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投稿:茹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全文意思: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近代诗人谭嗣同所作。

扩展资料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层次,前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势高,秋风急。高云簇拥足见此关之高,气势雄伟;吹散马蹄声又觉秋风之大之急。

后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写黄河与山。黄河流入平原仍嫌束缚,进入潼关才真正见识了山的峭拔峥嵘。

写景,气势宏大,雄关、高山、黄河尽收笔端,笔力雄健远逾一般少年。

情景交融。前两句写潼关之景,已含峻拔远大之志。后两句写河嫌山束,山解不平,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冲破封建禁锢,追求思想解放的反映,是对变革图强,中华崛起的渴望。

几个关键字的理解:“流”是流淌而不是河流;“嫌”字用拟人手法,是黄河嫌束缚,亦是诗人嫌封建思想的来缚,把这种感受移情于黄河;“解”字是懂得明白之意,进入潼关才明白了什么是山的高耸峻拔,曲折表达高奇的志向。




潼关的诗意是什么?
谭嗣同在写《潼关》这首诗时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比如拟人,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比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是形容峰峦像有意地就聚集在一起,波涛好像发怒一样地翻滚着,这就描写出了地势及其险要的潼关,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出自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潼关》。一、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二、译文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水流入大平原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潼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潼关》表达了作者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潼关》近代 谭嗣同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译文: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

《潼关》古诗翻译
4.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一带地势险峻,山峰延绵不绝。这里的“山”在进入潼关后,似乎并不愿意平息其险峻之势,给人以无限遐想。诗人通过这一描绘展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综上所述,《潼关》这首古诗通过描绘潼关一带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的感慨以及对于地势险峻的赞叹。诗歌语言简练,意象深远...

潼关的诗意是什么?
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潼关》简介:《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潼关》创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

潼关古诗的翻译 潼关译文
1、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

潼关的解释是什么?
意思: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1.出自:谭嗣同《潼关》2.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3.赏析:《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
意思: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bai坦。出自:谭嗣同《潼关》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译文: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

潼关古诗的意思
1、释义: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2、原诗:《潼关》近现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

潼关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潼关》近现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赏析 诗的首句描写出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永嘉县18391707532: 潼关这首诗的意思150字以上. -
翟妮坩乐: 《潼关》 年代:清作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永嘉县18391707532: 潼关谭嗣同的中心意思 -
翟妮坩乐: 潼关 近现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

永嘉县18391707532: 潼关诗中的意境 -
翟妮坩乐: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永嘉县18391707532: 潼关这首诗的意思 -
翟妮坩乐: 潼关诗句的解释

永嘉县18391707532: 《潼关》翻译以及注释 -
翟妮坩乐: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

永嘉县18391707532: 潼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
翟妮坩乐: 谭嗣同的还是汪元清的?

永嘉县18391707532: 潼关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翟妮坩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尾联抒发了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永嘉县18391707532: 《潼关》此诗首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有何作用 -
翟妮坩乐: 《潼关》宋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本诗的前两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压抑、凄楚、伤感的离别之情.乌云蔽日写出了天地的阴沉昏暗,绿芜和黄叶写出了杂草丛生、叶已枯黄的萧条衰败之景,同时通过“拨不开”“昏昏勒马”“人千里”“酒一杯”等抒情之笔写出了诗人的愁苦心情.

永嘉县1839170753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在诗中有何作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翟妮坩乐: "山河表里潼关路",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

永嘉县18391707532: 汪元量的《潼关》中诗歌刻画了怎么样的诗人形象? -
翟妮坩乐: 刻画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而悲痛感伤的形象. 全文: 作者:汪元量·南宋 体裁:七律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