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作者&投稿:宫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是老子提出的一个观点。雾满拦江学友会昆明分会的一个雾友在某日讨论时候抛出与此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天道和人道是相反的?”这也是和君商学院入学的一个试题,看学员们如何分析这段话。和一般考试不同,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答案肯定是有的,而且,这个问题涉及的是自然、社会的底层规律,因此很可能有答案,至少逻辑自恰。经过几个月分析思索,我尝试给出自己初步思考结果,期待你的讨论。

首先是前半部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用科学语言表述,这就是熵增定律: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此刻整个系统内的均匀程度也达到最高,任何的改变都需要加入能量,而孤立系统不能被加入能量(不然就不叫孤立),因此该状态会一直维持。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非常明显而常见,从一滴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温度传递,电流流动,食物的腐败,金属的腐蚀,到高山被削平,深海隆起,甚至生物的衰老死亡,恒星的毁灭,都是熵增定律在起作用。这个定律就像一个真正的死神一样,不仅收割生命,而且收割无生命的“生命”,将系统内在的有序性慢慢抽离,形成一团均匀的浆糊。其实这个规律在人类社会也很常见。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叫做“边际效用递减”,最常举的例子就是肚子饿吃包子,如果5个刚好饱,第6个的满足感就下降,第7个可能就痛苦而不是满足。在投资方面也是,投资收益曲线一定会在某一个地方形成拐点,该点收益对投资的一阶导数为零。说人话就是,在这一点,随着投资的继续增加,收益的增加率为0,超过这一点,收益不仅不增加还会减少。随着投资越来越多,维持相同的收益会变得越来越难,或者说,随着投资的增多,单位投资对应的收益会越来越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如此。

以上这些现象,甚至这些现象总结出来的某一领域的规律,都可以看作是熵增定律的推论。

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释放完其核燃料,受到引力作用而坍缩成的黑洞。密度大到即使光都逃不走的黑洞,更能吸收运动速度远低于光的星体。吸收其他星体,能量质量应该会增加。作为恒星的时候,它是一个封闭体系,消耗自己的能量,符合熵增定律;而变成黑洞,有没有颠覆这个定律我不知道,不过它居然由一个封闭体系变成开放体系了,这是非常神奇的现象。这看起来好像是某种动摇了熵增定律的现象,但目前看来只是系统的改变。至于黑洞内部的物理规律是怎么样的,还有待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回答。

前面说过熵增定律是限定在封闭体系内,生物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不是封闭体系。一切生物都从自身之外吸取能量,以对抗自我体系的熵增。而衰老就是,随着能量不断吸取,要保持单位能量的收益生命力,也越来越难。生命最奇妙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可以将自我体系开放化,吸收能量以对抗熵增,无生命的体系似乎是不会如此的;而目前看来黑洞也会将自我体系从封闭变成开放,与生命有着同样的神奇之处。

因此,如果一个个体、一个体系、一个组织将自己封闭起来,就会加速其衰败。封闭程度越高,衰败速度越快。所以要改革开放,一带一路,不能闭关锁国。所以就目前来看,熵增定律还是宇宙中一个基本规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也是非常常见。前几年年末,我曾经在一家银行门口感叹说有钱人就是好,因为该银行打出公告,存100万到该银行账户,一个月后可以取出,除了正常利息之外还赠送刚上市的iphone6一台。普通人要拥有iphone,必须自己花钱去买,少一分都不行;拥有资本(有形无形)、资源、权力的人,已经不需要自己花费时间精力,新的资源会不断被吸引过来。商业领域赢家通吃、形成寡头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人情之中也有“无人雪中送炭,尽是锦上添花”的情况。这个现象在《圣经》就有总结,就是传说中的“马太效应”,“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马太效应在生物领域也有表现,一棵树因为各种原因长得很高大,阳光都被遮挡住,根系占据大范围土壤,其他小树就难以发育逐渐枯萎;一只公猴身强体壮占据猴王宝座,全部母猴和食物都要由它分配,实际上它消耗不完那么多。

而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中,马太效应的其实还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另类表现。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里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说自私,而是以自己的感受、经验、认知去判断和选择,所以佛祖才说有3000世界,这里3000是虚指,意思就是很多,每一个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世界,别人的世界最多和你有相交,但绝不可能相同。因此当我们在进行人之道,做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事的时候,比如我们去给别人锦上添花的时候,本质上是以我们自己的世界去推行演进。是因为别人强大,而我们自己弱小,想要通过别人的强大而沾点光,分一杯羹,抱抱大腿,在无形中促成了别人的强上加强。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是想要达成熵增效果的——你的强分我一点平衡一下;但别人的世界与你的不同,想当然地去熵增,这种行为恰恰会导致别人的熵减。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文章说,圈子不同不要强融。体量不够,融入进去多半被吞噬成为别人更成功的“燃料”。想要通过别人的强大来成就自己,这是在自我世界一厢情愿的天真。

而在生物界的马太效应实际上是短时间内的现象,把时间线拉长一看,熵增还是难以避免。树越大,遭遇雷电、山洪、暴风、地震破坏的可能性越大,破坏效果越显著,越容易被毁灭;强壮的猴子成为猴王,被别的猴子挑战的甚至被别的生物袭击的可能性也增大,受伤致死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在长时间看,还是遵循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唯一在非生物领域出现的马太效应是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 Rule)。这是一条有机化学规律,具体指“在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中,加成试剂的正性基团将加到烯烃双键(或三键)带取代基较少(或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意思是比如卤化氢加成到烯烃上,加成的位置是氢多的碳原子加氢,氢少的碳原子加卤离子。这看起来好像是马太效应,但其实背后的机理是由于亲电加成反应中生成了较为稳定的碳正离子,“氢上加氢”只不过保证了整个分子能量最低最为稳定而已。也就是说,这类反应表面呈现的是“马太效应”,而本质上遵循的是“熵增定律”,真是一个狡猾的反应啊!

其实从上面可以看出,损不足而奉有余的可不止人之道,生物道有机化学道也有,但剖析下来也都没有逃过天之道。所以我认为,一切“损不足而奉有余”都只是在短期、局部,道教之音也就是限定时空之下的表现,是广大天道的某个时空特例或者另类表现形式,追根溯源,扩大时空,最终会回归到天之道中,毕竟人道也是天道的一部分嘛。

天道为根本,这会不会是儒家讲求中庸、道家讲求无为的一个原因?

(作者系雾满拦江学友会昆明分会会长)


上水若善
有什么典故?解析: 出自《老子》南怀瑾《老子他说》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木兑)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由“上善若水”到“不争故无尤”的用世无净三昧,引而申之,说明天道自然的法则,因而引用在人生处世的哲学艺术上,便构成本章一连串“劝...

天之道谓何?人之道谓何?剑之道又谓何?拜托了各位 谢谢
道可道,非常道。常道是不变的东西,近似于“真理”。不管“天道、人道、剑道”还是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道”,其实就是某个领域的“真理”或叫“实质”。当然,不同的人理解不同。我自认为:天之道在“理”,人之道在“情”,剑之道在“氣”。 追问: 剑道为何在气呢? 回答: ...

关于教师以身作则的名言警句
意思是:没有真诚所涉及不到的,用真诚提高自己以养就能规范,从真诚去处理事情就能完美。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篇》。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 出自《孟子。离娄上》。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意思是:说话办事,信诚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

道德经第三章怎么理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和有名,虽然都是一个人、事或物,但所代表的意义却不同,所以无名时的和有名时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字。这种称谓相同却意义不同的玄妙之道,是十分玄妙的,如果再上升一个高度,比如上升到有无之间的玄妙之道,那就是所有此类的道了...

有关书,画,诗,道的诗句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贫士吟》唐寅 明朝我欲观书画,何处将诗寄水云。---《又书画船》孙嵩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放歌行》王昌龄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老子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老子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庄子·知北游》新解(五)老庄论道(上)
执天之道,行人之事,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之道,依仰天德之势,尽取天下之事,所以功成却不见辛劳,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就是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其,指得道之人。用心不劳,指有道者执天道以行人事,故能心想事成;义从老子“执大象,天下往。”(《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大象,指道。往,无往不胜。)应物...

《云游传》第一百三十二章。堡中论道,一知半解。
南山瞥了云游一眼,轻蔑道:“马屁精,无耻小人。” 云游听他对于儒家入世之道似乎有所误解,是以苦笑道:“儒家是入世之道,讲人与人的相处之道,积极进取,为太极之阳,乃是人之道。 道家是出世之道,讲人与天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清净无为,为太极之阴,乃是天之道。 人道与天道殊途同归,都是大道。 入世本不易,出...

关于一诺千金的名言有哪些?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欲...

坚守诚信的格言
意思是:没有真诚所涉及不到的,用真诚提高自己以养就能规范,从真诚去处理事情就能完美。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篇》。 4.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出自《孟子。离娄上》 5.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意思是:说话办事,信诚在先;欺骗与...

"道法自然"是怎么解释的?
道德经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耿阁(鸣天士君)著 哲学鼎端 LV.3 3 分钟前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之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道的定义——可昭示一切的规律(道理)就是道。道的标准定义——就是“无”就是“有”就是“常无”就是“常有”就是万物有无之母其之众妙之门;就是...

当涂县1571214761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什么意思 -
时包维敏: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当涂县1571214761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
时包维敏:[答案]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

当涂县1571214761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什么意思啊? -
时包维敏:[答案]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

当涂县1571214761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什么意思? -
时包维敏: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

当涂县1571214761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
时包维敏:[答案]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当涂县15712147612: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人之道损有不足奉有余 -
时包维敏:[答案]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现代注解】 天之道,其犹...

当涂县1571214761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怎样理解呢? -
时包维敏:[答案] 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译: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

当涂县15712147612: 《老子》二章的翻译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时包维敏:[答案]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么?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的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的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

当涂县15712147612: 求翻译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哪位高人帮忙翻译下这句子 谢谢~~ -
时包维敏:[答案] 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

当涂县15712147612: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什么意思? -
时包维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道,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道,则不是这样,总是损减贫穷的人来供奉富贵的人.谁能够用多余的来供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77章,原文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段话表达了老子对现实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期望,认为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用多余的来供给天下不足的,强调了道德、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