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联的规则

作者&投稿:查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律诗平仄规则和对联平仄规则有什么异同?~

  一 律诗中的对仗有它的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二、关于五言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而五言也会有“平平仄平仄”这样的特殊句式,所以五言对联也就不用执着于那四个类型,该救则救即可,关于如何救,对你来说应该不是很难,通则达。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
  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四 既然犯了孤平就一定要救。一般有本句自救,对句自救,以及半拗可救可不救。以你的基础,相信这些你已经懂了。

  五 看完上面那些,这个问题基本上就不用答了吧。
  对于五言七言,每一个字的平仄当然不必都要相对……平仄规则前面说的很清楚了。
  但是六言 平起平收 仄起仄收 会对子的人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失误。
  严格来说,字字平仄相对。

  最后 我也只能说是初学者,学识极其有限,粗陋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见谅,也希望日后可以多多指教,希望我的答案解决了你的问题。

对联与诗的八大区别
一一选自诗词轩

(一)句数字数不同

格律诗,除排律外,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别为20字和28字,后者八句分别为40字和56字,这就是所谓“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对联则“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句数、字数多少不拘,少则一字,多则上千言。这个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的不同,影响甚至决定着联和诗在创作自由度上的差别。一首格律诗,每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对就是相粘,在词汇选择上限制较大。对联则不同,由于没有句数和字数的硬性规定,不仅在文字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边句与句之间一般也没有平仄相对相粘的限制,因而活动空间要大得多。

(二)叶不叶韵不同(押不押韵)

不仅格律诗要有叶韵,而且自《诗经》以来所有的诗、词、曲甚至当代的大部分新诗都是叶韵的,所以诗属于韵文。诗中的律诗,除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外,所有偶句都必须叶韵。对联,不管多少句多少字,从理论上说,只能排成“两两相对”的两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韵。况且,最初的对联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联,这样的上下句也不可能叶韵,因为一个偶句根本就不需要同谁叶韵的问题。由此,人们有理由将对联列入非韵文。由于对联不要求叶韵,就更增加了语言选择的自由度。以格律诗为例,《平水韵》中“十五咸”韵部只有41个平声字,最多的“四支”韵部也只有464个平声字。一首诗的韵脚用字只能在一个韵部内挑选。可对联由于不叶韵,所以不受韵部的限制,几乎所有汉字都可作为选择对象。虽然近些年有韵联出现,但这是对对联品种的丰富,并不改变对联不要求叶韵的本质。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诗包括排律在内,对仗的平仄匹配,实际上只有两种相对句式。以七律为例: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种是以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种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称为律句,违者称为失律。对联,当然也讲究当句的平仄协调,但不完全同于律诗。对联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认为,五言、七言等短联,采用律句较好。但总的讲,不必用律句来束缚对联的创作。因为,对联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长短参差不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说,对联具有不同于律诗的语言特点,既可以用诗的语言,也可以用散文语言,还可以用俗语、谚语、成语、既定语、口头语甚至俏皮话,它们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组成。所以,对联平仄匹配句式,相较于律诗要灵活得多、丰富得多。

(四)词性宽严不同

律诗的对仗,在词性要求上是十分严格的,除上下句相对部位用语必须词性相同外,甚至还有一些细化要求,如名词相对,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动物名对动物名,植物名对植物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对联在对仗上的词性要求较之于律诗则要宽松些。语法上古已有之的词性互用,律诗允许,对联自不必说。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确的不同词性之间的对仗,对联中也时有所见。如北宋名将宗泽墓联:“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撑”是动词,“尚”是副词。再如一副贺冯玉祥五十寿联:“为民族存正气;是抗战之前驱。”“存”是实词,“之”是虚词。由此可见,联律与诗律在词性对仗上,总则相同,细则有别,诗较严格,联较宽松。

(五)同字处理不同

同字必须用同字相对,是对联与律诗共同遵循的规则。但在一首律诗中,颔联的同字不能再在颈联中出现。对联却不同,同一个字,不仅可以在本边各句中反复出现,而且可以在上下联两边错位出现。最大的不同是,律诗绝对不允许同一个字处于对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许同位重字。在对联中,却允许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同位重字,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类。如弥勒佛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虚词同位重字。还有更宽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甚至允许实词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自题》联:“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不忘”就是实词同位重字。

(六)音步句式不同

陈东成副会长著文说:五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式;七言联的音步,可以是“二、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二”式和“三、四”式以及“二、三、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诗的音步只限于上述“可以”的范围,而不能进入“也可以”的领域。与律诗对仗句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其余就可想而知了。陈东成把联律与诗律在音步句式上的不同点讲到家了.如果还要罗嗦几句的话在“其余可想而知”里,由于对联“副无定句,句无定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组合量在理论上是个天文数字。这就使得对联的音步较之于律诗更加纷繁多变和交错铿锵。

(七)自对方式不同

自对是对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从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与字的自对,如郑板桥联:“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其中“贫富”是形容词并列形成自对,“往还”是动词并列形成自对。这种双字对上下联互对可以不论词性。这是联律和诗律所共有的。另一种自对方式,就是本边自对。这种自对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本句内词组与词组的自对,如用“富国强军”对“风调雨顺”,前者为两个动宾结构词汇自对,后者为两个主谓结构词汇自对;二是本边内句与句的自对,如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燕语莺歌,龙飞凤舞”,每边两句各自相对;三是本边句与句对排比方式形成的类似自对,如马萧萧名誉会长的一副联就是这种情况:“山水好,人文好,谁不说俺嘉祥好;石雕乡,唢呐乡,无非壮咱宗圣乡。”由于字数句数上的不同,这种本边自对是律诗所不具备的、所望尘莫及的,但恰恰是对联独树一帜、引为自豪的。

(八)违规犯忌不同

律诗,包括所有的律句,为了保持严格的平仄交错句式和整齐的抑扬顿挫声调,明确规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连平、四连仄;四是不得有孤平。这些规则,凡是会写格律诗的人都很熟悉并严格遵守,稍有违反就会引起违律和犯忌的议论。

对联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样进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样两字一转换,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为三个,也可以分为两个,其极端的可能只有一个,所以就不忌讳失替和四连仄、四连平;上下联平仄相对,只要求节奏点的字平仄安排必须相反,非节奏点的字平仄可问可不问,因而也就不忌讳三仄尾、三平尾;由于这两种情况与律诗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讳。这样一来,就使得对联在遣词造句上享有更广阔的空间,实际上也使其所运用的语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出自清韵网站

  〖 规则 〗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 (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 (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中)

来源:北国论坛·楹联艺术区 作者:达之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写对联有哪些规则?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

对联要遵循什么规则?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对联有什么规则和要求吗?
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这和律诗中中二联的规则一致。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停顿,而平声收尾,则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律诗都押平声韵,所以上句必须的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对仗的规则。所以,如果大家分不清对联上下联,直接看最后一个字就行。发仄...

对联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四...

诗词对联的规则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

对联都有什么要求?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

对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对联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

对对联都有什么格律要求?
对对联的格律要求:1、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3、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

宝丰县18019808347: 语文知识:对联的基本规则 -
贝宁帅克: 奉上: 基本规则如下: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

宝丰县18019808347: 作古诗的规则 -
贝宁帅克: 作诗联基本规则(要点) 1、对仗(对偶):律诗中①'起承转合'(首颔颈尾),承转(颔颈)两联对句(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多对不限(富对仗);②单颈(转)联对为蜂腰体;③首颈(起转)对为偷春格;④同类、习惯、借对...

宝丰县18019808347: 对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详细说明平仄 -
贝宁帅克: 工、稳、贴、切、新、奇,是作联的基本原则,古今名联,在这六个方面能做到兼顾并有所突出,故而能流远久远,脍炙人口;反之,不工、不稳、不贴、不切、不新、不奇,这些作联的毛病,“染”上一种,都不能成为佳作.因此,初学者应...

宝丰县18019808347: 对对联的规则有哪些? -
贝宁帅克: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一句(或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 二,词语、节奏规则: 对联的上下联有“词语、语义节奏对应一致的...

宝丰县18019808347: 对诗对联要怎么对法讲究什么. -
贝宁帅克: 对联是从律诗演变而来的,因此对联的格式俺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跟大家谈一下哈,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的.一、五言联的格式:(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联的格式:(1)平...

宝丰县18019808347: 请问对联的规则 -
贝宁帅克: 对联规则·基本篇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对联规则·平仄篇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三声...

宝丰县18019808347: 对联规则的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天对地上对下的句子 -
贝宁帅克:[答案]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

宝丰县18019808347: 对联写作最基本规律,平仄最简单的规定
贝宁帅克: 最简单的就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还有上联的字或词之间要平仄交替的往下写,如: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等;下联与上联相反即可.还有叫马蹄韵的:如第一种....平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以上仅对上联而言,下联与上联相反即可).

宝丰县18019808347: 五句诗词怎么对 -
贝宁帅克: 诗词对联分半集联和全集联,就是要以诗词对别的诗词.如果不是用名诗来对,算不上是诗词对联.

宝丰县18019808347: 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
贝宁帅克: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