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呢?

作者&投稿:佴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

据我所知,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突然神隐是因为要保留爱新觉罗的血脉 ,而且自己也早已没了当初的雄心。
宣统三年(1912年2月12日)12月25日,故宫发布了以“民心、天命、民心”为主题的退位诏书。
清廷退位诏书
宣统皇帝退位后,袁世凯根据南北合议会的谈判条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创了新纪元。

然而,在这个时候,由于南北政治摩擦,北洋内部派系斗争,政局不断变化,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和平。1915年袁世凯称帝,1917年张勋复辟。皇权思想在社会中顽强地挣扎着。
然而,无论政局如何变化,自退位诏书颁布后,清朝末代摄政王、宣统皇帝亲生父亲载凤在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
是什么让清朝最后三年的真正统治者如此低调,以至于对复辟清朝、恢复先人荣耀不感兴趣?
王朗认为,载沣之所以决定隐居,主要是因为在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权之后,他需要维护中华民国政府对皇室优待条件的承诺,让皇室成员能够继续生活下去。同时,他也对自己的执政能力产生严重怀疑,应该做好准备,为被革命党员暗杀王室成员而低调是最好的选择。
晚清摄政王载沣
1、 “皇室优待条件”是载沣三年的执政生涯,面对无法收拾的局面,努力实现自己内心的安慰心理疗伤秘诀!
宣统皇帝的安全退位和民国政府的优待,是南方革命党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向北洋军阀妥协的产物!
事实上,南北双方的妥协,基本上保证了清朝皇室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私有化,不受外界干涉!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它无疑得到了民国政府的有力政治保护。

但是,当时的人民不会因为南北和谈而放弃对八旗子弟的仇恨。事实上,由于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反对满族,振兴汉”的革命口号,足以让失去国家重武器保护的八旗感到害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防止汉民族的复仇,旗下相继将满族改姓为汉姓。比如皇室姓氏爱新觉罗改为晋,伊尔根觉罗改为赵,佟嘉改为佟,瓜尔嘉改为关。这就是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
对于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宰峰来说,他非常清楚当时社会上的民族仇恨。作为宣统皇帝的父亲,如果他不满足现状,在权力领域仍然高调行事,不仅会破坏南北双方约定的皇室优待条件,而且可能会在刺客手中送命。
因此,虽然王朝灭亡了,但皇室并没有被新政府清除,爱新觉罗家族的血迹仍然可以保留下来。这是载沣隐居的主要原因。他想以春太子的身份在老少之间树立榜样,忘记清朝,过上好日子。

南北和谈
2、 王昭明的暗杀未遂可见一斑,宗师梁弼的死让再凤失去了保护和恢复清朝的信心!
王昭明因企图谋杀王昭通于1910年4月3日被捕。在等待清廷对自己命运的判断时,王昭明喊出了他在狱中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首诗。
1912年11月24日(1912年1月12日),梁弼、溥仪、铁梁等皇室成员成立“宗族党”,反对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他们试图通过联合皇族来挽救清朝。
宣统三年八日(1912年1月26日),宗族党领袖梁弼被革命党人暗杀。在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共同攻击下,军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八旗皇室成员遇刺两天后死亡。
梁弼之死,意味着清朝走君主立宪之路的尝试已经行不通,谁也救不了清王朝的命运。由于退位诏书颁布前不可能挽救清朝,清朝死后,他选择了复辟。他认为他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一旦这样做了,等待他的可能是更残酷的暗杀。一位前皇帝的亲生父亲有一种错觉,认为他可以通过把面前的池子弄脏来达到修复的目的,除非他迫不及待地活着。
这是摄政王载沣隐居的直接原因。

正是有了自知之明,明白自己无法力挽狂澜,反而看得很开,能够看清政局的发展,在让出权力后,载沣就彻底神隐了。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临终前,指定了大清王朝的继承人,将爱新觉罗·载沣的长子,年仅3岁的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和光绪帝载湉,一人祧两房,继承皇位,为宣统帝。

作为溥仪的实际亲生父亲,爱新觉罗·载沣被指定为监国摄政王,代理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大清王朝最后三年实际的统治者

这位载沣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祖父是道光皇帝,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夫,他的二哥是光绪帝载湉,同治帝载淳是慈禧和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帝没后,傅仪过继后,就成了老佛爷慈禧的孙子。

有了这么多层关系,载沣既是皇室正统,又是慈禧的娘家侄子,更是小皇帝傅仪的亲生父亲,所以在傅仪登基后,年仅25岁的载沣就成了摄政王。

因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载沣的政治生涯是火箭式上升。7岁就袭封醇亲王,18岁就作为光绪皇帝的特使,奔赴德国,圆满完成“道歉”的任务,大方得体的政治表现,获得慈禧的肯定。两年后提拔为随扈大臣,担付京城守卫重任,官居一品大员。23岁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成为全国权力中心——军机处的一名年轻的实习生,前途不可限量。

摄政上位收兵权

儿子傅仪上位,载沣成了摄政王,自然要为儿子能坐稳江山买命。傅仪上位时,也是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之际,加之慈禧的去世,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高层的权力平衡被打破。

载沣属于皇室的少壮派,他出手的第一招就是抓军权。此时最大的军权掌握在陆军部尚书铁良手中,但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虽然不直接掌握兵权,但在军队中影响力不可小视。铁良是皇族,暂时可以不动,但袁世凯是汉人,他的北洋集团势力很大,被许多皇亲贵族视为“当世之曹操、刘裕”,慈禧在世时镇得住,现在慈禧不在了,此人必须除掉。

而且醇亲王载沣据说和袁世凯有过节,一次会议上,甚至掏出手枪直抵袁世凯胸前大声说:"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经奕劻劝解,方才作罢。

按照载沣的意思本是要处死袁世凯的,奈何袁世凯的北洋军直接示威,加之总理大臣奕劻和张之洞劝阻,也怕引起兵乱,被迫放弃了杀死袁世凯的念头,袁世凯也识趣,自称足疾,交出职务,回河南老家养病了。

接下来就是将铁良外放,逼其交出兵权,然后安插载洵、载涛、良弼等自己的少壮派势力,这样基本稳定了局势。

与袁斗法终失败

此时,全国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在朝廷内部,要求革命,实行君王立宪制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载沣不得不重新启动"预备立宪",至1911年5月,进步实质性一步,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名为改革,实为集权的目完全暴露,引发了朝野上下强烈动荡。

在此背景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已成燎原之势,波及全国,清廷已是岌岌可危。为了镇压革命,载沣病急乱投医,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

求到袁世凯头上不了,形势就不再由载沣主导了,在老谋子袁世凯面前,年轻的摄政王载沣的确是嫩得点,或者说显得过于软弱。

经过几番讨价还价,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同时在袁世凯的要求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至此,袁世凯才派兵攻打武汉革命军,夺取了汉口,然后北上,组成汉人占多数的新内阁,迎合革新派的呼声,博得上全国更大的声名,从而掌握了清王朝的军权大权。

形势比人强。心灰意冷的监国摄政王载沣暗然卸任,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退归藩邸,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载沣的下野,直接把年幼的宣统皇帝推到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面前,结果可想而知。在袁世凯的政治操纵下,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宣告退位。

平淡归隐保声名

载沣作为摄政王,为了清王朝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努力过,并非后人所指责的无能王爷,只不过他一心想维护清王朝统治和皇族权力,排斥汉人官员,皇室成员又不堪大用,清廷的倒台是大势所趋,不是他载沣所能挽救的。

看清形势的载沣,比较识时务,没有眷恋权力,辞去摄政王之职后,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更是对傅仪甘心当日本的傀儡,建冰冷伪满洲国非常不赞同。

离开了权力中枢后,载沣为什么神隐起来,过着没声音、没图像的生活呢?掌心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他本是个想过平淡生活的人。

作为八旗子弟,不用奋斗就可以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好日子,还要哈自行车呢?

提笼架鸟,呤诗作画、唱个戏,听个曲,什么的。载沣虽然当了摄政王,但骨子里也和其他八旗子弟一样的,没有奋斗的动力,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个王爷而已。而且他本人也是为人宽厚,谦虚和蔼,对世事看都是很淡然。

据说,他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

当摄政王,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的,能退出权力中枢,远离政治旋涡,正好回归本心,过自己平淡的生活,好事一桩。

二、他对政治权力没多大兴趣。

生在皇家,免不了与权力打交道,而且由于身处核心层,所以知道政治权力的险恶。所以当慈禧太后下决心,把他的儿子溥仪养育在宫中,准备接皇位时,醇王府不是高兴,而是顿时大乱,如上刑场般哭声一片,载沣是哭丧着脸,溥仪的祖母老福晋更是晕厥。

为什么?政治太凶险。他的二哥光绪帝,还有同治帝,不就是在政治的旋涡中窝囊地死去的吧,大清国有慈禧这样的能干女人撑着,让她们去弄权吧,干我什么事。

正如溥杰在《父亲醇亲王载沣》中所描述的那样:我父亲虽然成了国家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可是他是个老实人,也和我祖父一样,都是把权力看得较淡。所以当载沣辞去摄 政王后,高兴地对家人说:“从此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权力的彻底丧失,反而使得载沣从此洒脱,心安理得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三、他的思想相对比较开化。

毕竟比较年轻,而且出个国,留过洋,18岁那年的德国之行,让载沣得以大开眼界,感受到了世界的变化,所以他能表现出了祖先们无法想象的宽容和豁达。据说载沣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他是第一个穿西服,剪辫子的王公,首先使用汽车、电话,一直被视为晚清的新派人物。

应该说载沣对清王朝倒台,革命大势不可逆转,看得是非常清楚的,他后来也没有主张武力镇压革命,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遗老们搞复辟活动,他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说明他的思想是比较开化的,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在“满洲国”问题上坚持不去东北,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保住了晚节。

据说,载沣的父亲老醇亲王曾给子孙们留下了一幅家训联: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综观载沣的一生,看来他是读懂了父亲家训的。




清政府倒台之后,“末代皇父”载沣过得如何了呢?
载沣在慈禧太后死后,开始担任摄政王。当时留给载沣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朝,载沣纵使有诸葛亮那般经天纬地之才,也扭转不了当时的困顿的局面。当清朝覆灭的时候,民国政府曾颁布过《关于清朝皇室的优待条件》,载沣作为爱新觉罗的皇室成员,他保留了原先该有的侍卫,丫环,并且民国政府还每个月给皇室成员...

载沣在清朝灭亡后都做了些什么事?
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立嗣。慈禧之意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载沣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罢黜袁世凯。罢袁事件后,载沣依照出使德国时亨利亲王的赠言,效法德国,开始紧锣密鼓地采取一系列军事措施,加强清皇室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控制。1908年十二月,...

为何说清朝终结那三年,是摄政王载沣最难受的日子?
这是因为在清朝终结的那三年间,载沣作为当时清王朝的最高领导——“摄政王”,他身上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他要完成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未尽的任务,帮助大清事先改革,已达到“皇权永固,万世一系”的目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清王朝内忧外患,想要改革成功的阻力很大,...

清朝灭亡后的载沣 载沣和孙中山的关系 载沣为什么要罢免袁世凯?_百度知...
这是一道具有重大意义的封建皇帝的诏书,其意义在于这是一道退位诏书,此道诏书的颁布,意味着溥仪的退位,而溥仪的退位就意味着清朝的灭亡,清朝的灭亡意味着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作为晚清最后三年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其实在颁布这道诏书之前,载沣已经收...

清政府垮台之后,摄政王载沣怎么没有参与复辟?
醇亲王载沣,在多少人看来,载沣是一个蒙受祖上荫庇,没有真才实干,平白无故坐上摄政王之位,但却没有挽救大清的能力,经手三年,就把大清朝给玩坏了,导致清朝覆灭的人物。或许,醇亲王载沣的能力的确不足以将即将倾倒的大清朝拯救回来,但载沣真的就只是一个类似花瓶的人物吗?自然不可能。当然,...

三年痛苦的监国生涯,摄政王载沣是怎样度过的?
拱手将满清的所有军政大权归于袁世凯。袁世凯见目的达到,便立即调兵向武汉杀去,并一举夺回汉口。卸任的载沣,以醇亲王名义退归府邸,告别了短暂且难挨的三年监国摄政王日子,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快,在袁世凯的操弄下,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正式宣告了大清朝的灭亡。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没能挽救没落的清朝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三朝,1951年才去世。摄政王载沣一生最风光也最艰难的日子就是在清末时期,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只要一提到清朝的灭亡,摄政王载沣都难辞其咎。后来的历史研究者认为,摄政王载沣之所以能上位,完全是机缘巧合之下,不见得载沣的能力比他的兄长要强。摄政王载...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帝制正式结束 清廷覆灭后,主要大臣的结局 1,爱新觉罗·载沣 溥仪的生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被逼无奈,辞去了摄政王之职。回家养老,1912年退位诏书下发前,载沣赞同儿子溥仪退位。清廷覆灭后...

清朝灭亡后,皇宫中的禁卫军是怎样的结局?
1907年,当上摄政王的载沣可以在儿子溥仪的关照下,甩开膀子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禁卫军在载沣的推进下,很快组建成功,最初编有两个师的兵力,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只编了一个师。所选的士兵也都是京城的满清八旗后裔,而骑兵则主要来自蒙古,还有河北、山东的汉人组成。清朝的禁卫军编制并非一成不变...

晚清四大渣臣是谁,分别做了什么错事,谁又是导致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载沣,是个大人物。光绪是他老哥,宣统是他儿子,大清王朝的摄政王。估计是因为儿子当了君王,希望他的家族可以千秋万代,他就逆时代的洪流而行,强行终止“立宪改革”。为了捍卫他所谓的皇权利益,打击所有的其它势力,把本来还比较团结的清政府,弄成一盘散沙。4、盛宣怀 其实公正来讲,盛宣怀在很多方面...

兴山县13442946775: 民国时期溥仪一直搞复辟,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不支持 -
于叔巴特: 因为载沣已经心灰意冷了吧载沣在当摄政王的时候虽然未能即使立宪以致清朝灭亡但也算尽心尽力了他在没当摄政王以后就远离政治了

兴山县13442946775: 宣统三年是哪年
于叔巴特: 1911年11月6日(宣统三年)宣统皇帝生父、监国摄政王载沣引咎辞职.在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的过程中,他的抉择影响很大.民国初年,孙中山两次到北京,都曾拜访载沣,充分肯定他在辛亥革命时,代表清廷逊位,和平交出政权,是一个爱国的、有政治远见的行动.他指责其子溥仪成立满洲国,并拒绝在满洲国常住,此举受到中华民国政府及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肯定.图:载沣(手抱婴儿者)、溥杰及溥仪(右边站立者).

兴山县13442946775: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不称帝?
于叔巴特: 因为他不属于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者,因此即使他已经拥有登基帝位的能力,但因碍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反对,他只好选择做摄政王,况且摄政王的权利仍是很大的,就不必去非要挣得那个徒有虚名的皇位了.

兴山县13442946775: 孙中山把皇帝拉下马的资料 -
于叔巴特: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兴山县13442946775: 1951年载沣怎么死的 -
于叔巴特: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最后的摄政王——载沣生平简介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满族.奕譞的第五子,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 醇亲王府1951年...

兴山县13442946775: 慈禧皇太后去世后,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溥仪父亲醇亲王载沣摄政王,还是隆裕皇太后? -
于叔巴特: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授阅兵大臣.五月,授头等专使,赴德国为庚子德国驻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进行道歉.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任军机大臣.同年十月,因光绪帝病卒无嗣,以其长子溥仪入嗣继承皇位,是为宣统帝,同时被授为监国摄政理朝政.宣统三年,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以醇亲王退归府邸.

兴山县13442946775: 中国历史上只有清朝有“摄政王”这个官职吗 -
于叔巴特: 摄政王是皇族充当皇权势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摄政王的问题在于,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而不是还政于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所以纵观古代历史,摄...

兴山县13442946775: 辛亥革命的历程 -
于叔巴特: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

兴山县13442946775: 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 -
于叔巴特: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1] 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