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为何没被普遍认可 司马迁对商鞅有何评价

作者&投稿:井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商鞅变法是进步的,合乎历史潮流的,并且给予了商鞅很高的评价。然而在古代,商鞅并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在《史记》里,司马迁对他评价很低,认为他“刻薄寡恩”。其后,班固可能也受到了该影响,认为商鞅是“衰周之凶人”。到了宋代,苏轼则对他的评价更差。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可是苏轼偏偏不信,提出质疑,认为“此皆战国时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商鞅没有行王道,而是选择了霸道。那么问题来了,商鞅为何要行霸道呢?
其实按照商鞅的本意,其最高的理想是实行“帝道”,即是所谓的尧舜禹之道。其次是“王道”,即所谓三代圣王之道。再次才是“霸道”,即所谓的齐桓、晋文之道。何以知之呢?我们不妨还原历史场景,回到商鞅觐见秦孝公的时候。
公元前361年,商鞅这个时候大概30岁了。此前他一直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可是这时候公叔痤已经去世了。公叔痤去世前为了向梁惠王推荐商鞅,不惜让梁惠王杀了商鞅。可是梁惠王根本没把商鞅放在眼里,连杀都懒得杀,并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商鞅因此也就安然度过了一劫。就在这个时候,秦孝公想要壮大秦国,向各国发出了求贤令。
他在《求贤令》里说道:“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听到这个消息,商鞅在心里笃定这是一个有为之君,跟着他肯定能成大事。于是在嘴里蹦出三个字“西入秦”,就这样,商鞅满怀理想来到了秦国。
商鞅来到了秦国以后,结交到秦王的宠臣景监,由于景监的引见,终于见到了秦孝公。但是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商鞅一共和秦孝公谈了四次话,开头谈得并不投机,直到第三、四次谈话时,才有了转机。这个地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第一、二次谈话。
很多学者认为商鞅前两次谈话只不过是为了揣摩秦孝公的心思,是投石问路,第三、四次谈话才是真实意图所在。可是,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根据史书的记载,前两次谈话“未中旨”,到最后一次才“语数日不厌”。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将这四次谈话一一分析,看能不能找出点蛛丝马迹。
第一次,秦孝公接见商鞅,商鞅提出了“帝道”,希望秦孝公能够顺乎自然,垂拱而治。可是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这次会谈也就不欢而散。第二次,商鞅进而提出了“王道”,可是秦孝公还是不感冒,史书记载“未中旨”。这一次又没有切中秦孝公的心意,那么怎么办呢?儒家讲究“得君行道”,即只有得到君王的支持,才能一展自己的抱负。商鞅也深谙此理,所以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于是在第三、四次时提出了霸道和强国之术,秦孝公听得不亦乐乎,并将座位主动向前挪,以便靠近商鞅,听得更仔细一些。此后多次接见商鞅,也就是所谓的“语数日不厌”。
商鞅当时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的,这在《史记》里有记载。尽管司马迁不喜欢商鞅,但不喜欢归不喜欢,司马迁还是极有职业操守的。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秉笔直书,堪为“信史”典范。
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是这么记载的,“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通过这段话,商鞅的态度和秦孝公的想法展现的淋漓尽致,可惜后人读得不仔细,忽略了其中的“微言大义”。
我们不妨对之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在商鞅的心目中,不只是希望秦国实行所谓的霸道和强国之术的,而是希望通过实行顺乎自然的帝道和顺乎人心的王道来驾驭这次变法。其实商鞅还是有远见的,我们只以为他好“形名法术”之学,其实他对于黄老之学、儒学,以至于会通诸子百家的杂家之学都有所“好”。
如著名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在《秦时稿》里就认为“商鞅对战国时各派的理论主张均有所涉猎。”事实上,商鞅向很多老师学习过,很多学者认为他曾经向鲁国人尸子学习过。
而《汉书·艺文志》就将尸子列于“杂家”,而“杂家”的特点就是“兼儒墨,含名法”。向如此博学的老师求教,商鞅的学识可见也是渊博的,因此他做事情是有远见卓识的。这就从他四次分别向秦孝公说以“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可以看出,他的学问根底之深。此外,我们读一读《商君书》(今存24篇)就可以看出,其实商鞅的主张都是“霸王道杂之”的。
从《史记》里的记载,尤其是“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可以明显的看出商鞅的无奈和遗憾。可是他还是妥协了,他不妥协又能怎么办呢?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各国国君无一人采纳他的主张,只能自嘲道:“累累若丧家之狗”;孟子也是游说诸侯,可是晚年不得不与“万章之徒退而序诗书”;荀子更是如此,虽然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后也落得个客死兰陵。
商鞅明白,即便是再好的主张,如果没有君王的支持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他不得不妥协。况且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比秦孝公更开明的君主了。尽管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帝道”和“王道”,但考虑到礼坏乐崩的现实,处于大争之世,退而求其次,“杂霸王道”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秦孝公是个有为之君,太急于求成了。如果不依他的想法,那么变法之梦终将成为泡影。秦孝公想要显名于天下,不想“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哪个帝王不是这样呢?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惹得民怨沸腾;乾隆“十全武功”,使得大清日薄西山。这些帝王只想成就自己的伟业,哪管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
由于秦孝公想要快速见效,成就一番霸业。所以商鞅不得不妥协,放弃了最高的理想:帝道和王道,即便是杂霸王道以用之也没有实行。这就注定了这场变法是一场悲剧,即便秦国以落后民族打败山东六国,统一了天下,最终也落得个二世而亡。
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我们在汉代可以找到答案。虽然在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何以知之呢?汉宣帝曾经教育太子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一语中的,再明白不过了。汉朝“杂霸王道以用之”,使得天下维持了四百年之久,而秦朝二世而亡。


战国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还能否统一
四、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

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是否还能统一天下?
如果商鞅没有变法,秦国的综合实力是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飞速提升的,更是没有办法积累到可以和六国开战这种程度的,那自然而然,在后面的一统天下更是无稽之谈了。不管任何事情都是有缘由的,秦始皇为什么可以一统天下?我觉得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及至始皇,六世之余烈”。意思就是到了秦始皇这一代...

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秦国走向富强吗?
公孙鞅的变法措施很快获得了秦孝公的首肯。公元前356年,公孙鞅的变法令正式公布了。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的许多特权都被剥夺了。大臣甘龙、杜执公开与公孙鞅论战,其他反对派也到处攻击新法。公孙鞅面对贵族们的挑战毫不退缩,他命人把反对派统统抓起来,在渭水河边一次...

为什么秦孝公坚定支持商鞅变法?除国力增强,还有另一原因!
商鞅 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总领国事,在秦国进行深彻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分两次,分别从前356年和前350年开始。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东出天下的资本,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公孙鞅变法有功被封商君,因此也称商鞅。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

李斯对啇鞅变法的评价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李斯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满意请采纳

商鞅是人死政存,为啥申不害的变法是人死政废?
这个时候,天下列国纷纷开始变法,不变法强国就会有亡国之危,鉴于此前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韩国君主韩昭侯找到了法家“术治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在同一时期,秦国也任用法家“法治派”代表人物公孙鞅开始变法。那么,为什么是同一时期的变法,商鞅变法人死政存,而申不害变法则人死政...

如果没有商鞅,历史会怎么样?
秦国没变法,还会有另一个国家变法,秦国没统一六国,还会有另一个国家统一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老子讲的“道”,也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历史的发展,不是某一个人的作用,而是所有人的合力。一个人对历史的改变微乎其微,帝王尚且如此,何况商鞅。

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有可能统一中国吗
没有商鞅也会有周鞅秦鞅什么的...当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等等都是变法名人..大环境是每个国家都在变法 秦国若是不变法,不说统一了,注定是要灭亡..不过在近在咫尺的对手变法强大的威胁下,秦国不变法图强的可能太小了

如果没有商軮变法,战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没有商鞅也会有周鞅秦鞅什么的...当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等等都是变法名人..大环境是每个国家都在变法 秦国若是不变法,不说统一了,注定是要灭亡..不过在近在咫尺的对手变法强大的威胁下,秦国不变法图强的可能太小了 ...

秦孝公用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1、基础好,秦国故地是西周时期的地盘,民众基础相对较好;2、商鞅变法之前,秦献公已经在秦国开始了改革,大大加强了集权,可以视为商鞅改革的先声。3、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这是最为主要的。而且秦孝公在位的时间足够长,不致使他的变不没见效果就先失败。商鞅作为一个读书人...

桂东县17758725035: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 给商鞅变法带来甚么局限性
漫超儿康: 所谓的材料是商君列传最后的太史公曰吗?如果是的话,我个人认为,司马迁首先具有比较浓厚的儒家本位思想,所以对历史人物难免会以儒的标准去评判.所以商鞅(还有吴起等)的性情就先被打上了刻薄寡恩的标签.另外,对1百多年前秦国的“民意”“民心”也以儒的理想化模式去对照,则得出商鞅强秦以后仍“卒受恶名于秦”顺理成章.其中罗列的“刑公子虔,欺魏将昂”等1些事例,并将其作为少恩的体现,个人认为这里没有看到法的公平性,即“1断于法”;还有没看到战场临敌兵者诡道的实质,只是1味的依照儒的标准去评判事物,有失公允.

桂东县17758725035: 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但为什么司马迁如此贬低商鞅 -
漫超儿康: 首先太史公是儒家的,商君是法家的,虽然汉武帝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调,但是不可否认,法家在秦国一统天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秦灭之后法家失去了话语权,但是儒家还是要从各个方面打压他,使他不能翻身.其次法家讲究人性本恶,所以要轻罪重刑来约束,法家之法附带了很重的刑,很不幸,太史公在身体是否完整方面应该颇为在意.商君相秦十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这正是商君的功劳,从这里来说,太史公作为史家,还是不够客观.《史记》还是要辩证的读.

桂东县17758725035: 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论是否正确如题 谢谢了 -
漫超儿康: 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

桂东县17758725035: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有历史局限 -
漫超儿康: 可以从哲学中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桂东县17758725035: 列举从古到今世界上的改革家以及他们的下场商鞅变法社会实行改革的具?
漫超儿康: 国内:商鞅 被杀 吴起 被杀 王安石 变法失败,罢相 康有为等 变法失败,一部分人被... 使司马迁不能客观的看待商鞅.司马迁对商鞅的历史功绩没有一点肯定,而仅仅按照...

桂东县17758725035: 商鞅变法时为什么没有人信朝廷
漫超儿康: 所变之法在当时太过先进,触犯了儒家,道家诸子的利益

桂东县17758725035: 商鞅王安石变法都遭人反对,主要原因是什么 -
漫超儿康: 商鞅王安石变法都遭人反对,主要原因是损害了旧势力的利益.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桂东县17758725035: 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
漫超儿康: 这的确是悲剧的结局,不过就总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应该算是成功了,因为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桂东县17758725035: 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否过于狭隘和偏激了? -
漫超儿康: 恩,是偏激了.商鞅是个人才,正是因为他变法得当秦国才能如此强盛.司马迁被割了XX心中不爽,当然也回对推崇严政新法的商鞅不爽了

桂东县17758725035: 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
漫超儿康: 1、秦朝的变法经过商鞅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奠定好了,只要保持就行了,商鞅的存在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 2、旧贵族对于商鞅恨之入骨,秦惠王为了缓解矛盾,要杀死商鞅. 3、秦惠王少年时候犯错遭到商鞅的惩罚,他的太傅也被割掉了鼻子,私仇在心. 4、商鞅没有结党,没有处理好与储君的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