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堪称完美的十胜十败论,诸葛亮的隆中定三分天下,如果郭嘉不死,诸葛亮会出山吗?

作者&投稿:狂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究竟有多厉害呢?~

公元207年,三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跟随曹操征战乌丸的郭嘉病逝,一件是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因为这时间上的巧合,三国迷中间一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仿佛诸葛亮智计不如郭嘉,所以算准郭嘉已死才敢出山,免得承受郭嘉重挫!那么这郭嘉究竟有多厉害?真能胜过诸葛亮一筹,让诸葛亮心生恐惧,龟居隆中吗?从两人的两大著名论断《十胜十败论》和《隆中对》,就能看出,两人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一、郭嘉《十胜十败论》有多强?
郭嘉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在曹操攻打袁绍的时候,提出了《十胜十败论》,不少人认为,正是这《十胜十败论》为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这不足四百字的一段小议论真的这么牛吗?《十胜十败论》将曹操和袁绍做了对比,得出曹操:“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这十个方面,主题就这7个字:您比袁绍强多了!听郭嘉变着法的赞自己,曹操喜的眉花眼笑,难得谦逊一次,说:“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十胜十败论》看上去是一气呵成、情绪饱满、酣畅淋漓,我要是曹操,我也会被这马屁拍的信心百倍、喜不自胜,但是实操呢?接下来具体要咋做呢?郭嘉说了那么多,却压根没有一句实操!真正攻打袁绍时候,靠的却是曹操的“张良”荀彧出谋划策!

荀彧对袁绍集团内部做出精准判断,告诉曹操,袁绍虽然看上去兵多将广、人强马壮,其实内部却四分五裂,主要干部里,田丰犯上,许攸贪墨,审配无谋,逄纪专断,必然会生内讧,颜良、文丑虽强,也不过是一夫之勇,一战就要授首,后来果然被荀彧一一言中!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又靠荀攸、贾诩、程昱等,轮流给出重要计策,而郭嘉在战争中的作用呢?只有这四个字:“从破袁绍”,也就是,跟着……郭嘉那《十胜十败论》,往好了说,是鼓舞士气的重要发言,往坏了说,那就是一顿马屁,所以小编认为,说曹操全是靠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获得了统一北方的坚实基础,实在是往郭嘉身上疯狂注水了!
二、诸葛亮《隆中对》有何作用?

同样是分析局势,诸葛亮的《隆中对》虽不像郭嘉《十胜十败论》那样,一通排比,气势十足,然而却比《十胜十败论》实用太多!公元207年,48岁的刘备尚无方寸之地,只能寄居新野,看刘表脸色行事,眼看自己成了髀肉复生的松弛大叔,再也壮志难酬,此时27岁的青年英才诸葛亮横空出世,给了他《隆中对》,并辅助他一步步按照《隆中对》的方略行事:公元207年,诸葛亮指点刘备,拉拢刘琦,同时秘密扩军,壮大刘备实力;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势危,诸葛亮舌战东吴群儒,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曹操元气大伤;公元209年,刘琦跟了刘备两年后,不明不白死亡,刘备占有荆襄大半,有了自己的基业;公元214年,刘备取代刘璋,获得西川,三分天下之势形成;
公元219年刘备凭借诸葛亮一计定汉中,自立汉中王;诸葛亮给出隆中规划后6年,刘备获得天下的三分之一,给出隆中规划后13年,刘备得以称帝!隆中一对,实操13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将48岁一无所有的刘皇叔,变成了61岁坐拥天下的昭烈帝,它和郭嘉虚头巴脑的《十胜十败论》到底谁强,无需过多赘述了吧?
三、其他方面,郭嘉也是样样不如诸葛亮

在其他方面,郭嘉也是样样不如诸葛亮。从官位上说,郭嘉从27岁投奔曹操,到38岁去世,一直在曹操帐下做军师祭酒,可进言,但是没有杀伐决断之权,而27岁追随刘备的诸葛亮,到了38岁时,已经官至军师将军,刘备外出,他就是蜀汉的一把手,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这权力实在不是郭嘉能比拟的!除了军事谋策以外,诸葛亮更是治国良才,整个蜀国的法律制定、人事任免、政策执行、税赋收入的分配、财政预算等等看上去繁琐无聊,却又是支撑国家运转的至关重要内容,都被诸葛亮一手整理的井井有条,此一节更不是郭嘉之长了!

从品德上说,郭嘉生性不羁,私生活不加检点,贪杯贪色,德行有亏,屡次被陈群参本,而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赏罚严明,躬身力行,可谓德馨千古,仁载乾坤,此一节诸葛亮更是胜出太多!郭嘉命短,卧龙晚出,二人擦肩而过,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然而诸葛亮这样近乎完美的千古奇才,真的是几百年难出一个,与其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种不逊言论,倒不如说“卧龙一出,吓死郭嘉”更切合实际些!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比起来,要更厉害一些。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为了鼓励曹操与将士,所写出的一篇激励文,其中他分析了曹操和袁绍之间优势和劣势,从而振奋了将军和战士的士气。但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就不一样,他更多的是规划以后的局势,从大方面来讲,并没有以小见大,用小事情反应不同的局势。
一、十胜十败论条理清晰十胜十败论中,他认为袁绍的礼节太多,不能冲破枷锁,墨守成规,但是曹操不一样,他不局限于那些条条框框,这是在道理上面就胜过了袁绍。而且袁绍他出兵的动机是因为要对抗汉室,但是他的动机是为了复兴汉室,在义这一方面,他也是胜过了袁绍的。十胜十败论在很大的一部分上面讲的是智谋。有能力的人遇到人生境遇以后需要怎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谋士,我们能不能够得到上面君主的赏识与信赖,能不能做到被信任之后依然不骄不躁,并且合理规范的使用下面的人才,做到知人善任,这为以后毛泽东打天下,提供了最中心的思想。
二、隆中对纵观的是全局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就不是这样认为的,他纵观全局,从大范围分析,认为自己有能力,你就可以自告奋勇去拼搏,你就一定可以搞定,他告诉刘备,曹操现在手底下拥有百万雄兵,而他不能和他正面对抗,要和孙权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并且对以前的历史经验做了最后的总结,让刘备自己看清现在的局势,在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帮助刘备规划以后的蓝图。
十胜十败论讲究的更加细致,他仔细的从各个角度分析现在的局势,让曹操重拾信心,而隆中对则更加注重于全局,告诉刘备怎么做才能将自己的江山保住,虽然两篇文章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深深的影响了后人。

郭嘉的《十胜十败》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原文: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译文: 刘邦,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您知道的。汉高祖只有智力胜过项羽,但是项羽虽然武力强大,最终还是被刘邦擒拿。现在袁绍有十败于您,您比他有十胜,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您怎么样。袁绍礼仪太多,您自然得体,这时道胜于他;袁绍以反叛力量统天下,而您则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于他;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耐心则多疑,用人却怀疑他,所任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时表面上简单容易却内心明白清楚,用人从不怀疑,只要有才就使用他,不在乎离您远或近,这是度量上胜过他;(别人提意见时)袁绍有很多谋略,却很少下决定,失败在下事很慢,而您有计谋就实行,应变能力无限,这是谋略胜过他;袁绍谈论、让物用来提高名誉,多数人会讲话掩饰自己的大多投靠他,而您用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多数人忠诚有远见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道德上胜过他;袁绍见到人饥饿寒冷,忧虑地讲着他们,在脸上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所看不到的,却忧虑不到,目前的小事对您来讲,很少有疏忽,到勒大事时,与四海的情况相连接,给他们恩赐,都超过袁绍的声望,即使看不到,但忧虑都是完整的,这是仁胜于他;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而您用道德统治下士,邪恶的事不能行使,这是您明智胜过他;袁绍正确和错误都不能知道,而您认为正确就用礼招待,错误就用法律处罚,这是文胜于他;袁绍善于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重要之处,而您用少克制多,用兵像神一下,士兵都依靠您,敌人害怕您,这是武胜于他。

三国时期的颍川,是豫州大郡,由于地处“四战之地”,因此“天下有变”时“常为兵冲”。正因为如此,颍川人杰地灵,诞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荀彧、荀攸、陈群、钟繇、戏志才、枣祗、杜袭、郭图、司马德操等人,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很有特色的人物,他的优点与缺点一样突出,为当世一些名士所不喜,但为权贵所赏识,那就是郭嘉。

郭嘉是一位积极入世者,这种入世与晏婴、诸葛亮不同,他的入世带有浓烈的、强烈自我的功利目的。
晏婴以“节俭力行重於齐”,哪怕做到了姜齐相国,也是“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司马迁极为推崇晏子,甚至说愿意为他执鞭牵马。
诸葛亮也是以清廉俭朴著称于世,为蜀汉丞相,死后的墓穴仅容一棺而已,没有任何陪葬器物。
郭嘉则不然,其处事置业,与上二人大相径庭。他“不治行检”,就是说郭嘉的行为不检点,这是陈群在曹操面前检举的,史载为“廷诉”。既然是廷诉,当然是指为官的操守问题,可能是郭嘉侵占民宅或者欺男霸女等等,总之,有些事情做得不好,假如只是吃喝嫖赌的个人行为,那犯不着被陈群廷诉。那时陈群为酂令(酂,豫州沛国下辖县。也可能为萧、长平令),正在管理当地百姓,他来控告郭嘉,肯定是郭嘉影响(祸害)了一方百姓的生活。(按魏书曰:自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太祖以陈群为酂令,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其后吏民稍定。)但郭嘉依然我行我素,曹操反倒很喜欢。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看看郭奕,也可以看出郭嘉的为人。
王昶在《戒子书》中把郭奕拉出来做了个反面教材,要其子不要效法他,他说“颍川郭伯益(郭奕字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原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讬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原儿子师之。”一正一反两个例子。诸位细细体味就知道郭奕作为了,也可以推知郭嘉一二。

在出仕之前,郭嘉“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他为什么要“匿名迹”?史书为什么用“密交”这个词?无外乎三点,要么是郭嘉出身有隐情,要么是结交目的不可告人,要么就是结交手段不正大光明。所以“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
在三国时期,这种行事风格很奇怪,那时很多名士良才都 “少有美名”、“少有重名”、“少有名声”,于是闻达乡里,惟恐世人不知,错过了被举孝廉、茂才的机会。可郭嘉正是反其道而行之,20岁开始隐姓埋名,秘密结交英才。而《郭嘉传》中,也确实没有他祖上如何如何的记载,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郭嘉出身并不高贵,至少不是名门世家。按郭嘉出身颍川阳翟看,在汉章帝时出了个廷尉郭躬,断案“法平”,其族后人也是“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后汉书??郭陈列传》)。假如郭嘉是这一枝蔓,当然可为豪族,不可能不记,可史书不传,说明郭嘉不是这族人。也许是出身并不高贵,要在上流社会中混下去,因此郭嘉干脆就隐瞒了出身。
那么他和哪些“英隽”“密交结”呢?MQ按正史中相关事件和言谈推断,这些“英隽”里面应该包括荀彧、辛评、郭图等人,且他们都是同乡,都在袁绍那里效过命,其中荀彧还是郭嘉成为曹操谋士的推荐人,而郭嘉与辛评、郭图更是无话不谈。
为什么说郭嘉是和这些人,尤其是和辛评、郭图“密交结”呢?因为郭嘉可能参与了袁绍集团的党派之争,我们从《三国志??魏书六》中发现了蛛丝马迹。
史载:“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在袁绍集团里面有两大势力争权,一个是少公子尚党,一个是大公子谭党,辛评、郭图是大公子谭党,郭嘉因与老乡辛评、郭图交往甚厚,因此也就在这党争中发挥智谋作用,史书中所说“密交结”大约就与这有些关系。为什么说郭嘉和辛评、郭图关系很好呢?证据来自《郭嘉传》中郭嘉脱离袁氏集团前的记载。“(郭嘉)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在这里,郭嘉明言袁绍1.不会用人;2.办事头绪很多,要点很少3.好谋无断。最终结论:难成大事!这些话说得不但重,而且非常难听,按袁绍外宽内忌的性格,杀他十遍都不止!可郭嘉却敢在这二人面前明说,如果不是好朋友,能这么讲吗?

郭嘉主动投靠袁绍,但经过观察,觉得跟下去没有前途,于是脱离袁绍,后来司徒府征辟了他,那年他二十七岁,这事发生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那时的司徒是赵温(按《后汉书??孝献帝九》)或淳于嘉(按《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
也就在这一年,曹操迎天子入许,郭嘉就到了曹操身边。刚巧,曹操身边的谋士戏志才死了,曹操需要人才,求教荀彧,荀彧了解郭嘉的才干,就推荐了他,自此郭嘉就进入曹操的决策核心,担任军祭酒,参与了大大小小的军事活动。

陈寿把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的谋略与荀攸并论,但现在有一些朋友把郭嘉拔出来捧为三国第一谋士。是这样吗?
郭嘉主要事件是:
一、袁绍曹操十胜十败说
二、收纳刘备
三、孙策亡命说
四、随曹操东征西讨。

一、曹操袁绍十胜十败说
袁曹决战前,曹氏集团内部思想很不统一,大约可分为两派,即乐观派与悲观派。乐观派的代表是荀彧,贾诩,悲观派的代表人物是孔融。因郭嘉在离开袁绍时明言袁绍难成大事,当然属于乐观派,荀彧与郭嘉都对即将到来的河北决战提出过分析意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荀彧与郭嘉的不同。
首先,从时间上讲,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略早于荀彧,大抵在郭嘉进入曹操决策集团时,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前后。郭嘉正是凭此论述博得了曹操的赏识。而荀彧的四胜四败说是在曹操宛城之败时,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二者时间上相差不远。
再从内容上说,郭嘉的十胜十败归纳起来就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荀彧的四胜四败说也谈到了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二者惊人的雷同。四胜四败言简意赅,就事论事,而郭嘉那份专美曹操的成分相对较多,更象在四胜四败论的基础上扩展开来论述的。例如郭嘉所说“明胜”,荀彧没有提,“明胜”说“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但是荀彧在答孔融时提过,且更具体他指出田丰、许攸、颜良、文丑等袁氏栋梁的缺陷。又如郭嘉“义胜”说“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荀彧没提,但他说曹操“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这不就是“义胜”吗?荀彧的四胜四败是陈寿正传,郭嘉的来自裴松之引的《傅子》,陈寿为什么没有收录?是没看到与《傅子》记载相关的资料还是看到后觉得二者根本就是雷同一致,所以不录?我们无从知晓。
从抛出理论的事件进程上看,荀彧的历史更加丰满,他抛出四胜论时有前因后果。先是袁绍下书轻慢,曹操很愤怒,而锺繇等以为曹操是因为失利於张绣的缘故,因而让荀彧进去问,然后才引出此番论点。郭嘉那份是《傅子》引言,交代相对含糊。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官渡之战的表现是否能支撑各自所言。整个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靠了三个人,一个荀彧、一个荀攸、一个许攸。
许攸就不谈了,只说说二荀与郭嘉。
战略问题上,曹操依靠的是荀彧。战前,荀彧为曹操规划了战略部署,提出先击败吕布,平定东线;调派锺繇镇守长安,持节稳定西线,腾出手来与袁绍决战;战中,曹军军粮即将用尽,曹操想退兵,一些人甚至要投降袁绍,又是荀彧制止退缩的想法,鼓励寻机决胜;战后,曹操要回师对付刘表,又是荀彧提出不给袁绍以喘息之机,一举平定河北。
战术问题上,曹操依靠的是荀攸。白马之战,“(荀)攸画策斩颜良”,延津之战杀文丑,惟独荀攸能懂曹操之计;战中,又是荀攸献策一烧韩猛,二烧淳于琼。
至于郭嘉呢?他也“从破袁绍”的,可在官渡之战中,郭嘉鲜有表现,更有意思的是《三国志??魏书十》记载:许攸提供情报,要曹操去乌巢烧粮,“众皆疑。唯(荀)攸与贾诩劝太祖”。在这里,郭嘉也疑惑不决了。
综上所述。《傅子》载郭嘉的十胜十败的主干部分与荀彧所见基本雷同,如果有一说有假的话,那么《傅子》所言乃是加工附会,如果二者都是真的话,那么荀彧所说更加合理真实,有实践意义,陈寿只录其一是正确的!
另按,贾诩也有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四胜论,是在官渡之战最危急的时候。

二、收纳刘备
我个人一直认为,当初曹操收留刘备是养虎遗患。这是马后炮,我想曹操在赤壁汉中之败后也一定深恨当初不杀此人,如今逼迫他至如此。
对于收留刘备这一对曹魏未来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的决定,陈寿正书仅言程昱要曹操趁早处理掉刘备,曹操不同意,决定收留。但《魏书》与《傅子》出来搅局了,《魏书》说是郭嘉鼓动曹操同意的;《傅子》说是郭嘉反对,曹操不采纳,收留了刘备。我个人认为,应该采纳《傅子》说,即郭嘉在是否收留刘备的问题上是持反对意见。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收留刘备对曹操而言就是失误,放跑刘备是更大的失误,而《魏书》颇多修美曹操的地方,因此可能拉出郭嘉为曹操“挡箭”。陈寿明言是曹操自己决定的,在《武帝纪》与《程昱传》中都是如此,当采用此说。至于《傅子》,可为参考。

三、孙策亡命说
孙策趁袁曹对峙时要偷袭许都,曹氏内部恐惧,这时郭嘉语出惊人,说匹夫就解决了孙策,这一点充分说明了郭嘉判断力非凡。郭嘉认为孙策行为轻佻,“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犯了众怒,最终会命丧小人物之手。后来果然如此。
这里就要说说江东年轻统帅孙策为什么会死在小人物手上,这能说明郭嘉的准确推断有现实基础,而不是能掐会算,由此而神化他,这一点裴松之也谈到过。
孙策用6年时间初定江东,对旧有势力冲击很大,且其杀戮过重,当时江东士人很多都不服。我举这么个例子:吴郡高岱为人仗义疏财,被称为“世之英伟”。因他熟读《左传》,孙策请他论《左传》,高岱出发前,有人告诉他孙策为人“恶胜己者”,劝他论道时藏拙。到谈论时,孙策提问,高岱推说不知道,一来二去,孙策竟然火了,认为是高岱瞧不起他,不顾挤满数里的求情者把他杀了。史载“孙策东渡江,(士人)皆走交州以避其难”(《蜀书八》)
正是因为孙策轻佻好杀,且杀了许多有名望的人,所以郭嘉能准确判断出孙策虽猛,却不足以危害曹操的后方,恰巧这时孙策果然死于许贡的门客之手,时间上倒是纯属巧合。

四、曹操东征西讨
自从担任曹操军祭酒后,郭嘉就一直伴随着曹操东征西讨,曹操表中说“(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因此郭嘉的活动与曹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掀起了他人生的华彩乐章。我们来逐个分析相关战例。
郭嘉第一战役来自破吕布。《郭嘉传》曰: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这三战是指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冬十月的彭城之战、下邳外围二次大战。吕布三战败北后固守孤城,曹军也一时难破,由于士兵疲劳,想打退堂鼓,是荀攸与郭嘉鼓励曹操继续围逼并献策放水灌城而最终灭掉吕布,我们看到此战中,荀攸与郭嘉并列大功。
第二战役来自消灭袁氏残余的战争。由于郭嘉曾经历过袁氏内部党争,所以他能准确判断出袁氏兄弟两集团在外敌面前“急则盟缓则攻”的情况,建议曹操暂缓攻击,让其内乱,然后坐收渔利,这一招十分高明,让曹操能相对轻松的解决了河北余害。这是郭嘉棋高一招的地方。曹军追杀袁尚时,人们都担心刘表刘备偷袭后方,又是郭嘉准确分析刘表的性格与刘备的微妙关系,坚定了曹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
按《傅子》所言,郭嘉在曹操平定青、冀、幽、并后还推荐了一些人才给曹操。

郭嘉死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他一生比较短暂,留给他表演的时间不多,但就是在这短暂的时间内,郭嘉嬴得曹操无限宠信并获得巨大成功。郭嘉生前身后食邑千户,这是在曹操刚取得河北最终胜利的时候,当时曹操惨淡经营,“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就是郭嘉死的那一年,曹操大封群臣,文官中荀攸功劳排第二,也不过七百户,而郭嘉已追得千户。那时曹氏除刚自杀的张绣外“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三国志??魏书八》)郭嘉病重期间,曹操不断派人探病,往往是回报的人还没回,新派出的已在路上。郭嘉之死对曹操打击很大,乃至赤壁之败后,曹操都叹郭嘉不在,这是为什么?
郭嘉赢得曹操的宠信,有三点原因。
1.有真才实学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郭嘉的智术确实非凡,虽比不过荀彧但与曹操军师荀攸相仿佛。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弗赘。
2.能迎合曹操的心思,说曹操爱听的话。
初见曹操,谈论天下大事后,曹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出来后,高兴的说“真吾主也”,可见曹操对郭嘉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面试很成功。郭嘉说了什么让曹操对一个27岁的年轻人评价如此之高?按《傅子》说就是十胜十败论。在此论中,郭嘉将袁绍贬得几无是处,把曹操捧得很高,同样的道理,荀彧也说过,历史记载很有意思,荀彧说完这话,曹操是“悦”。郭嘉说完这话,曹操是笑着说:“我有什么德行可以承担你这样的评论啊!”注意,这非常有趣,在这里,曹操听完自己的十大优势后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谦虚起来,而这谦虚是笑着说的,足见当时心情之好,气氛之轻松,也足见郭嘉的话说得巧妙动听!
3.郭嘉年轻
曹操是把郭嘉作为托付后事的对象,郭嘉小曹操15岁,在谋士团中很年轻,38岁而亡的郭嘉让53岁曹操格外痛心。郭嘉也因此而享尽哀荣。

接下来,我再横向评论郭嘉,他,在曹营当中到底是什么地位。
个别朋友把郭嘉捧为曹操帐下第一谋士,甚至说是三国第一谋士,显然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感情压倒理智的评论。曹操帐下第一谋士应是荀攸或者是贾诩。时人都是把程昱与郭嘉并称,而程昱在前,至于荀彧,更是天上的皓月,其格局不是什么谋士所能比拟的。所以郭嘉的地位应在上述人等之后。
或许有朋友会说,曹操曾说过许多赞美郭嘉的话,且曹操识人用人冠殊三国,那他评论郭嘉的话,听来就是第一谋臣。比如:“唯(郭)奉孝为能知孤意。”“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曹操)策未决,(郭)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动无遗策”、“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追思(郭)嘉勋,实不可忘”。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话都是在郭嘉死后的评论,基本都来自表(骈文)或是和二荀谈论的伤感追忆,其实这些言论类似今天的悼词,所谓死者为大,好话说尽也无不可,当然,也含有曹操惋惜痛心之真情,这不可抹杀。对郭嘉生前真正有分量的评论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郭嘉)也”,我想,这也不能作为郭嘉所谓“第一”的支撑点,就算把对郭嘉死后的盛评都算上,也是无法与二荀令相提并论。因为曹操从不吝惜对他所看重的人的赞扬,这其实也是帝王“御人之术”的一部分。我们看看曹操对二荀的评论吧,有些话比论郭嘉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荀彧:“吾之子房(西汉张良,如果他说自己是中国历史上谋士地位第二,不知谁敢自称第一)也”,“发言授策,无施不效,(荀)彧之功业,臣(曹操)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荀)彧之功也”、“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谋殊功异,臣(曹操)所不及也”,“忠正密谋,抚宁内外,(荀)文若是也。(荀)公达其次也”
对荀攸:“荀令君(荀彧)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荀攸)之去恶,不去不止”“二荀令(彧、攸)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荀公达,人之师表也”,“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不一而足。
按,曹操对郭嘉之死,史载“哀甚”,就是哀痛的很,但对荀攸的死,则是“言则流涕”,就是说提到荀攸就哭。我不想评论感情上谁轻谁重,只是想摊开来,让大家全面的看待郭嘉。
我认为,郭嘉是曹操营中第一流的谋士,善于识人,判断力准确,而且能迎合上意,史载其“达於事情”,正是如此,曹操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而荀彧尽管德才无双,却不能与曹操默契,死于猜忌。在“达于上意”上倒是不及郭嘉。
郭嘉虽清治德业为人诟病,但仍不愧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你要的是原文吗?

郭嘉入,操曰:“公来何暮也?”嘉袖出一书,白操曰:“袁绍使人致书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孙瓒,特来借粮借兵。”操曰:“吾闻绍欲图许都,今见吾归,又别生他议。”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乃问嘉曰:“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荀彧曰:“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
----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淳拔矢啖睛”

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

原文如下: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译文:

刘邦,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您知道的。汉高祖只有智力胜过项羽,但是项羽虽然武力强大,最终还是被刘邦逼的在乌江自刎。现在袁绍有十败于您,您比他有十胜,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您怎么样。

袁绍礼仪太多,您自然得体,这是道胜于他;袁绍以反叛力量统天下,而您则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于他;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而您拨乱反正,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治胜于他。

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用人却怀疑他,所任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时表面上简单容易却内心明白清楚,用人从不怀疑,只要有才就胜于他,不在乎离您远或近,这是度量上胜过他。

(别人提意见时)袁绍有很多谋略,却很少下决定,失败在下事很慢,而您有计谋就实行,应变能力无限,这是谋略胜过他;袁绍谈论、让物用来提高名誉,会吹捧装裱自己的人大多投靠他,而您用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忠诚、正直、有远见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道德上胜过他。

袁绍见到人饥饿寒冷,忧虑地讲着他们,在脸上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所看不到的,却忧虑不到,目前的小事对您来讲,有时会有疏忽,到了大事时,与四海的情况相连接,给他们恩赐,都超过袁绍的声望,即使看不到,但忧虑都是完整的,这是仁胜于他。

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而您用道德统治下士,邪恶的事不能行使,这是您明智胜过他;袁绍无法分辨正确和错误,而您认为正确就用“礼”来推行它,错误就用法律来纠正它,这是文胜于他。

袁绍善于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重要之处,而您用少克制多,用兵像神一样,士兵都依靠您,敌人害怕您,这是武胜于他,曹公有了这十胜,所以击败袁绍没有什么可难的。

总结: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扩展资料:

作为新中国最高领导者和决策者的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典籍,常常是手不释卷,几能成诵。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常使他产生联想,引发深入思考。《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史学著作,郭嘉就是他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

1959年,他多次推荐党的高级干部读《郭嘉传》,希望人们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曹操的善于用人,进而引出谈“多谋善断,留有余地”工作方法的一番话来。郭嘉,三国时期曹操颇为赏识和重用的一位英才。《三国志》记载,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

经荀彧推荐,曹操召见了郭嘉,论天下事,认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在袁绍麾下碰壁后见到曹操,也高兴地认曹“真吾主也”。君臣相悦,曹操委郭嘉以官衔“司空军祭酒”。

郭嘉果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以后历次作战,每临大事,郭嘉御前献计,神机妙算,稳操胜券,令曹操喜不自胜。不幸的是,郭嘉在38岁那年因病早逝。

曹操闻听大哭,并表曰:“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及至赤壁战败,曹操又大哭着对属下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是“智信仁勇”。在中国文化的词典中,“智”既是智慧,更是德行,有智者方可谋大事,成大业。郭嘉“谋功为高”,是他受重用的最大资本。作为曹操的谋士,郭嘉堪当此任,而且相当成功。足智多谋,正是郭嘉成为一位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评说曹操和郭嘉,除了读书偶得缘由之外,更重要的是渴望党的高级干部中涌现一批像郭嘉这样的谋士。特别是在“大跃进”之后,他对国家建设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一些实际工作中的失误,使得他更加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这就是1959年3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大谈郭嘉的历史缘起———喜欢郭嘉的才干和谋略,慨叹郭嘉的英年早逝,欣赏他评袁绍“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这番讲话,无疑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纪50年代末,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来说,实在是个多事之秋,作为统帅的毛泽东特别思念党内“经济专家”陈云。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特意引用了《郭嘉传》中“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话。

这里的“良将”,指的就是陈云。不久,他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

毛泽东推荐高级干部读《郭嘉传》,是借郭嘉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抓住要点。所谓“多谋善断”,重点在“谋”,关键在“断”。而这也正是毛泽东毕生的大智慧所在。



《十胜十败论》只不过是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文章通篇的主题并非告诉曹操要如何灭掉袁绍,而是在夸曹操比袁绍强。曹操在听完这篇激励文后很是高兴,并就此下定决定与袁绍对决。而在此之后,郭嘉建议曹操要趁袁绍去打公孙瓒时除掉吕布,至于要如何除掉吕布,如何解决袁绍,郭嘉没有提,他所做的事情,不过是跟随曹操出兵。因此郭嘉这篇文章最大的作用并非为曹操布局,而是让曹操下定决心罢了。


郭嘉堪称完美的十胜十败论,诸葛亮的隆中定三分天下,如果郭嘉不死,诸葛...
郭嘉的《十胜十败》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

嘉靖年间,才华横溢却坏事做绝,结局悲惨的第一鬼才是谁?
嘉靖年间,才华横溢却坏事做绝,结局悲惨的第一鬼才是严嵩,严嵩这个人书法非常好,写得一手好青词。

三国各国十大武将及谋士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更有天下闻名的十胜十败论流传,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便是那郭嘉遗计定辽东啊。最让人凄凉的,莫过于...

高分求答: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周瑜,这四个人谁综合能力更强
综合评价:完美的政治强人郭嘉 雷锋的古代版,榜样的力量强于实际的榜样 郭嘉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许多人说天生郭奉孝。似乎是曹操生前的最强谋士。某以为不然。毕竟郭嘉能被人记住的伟大案例,在感觉上有限且有欠说服力。和荀攸可能也就在伯仲之间。虽然有十胜十负之说,也有遗计定辽东之能。但是仔细分析都是政治预...

南海区17257295575: 是郭嘉的“十胜论”强,还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强? -
时毅三维:从宏观上说,郭嘉的十胜论是要高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十胜论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原的基础,为下一步统一全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是在十胜论胜利的基础上,见缝插针的看出了三分天下的个中门道.有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一样要...

南海区17257295575: 诸葛亮和郭嘉谁更聪明? -
时毅三维: 郭嘉几乎没有任何一点能和诸葛亮比肩. 军事方面,郭嘉战略上远逊于诸葛亮和荀彧,这也是他参与北伐染病去世的一大原因,正面作战上郭嘉计谋在审配沮授一档,但郭嘉有个特别巨大的优势,就是他说话曹操能听,同样的话换了审配沮授来...

南海区17257295575: 周瑜、郭嘉、诸葛亮这三人在历史上谁最厉害? -
时毅三维: 谋略:郭嘉-周瑜-诸葛亮 郭嘉:十胜十败论,遗计定辽东 周瑜:火烧赤壁 诸葛亮:不举了,事例太多,尤其诸葛亮被神化了,他的谋略其实并不是特别厉害.政治: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其他人只是谋士)周瑜和陆逊属于文武双全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郭嘉、诸葛亮、贾诩、庞统、徐庶属于文将、谋士

南海区17257295575: 郭嘉VS诸葛亮,谁才是三国谋士的NO.1?请说明理由!
时毅三维: NO.1谋士是郭嘉是不用说的.诸葛亮擅长内政,也就是管理国事.他带兵打仗还算合格.诸葛亮打仗谨慎,步步为营.而郭嘉谋略十分了得,会用奇计奇招,用招行险.抓住别人的小小弱点发起致命一击.(如定计辽东)所谓谋士,就是为主子提建议的.刘备打仗时不带诸葛亮,就是知道他谋略不行.而曹操次次都带了郭嘉并多次采纳他的建议.So谋略郭嘉才是NO.1.望楼主采纳!!!!!

南海区17257295575: 郭嘉的十胜败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 哪个分析的好?
时毅三维: 十胜十败论是就曹操能否攻打袁绍所做的分析,隆中对是对刘备未来局势的设想,两者不能比吧. 其次郭的十胜十败论是基于荀彧的四胜论基础之上的,只能说是对当前敌我双方的准确军事分析.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有点神了,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刘备后期的发展也基本与隆中对相符. 事实上就是阐述曹操的优势,袁绍之劣势,十胜十败更多的是郭嘉为了提高曹操的信心而发出的言论.就好像赤壁之战时周瑜与诸葛亮预言曹操必败的兵家大忌一样,更多的是为了鼓励孙权而已,没必要过分夸张.

南海区17257295575: 历史上的郭嘉与诸葛亮谁更厉害?
时毅三维: 谁比谁更厉害要看二人处在什么位置.以诸葛亮来说,这是统帅地位,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刘备所有的政治、军事活动,都有诸葛亮的出谋画策,所有的战役都离不开诸葛亮的参谋.他智计多端,料事如神.诸葛亮帮助刘备拿下荆州和益...

南海区17257295575: 郭嘉VS诸葛亮谁厉害?
时毅三维: 郭嘉厉害,最明显能看出郭嘉比诸葛亮厉害的是郭嘉的《十胜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十胜论》是帮曹操打下整个天下,而《隆中对》只能帮刘备打下三分之一(实际三分之一都没有) 楼上的,诸葛亮除了内政比较牛之外,其它的有什么厉害的,外交鲁肃,军事曹操,战略郭嘉,贾诩,戏志才,发明貌似全是黄月英搞出来的,汉时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九州为魏国领土.即:司隶、豫州、衮州、徐州、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凉州、以及荆州八郡,其中平定司隶、豫、衮、徐、冀、青、幽、并八州以及乌丸、公孙氏新设之平州,共十个州级单位皆出自郭嘉之计谋,若论谋士功劳之巨,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再看诸葛亮,得失荆州,攻下汉中新制梁州,平定南蛮,貌似只有这点功绩,只能去搞后勤

南海区17257295575: 历史中三国里诸葛亮和郭嘉谁更厉害 -
时毅三维:象二楼说的史记上郭嘉善于触摸人的心态,诸葛亮则强于掌握形势大局,双方都有一种料事如神的能力,郭嘉有(十胜论)坚定了曹操抗袁绍的决心,诸葛亮有(隆中对)指导了刘蜀的战略方针,且两人都是因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霸业,不过要...

南海区17257295575: 诸葛亮与郭嘉谁才是天之娇子? -
时毅三维: 郭嘉 从宏观上说,郭嘉的十胜论是要高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十胜论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原的基础,为下一步统一全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是在十胜论胜利的基础上,见缝插针的看出了三分天下的个中门道.有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一样要割据一样要称霸,但是没有郭嘉的十胜论就没有曹操的统一中原,也就没有他曹操后代的一统天下.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过诸葛亮.那么几个臭皮匠,可以抵过郭嘉呢?看三国历史,郭嘉的智慧和战略水平其实要远高于诸葛亮的,如果不是早死了几年,三国历史哪里有他诸葛亮兴风作浪的时候?

南海区17257295575: 郭嘉与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
时毅三维: 回顾历史,在五千年的长河中,有数之不尽的智慧的化身.火烧连营七百里的陆逊;七步成诗的曹植;暗度陈仓的韩信…….但是历史却把一位拥有超人智慧的才人隐藏了. 那就是郭嘉,人们只崇拜三国演义中大智大贤的化身诸葛亮,而忽略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