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在清朝灭亡后都做了些什么事?

作者&投稿:脂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载沣在清朝灭亡后都做了些什么事?~

清灭亡后,载沣生活很低调。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枝足矣。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载沣表现得极不热诚,从头至尾都未参与,而是冷眼观看了这一幕只有12天的复辟丑剧。日后溥仪潜往东北,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在清朝遗族中,载沣是一个能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是遗老遗少中最早剪去辫子,安装电灯电话、穿西服、买汽车的人物之一,这也许与他出使德国,接受过新思想有关。他的这些举动,自然引起一些守旧的王公大臣们的不满,甚至有人骂他“忘本”,但也有人称赞他开明。一些皇族的后代受他的影响,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载沣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每有月蚀或日蚀出现,他都要作仔细的观察并绘成工笔图形,记入日记,他也喜好数学,更喜爱照像,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
载沣为人宽厚,对亲对友从来都以诚待人,谦虚和蔼。载沣虽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在待人处事上却较为成功。载沣讷于言词,说话甚少,与亲友兄弟们在一起时,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他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残局。
载沣的一切行动准则,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照例”。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示,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在这种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载沣倒也安逸平和,无忧无虑。可是在1925年正月,醇王府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事情来得突然,时间也很短暂,但如迅雷不及掩耳,引起王府上下极大震动。
在一个漫天飞雪、人鸟寂静的上午,孙中山先生突然造访醇王府。一位革命领袖访问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皇族权势人物,这在当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然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孙中山竟然对被人斥为窝囊废、书呆子的庸碌王爷夸赞表扬了一番。他认为载沣在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是爱国的,有政治远见的行为;载沣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他又表示,深知载沣从戊戌政变中就看透了袁世凯,本来要决心除掉袁贼,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掣肘限制太多,力难从心。并且孙中山对载沣在“逊位”后态度冷静,不问政治,不参加复辟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孙中山先生访问载沣之事,不仅宾主尽欢,还留下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照片后有孙中山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在分手之时,两人本约好下一次载沣回访孙中山先生。但不幸的是,一个多月以后,传来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全府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载沣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供在书房里,围上素色白花,焚香蒸秉烛,虔诚地祷念早逝的一代伟人……此后,载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在王府贻养天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安详地病逝于北京醇王府。
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一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满清末年,在执政的三年里,他多灾多难。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难的时期。满清皇族中很多人认为他庸碌无能,只是一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这过于偏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倒台的历史责任,非载沣一人能承担。面对清皇室气数已尽、回天乏术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资质甚佳、政治经验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难力挽狂澜,更别说从政历练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载沣。在晚清这种急剧嬗变的复杂环境中,载沣虽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运,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势,较识时务。他辞去摄政王之职,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他所追求的是一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也难怪他在解除摄政监国职务的那天回到醇王府,一脸轻松地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为从此后,他可不再忧虑朝中大事,不再受隆裕和权贵的挟制而安享余年。他的后半生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比起他的胞兄光绪帝载湉及其子宣统帝溥仪来说,或许可以算是幸运多了。

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做汉奸,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早在载沣出使德国之前,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就曾经发出邀请,要求他出使时顺道访问美国,以促进两国友好。载沣认为“于势不能不允”。他又曾预料到,其他国家也可能会提出同样的要求,觉得都不便拒绝。因此他曾经奏请西安行在,给以方便,允许他不必一一请示,从权答允。果然不出所料,后来日本、比利时等国也提出了同样的邀请。
然而载沣认为访问太多也不可能,打算只访美、日两国。但西安行在却在9月18日下谕说,在德国办完了事情就直接回国,连美国、日本也不去了。
这件事在当时曾经引起中外舆论界的纷纷猜测,弄不清是什么用意。后来忽然有外电传说:光绪皇帝年已三十,结婚多年而并无后嗣,而且体弱多病。因此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在为将来皇位的继承问题而担忧。他们急于让载沣回国完婚,生子继承帝位。
这种传说当时似乎是解除了人们心中的疑团,其实细想起来,却是颇为牵强的。即使慈禧果真已有这样的计划,而结婚生子却并不是那么急如星火的事情,并且事实上载沣回国后也没有马上结婚,而是在第二年的秋天才结婚的。当时如果再多走几个国家,结婚也不会受到影响。
慈禧下令载沣很快回国,表面上还有一条理由,就是载沣在德国不服水土,饮食减少。但这也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在《西巡大事记》上有明确的记载,慈禧怕得罪德国。因为德国方面强调亲王道歉是“专程”而去的,如果绕道他国,就被认为“有违专诚之意”。慈禧急召载沣归国,实在是德国对清廷施加压力的结果。
在载沣出使中,人们发现了他,便把扭转大清败局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现在他回国了,人们又把继承帝位的希望也寄托在他的身上。这反映了一种并不美妙的现实情况,在庞大的皇族中实在难以找到足以寄托希望的人。
我们如今实在难以找到根据,来证明当时慈禧就已经下定了决心,让载沣未来的儿子接替皇位。但外面所传慈禧让载沣结婚,却决不是毫不沾边的无稽之谈。可以肯定的确凿事实是:慈禧要指定载沣同他的宠臣荣禄的女儿瓜尔加氏结婚,这时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断。
载沣匆匆回国,于1901年11月3日到达上海。11月9日登轮北上,15日到天津即乘火车入京。他于12月10日受到自西安返京途中驻跸开封的慈禧的接见。慈禧并赐膳表示慰劳。12月12日慈禧又一次召见载沣。圆12月14日两宫自开封启銮北上,1902年1月3日抵达保定,驻跸四天。太后乘在保定暂住的机会。向载沣宣布了指定他同瓜尔佳氏结婚的懿旨。
中国一方面已经沦为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又受到慈禧的极其严密的封建统治。这就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也是载沣所面临的历史现实。这个现实给亿万中国普通人民所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就连载沣这样一位显达的贵人,也无法摆脱这个现实的影响。最明显的事实是,他的婚姻先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君主这两种强暴势力的破坏和干扰。
原来他早先就已经订好了一门亲事,那姑娘自然也不是普通平民,而是出自满洲的贵族之家。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为了逃避外国兵的污辱,北京有不少贵族和官员的家庭满门自尽。这位姑娘一家也殉难了。后来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又亲自主持,给儿子订好了第二门亲事,并且已经放了大定,只待选择吉日迎娶过门了。这次订婚虽是按着封建的老办法由载沣的母亲作主的,而载沣本人却对那姑娘十分中意。但是,霸道的慈禧为所欲为,可以无视那些封建礼法,不顾一切人情常理。她从个人的私利出发,为了达到一举而控制和笼络两个显要家庭的政治目的,悍然毁弃了人家既定的婚约。刘佳氏为此气得精神失常,背地里千遍万遍地咒骂慈禧,明面上却是敢怒而不敢言。载沣本人极感突然,他对太后的这种做法并不满意。然而太后指婚是极大的荣耀,决无拒绝或谢辞的道理。载沣更缺乏谢辞的勇气。他接受了太后的旨意,连连叩头谢恩。
1902年秋九月,十九岁的载沣,遵照慈禧的旨意,同比他小一岁的瓜尔佳氏,举行了隆重的、介乎皇子和亲王之间的高规格的婚礼。
皇子婚仪的全部过程是相当复杂的。第一步是指婚,并且指定筹办婚事的大臣和命妇。这大致相当于婚事筹办委员会。第二步是向未来福晋的父亲传旨。接旨的人身着礼服进宫,到乾清门,面向北下跪,传旨的大臣面向西宣读指婚的谕旨。接旨的人三跪九拜退下礼成。第三步是皇子亲临福晋家行文定礼,下一步是福晋家在迎娶的前一天将妆具送陈皇子宫中。这以后才是奉迎新妇、合卺、设宴、新夫妇朝见帝后,九日归宁等礼。
载沣作为亲王,结婚本与皇宫无关。但因是太后指婚,所以一切礼仪也就更加完备,而接近皇子结婚的规格了。慈禧对这件婚事十分满意,对双方的赏赐都极为丰厚。
载沣既因出洋而名闻中外,当然也就更加受到慈禧的重视。他又服服帖帖地接受了慈禧包办的婚姻,这就更加得到慈禧的欢心。这一切,为他的进一步上升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1903年春,他刚满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1906年春受命管理对守卫京城负有重要责任的健锐营事务。同年秋任正红旗满族都统。他的亲王爵位是超品级的,而这时他的官职也已经达到一品大员了。但是,这些还都是重要的武职,此时他并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军国大事。
1907年6月19日,二十四岁的载沣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从此他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军国大计莫不总揽”的最高机密机关的领导成员之一,同以前临时奉命出使和出差,或者只管某一部分工作的情形大不相同了。显然, “学习行走”,慈禧有意让他进入辅佐自己决策大计的军机处去锻炼一个时期。就在载沣二十四岁这一年的秋天,慈禧又给了他西苑门内骑马的优赏。到了冬天,他又得到了穿嗉貂褂的恩遇。这些本来都是皇帝表示体恤臣下,给与年老体弱的大臣的尊崇,如今却给了一个年轻人。这实际上是要进一步提升的准备和暗示。
1908年十一月,光绪与西太后同时病危。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立嗣。慈禧之意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载沣执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罢黜袁世凯。罢袁事件后,载沣依照出使德国时亨利亲王的赠言,效法德国,开始紧锣密鼓地采取一系列军事措施,加强清皇室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控制。1908年十二月,载沣下令编练禁卫军,作为直隶摄政王的亲军;裁撤近畿各省的新军督练公所,命近畿各省新军均归陆军部统辖;成立军谘府以执掌军事行政;成立海军部以建设海军;设立贵胄学堂,专收满人,培养高级军事人材。1909年,他代皇帝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宣布统一全国军政大权;任用满人载泽、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军事务;任命桂良、风山为江宁、广州将军,荫昌为陆军大臣。他又委派胞弟载洵、载涛分赴欧美各国考察陆海军。两人回国后,载洵为海军部大臣,载涛为军谘府大臣,并代载沣统帅禁卫军。载沣所任用依靠的这群人,无一不是满清亲贵、虽无能但权欲极重的庸才。载沣的这一套亲贵揽权的做法,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巩固清室江山,加强皇室地位,并排挤压制汉族官员。更恶劣的是这些亲贵把持政柄之余,各立门户,结党营私,使清末政局更为混乱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内革命形势,清统治集团内部立宪组阁的呼声越来越高。有鉴于此,载沣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令各省“切实筹办宪政”,务必在当年成立谘议局,这种致力立宪的姿态,使一部分想从中捞取政治利益的立宪派对载沣及宪政产生了极大的幻想,纷纷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各省的宪政运动中。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载沣以监国摄政王的名义任命庆亲王奕勖为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而将原有的军机处及旧内阁均予裁撤,以显示实行宪政的决心。但好景不长,五月八日清政府出笼的新内阁名单人选,揭开了“宪政”的内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革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清廷已是岌岌可危.载沣在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重新估计形势,认为:“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可不之。”十二月三十日载沣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次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组阁。至此,载沣将军政大权全部拱让给了三年前被他罢斥回籍的袁世凯。不久,卸任的前监国摄政王载沣,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不久,清廷的一切自卫堡垒,尽自行撤毁,只留下一个孤儿,一个寡妇,再无能力抵御袁世凯的操纵与欺诈。
清帝逊位后,载沣生活很低调。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枝足矣。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载沣表现得极不热诚,从头至尾都未参与,而是冷眼观看了这一幕只有12天的复辟丑剧。日后溥仪潜往东北,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在清朝遗族中,载沣是一个能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是遗老遗少中最早剪去辫子,安装电灯电话、穿西服、买汽车的人物之一,这也许与他出使德国,接受过新思想有关。他的这些举动,自然引起一些守旧的王公大臣们的不满,甚至有人骂他“忘本”,但也有人称赞他开明。一些皇族的后代受他的影响,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载沣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每有月蚀或日蚀出现,他都要作仔细的观察并绘成工笔图形,记入日记,他也喜好数学,更喜爱照像,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
载沣为人宽厚,对亲对友从来都以诚待人,谦虚和蔼。载沣虽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在待人处事上却较为成功。载沣讷于言词,说话甚少,与亲友兄弟们在一起时,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他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几句,便赶忙起身告辞,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残局。
载沣的一切行动准则,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照例”。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示,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在这种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载沣倒也安逸平和,无忧无虑。可是在1925年正月,醇王府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事情来得突然,时间也很短暂,但如迅雷不及掩耳,引起王府上下极大震动。
在一个漫天飞雪、人鸟寂静的上午,孙中山先生突然造访醇王府。一位革命领袖访问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皇族权势人物,这在当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然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孙中山竟然对被人斥为窝囊废、书呆子的庸碌王爷夸赞表扬了一番。他认为载沣在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是爱国的,有政治远见的行为;载沣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他又表示,深知载沣从戊戌政变中就看透了袁世凯,本来要决心除掉袁贼,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掣肘限制太多,力难从心。并且孙中山对载沣在“逊位”后态度冷静,不问政治,不参加复辟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孙中山先生访问载沣之事,不仅使载沣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还留下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照片后有孙中山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在分手之时,两人本约好下一次载沣回访孙中山先生。但不幸的是,一个多月以后,传来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全府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载沣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供在书房里,围上素色白花,焚香蒸秉烛,虔诚地祷念早逝的一代伟人……此后,载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在王府贻养天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安详地病逝于北京醇王府。
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一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满清末年,在执政的三年里,他多灾多难。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难的时期。满清皇族中很多人认为他庸碌无能,只是一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这过于偏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倒台的历史责任,非载沣一人能承担。面对清皇室气数已尽、回天乏术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资质甚佳、政治经验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难力挽狂澜,更别说从政历练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载沣。在晚清这种急剧嬗变的复杂环境中,载沣虽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运,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势,较识时务。他辞去摄政王之职,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他所追求的是一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也难怪他在解除摄政监国职务的那天回到醇王府,一脸轻松地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为从此后,他可不再忧虑朝中大事,不再受隆裕和权贵的挟制而安享余年。他的后半生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比起他的胞兄光绪帝载湉及其子宣统帝溥仪来说,或许可以算是幸运多了。


【信茂堂】传统文化系列:滇中第一完人
在清朝的滇中,钱沣,一个名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被誉为“滇中第一完人”。他的形象,如同普洱茶在1690年后的地位,是当地历史的鲜明印记,与今天的娱乐明星截然不同,他是真正的历史人物,是滇人的骄傲和楷模。钱沣于1740年在一个贫寒的银匠家庭诞生,他的父母为他取名“沣”,寓意风调雨顺。...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为什么不是戴沣
载沣仅仅是“摄政王”,溥仪虽然是他的亲儿子,但在法律上是过继给光绪的。

清朝覆灭后,满清皇室为什么还能继续住在紫禁城呢?
按道理说,既然已经改元共和,满清皇室就算能留的性命,也没资格继续占据皇宫赖着不走,更不应该在紫禁城内继续以帝号称谓。然而事出有因,这是袁世凯以及共和党人与满清王朝相互妥协的结果,事实上,不费一枪一弹就让清帝退位,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少有的革命成果。这一方面是共和派力量不足,而...

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家族如何做到全身而退
简单的说,契约。隆裕太后代表年幼的皇帝以交出皇权和武装为代价换取不流血的过渡,和袁世凯和孙文为代表的中华民国签订了皇室优待条例。

綦沣人物生平
綦沣,一名汇东,生卒年份大约在1760年前后至1840年,原籍山东利津县綦家夹河村,是清朝中期的一位知名官员和医者。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1792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取得了壬子科举人的资格。在仕途上,綦沣的成就也不容小觑。1796年,他被嘉庆皇帝钦赐为翰林院检讨,此后在1806年,即嘉庆十一年,又晋升...

清朝灭亡之后,高手如云的御林军是被如何处置的呢?
北洋第一镇和清廷禁卫军是当时清朝最具价值的两只军队了。清朝灭亡后,民国考虑对这两支军队进行收编,但因为这两支军队内部绝大多数都是旗人,因此具体操作起来有些棘手。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叛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的指挥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进行收编的同时,不断为这两支军队...

求清朝最伟大的10位人物
1.范文程: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2.洪承畴: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3.孝庄: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

康熙和溥仪有血缘关系吗?
下面,我们不妨具体来捋一捋。01 溥仪是康熙的玄孙,两人有没有血缘关系,得往上推 清朝是由满族贵族(爱新觉罗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自从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逼”逊位后,清朝自从走向灭亡。清朝前后一共传了12个皇帝。见下图:(清朝...

清朝十二位皇帝列表,大清十二大皇帝银币
溥仪在位期间,大清朝灭亡了。从此,王朝在中国正式结束,皇权的传承也就不存在了。清朝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朝代。福临之后,皇位的继承权一直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真正把继承人问题变成了皇家私事。所以,清朝没有发生过为了争夺皇权而大规模,诸皇子之间的争夺,都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这在中国古代王朝中是很...

长安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基本简介
沣峪口老油坊坐落在秦岭北麓,凤凰山脚下,具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管辖的沣峪口村西,距离繁华的西安市约20公里。这座历史悠久的油坊据文物部门考证,至少已有120年以上的历史,它是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手工榨油工作场所,始建于清朝光绪13年(1887年)之前。其榨油工艺...

庄河市19489889178: 宣统三年是哪年
尹颜罗立: 1911年11月6日(宣统三年)宣统皇帝生父、监国摄政王载沣引咎辞职.在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的过程中,他的抉择影响很大.民国初年,孙中山两次到北京,都曾拜访载沣,充分肯定他在辛亥革命时,代表清廷逊位,和平交出政权,是一个爱国的、有政治远见的行动.他指责其子溥仪成立满洲国,并拒绝在满洲国常住,此举受到中华民国政府及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肯定.图:载沣(手抱婴儿者)、溥杰及溥仪(右边站立者).

庄河市19489889178: 1951年载沣怎么死的 -
尹颜罗立: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最后的摄政王——载沣生平简介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满族.奕譞的第五子,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 醇亲王府1951年...

庄河市19489889178: 在清朝灭亡后,现在还活着的满清皇族后裔有哪些 -
尹颜罗立: 爱新觉罗氏是赫赫有名的清朝皇室家族,在一个大家族,历经成千上百年的繁衍壮大,这个家族的后裔数量十分庞大,要算在各个领域有名的爱新觉罗后人也很多,如在书画方面颇有建树,出现了许多能书善画之人.到目前为止,爱新觉罗家族...

庄河市19489889178: 民国时期溥仪一直搞复辟,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不支持 -
尹颜罗立: 因为载沣已经心灰意冷了吧载沣在当摄政王的时候虽然未能即使立宪以致清朝灭亡但也算尽心尽力了他在没当摄政王以后就远离政治了

庄河市19489889178: 清末为什么不选个有能力的成年人做皇帝 -
尹颜罗立: 据说,慈禧太后临终前头脑仍旧很清醒.她在与诸军机大臣商议帝位承续之事时,有人提出与其让载沣摄政,不如径立载沣为帝,以免再次发生“国无长君”的局面.慈禧太后听后沉吟再三,但最终还是否决了这个意见.她的理由是:同治、光...

庄河市19489889178: 清末帝溥仪登基时发生了什么闹剧?
尹颜罗立: 1908年,光绪“驾崩”两个时辰后,醇亲王载沣被慈禧请进皇宫.慈禧对载沣说:“光绪晏驾,我又在病重之中.现国家有难,朝廷不可一日无君,我决定立你的长子溥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