友之後。其後子孙皆以其仲、叔、季为氏,故有此氏。并是桓公子孙,故俱称孙也。至仲孙氏後世改仲曰孟。孟者,庶长之称也。言已是庶,不敢与庄公为伯仲叔季之次,故取庶长为始也。云:《雍...

孙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谁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这些家族于是又成为孙姓族的又一庞大来源。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姓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估计在明初省字改姓的过程中,亦应大都改为“孙”姓。八、少数民族中的孙姓 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姓,其中有些孙姓是汉族...

姓氏中姓孙是什么氏?
孙姓来源有三个,比干的一部分后裔 卫武公的子孙 和春秋时期陈国的后裔 分别是子姓 姬姓 妫姓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
鲁昭公听信诋毁季氏的话,却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理,他只害怕凭着鲁国不能胜过季氏,却不知道仲孙氏,叔孙氏也很恐惧,他们与季孙氏是患难与共的。这是由于不了解人心啊。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全又有什么益处呢?凭借鲁国尚且害怕不能胜过一个季氏,更何况三个季氏呢?他们都厌恶昭公,本来就会互相救助。昭公...

伯仲叔季孟的含义
是伯(孟)、仲、叔、季。伯(孟)表示一样的意思。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1、“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

寻求百家姓的历史!孙氏的起源!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

商洛市18344651345: “三桓犯上”典故中“三桓”是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氏,请问其中的“孙”是什么意思? -
漕穆君芬:[答案] 孙当然是指桓公之孙了,古代以身分代替姓氏屡见不鲜,比如公子虔,献公之子,公孙是某某公之孙,而且古习惯用身分,地名,官职为姓,孟仲叔季就是一二三四,三桓就是桓公的几个子孙的后裔.

商洛市18344651345: 孟孙季孙叔孙合称什么 -
漕穆君芬: 大体一样,但有差别1.家主的尊称:孟孙 季孙 叔孙(本来就是孙子的意思,但是后来演变成家主的尊称了,比如季氏的家主称季孙X,而别的族人只能称季X)2.(王,公)的孙子:王孙 公孙(也泛指贵族)

商洛市18344651345: 孔子时期鲁国有哪三大氏族把持朝政? -
漕穆君芬: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商洛市18344651345: 古代说的亚父和季父指的是什么 -
漕穆君芬: 亚父:意味着仅次于父亲,是古人对师长的尊称.像亚父范增,就是这样的尊称.季父: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最小的叔叔称“季父”.

商洛市18344651345: 士可忍,孰不可忍 -
漕穆君芬: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

商洛市18344651345: 鲁国三大家族是什么 -
漕穆君芬: 季氏就是季孙氏,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其余为孟孙氏,叔孙氏.

商洛市18344651345: 孔子电视中的三桓是什么意思?电视孔子中的三桓是什么意思?
漕穆君芬: 三桓,春秋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合称.因为三家出自鲁桓公,史称“三桓”. 诸侯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又有孟仲叔季分兄弟次序. 而鲁桓公有子庆父、同、牙、友,庆父最大,是为孟,太子同即庄公,牙是为叔,友是为季.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公子季友,其后代分别被称作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出自桓公,合称“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胜,鲁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商洛市18344651345: 孔子的生平事迹简介 -
漕穆君芬:[答案] 孔子生平事迹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 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

商洛市18344651345: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在语用上有不同 -
漕穆君芬: 古人在取名和字时,往往寄托着自己的理想、情操,所以,名和字就具有文化学的意义.古人取名,是在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的,寄托着父辈对儿女的希望.《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

商洛市18344651345: 隋朝之前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
漕穆君芬: 春秋战国,秦皇汉武,楚汉相争,三国鼎立,然后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最后是民国春秋战国--中华历史人物简介【齐桓公】(?—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