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塔多为六面形或八面形

作者&投稿:壤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中国不少古塔建的又高又窄,且内部楼梯十分陡,这样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塔的形式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院落组合,少有往高空发展,而惟独塔。塔的挺拔高耸的姿态,对佛寺组群甚至城市轮廓面貌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成为今天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中国建筑大都形体变化较少,惟独塔却可以采用多种结构,也有变化多端的造型,在中国建筑史中独树一帜。

  1 中国古塔的传入及演变

  1.1 “窣堵坡”到“塔”

  “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在印度则称为“窣堵坡”(Stupa)。窣堵坡的原意是坟墓,早期是用来埋葬国王尸体的,后用来供养佛陀之舍利(sarira,佛的遗骨)。[1]窣堵坡由下而上依次由台座、覆钵、宝闸和相轮四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物(见图1)。

  随着西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末,已出现中国式塔的萌芽。[2]据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大约是建于十六国的中后期,但尺寸仅有几十厘米,因而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建筑,但它的造型是最接近印度原型的塔了。它的下部是八角柱形基础,中部上断为主体,刻有八个拱券佛龛,每龛内有一佛,塔身上部刻有覆莲、相轮、华盖。以后的密檐式佛塔就是这些小石塔的相轮演化而成的。[3]

  1.2 塔的中国化

  但是,塔进入中国后,又融入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塔的形象。中国的塔虽然仍藏舍利,但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建筑的传统,创造了楼阁式木塔,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原来的窣堵坡缩小了,安置于塔顶之上,称为“刹”。在民族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和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又衍化出多种形制,但最主要的有楼阁式和密檐式,还有亭式塔、华塔,以及一些复合式塔等多种式样。至于如金刚宝座式塔和藏传佛教、小乘佛教的群塔组合,则又是它们的再次衍化。[4]所以,塔到了中国,含意又有所扩大,凡贮藏佛舍利、佛像、佛经之所,或高僧坟墓上的建筑物,一般具有集中式平面和高耸的体形,同时在顶上具有一套“塔刹”装饰者,都可称之为塔。[5]

  2 中国古塔的结构用材与形式分析

  2.1 木构的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6]据记载,这样的塔首见于东汉末年,是窣堵坡和中国东汉已有的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南北朝时虽盛行一时,数量最多,但目前无一留存。塔中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和斗,并且逐层向内收进。从结构和外观上看,都已经是中国化了。最典型实例以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代表,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见图2)。

  隋唐时期,修建佛塔的材料虽仍以木材和砖石为主,但由于木构架的塔易于损坏,不能长久保留,所以用砖石代替木材建塔,并模仿木塔的形式,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2.2 砖石造的密檐式塔

  对于砖石结构的运用,三国除承袭汉时主要用于墓室的传统之外,已经开始用于地面建筑了,最初多是用来建筑石室和阙,这就为晋代以后用砖建造佛塔奠定了基础。中国现存最早的塔就是一座砖塔,是现存北

  魏时期唯一的地面建筑,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平面的塔,这就是位于河南登封市的嵩岳寺塔(见图3)。整座塔除了塔刹部分用石雕以外,全部用灰黄色的砖砌成。塔的底层较高,塔身以上,用叠涩做成十五层密接的塔檐。其与楼阁式木塔不同,仅做礼拜对象,而不供登临游眺。每层檐之间只有短短的一段塔身,每面各有一个小窗,但多数仅具窗形,并不采纳光线。整个塔的总体轮廓呈饱满的抛物线形,十分秀丽。它的出现不但标志者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步,也说明我国密檐塔的建筑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2.3 砖石塔模仿木塔

  然而,在中国木结构高度发达的惰性作用下,尤其南宋以后,即使是砖砌、石造甚至铁铸、陶塑的佛塔建筑也处处模仿木塔,终于也没能发展出砖石材料本性应有的传统与风格。最典型的例子是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泉州开元寺双石塔(见图4),其用石头详尽地模仿木构件,简直就是把石头当木头来使用,所有柱枋、斗、椽子以至瓦垄、瓦头,统统用石头雕出。设计者完全没有意识到不同材料对形式美的不同表达,因而使得砖石佛塔尚未表达出木楼阁佛塔造型的内在逻辑根据,已失去对其模仿的意义了。所以,砖石建筑的审美特色与风格已消失殆尽。以至于以后凡砖石佛塔以至殿堂,都处处模仿木构,而且愈来愈甚,最终中断了中国砖石建筑发展的前途和历史,实在是一种遗憾。

  3 佛教与中庸之道的影响

  佛教来到中国一边宣传人生在世,一切皆苦,人生就是无边的苦海;一边又为人们描绘了来世的天国幸福。因此,教育人们只有一切以佛教教义为准则,修炼心性,排除欲念,方可进入“涅槃”,修成正果。“舍利塔”是用来掩埋“舍利”的,那层层向上挺拔的塔身,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向平面展开,反而将人们目光引向上苍,诉说着佛门教徒摆脱现实苦难,向往天国幸福的至诚愿望。然而,中国传统建筑多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

  布局,少有强调单座建筑,甚至强调建筑高耸入云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古建筑由于受土、木结构承重力的局限,更是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建筑均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建筑单体平易、容易接近,甚至贴近地面。最终通过水平面的铺开来烘托宏伟、浩大的气势,而抑制单体建筑的凌空出世。即使对于这些不得不向高空发展的佛塔,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之势。从而,在立面上取得一种垂直与水平构图的“中庸”之美。正如图5所示,在中国无论是密檐式塔、楼阁式塔,还是由此繁衍而出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在强调垂直构图的同时又用大量的水平线条去中和、削弱它,反映了中国人矛盾、复杂、折衷的心理特征。

  4 结束语

  总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如同佛教的教义和中国的传统哲学相结合而创造出中国的佛教教义一样,佛教建筑也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特有的佛教建筑。只不过不同的是,楼阁式塔是将窣堵坡大大缩小,置于中国式的楼阁之顶;密檐式塔则是将窣堵坡的相轮特别夸大,并转化为中国式的密接屋檐。两者都是印度窣堵坡的中国化,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不放弃民族化的生动创作过程。

亭阁式塔可以看作单层的楼阁式塔,外观如同中国式亭阁顶上加上印度式塔刹。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等。早期的亭阁式塔为木结构,后来被砖结构所取代。最初塔内设神龛,供奉佛像或墓主人雕像,后逐渐发展为僧人墓塔。著名的有山东历城四门塔、长清灵岩寺慧崇塔、三藏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安邑泛舟禅师塔、明惠大师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安阳修定寺塔等等。 亭阁式塔结构简单,易于建造。《洛阳伽蓝记》记载帝王修塔的同时,也谈平民建塔。白马寺一条中记载,(公元75年)“明帝崩,起祇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图焉。”祇洹就是寺庙,这里是祭祠的意思,冢上浮图就是这种小型的亭阁式塔。 在云冈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亭阁式塔大多是方形的,中国式亭子加上塔刹。敦煌壁画中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亭阁式塔,是木构圆形、六角形或方形的亭子加上相轮塔刹。图中的敦煌壁画是圆亭塔,北魏时期的作品,描述释迦摩尼舍身饲虎的故事,在圆形穹窿塔身上加五重相轮,刹杆冠以摩尼宝珠,这座塔保留了较多外来风格。 楼阁式塔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习惯,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还兼有登高望远甚至军事了望的功用,如北京良乡的昊天塔。 楼阁式塔的造型特征是下有台基、基座,上有木结构或砖石仿木结构的多层塔身,梁、枋、柱、斗拱等构件一应俱全。平面以正方、八边或六边形为多,塔顶呈攒尖状,塔刹部件以覆钵好相轮为主,但形制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 有外廊(“副阶”),加强了上部的稳定性,也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冲刷,提高了塔的寿命。 楼阁式塔是中国塔的发展主流,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相对少些。著名的如山西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开封铁塔、定州料敌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等。 金刚宝座式塔起源于印度,象征对密宗金刚界佛祖的礼拜。佛经说,金刚界有五部,每部有一位主佛,金刚宝座代表神坛,五座塔分别代表五方佛。 最早的金刚宝座塔是印度比哈尔南部的菩提迦耶大塔,相传这里是释迦牟尼成道处,大约五世纪建造寺塔,屡毁屡建。今存为十九世纪重建的金刚宝座式塔,主塔高约50米,四角有四个与大塔相似的小塔。 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造型出现于敦煌北周石窟的壁画,以及山西朔县崇福寺北魏石刻。现存最早的建筑实物是明代北京真觉寺塔。著名的还有北京碧云寺、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域塔、呼和浩特慈灯寺舍利塔、湖北襄阳的“多宝佛塔”等。 密檐式塔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木造楼阁式塔在转化成砖石塔的过程中,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砖石仿木构楼阁式塔,一是密檐塔。密檐塔的特征是: 首先,第一层塔身比例特别大,是全部塔身的重点,装饰丰富。大多饰以佛龛、佛像、门窗、斗拱等等,佛教内容与艺术手法都集中于此。其次,一层塔身以上,塔檐紧密相连,层层重叠,各层之间距离短小,没有门窗柱子等楼阁结构。早期还设小窗,以后逐渐消失。如需要采光通风,在檐与檐之间开小空洞,但与内部楼层没关系。最后,大部分密檐塔不能登临。早期密檐塔纵有楼梯,也不为登塔眺望之用。辽金时期的密檐塔多为实心,完全不能登临。 早期的密檐塔较简单,塔身装饰简洁,出檐用叠涩。因为砖石的抗弯、抗剪能力很差,所以出短檐,檐下没有仿制的斗拱、檩椽、瓦垄等构件。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等等。辽金时期的密檐塔得到极大发展,在华北、东北地区形成特殊风格:实心高塔,塔底增加高大的须弥座,一层塔身装饰丰富,各层密檐增加斗拱、椽子、瓦垄等仿木构件。密檐塔达到一个繁复华丽的高峰,这种塔在北方一直延续到明代以后仍不断建造。著名的有北京天宁寺塔、通县燃灯塔、河北昌黎源影塔、正定临济寺青塔、辽宁锦州广济寺塔等等。 窣堵波传到中国,与楼阁亭子相结合,创造出带有中国风格的塔,原来的形象反倒淡化了。元代,窣堵波再度从尼泊尔传入内地,并与藏传佛教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古塔形式,称作覆钵式塔,或者喇嘛塔。 覆钵式塔的基本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到上分别是基座、塔身、相轮和塔刹。基座有方形、八角形、多边形,少见圆形;塔身也称塔肚子或覆钵,顾名思义如倒扣的钵体,覆钵基本保持了坟冢的摸样;塔脖子又称相轮,最多可以有十三层,所以也叫“十三天”;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 覆钵式塔从北魏云冈石窟浮雕和敦煌壁画中可以见到。但在元以后才大量兴建,现存最早的一座大型喇嘛塔是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并主持修建。明清时期,喇嘛塔继续发展,成为高僧、和尚、喇嘛圆寂之后墓塔的主要形式,俗称和尚坟。著名的喇嘛塔还有五台山塔院寺白塔、北京北海琼岛白塔、扬州瘦西湖莲性寺白塔等等。有些金刚宝座塔和过街塔上部的小塔也采用这种形式。 经幢式塔是模仿佛教宝幢的塔。“幢”本是寺院中八边形的柱状法器,上下垂丝帛并绣有佛经或佛名,后为经久耐用改造为石质,幢身镌刻《佛经尊圣陀罗尼经》或施主姓名。经幢式塔于唐代兴起,辽代盛行,延续到清代,其中有的为经塔,有的为墓塔。 公元七世纪后半期随着密宗东来,佛教建筑出现一种新类型––经幢,中唐以后,净土宗也建造经幢,数量渐多;其中奉弥勒佛为主的仅在殿前建经幢一个,奉阿弥陀或药师的则以两个或四个经幢分立于殿前。这时经幢的形状不但逐渐采用多层形式,还以须弥座与仰莲承托幢身,雕刻也日趋华丽。经过五代到北宋,经幢的发展达到最高峰。现存宋朝诸幢中,以河北赵县经幢的体形最大,而且形象华丽,雕刻精美,是典型代表作品。 花塔的基本特征是,在塔身上半部装饰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因此称为花塔。装饰的内容由简而繁,丰富多彩,有巨大的莲瓣,有密布的佛龛,有雕刻的各种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神人、动物形象等等,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有些花塔原来还涂上各种色彩,富丽堂皇。 从现存花塔实物中考查,早期花塔从装饰单层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成的。山西五台佛光寺的唐代解脱禅师墓塔,顶上装饰重叠的大型莲瓣,可说开花塔之先声。宋、辽、金时期,真正形成花塔这种类型。全国现存花塔有十多处,著名的有北京房山万佛堂花塔、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曲阳修德花塔等。元代以后花塔逐渐绝迹,犹如昙花一现。 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高30.46米。辽天庆年间(1111–1120)建。融楼阁式和覆钵式为一体的舍利塔,砖构。下部为八角须弥座,上建两层楼阁,顶部置覆钵和十三天。

中国古塔

一、古塔的历史

在中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古塔的踪影。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然而,在我国早期的古代建筑物中有楼有阁,有台有榭,有廊有庑,有民居有桥梁有陵墓,唯独没有塔。原来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它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

古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萃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古印度的塔也随之传入我国,并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古印度的“支提”就发展成为我国的石窟寺,而埋葬和供奉舍利的“萃堵波”则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古塔。从古塔的发展历史和现存的实物来看,不管是否塔中埋有舍利,统统都被成为舍利塔。由此可见,中国的古塔是由古印度的“萃堵波”发展演变而来的。

从我国的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在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字。佛塔传入中国时,它的名称被译成各式各样,人们发挥着各自的才能,有的音译,有的意译,也有按形状译的。于是出现了萃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显、灵庙等各种名称。以后,人们根据梵文“佛”字的音韵“布达”,造出了一个“答”字,并加上一个“土”字旁,以表示坟冢的意思。这样,“塔”这个字既确切地表达了它固有的埋葬佛舍利的功能,又从音韵上表示了它是古印度的原有建筑,准确、恰当而又绝妙,于是“塔”的名称流行广泛。

印度的萃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古塔从形式、结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度半圆形的萃堵波一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中的佛塔白马寺塔,就是这样的建筑形式。以后,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等,也相继出现在我国大地上。就是与古印度的萃堵波极为相似的覆钵式塔——喇嘛塔,在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上也都增加了许多中国的成分。可见,从塔的形式上看,印度的萃堵波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葬、供奉在萃堵波中的。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葬或供奉舍利。这是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同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的古塔不但有塔刹、塔身、沓座,还有塔下地宫,在结构上已经发上了很大的变化。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埋葬舍利的唯一地方。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萃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古印度萃堵波的前后左右,虽然还有少量的附属建筑,但都很简单。在中国古塔的周围或旁边,却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这些建筑群中,有殿堂,有走廊,有轩,也有亭。最初,塔在寺的中心。佛殿、佛堂等,围绕着佛塔修建、布局。随着佛殿在佛寺中地位的提高,殿、塔并列,或者将塔放在殿后,以至移于寺外,但古塔始终没有离开殿堂,这是古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宫殿、府第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结果。佛教要在我国传播,就必须采用我国人民熟悉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古印度萃堵波的传入和发展,与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因此,我国的古塔不但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而且也富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成为绚丽灿烂、美不胜收的一朵建筑奇葩。

二、古塔的发展阶段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古塔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到唐朝初年,为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

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样,都要借助于实物来传播教义。佛教借以传播教义的实物除了佛经、佛像之外,就是佛塔了。根据史书记载,在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后,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首都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其中就包括了塔这种建筑。《释书·释老志》云:“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亦甚妙,为四方式。”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对佛、舍利、萃堵波等等印度佛教名物是十分陌生的。汉明帝把传播佛教的使者迎进了洛阳,他的哥哥楚王刘映成为第一批信徒当中的一员。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萃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三国志》、《后汉书》均记载汉末修筑的徐州浮屠寺塔是一座大木塔,顶上有九重铜制的塔刹,重要阁道的塔身层数也不会太少。

那么在诸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佛教的传播者为什么要把萃堵波“嫁接”到高楼建筑之中-呢?从东汉开始,除了一些特殊的礼制建筑之外,自战国至西汉一直流行的高台建筑逐渐为木构高楼所替代。无论是宫廷还是地主豪强的庄园,都盛行建造木构高楼,除了供居住的楼之外,还有城门上的谯楼,市场中的市楼,仓储用的仓楼,了望用的望楼,守御用的碉楼等。正是各种各样的木构高楼,构成了东汉建筑的时代特色。此外还要看到,秦汉时期的帝王、贵族普遍热中于求仙望气、承露接引等事,根据“仙人好楼居”的说法,至少在汉武帝之时就已经出现了高达五十丈的井擀楼(即用大木实叠而成的高楼),用于求神迎仙。所以木构高楼不仅是当时最显高贵的建筑,同时也是颇具神秘性的建筑,把萃堵波“嫁接”其上,实在是一种非常有利于佛教传播的选择。

汉代的佛塔虽然已无实例可寻,但我们尚可从河南故县出土的陶楼和甘肃武威出土的陶碉楼形态中可见其大概。这种由构架式楼阁与萃堵波结合而成的方形木塔,自东汉时期问世以来,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此一时期佛塔的经典样式。对此,《魏书·释老志》说的很明确:“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很显然,“天竺旧状”指的就是来自印度的萃堵波,而“重构之”就是多层木楼阁。在木楼阁的顶上放置萃堵波,应当就是这一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这里顺带要提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席那了一些亭阁式塔,它们虽然也是萃堵波与中国原有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并不是该时期佛塔建筑的主流。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察得知,早期的木塔平面大多是方形,这种平面来源于楼阁的平面。隋唐以及以前的砖石塔,虽然有少量的六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嵩岳寺塔十二边形的特例,但是就现存的唐塔的情况来看,大多还是方形塔。但入宋以后,六角形、八角形塔很快就取代了方形塔。塔之平面的变化,首先是建筑工匠们从长期的造塔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所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高层建筑特别是砖石结构高层建筑,极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古代工匠们从对地震受损情况的观察中,已经认识到了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在地震中因受力集中而容易损坏。但钝角或圆角部分在地震时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损坏。所以处于使用和坚固两方面的考虑,自然要改变古塔的平面。其次,为适应人们登塔远望的需要,也是古塔平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木塔虽为方型,但却便于设置平座,使人们能够走出塔身,凭栏周览。改为砖石塔后,平座就不能挑出太远,人们走出塔身便很困难,而且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改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不仅能有效的扩大视野,而且还有利于减杀风力,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确的线条,稳定而端庄的轮廓,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琢,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装饰的、表现的、外在等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唐风宋韵的混合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

第三,从元代经明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这种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塔,长期保持了它们那庄重硕壮而又丰满的造型。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大量用处,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三、古塔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古塔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古塔由四部分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

1.地宫

地宫也称为“龙宫”、“龙窟”。这是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塔是埋葬舍利的。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宫这种形式。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的多。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内中一曾即为安放舍利之处。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地宫是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的地下室。地宫大都深埋地下,只有个别半入地下。

河北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宫又称“舍利阁”。它位于塔基的正中,在距现存地面约六十厘米的深处。上有石刻歇山式屋顶一块。屋顶之下有一个方孔,这就是地宫舍利阁的顶口。地宫平面作四方形,但不甚规整。地宫南面辟门,作拱券式。地宫内四壁均有壁画,为天王、帝释、梵王、童子、侍女等任务形象。北壁正面书写“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牌位,两旁绘有十大弟子礼拜的图案。舍利阁内的柱子、斗拱、檀枋、阑额的彩画,色泽如新,是地面建筑中见不到的宋代作品。

从前,由于人们不了解塔下有地宫这一结构,便产生迷信说法,说某一个塔下是“海眼”,于是便出现了“镇海之塔”的传说。事实上,有些塔的地宫年久损坏,或防水不好,地下水渗满了,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就讹称“海眼”了。

建国后,各地清理和维修古塔时,发现了许多地宫以及内部所埋葬的舍利及文物,例如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苏州虎丘塔、湖北武昌黄鹤楼前胜象宝塔、北京西长安街庆寿寺双塔、吉林农安万金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它们为研究古塔地宫形制与结构,提供了不少实物资料。

2.塔基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例如现存的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历城四门塔的塔基。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亭阁式塔的塔基,在唐代也开始发展成高大的基座,例如山西泛舟禅师塔、济南历城神通寺龙虎塔等。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

在基座的发展过程中,尤以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塔的基座最为突出。辽、金塔的基座,大多作“须弥座”的形式,示为稳固之意。以北京天宁寺塔的须弥座为例,座为八角形,建与一个不甚高大的基台上,共有两层束腰。第一层束腰内,每面砌六个小龛,内刻狮子头。龛与龛之间以雕花间柱分隔。第二曾束腰下部砌出小龛五个,内雕佛像。龛与龛之间的间柱上雕饰力士。上部施斗拱。斗拱上承托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上置仰莲三重,以承托第一层塔身。整个须弥座的高度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它成为全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其他各种类型塔的基座也越来越往高大华丽的方向发展。喇嘛塔的基座发展的非常高大,体量占了全塔的大部分,高度占到总高的三分之一左右。金刚宝座塔的基座已经成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子本身比上部小塔要大的多。过街塔下的座子也比较上面的塔高大的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大发展,与中国古建筑传统中一贯重视台基的作用,有着你切的关系。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艺术上庄严雄伟的效果。

3.塔身

塔身是古塔结构的主体。由于塔的建筑类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

从塔身的内部结构看,主要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塔的内部,有用砖石全部满铺满砌的,也有用土夯实填满的。纵或有些实心塔内也用木骨填入,以增加塔的整体连接,或增强挑出部分的承载力量,但结构仍然比较简单。空心塔一般来说是可以登临的塔。这类塔的塔身结构比较复杂,建筑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空心塔的塔身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木楼层塔身。盛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结构大体是:塔身内部从上到下是一个空筒,塔身四周立柱,每面三间,立柱上安放梁枋,斗拱,承托上部楼层。每层都有挑出的平座和栏杆游廊,可以环眺四周。每层还有挑出的塔檐,与一般木构建筑楼阁做法一样,内设楼梯、楼板,可以登临。纯木结构,砖壁木楼梯、木楼板和砖壁木檐、木平座结构的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的塔身,就是这种形式。

砖壁木楼层塔身,也称空筒式塔身。内部好像一个空筒,早期的楼阁式或密檐式砖塔,大多是这种结构。如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杭州临安功臣塔、苏州罗汉院双塔、登封嵩岳寺塔等都有这种塔身。

砖木混砌塔身。用砖砌,塔檐、平座、栏杆等部分均为木结构。这种结构流行于宋塔中,例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苏州瑞光塔、苏州北寺塔等。

木中心柱塔身。塔身内设有中心柱,早期的木塔塔身内多有中心柱,并从塔顶直贯塔底。现在这类塔身的古塔,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河北正定的天宁寺塔为半木结构,塔内的木中心柱只有半段,仅在塔的上半部。但是,就是这种只有半截木匠中心柱塔身古塔,在全国也极少,十分珍贵。这种实物无可争辩地说明,这种没有大木中心柱的塔身,在我国古塔的建造中是存在的。随着建塔材料种类的增加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有些古塔的中心柱不是采用木料,而是采用砖石建造。陕西扶风法门寺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砖石塔心柱塔身。全部用砖砌造,塔的中心是一个自顶到底的大砖石柱子。这种塔身的结构是我国古代砖石结构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如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四川乐山凌云寺塔、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四川大足宝顶山塔等,大多是宋、明时期的建筑,水平相当高。

高台塔身。塔身用砖石建造,砌成高大的台子,从台子的内部砌砖石梯子盘旋而上,或从座子外面登上顶端。这里说的主要是金刚宝座塔。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覆钵式塔身。即喇嘛塔的塔身,状如瓶形。明、清以后,建筑师们又在塔肚正中增设了焰光门,形如小龛。

在我国现存的古塔中,还有一些形制特别的塔身:有的在覆钵上多加上多层楼阁,有的是楼阁、覆钵、亭阁相结合,还有的塔身状如笔形、球形、圆筒形等等,形态多样,各呈异彩。

4.塔刹

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我国的古塔很多,各座古塔塔刹的形状和建筑材料都不相同。但是,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塔刹,也不论其形式如何,它们都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塔刹只是作为“萃堵波”的表象而存在,结构简单,装饰也不复杂。但到了中国,就和我国原有的楼阁式建筑结合在一起,塔刹的建造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结构、形式也变得更为复杂、更为精细、更为美观了。从建筑结构上看,塔刹是作为收结顶盖用的。既要固定椽子望板,瓦陇等部分,又要防止雨水下漏,塔刹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建筑艺术上看,塔刹往往玲珑奇巧直插云霄,给人以超脱,崇高的审美快感。因此,人们把塔刹的“刹”也作为佛寺的别称,寺也被称为刹,古寺也就被称为古刹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在有的刹座中,还设有类似地宫的窟穴,被称作刹穴。刹穴可以供奉舍利,可以存放经书和其他供器。云南大理千寻塔、北京妙应寺塔就是这样的例子。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也有称为金盘、承露盘的,《行事妙》云:“人仰视之,故云相”。可见,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下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的少至三五个。例如原洛阳永宁寺大木塔,就有三十重相轮。现存两处比较早的塔——四门塔和嵩岳寺塔分别为五轮和七轮。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在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是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据佛经上说,刹杆又有刹柱、金刹、表刹等名称。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以上所述塔刹的结构形制,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此外,各个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建筑材料的塔,其塔刹也有所变化。有在刹杆上串联三、五、七、九个金属圆球作为塔刹的,例如辽宁被镇崇兴寺双塔;有的塔刹在刹座上贯有以巨大的宝顶,例如北京天宁寺塔。宝顶的形式各有不同,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等。银川海宝塔的刹顶作方形葫芦形,或称蒜头形,可能是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所致。广州怀圣寺光塔又是一种情况,塔刹变成了风向标,它与佛教的塔刹意义完全不同。

四、古塔的建筑材料

从文献记载和石窟雕刻、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到密檐式到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寺和塔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寺院更是以塔为主的。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当时的布局,就是以一个大型方木塔为中心,在其四周有廊庑门殿围绕。这种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直接来源于印度寺塔建筑,自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初期,大体因循未改。《洛阳伽蓝记》曾对永宁寺作如下记述:“永宁寺,是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命令修建的……寺中有一座九层的浮图,用木材修造。塔的北面有佛殿一座……全寺有僧房楼观一千余间……寺的四周有廊房围墙环绕,四面各开一座大门。”这一记载,大体可以说明早期寺塔建筑的风格。

但随着念经拜佛殿堂的升级,先是寺,塔并列,然后逐步把塔排出寺外,或建于寺旁。这一变化自唐代开始,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佛教自身的发展引起佛寺布局的变化,二是中国原有的庭院布局影响了佛寺布局。当外来的建筑来到中国以后,必将被赋予中国的色彩,变成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此外,自佛教广泛传播以后,不少官商纷纷把自己的府第、王府以至行宫、御舍作寺庙。可想而知,寺庙由府第改建,佛寺布局的改变已属自然而然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寺塔布局的形式出现千变万化,时有反复的状态。在唐代以后的一些朝代和个别的地区,也还有一些把塔作为寺院主体的例子。如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塔(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塔在寺的前部中心位置上,大殿在后。这种布局,就保存了早期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形式。但是,以大殿为寺庙中心的布局已成为主流,塔在寺中的地位已远不如以前了。

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促使古塔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从东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塔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徐州的浮屠寺塔,都是木塔。著名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占地千尺,金宝瓶,承露金盘三十垂……”,号称“天下第一”。木塔抗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它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这个弱点日益阻碍着古塔的保存与发展,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砖石来建塔。现在所知的砖石塔,最早的例子是《洛阳伽蓝记》中所说的太康寺三层浮图。现存最早的砖塔,是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的嵩岳寺塔,此塔高40米,造型优美,虽历一千余年仍巍然屹立。现存最早的石塔是山东历城四门塔,是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建造的。它体重和高度均较小,大概是由于石块较重,不好搬运的缘故。

唐朝时,砖塔建造技术已相当可观,成功创造了仿木构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类型的塔。亭阁式砖石塔在唐代达到巅峰,例如山东历城龙虎塔,塔身雕刻非常富丽,属建筑史上的佳作。高层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到了宋、辽、金达到顶峰,料敌塔,小雁塔,千寻塔等达到一流水平。这时的塔有一处重大发展,是普遍由唐代的四方形转变为六角和八角形。这一发展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增强了抗震的性能。在同样条件下,多角形砖石建筑受震害的程度远远低于方形砖石建筑。二是多面形塔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

此后,人们又利用金属的坚实和贵重建筑金属塔。广州光孝寺的东西铁塔,铸制于五代南汉时期,是现在保存最早的铁塔。四川峨眉山的铜塔,尽铜制雕铸之能事,天下闻名。此外,金塔、银塔、珍珠塔、象牙塔、珐琅塔等,质料昂贵,更显示出塔的佛光流溢,多彩多姿。

此外,使我国建筑分外增彩的还有明清琉璃宝塔。琉璃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普遍使用,还是明、清时代。

古塔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史,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简单向复杂发展。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发展砖石结构的坚固,防火,兼用木材富于弹性和便于加工的特点,创造了砖木混合材料。多样的材料,各用所长,使得建筑更加美观,耐用。这诸多的创造,来自能工巧匠的智慧。

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察得知,早期的木塔平面大多是方形,这种平面来源于楼阁的平面。隋唐以及以前的砖石塔,虽然有少量的六角形、八角形塔,甚至还有嵩岳寺塔十二边形的特例,但是就现存的唐塔的情况来看,大多还是方形塔。但入宋以后,六角形、八角形塔很快就取代了方形塔。塔之平面的变化,首先是建筑工匠们从长期的造塔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所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高层建筑特别是砖石结构高层建筑,极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坏。古代工匠们从对地震受损情况的观察中,已经认识到了建筑物的锐角部分在地震中因受力集中而容易损坏。但钝角或圆角部分在地震时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损坏。所以处于使用和坚固两方面的考虑,自然要改变古塔的平面。其次,为适应人们登塔远望的需要,也是古塔平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木塔虽为方型,但却便于设置平座,使人们能够走出塔身,凭栏周览。改为砖石塔后,平座就不能挑出太远,人们走出塔身便很困难,而且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改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不仅能有效的扩大视野,而且还有利于减杀风力,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这个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又提到过 O(∩_∩)O哈哈~ 说是钱氏王朝在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因为三角形比较牢固 而逐个铺起来的木板真好可以将六边形以及八边形分为 有间距 的相似三角形~~~~~

简单的说,省料,美观(咱们中国的审美观),坚固

六、八因为合三才九宫八卦。


为什么中国古塔多为六面形或八面形
印度的萃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古塔从形式、结构、布局和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印度半圆形的萃堵波一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

中国古塔造型分类
中国古塔的造型多样,其中亭阁式塔以其单层楼阁式的外观,类似于亭阁顶部加上印度式塔刹,平面形式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早期为木结构,后演变为砖结构,最初用于供奉佛像或墓主,后来成为僧人墓塔。著名的如山东历城四门塔和长清灵岩寺慧崇塔等。亭阁式塔结构简单,平民百姓也常建造。如白马...

六和塔门票多少钱一张
2、六和塔简介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16号。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塔基原址系吴越王钱弘俶的南果园。钱弘俶舍园建塔原为镇压江潮。六和塔占地890平方米(约1.3亩),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

杭州六和塔介绍?
六和塔位于杭州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

六和塔的建造者是谁?六和塔的由来
但是除了雷峰塔,还有一座古塔,那就是六和塔!这座古塔是真正的千年古塔,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塔之一。那么是谁建造了这座古塔呢?它的起源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1、古塔建造者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初年开宝三年(970),其创始人是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_。为了应付频繁的海潮,钱弘_在延寿和...

中国古塔有哪些中国十大古塔介绍
浙江杭州六和塔 中国宋代古塔。位于浙江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初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内为七层,塔内有阶梯可达顶层。塔内须弥座上砖雕的飞仙、乐伎、海石榴、荷叶花、宝相花、凤凰、狮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纹、云纹、如意等图像,是研究南宋装饰图样的可贵资料。塔内还...

宁古塔是现今什么地方
宁古塔一词满语本意为六,亦为满族传统姓氏之一,宁古塔满洲改汉姓后多为刘,宁等姓。宁古塔作为清初的边陲重镇,是东北各族百姓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站,在清朝关外的重要性仅次于盛京。但是,随着满清入关,宁古塔地位一落千丈,虽是军营,但却更像监狱。所谓的披甲人,就是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军人。

国内介绍的中国十大古塔有哪些?
浙江杭州六和塔中国宋代古塔。位于浙江杭州钱塘江畔的岳伦山。始建于北宋初开宝三年(970)。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表十三层,内部七层。塔里有台阶可以到达顶层。须弥山塔上雕刻的费县、季乐、海石榴、莲花、宝相花、凤凰、狮子、麒麟、仙人鹿等形象,以及回文、云纹、如意等,是研究南宋装饰纹样的珍贵资料。塔...

中国古代塔的类型有那些?各有什么特点?
6、无缝塔。无缝塔,僧死入葬,地上立一圆石作塔,没有棱、缝、层级,故称无缝塔。7、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楼阁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古建筑类型,早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的楼阁建筑已经相当普遍。而所谓楼阁式塔则模仿楼阁的造型,将塔建成多层楼阁,内部设...

“西湖四塔”指哪四塔?
雷峰塔,六和塔,保俶塔,白塔。雷峰塔(杭州西湖古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皇妃塔”因地建于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

易门县17514798380: 为什么中国塔类建筑都是双数平面的多?单数的少? -
赏娟星元: 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即一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 十七层.而塔的平面形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 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 于中国古代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数字在中国古代除了它的运算功 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 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 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 对数的讲究.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 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 求.

易门县17514798380: 为什么中国塔类建筑都是双数平面多而单数少 -
赏娟星元: 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如杭州灵隐寺的木塔是七层,最高的是云南大理的南诏塔为十七层.而偶数层的古塔在全国只有一、二处.如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为16级,南北两塔为10级,弘圣寺一塔也是16级....

易门县17514798380: 为什么"塔"都是奇数层的而没有偶数层?
赏娟星元: 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而塔的平面形式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

易门县17514798380: 我国的古塔建筑 阅读答案 -
赏娟星元: 阅读理解.我国的古塔建筑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 ①我国古塔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也有6边形的□8边形的□12边形的. 从建筑屋檐上说,我国古塔有单檐的,也有多檐的.如河南登封的嵩岳寺有15层檐,云南大理崇圣寺 千寻塔有16层...

易门县17514798380: 中国古代塔有哪几种形式 -
赏娟星元: 中国古代塔缘起于古代印度的窣堵坡,可以有多种分类形式.1. 以建筑形式分 a. 楼阁式中国最常见的佛塔为楼阁式塔,此乃根据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而产生的佛塔形式. 大雁塔(陕西西安)、应县木塔(山西应县) b. 密檐式 在楼阁式他的...

易门县17514798380: 塔为何有六个角为什么有六个角的建筑都叫塔呢 -
赏娟星元: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在汉语中,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这一概念与本条目所描述的东方塔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如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电视塔等,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下面是中国十大塔的外形参数: 山西飞虹塔:八角十三层 登封嵩岳寺塔:十二角十五层 大理千寻塔:八角十六层 应县释迦塔:八角五层 西安大雁塔:四角七层 杭州雷锋塔:八角七层 苏州虎丘塔、:八角七层 杭州六和塔:八角十三层 苏州报恩寺塔:八角九层 开封铁塔:八角十三层

易门县17514798380: 塔的层数为什么都是奇数? -
赏娟星元: 塔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受我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塔的形式大都以楼阁式佛塔为主,而塔的层次与平面图形受到了中国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林家数数看,瑞光塔有几层?对,应该是七层.为什么是七层,而不是六层或八层呢?因为按照五行阴阳学说:偶数是阴,奇数为阳,阴为地,阳为天.塔的平面图形在地,应为偶数;塔的层数是往上朝天,则应为奇数.一般塔的层数以七层为多,所谓“七级浮图”就是塔的同义词.

易门县17514798380: 为什么中国古塔都是单层的而平面形状都是偶数形状? -
赏娟星元: 这个其实很正常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觉得偶数才是比较吉利的,所以说通常来说都是用偶数.

易门县17514798380: 塔起源于哪? -
赏娟星元: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塔起源于佛教(浮屠),通常很高. 在汉语中,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即英语中的Tower,德语中的Türme),这一概念与本条目所描述的东方的塔(即英语中的pagoda)并没...

易门县17514798380: 为什么会以塔的形式作为佛教的重要建筑 -
赏娟星元: 一般而言,造塔是为供奉遗骨,但也有为供奉佛的爪发、牙齿、钵衣之类而造塔.或在与佛陀一生行历中主要事件有关的地方设塔纪念,如在佛生处、成道处等造四塔、八塔之类.又,有如在灵鹫山的登山道所设的下乘、退凡二塔.以上各种塔或是埋藏品不同,或是建造的目的不同,但同样都设置在屋外的地上.后来流行造小形的供养塔,在塔内供奉佛舍利或经文.供奉的经文代表佛舍利,被称为法舍利,大多以'诸法缘起颂'作为小形供养塔所供奉的经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