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孟庄的思想的作文!急

作者&投稿:彘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承孔孟文化,放飞圣城梦想》200字作文怎么写?急!急!急!~

孔孟文化产生于中国社会一个群雄纷争的年代.群雄纷争意味着连绵的战争.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度,农业生产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战争不仅不利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建设,更会使民众流离失所.这时,以孔子为代表的饱学之士,并不愿看到社会的持续动荡.他们心目中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和平安定人人充满爱心的社会.他们认为造成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的原因,正是人们之间因为各种私欲的相互竞争.于是,他们不惜采用扼杀中国人私欲和竞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他们充满激情不停地游说、宣扬和灌输下,遗憾的是他们成功了. 暴力只是竞争的一种手段,正如"枪杆子"是为政治服务的一样.不能说因为有"枪杆子"的存在就去禁止政治,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可是封建统治阶级却认为有道理,那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江山永固传承万代,他们恨不得自己的臣民善良乖顺如绵羊,忠于自己像狗一样.孔孟文化因为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独尊儒术. 孔孟文化的本质只是以和为贵;以仁为本;以礼为用."和"就是压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竞争,以防止暴力的发生:“仁”就是让人们克制私欲充满爱心;“礼”则是制约私欲和竞争的规范. 私欲是人类内心的渴望,也可以说是理想.道德的重压并不会使它消亡.道德的重压只会让人将自己的私欲隐藏.也就是说,在人前人人都可以是满口仁义道德的正人君子,可是在人后呢?因此,孔孟道德的君子有两种,即:真君子与伪君子.

子曰:答题用砖呼,照脸呼,不宜乱呼;
左手呼完右手呼,板砖呼断用鞋呼, 呼翻为止。既然呼,岂可一人独呼;
有朋一齐呼,使劲呼,不亦乐呼。
呼不着再呼,瞄准了呼,呼不死重呼。
照着脑袋瓜子呼。
乎死即拉倒也,乎不死继续乎。
人生得一板砖头不亦乐乎......

其实作文神马的最头疼了,好在现在不用再写了,加油吧筒靴~

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

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1。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

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以善为美,美善统一。此善笃实光辉、高明壮美;此美充溢仁德、超拔完善。美善相乐,臻于极致。后世儒家美学绵延传承,皆无悖此根本者。

老庄哲学以“道”为宗。《道德经》中“道”凡七十三见,以宇宙本体为本。《庄子》一书“道”凡三百二十见,以自由境界为尚。老庄之道一脉相承,其殊异亦判然乃现。老子重思重知,偏于思议无限永恒之大道;庄子重行重修,偏于得道之人精神自在超遥。徐复观谓老聃之道以思辨展开宇宙之哲理系统,形上意义至为显著;庄周之道以工夫体认人生之超然境界,艺术精神更足彰明2。“道”在老子为形而上之宇宙根源,为众妙之门、万物之母,故老子偏于察识思议此大本大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静观往复、去蔽归根,方能知常合道、没身不殆。“道”在庄子为超遥自在之人生体验,故庄子偏于体认实修此人生境界。由外天下而外物、外生、朝彻、见独,而无古今,以“入于不死不生”之境(《庄子·大宗师》),自在逍遥、无往不适。

异乎孔孟所成就之道德境界,老庄所成就者,乃形上境界与艺术自由境界也。老聃弃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十二章》),音、色皆为感官享乐、矫饰失真之伪美,沉迷其中,徒乱本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实可与庄周至乐无乐之论相发明。

庄周以无为虚淡为合天德,标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诋世俗违道背真之美,直欲“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庄子·胠箧》)庄周疾伪,乃疾世俗之伪以存本真,弃感官之美而求大美,廓然任真、荡然无执,祈向逍遥空灵之自由境界。

庄周以真论美,打通心物、融贯主客,以艺术心灵观照万物,成就人生之完满自由。其人生论与艺术论打成一片,艺术之人生化即人生之艺术化。

2�人格充实美与生命自由美

儒家论美主善,特重道德人格之充实光辉,道家论美主真,尤尚自由生命之逍遥超脱。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为教养风度;质为道德品质。君子以仁为本、文质和谐,举止中节合度,品行纯美高尚。夫子视富贵有如浮云,颜回处陋巷不改其乐,其进退作息、出处去就,无不体现人格充实之美。

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充溢身心、周遍乾坤,浩乎沛然而莫之能御。此境至高至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尚不足以形容之。孟子论修养工夫次第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朱子释充实之美曰:“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也。”3,此美涵摄善德,而又超拔升华,充于内而形于外,化为勇猛刚健之精神与崇高庄严之气象。

老庄所重者,生命自然之美也。老子倾慕婴儿自然天性,力求保任赤子之心。其言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二十章》)又:“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又:“常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五千言中赞婴儿之辞比比皆是。然老聃之赞婴儿,非真以其混沌一团、无知无欲之精神状态为最高,实因天地境界不可道不可名,不得已而强说之,乃以婴儿为喻也。

庄子论人生、论艺术,皆以自然为本,斥世俗之矫饰,保生命之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庄子·骈拇》)因任本然,消解执绊,高举飘摇,合于大道。故雉不祈畜乎樊篱而马不求立于义台,“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同上)。自由活泼、生机充满之生命,焉能以人工束缚拘碍哉?是故,庖丁解牛,因其固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画史作图,解衣磅礴,“儃儃然不趋”,受揖而不立(《庄子·田子方》);痀偻承蜩,处身若椿,“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梓庆削木,忘其肢体,“齐以静心”,“以天合天”(同上)。斯四者,皆身心都遗、物我俱忘,造乎自由合道之境。

要之,以自由生命化入宇宙真宰,即为无上真实之大美也。

3�中和之美与天和之美

儒道两家言美,内涵、倾向、旨趣均有不同,品鉴标准亦有差异。孔子论礼,以“和”为本。“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须统纳对立差别而至于和谐均衡,方具平正典则、无过无不及之美。《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子释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4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而以德性言之,则曰中庸。中庸乃伦理根本原则,中和为美学最高标准。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之人格即中庸至德之圆满成就,而《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之艺术,则属中和大美之完美体现。“中和”、“中庸”,均以无过无不及为准的,秉执厥中、和谐统一。

儒家美学以道德准则规范情感活动,于节制中消解矛盾冲突。道家美学以解脱强制性规范为宗旨,追求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使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故标举“与天地和”(《庄子·天道》),纵性任真而与天地万物游,“以和为贵,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此天和之美既超越又内在,周溥万有、遍在一切,诚天地之大美。由此大美,后世分化两脉,一主平淡冲和,一主天放奔纵。前者淡而后者真,前者内敛而后者外张。5

儒道美学差异甚多,其他如审美意识重内在规律与外部制约之别,审美态度重教化功用与越超功利之别,美之形态风格阴阳、刚柔、虚实、动静之别,诸如此类,此不详述。



儒道互补,两家美学亦可会通。华夏美学两大主流同而异、异而同,未可论轻重判高下而妄执彼此也。是故执着名相,虚妄便生;穷究底蕴,儒道何殊哉。

1.审美实质:精神观照

人本美学观,为先秦儒道美学所共有。观物即为观我,取境即可会心。于神与物游、乘物游心之际,心灵与物象往复容与、共感相生,“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传统审美观之特质,正是对人格精神与生命情怀之欣赏观照。此在儒道美学,并无不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松柏傲霜坚贞,不啻夫子自道。朱子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6知者智慧圆转,如水流莹澈、腾跃不息;仁者仁德宽厚,似山岳巍峨、绵延无边。故夫子以山水喻其性之相感也。孟子亦取流水日夜不休、有本不竭喻君子德行高远、学问精深(《孟子·离娄下》)。孔孟“比德”,皆倾注人格精神于物象,物我交融、往复无穷,于蒙养感发中打通德性精神与艺术境界。

与儒家“德法自然”相通,道家专论“道法自然”,此乃主体精神观照下之自然,已深浸主体之意愿与理想。故知,老子论天地不仁(《老子·五章》),庄子言天地大美四时明法(《庄子·知北游》),皆以其理想人格赋予天地万物,天道自然皆著其主观之色彩,欲以规范人道、矫正伪饰,使人法之则之,奉之而不违。其理与孔孟并无二致。体现于美学思想上,均为对自身所追求之理想人格之审美观照,外在形式则表现为对天地万象之欣赏感悟与涵泳沉潜。

钱钟书曰:“流连光景,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身外,可对而赏观;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会。”7,寥寥数语,道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底蕴。形虽殊而趣实同,相未泯而意已契,儒道美学融通之关键,由此揭橥而出。

2.审美方式:直观感悟

审美过程中,主体厕身万象之间,仰观俯察、涵容吐纳,其审美方式非直观感悟不可。孟子以眸子为喻,道及精神与形体之关系,“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上》)存于中而形于外,美丑邪正,一望而知,此舍直觉把握断不能为。艺术欣赏之“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道德修养之尽心知性知天,其方法亦为直观体悟。

至如庄子论天籁(《庄子·齐物论》),老子论大音大象(《老子·四十一章》),亦莫不是直觉感悟、内心体验所得。老子云“涤除玄鉴”(《老子·十章》),有论者释为“洗清杂念,摒除妄见,而返自观照内心的本明” 8。老子言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老子·十七章》),亦是重内在直观自省之明证。庄子“心斋”,更是如此,“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徐复观以为,“忘掉分解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活动,剩下的便是虚而待物的,亦即是徇耳目而内通的纯知觉活动,即是美地观照” 9。此直觉把握之境界,恰如明镜照影、不将不迎,孤心自现而历历空明。庄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须心如明镜,以虚灵静观万物,方能冥契世间万有,洞彻宇宙根源。

庄子还藉孔子以阐述其观点,“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庄子·田子方》),直观体悟其人精神气度与人生境界,无须凭藉语言工具、理性思辨,直觉把握可径得真意。《庄子》一书中,此等例子俯拾皆是,难以胪列。庄周观鱼,得鱼之乐;庖丁解牛,技近乎道。其他如梓庆削木,轮扁斫轮,莫不如此,皆超脱世俗、功利,超越逻辑、认知,身与物化而心与道通,卒归于忘怀一切、超乎万有之自由境界。

3.审美境界:天人合一

儒道两家之审美体验,内涵不同、工夫有别。儒家重道德人格,道家重生命精神;儒家体悟未发之中,克己复礼归仁成义;道家致虚极、守静笃,忘物丧我而与大化同流。然两家旨归无二,皆造乎天人合一之境,是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系辞下传》)。

孔子自述其修养境界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论者释知天命为认知万物本体之知真境界,耳顺为直观把握宇宙大全之审美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知真求美而达到之圆满至善境界10。夫子由真而美而善,顺宇宙大化流行,赞乾坤载育厚德,其气象浑然,有如天地;孟子胸次浩然,如泰山北斗,其“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此知难而进、自强不息之伟大品格,于人伦日用中不离人生又超乎现实之人文精神,实为儒学之最高境界。

老子“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老子·二十三章》),虽言其哲理觉悟,亦为其审美观照之至境。庄子于此论述尤多,体悟亦深。表述最全、阐发最明者为《逍遥游》一章。合道之人,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此“逍遥游”,即天人合一之人生境界。船山释此段为:“天高地下,高者不忧其亢,下者不忧其汗,含弘万有而不相悖害,……为蜩、学鸠,则眇乎小而自有余,不见为小也。为鲲、鹏,则謷乎大而适如其小,不见为大也。是乃无游而不逍遥也。 ”11 阐论精详,真乃知言。庄周之梦蝶也,栩栩然化而为蝴蝶,不知周之为蝶,抑或蝶之为周,非周非蝶,亦周亦蝶,是非有无,莫可执着。庄周游于濠梁之上,观鱼出游从容而知鱼之乐。庄子何由知之?缘其忘我而物化,摒弃知识而当下体悟合道者相忘于道之妙。庄周于形相俱泯、主客交融之直觉观照中,由己心体合天心,息息相通、直契本真,终至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之最高境界。

孔孟巍然崇高之道德境界与老庄超然逍遥之自由境界,皆本之其精神哲学,于赞化天地、笃行实修之人生境界上相通互融。孔颜穷巷乐处,所乐者何?道乎?非也。程颐曰:“使颜子以道为可乐而乐乎?则非颜子矣。”(《河南程氏粹言》卷二)以道为乐,乐与道犹断为两截;乐处即道,乐与道方打成一片。顺理而行,触处皆乐,达其至境则至乐非乐矣。此与庄周之论可相与发明。徐复观谓庄周与物为春之境,乃发自其整个人格之大仁,实为最高艺术精神与最高道德精神之自然融贯、相互涵摄12 ,可谓探本之论。两家之道,容有不同,然皆须于人生实践中加以体认,而成就艺术化之人生境界,此则为两家之所同也。

究其实,孔孟与老庄、儒学与道家,皆可与华夏五千年文化融会贯通,皆可化入人生实证与心灵体悟中。徐复观谓孔孟老庄着眼于人生,实无心于艺术,其艺术精神皆由其伟大自由之人格所流出13 。

儒道美学思想由其人生哲学生发而出,终落实于人生践履之中,穷根究底之哲理诘问与安身立命之人生证会,皆为生命的艺术精神所统摄包含而打成一片。天命与人生、觉知与笃行、心灵与物相,均蕴含其中,浑涵万状而莫可指名。熊十力谓中国哲学“惟务体察于宇宙之浑全,合神质,彻始终,通全分,合内外,遗彼是,上达于圆融无碍之境”。14 方东美更认为儒释道三家志趋无二,皆一心要在整个生命体验中,充分领略全宇宙之丰富内蕴。15

立诚敬之仁心,发无量之悲愿,尽自由之真性,是本来无异的;艺术化之人生与人生化之艺术,也是本来不二的。浑茫、圆融,便是中国美学、精神哲学乃至人生体悟的至境。

注:

1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第三章,三联书店,199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第42页。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370页。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8页。

5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85-195页。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90页。

7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53页。

8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01页。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63页。

10汤一介《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见《中国社会科学》,1984(4)。

11王夫之《庄子解》卷一,中华书局,1964。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80页。

13同上,第118页。

14熊十力《甲午存稿之一:与友人》,见氏著(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第27页。

15方东美《中国形而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见刘小枫主编《中国文化的特质》,三联书店,1990。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什么需要欢迎您随时给我留言。

你好,我现有几篇非常合适你的文章,但由于格式问题,无法发上来,要的话,百度上m我,我让你挑你喜欢的。


当代社会需要孔孟庄哪种思想
仁爱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观念以及倡导德治的治国理念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孟老庄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孔子《论语》)、孟(孟轲《孟子》)、老(老聃《老子》)、庄(庄周《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源泉,孔孟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庄是道家的...

孔孟庄墨荀分别在的时期及其主张
孔孟庄墨荀分别在的时期及其主张 越详尽越好。以“总——分——总”的结构作答。谢谢。最好还区分儒家和道家等等。... 越详尽越好。 以“总——分——总”的结构作答。 谢谢。 最好还区分儒家和道家等等。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孩子之间打架 父母要不要干预? 手机用户34304 2014-07...

你觉得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典籍是什么?
当然,这只是思想意识上的反映,不是现实的写照。从“性善说”、“仁政”看,孟子的思想有个明显的倾向:走向心性内部,关照人之心性问题。到战国晚期,这种思想被荀子讽刺,认为没有学到孔子思想的精髓。但在历史上,孟子的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老庄之道老庄之道与儒家思想相反,...

为什么老庄孔孟的思想不被认为是哲学
老庄与孔孟是我国古代两大教派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者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即:无为而治 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影响体现: 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发展,开创“文景...

孔孟庄墨荀老(子)分别在的时期及其主张
孔子 儒家 春秋 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人际关系矛盾;并主张维孔护周朝的礼。 孟子 儒家 战国 施仁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宽刑簿赋,反对虐杀 荀子 道家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 墨子 墨家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 庄子 道家 春秋 无为而治 记得采纳啊 ...

孔孟老庄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在审美方式上,两家都重视直观感悟,如孟子的眸子比喻和庄子的天籁、大音大象等,都强调内在直观的体验。最后,无论是孔孟的道德境界还是老庄的自由境界,都旨在实现天人合一,艺术化的人生境界是两家共同的追求。总的来说,儒道美学思想尽管各有侧重,但都以实现人生哲理与艺术精神的统一为最终目标,共同...

孔孟老庄的写作风格?
孔孟老庄的写作风格,孔孟他们提倡儒家思想。而庄子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志向远大的思想。

孔孟老庄的消除对孔孟老庄的误解
他说真正的孔孟思想并没有传下来,传下来的是董仲舒、朱熹篡改后,最后吃人的礼教的那个儒家。另外,道家和道教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先有道教,后来才把老庄的思想引入道教。另一个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著名的“中国无哲学”的说法。傅教授认为,西方的哲学家接触中国哲学都是经过翻译的,而在...

孔孟老庄的基本简介
有诗作以颂孔孟老庄:——孔孟老庄言,万代学典范!孔孟老庄言,中华精髓传。日月同光辉,人类共震撼。儒理弘扬难,老庄思深繁。人天共仰慕,万代学典范。

公输般为楚设机作品评析
墨家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众多有志之士,如曾国藩,他在继承孔孟老庄思想的同时,融入了墨家的勤劳精神,工作勤勉,日夜操劳,事无巨细,全力以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墨家倡导和平,善于说服,他们巧妙地运用策略,以“杀人”这一话题为诱饵,诱使公输般入套,继而将焦点转移,从杀一人扩展到...

吉安县15250951808: 有关孔孟庄的思想的作文!急 -
郭宁福尔: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

吉安县15250951808: 庄子和孔子 作文!!急 在线等 -
郭宁福尔: 以一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敬畏之心来说,用一年的时间来了解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简直是痴人说梦. 孔孟之道,和老庄之法,看起来本是矛盾冲突的,但实则不然,以出为入,视实为虚,都是能陶冶性灵的. 不管如何,倘若要读的话,先捉...

吉安县15250951808: 关于孔子,孟子,庄子关于他们的生平及思想,简练点急用…… -
郭宁福尔:[答案] 孔子:多数人认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孟子: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

吉安县15250951808: 从孔孟老庄学做人道理500字 -
郭宁福尔: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没有善良,就不...

吉安县15250951808: 有关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文章 -
郭宁福尔: 孔子的>>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吉安县15250951808: 关于孔、孟、庄的作文开头 -
郭宁福尔: 中国有三教:儒释道,其中儒家和道家为本土学派,其中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孟,道家有庄子.

吉安县15250951808: 谁有关于“孔孟思想与我们的生活'的作文?600字左右 -
郭宁福尔:[答案] 孔孟思想?你们总以为孔子教我们忍让,含蓄,可是现在宣扬的都是孔子前面的铺垫,而不注重他真正的主张,比如孔子说君子不屑于小人过不去,但孔子又说了,要是他敢找事,你就打拿板砖狠狠的打,我们要仁慈,但要有度,有标准,这才应该...

吉安县15250951808: 静思孟子说人生作文500字 -
郭宁福尔: 中国古代有过百家争鸣的景茂,思想上的冲击在那个时代尤为强烈.有墨家的兼爱非攻,也有儒家的仁义礼孝,更不乏主张避世清净无为的道家.孔子、孟子、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杰出人才,作为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是影响中华民族的人物....

吉安县15250951808: 运用孔孟庄写一篇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 -
郭宁福尔: 幸福突然成了人生的一个关键词,一下子彷佛让很多人明白它该是人生的必需品,对于这个必需品,孔子是怎么看的呢?孔子的思想多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体现出来,在他与曾晳的对话中,体现了孔子如何看待幸福和快乐,尤其是外在条件不完...

吉安县15250951808: 我心目中的孔子和孟子作文600字,急急急!!! -
郭宁福尔: 在遥远的东方,屹立着一位贤者,他就是孔子.他是一位历史的巨人,一位文化的巨人,一位思想的巨人.他的一言一行影响了世界2500年. 他是一位好学的学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这一句古训感染了其后所有的学者. 自幼他便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