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常字是怎么写的

作者&投稿:乔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 “常”字有什么解释?~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裙子   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逸周书》   常,下裙也。――《说文》。朱骏声曰:“常裳二字,经传截然分开,并不通借。”   规则,规律   陈常于时夏。――《诗·周颂·思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又如:常古(旧法,常法);常故(旧例,常例);常式(法式)   封建社会宣扬的所谓恒久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即伦常;纲常   常 cháng   ①一般;普通;平常:~识、~态。   ②不变的;永久的:~数。   ③时常;常常:~来~往。   ④姓。   常cháng   1、随时,时时:时~。经~。~ ~在一起工作。   2、永久的,固定的:~绿。~在。松柏~青。   3、规律,准则:天行有~。   4、普通,一般:通~。平~。反~。~识。~态。寻~。   5、〈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   6、〈古〉通“尝”。曾经。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长度单位。一丈六尺为常 [sixteen feet]

出自: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小尔雅·广度》

解释为:

1、一般;普通;平常:常识、常规、人之常情。

2、长久不变的:常年、常青树、冬夏常青|、常年青。

3、时常;经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

【常规】 chángguī 一直在用的规矩、规格;通常的做法:常规做法、常规武器。

【常识】 chángshí 普通知识:生活常识。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以下为常的古代写法: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racterASP/CharacterEtymology.aspx?characterInput=%E5%B8%B8

常字的各种写法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racterASP/CharacterEtymology.aspx?characterInput=%E5%B8%B8

用毛笔写~

用手写。


古文中常字是怎么写的
1、一般;普通;平常:常识、常规、人之常情。2、长久不变的:常年、常青树、冬夏常青|、常年青。3、时常;经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常规】 chángguī 一直在用的规矩、规格;通常的做法:常规做法、常规武器。【常识】 chángshí 普通知识:生活常识。“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

常字的行书怎么写,要图片?
1、第一种:书家——吴琚,作品——行草书寿父帖页。吴琚擅长正、行草体,大字极工。吴琚起笔露锋而尖锐,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2、第二种:书家——米芾,作品——德忱帖。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字的整体上,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自然流畅的...

文言文 “常”字有什么解释?
常 <名>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裙子 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逸周书》 常,下裙也。――《说文》。朱骏声曰:“常裳二字,经传截然分开,并不通借。” 规则,规...

“常”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常”字的繁体字是:常,是它本身。拼音:cháng 部首:(传统归巾部)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五笔:IPKH 仓颉:FBRLB 郑码:KOJL 笔顺:丨丶ノ丶フ丨フ一丨フ丨 四角号码:90227 释义:1.一般;普通;平常:~人。~识。~态。2.不变的;固定的:~数。冬夏~青。3.时常;...

“常”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常川 cháng chuān 连续不断,如川流不息 常度 cháng dù 日常的态度 常规 cháng guī 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 常轨 cháng guǐ 平常的、正常的途径或方法 常见 cháng jiàn 在正常实践或事态发展中发生的 常可 cháng kě 往常行之有效用的办法,即归例,惯例 常礼 cháng lǐ 中国旧时的通常的...

常的繁体字怎么写
常字的繁体与简体写法相同,繁简对照图片如下:常的拼音:cháng 常的注释:(1)(形)一般;普通;平常:~识|~态。(2)(形)不变的;经常:~数|冬夏~青。(3)(副)时常;常常:~来|~往。(4)姓。常字的笔顺:

“常”字繁体字是怎么写?
“常”的繁体字就是常。释义:1、一般;普通;平常:常识、常规、人之常情。2、长久不变的:常年、常青树、冬夏常青|、常年青。3、时常;经常:常常、常来常往、我们常见面。4、常州的简称:"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苏锡常都市圈、沪常高速公路。常(cháng),基本字义:长久,经久不变:~...

古文中 "常'字的所有解释
【常识】 #chángshí 普通知识:生活常识。〖例句〗生活常识是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常 <名>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同本义 纪于太常。――《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裙子 叔旦泣涕于常,悲不...

甲骨文常字怎么写
常字无甲骨文,现只有金文。常

"常"作为姓氏怎么读?
据南宋郑樵撰写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代“恒”、“常”二字通义。恒氏,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称恒氏。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名赵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讳,改恒氏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的:“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源流五...

白城市17290601492: 古文中常字是怎么写的 -
善政宜欣: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racterASP/CharacterEtymology.aspx?characterInput=%E5%B8%B8常字的各种写法

白城市17290601492: 很正常在古文里怎么说 -
善政宜欣: 稀疏平常,平常无奇

白城市17290601492: 现在说的"时常,时而"在古文中怎么表示? -
善政宜欣: 尝、时 都可以表达时常、时而的意思 主义是尝,不是常

白城市17290601492: “古”字在古文中如何写 -
善政宜欣: 打开下面的地址,在左侧的提示框中输入“古”,即可看到.这个地址,也可参考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racterASP/CharacterEtymology.aspx?characterInput=%E5%8F%A4&submitButton1=Etymology

白城市17290601492: 古文中的“雷”怎么写 -
善政宜欣: 古文中的“雷”一般写作靁. 在古文中其他的常见写法如下:篆文: 雷字形字源演变过程:

白城市17290601492: 古文中文体:说.铭.记是怎样的问题啊? -
善政宜欣: 在古文中,说常发议论,表达见解,散文,如《捕蛇者说》.铭常常歌颂功德的,并且一般刻在金属器物上,用韵的,如《陋室铭》.记往往是写景、抒情的,也是散文,如《岳阳楼记》.

白城市17290601492: 走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
善政宜欣: 一般是跑的意思.1.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2. 同本义 [run] 走,趋也.——《说文》 来朝走马.——《诗·大雅·緜》 某将走见.——《仪礼·士相见礼》 险其走.——《左传...

白城市17290601492: 言文言用古代的字体怎么写 -
善政宜欣: “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文言”是指我国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在当初与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后来口语不断变化,而文言文却越来越定型了.[1] 于是经过省略和美化的文...

白城市17290601492: ":"在古文写法中如何写. -
善政宜欣: 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一切断句靠读者自己.所以,韩愈才有“句读之不知”的说法.我们现在学习的古文,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上去的.

白城市17290601492: 古文中好坏怎么讲 -
善政宜欣: 古文中“优、良、善、妙”为好,“劣、歹、恶、糟”为坏.今代通常所讲的“好与坏”,在古文中表示品质时作“优与劣”,表示品行时作“善与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