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胶东支校详细资料

作者&投稿:益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 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胶东支校资料~

建议去凤凰军事查看或者中华军事网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1939年初,改校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离开延安,到火线上去办学。一分校(全国共12个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来到太行山区。是年冬,“抗大”总校也要迁太行上区,于是由何长工校长率一个留守大队迎接总校,一分校则由周纯全接任校长,率校部经冀南到了鲁南沂蒙山区。当时校部有三个大队,第一大队由贾若瑜任大队长,廖海光任政委。

此时胶东经过1937年12月14日的“天福山起义”后,抗日形势如火如荼,由于急需军事干部,1938年3月也建立了一所胶东军政干校,校长由第五支队司令高锦纯兼任,12月,刘汉接替丁光任副校长。为迅速培养胶东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干部,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山东纵队决定,派出“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一大队到胶东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编为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亦称三分校。一分校是校本部,在沂水,二分校在东平湖)。

1940年2月,一大队在贾若瑜和廖海光的率领下,冲破重重封锁线,经鲁中开赴胶东,于当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在招远、掖县、莱阳边区的掖县三元村同胶东军政干校会合,两校合并,正式成立了抗大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刘汉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贾若瑜任副校长(对外是团长,不久接任校长)。“胶东抗大”隶属“抗大”第一分校,归胶东区党委领导,经短时间准备,6月1日正式开学。1940年夏秋之交,校部转移到平度大泽山区,边战边学。1941年3月15日,许世友司令员指挥下的胶东主力军,打开牙山,当日下午,“胶东抗大”胜利到达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有了相对稳定的办学条件。

不是聂荣臻,聂荣臻是元帅
聂将军指的是聂凤智
聂凤智:(1914-1992),男,汉族,1914年5月生,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原名聂敏,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初中,空军中将军衔。
1928年在湖北礼山县区苏维埃政府做儿童团工作。1929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至1932年历任红四方面军红1军1师、红4军12师司号员,营号目,警卫员,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西征入川。
1932年至1933年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81团副营长、营长、营政治教导员。1933年至1937年任红四方面军红9军第27师第81团副团长。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多次反“围攻”及进攻战役。
1935年5月随军长征,先后任红31军第93师第274团团长,第279团政治委员,第271团政治委员。
1936年10月率部到达甘肃会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之第一期教员训练班学习。同年10月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主任教员兼第2大队2队队长。1940年4月至12月任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3大队支队长,3团副团长。
1941年8月至1943年6月任山东胶东抗日军政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山东第一分校胶东支校】校长,并任胶东军区军政委员会委员。1943年6月至1945年5月任胶东军区第5旅1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1945年5月起任胶东军区中海军分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胶东军区第5旅旅长,率部参加巩固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起任胶东军区第6师代师长。1946年2月起任警备第5旅旅长。1946年6月至1947年1月任胶东军区第5师师长。1947年1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5师师长,4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参谋长,6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0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1949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7军军长,7月起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党委委员,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率部参加华东战场多次重要战役战斗和解放上海的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至195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52年起任中朝联合空军代司令员。同年11月起任空军联合司令部党委书记。
1953年至195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军区空军党委书记。
1958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军区空军党委书记。1960年3月至1962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军区空军党委书记。1962年3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1968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1966年2月起)、军区空军党委书记。1966年至1975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
1975年4月至1977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1975年8月起)。1977年4月至198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书记。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3日19时45分在南京逝世。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胶东抗大”—革命干部的摇篮(一)

张荣起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乃至开埠80余年已相当繁荣的烟台,中等学校还寥若晨星,然而,在牙山方圆百里的战火中,却已流动着一所享誉四方的军政干部大学。虽然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几更校名,由“抗大”,到“教导二团”,又到“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统称“胶东抗大”),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与“培养革命干部”的办学宗旨不变,从1940年4月创建,至1949年5月彻底迁走,近10年的风雨历程,为军队和地方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干部。60年后的今天,她的来龙去脉很少有人说得清楚。近期我们通过对教育文史资料的调查,重温了当年抗大 “火线上办学”的历史。

“胶东抗大”的由来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1939年初,改校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离开延安,到火线上去办学。一分校(全国共12个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来到太行山区。是年冬,“抗大”总校也要迁太行上区,于是由何长工校长率一个留守大队迎接总校,一分校则由周纯全接任校长,率校部经冀南到了鲁南沂蒙山区。当时校部有三个大队,第一大队由贾若瑜任大队长,廖海光任政委。

此时胶东经过1937年12月14日的“天福山起义”后,抗日形势如火如荼,由于急需军事干部,1938年3月也建立了一所胶东军政干校,校长由第五支队司令高锦纯兼任,12月,刘汉接替丁光任副校长。为迅速培养胶东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干部,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山东纵队决定,派出“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一大队到胶东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编为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亦称三分校。一分校是校本部,在沂水,二分校在东平湖)。

1940年2月,一大队在贾若瑜和廖海光的率领下,冲破重重封锁线,经鲁中开赴胶东,于当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在招远、掖县、莱阳边区的掖县三元村同胶东军政干校会合,两校合并,正式成立了抗大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刘汉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贾若瑜任副校长(对外是团长,不久接任校长)。“胶东抗大”隶属“抗大”第一分校,归胶东区党委领导,经短时间准备,6月1日正式开学。1940年夏秋之交,校部转移到平度大泽山区,边战边学。1941年3月15日,许世友司令员指挥下的胶东主力军,打开牙山,当日下午,“胶东抗大”胜利到达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有了相对稳定的办学条件。

“胶东抗大”的风雨历程

“胶东抗大”自1941年进入栖霞,到1949年彻底迁出,近十年时间,虽然几进几出,但主要活动范围是在牙山方圆百里以内。在栖霞(含栖东)境内,活动范围有三处。

一是牙山的西麓和北麓。1941年春刚入栖霞境内,首先落脚于牙山西麓的刁崖后、麻地及周围的十几个村庄。几个月后移驻北麓山区,一直到日寇投降前夕,这是抗大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地点。校部首先驻东夼村(今凤凰庄),各营队向北先后延续到雀刘家、小庄(今富庄)、上崖头、大庄头、桃林夼、野夼、东下夼、西下夼、宅头、甲格庄、河西、徐家、山合 山卢 夼(今国路夼)等村,向东及南分布在巨夼、西城、白马夼、荆子埠、北楚留、柳家庄、楚留店、大庄、西庄、西草铺等村庄。是年6月,聂凤智自第一分校派来接替贾若瑜任校长,廖永光继任政委,黄经琛任教育长。校部分政治处(下设组织、宣传、青年、民运、锄奸5股)、参谋处(设作战、训练、人事、通讯4股)、后勤处(设财务、军需、粮秣、军械4股)、直属连队(设警卫、通讯连、便衣排、骑兵班)几个办事机构,学员根据形势需要招生,先后实行过三、三与四、四编制。1941年秋是三个建制营600多学员的学校。

随聂凤智从一分校调过来一批干部及军事、政治教员,也带来部分新教材,为教学充实了力量和内容。这一阶段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启发、研究、实验式,废止注入、强迫、空洞的教学方式。当时教学设施很简陋,无固定的教室、桌凳、和像样的教具,场园、寺庙、树林,甚至茔盘就是教室,学员的背包当坐椅,膝盖作课桌,教具自制,反扫荡的战场就是实验场地。这一年,经历了春夏两次大扫荡,在聂、廖首长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保存并增强了学校的实力。

1942年下半年,延安整风文件传来,结合教学工作,克服主观主义,使教学内容更切实际。这一期学员逢上日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发动的冬季拉网式扫荡(即马石山惨案那次),支校采取游击战术,配合主力部队,再次打击了敌人,取得反扫荡胜利。

1943年为贯彻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方针,山东军区决定,将抗大一分校本部改为山东军区教导一团,胶东支校改为第二团。5月蔡正国接替聂凤智任团长(校长),刘浩天任政委。校部机构按教育与行政统一的原则整编,学员共约千人,组成9个队,编为3个营。教学计划亦有所调整,为深入开展整风和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军事课除“正规化”军事训练外,加强了小分队游击战术训练。政治课着重学习整风文件,开展整风运动,自上而下发扬民主,一面教学,一面查”三风”不正的表现。学校还发扬“抗大”老传统,开展生产节约运动,开荒种菜,上山打柴,帮助群众筑路、疏河、修堤坝等,学校还建立了修械、榨油、纺织、被服、磨面等工厂。既保障了学校的供给,也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整风以后,传来陕甘宁边区和各兄弟军区采用群众路线练兵的经验,对教学工作促进很大。1944年冬主要推广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教学方针。1945年2月,讨伐莱阳赵保原的战斗中,教导二团副教育长率领一批学员到第一线体验战斗生活,使军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当年8月教导二团进军莱阳,迎来日寇的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学校面临着培养更多干部去开辟新区的任务。这时裴宗澄、严政接替蔡正国、刘洁天任团长和政委。

二是以古镇都为中心的栖霞城区和周围村庄。1945年9月教导二团在莱阳城招收了第4期(支校第8期)学员,到水沟头一带进行了短期整顿,10月即重返栖霞,团部住古镇都村的牟氏庄园,各营及连队分住十里铺、观东、滨都宫、北岩子口、南岩子口及城区的“卍”字会、霞山书院、悦心亭、南坊、杨疃、北关等几十处,这期间,正当抗战胜利,人们渴望和平,但国民党单方面强行接受胜利果实,对国共两党签定的《双十协定》,毫无诚意,并随时有发动内战的迹像,教导二团为适应随时发生战争并开发新解放区的需要,本期学员增至2000多人,编成30个学员队,其中知识青年占三分之二,被称为学生队,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干部的目标,学校开展了学习创模运动、百日大练兵和整纪创模运动,目的是将“秀才”培养成文武双全的解放军干部。百日大练兵中,学员每天早操要坚持10华里的全副武装跑步,苦练几月后,学生连的白面书生,都变成了身强力壮的“小老虎”。

这一期教学不同以往的是,为适应现代化战斗,增设了机枪与炮兵等特科队,注重高层次军事技术训练。栖霞城区的白洋河套及场园,到处是大练兵的紧张场面,重机枪与炮兵训练,最引人注目。他们千方百计攻破技术关,训练出一批批射击能手。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教导二团学员提前毕业,分赴军队和地方各条战线。随着形势的变化,校部再次转移到莱阳。

三是流动于唐家泊与蛇窝泊一带。1947年2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发展的需要,华东军区决定,将山东教导二团(习惯仍称抗大胶东支校)改称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校长钟光国、政委周澍,教育长阎继樵。同月即招收第一期学员(总第10期),这一期的特点是学制短,仅3个月。教学以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为重点。开学后即开展了立功爬山运动,以锻炼坚定的革命意志。这期间,国民党大举进攻胶东,战局紧张,在“保家保田,打跨敌人进攻”的口号下,连队分散行动,又恢复了类似1942年日寇大扫荡时的游击形式。近在栖、莱、海一带周旋,;远则派出小分队,东达昆嵛山麓组织老区人民修工事,北上打击盘踞烟台的顽敌。8、9月间,才比较稳固地落脚于牙山西麓的刁崖后、麻地、东野、下阁子一带村庄。是年12月14日上午传 来了莱阳城解放的特大喜讯,分校驻地各村都举行了盛大庆捷会。。1948年开春,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灾情,学校除了预期完成学习和练兵任务之外,大搞生产自救,并帮助当地群众度春荒。分校一路南移,经唐家泊、东三叫、石门口、大中疃、柴西山等村,分别做群众工作,4月到蛇窝泊镇的文石村才固定了校部驻地。并在邻近的柳林庄、下范家沟,南台驻了三个营部。各连队分住在窝乐、朱留、院头窑、唐山头及前、中泥都、小庄泥都、张家泥都等村。

此后一年内,又有了相对稳定的办学条件,军事、政治、文化课较能正常进行,1948年8月,领导干部又作调整,王儒林任校长,孙殿甲任政委。本期以训练南下干部为主。学校自上而下开展“三查三整’,为迎接全国解放做好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1月,大批干部和500多学员奔赴华东局,准备过江。分校于1949年5月青岛解放前夕,彻底离开栖霞。结束了近十年的风雨历程。
我只知道这些。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1939年初,改校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离开延安,到火线上去办学。一分校(全国共12个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来到太行山区。是年冬,“抗大”总校也要迁太行上区,于是由何长工校长率一个留守大队迎接总校,一分校则由周纯全接任校长,率校部经冀南到了鲁南沂蒙山区。当时校部有三个大队,第一大队由贾若瑜任大队长,廖海光任政委。

此时胶东经过1937年12月14日的“天福山起义”后,抗日形势如火如荼,由于急需军事干部,1938年3月也建立了一所胶东军政干校,校长由第五支队司令高锦纯兼任,12月,刘汉接替丁光任副校长。为迅速培养胶东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干部,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山东纵队决定,派出“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一大队到胶东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编为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亦称三分校。一分校是校本部,在沂水,二分校在东平湖)。

1940年2月,一大队在贾若瑜和廖海光的率领下,冲破重重封锁线,经鲁中开赴胶东,于当年4月到达胶东抗日根据地,在招远、掖县、莱阳边区的掖县三元村同胶东军政干校会合,两校合并,正式成立了抗大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刘汉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贾若瑜任副校长(对外是团长,不久接任校长)。“胶东抗大”隶属“抗大”第一分校,归胶东区党委领导,经短时间准备,6月1日正式开学。1940年夏秋之交,校部转移到平度大泽山区,边战边学。1941年3月15日,许世友司令员指挥下的胶东主力军,打开牙山,当日下午,“胶东抗大”胜利到达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有了相对稳定的办学条件。


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胶东支校详细资料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1939年初,改校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离开延安,到火线上去办学。一分校(全国共12个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渡过黄河来到太行山区。是年冬,...

求 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胶东支校资料
“胶东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6月1日创立于陕北瓦窑堡,当时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 1939年初,改校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迁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离开延安,到火线上去办学。一分校(全国共12个分校)在校长何长工的率领下,渡过黄河...

抗大一分校抗大一分校组织序列
1940年春,山东军政首长调整了分校结构,韦国清调任山东陇海支队司令,增设训练部和政治部副职,同时成立胶东支校。分校学员大队由五个减为三个,各队开始专注于不同类型的训练。1942年“精兵简政”时,一分校与鲁南一校合并为山东军区教导团,人员和机构大幅精简。在此期间,学校的领导层也经历了多次变动...

刘汉的人物生平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科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校长,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胶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东北人...

茹夫一人物简介
在抗日战争期间,茹夫一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1支队队长,后晋升为作战参谋、参谋主任、营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营长,以及第6师18团代参谋长,积极参与胶东地区和胶东军区的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茹夫一的职务不断晋升,先后在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担任通化支队参谋处处长、通化保安司令部参谋...

抗战期间的教育
1939年11月,原在晋东南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开赴山东敌后办学。1940年1月,第一分校抵达鲁中沂蒙山区,周纯全任校长,李培南任政治委员。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1941年以后,特别是1943年后,在职干部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制度。1945年2月,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设立了山东省抗战建国学院,黎玉兼任院长。 抢首赞...

青岛武工大队正式组建
9月,胶东军区根据山东军区的指示,从胶东抗日军政大学、直属单位以及各军分区挑选了大约100名精干人员,同时整合了金口、即墨、莱阳的武工队和南海军分区第三武工队,共同组成了青岛武工大队,其规模扩大至约200多人。大队的总部设在傅家埠的崂山,副大队长邹德普和副政委王敦担任要职。不久后,胶东...

聂凤智的人物生平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员、队长、副团长,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校长,胶东军区第五旅13团团长、旅长,中海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六师师长,第五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25师师长,第九纵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二十七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战犯管理所金太平原型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大队政治委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第八观察组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治教员,晋察冀军区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独立...

解魁的人物简介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解魁的家是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敌工站,解魁任胶东军区政治部敌工科联络员。敌工科张昆科长、张越股长(解魁小学同学)对解魁影响很大。1940年1月,解魁参加胶东特务队任书记,负责对上级的一切事务。1941年,经东海军分区政委仲曦东决定,调他去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期间...

盐山县19831093209: 1938年9月,成立的“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的校长是谁()A、符竹庭B、李人凤C、马耀南 -
将壮盐酸: A 符竹庭 冀鲁边区的“黄埔军校” 冀鲁边区的八路抗日军政学校,全称是“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军政学校”,前身是军政训练大队,由三十一支队筹办.肖华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边区后,在军政训练大队的基础上,正式创办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为校长,曾庆洪为副校长.军政学校设有教育处,朱子伟为教育长,王省身为教育股长.学校规模较前扩大;学制由 1月1期改为3个月1期.

盐山县19831093209: 临沂有哪些大学和学院
将壮盐酸: 1、临沂大学,简称“临大”,位于中国商贸物流之都和山水生态旅游胜地山东省临沂市;学校创办于1941年,与中共滨海区党委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共同创...

盐山县19831093209: 临沂那里好玩?
将壮盐酸: 蒙山森林公园、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孟良崮旅游区、齐长城遗址、齐鲁奇石公园、卧佛寺公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苍山自然保护区、塔山森林公园. 临沂历史悠久,是我国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

盐山县19831093209: 抗日军政大学还存在?还是改名? -
将壮盐酸: 抗日军政大学已经分支为很多学校,比如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装甲兵工程大学等等军校都有抗日军政大学的影子.

盐山县19831093209: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开办了多少所分校?
将壮盐酸: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 培养... 总校共培训了 8期干部,并创办了 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抗大的...

盐山县19831093209: 吴克华将军的详细资料 -
将壮盐酸: 吴克华:(1913---1987),男,汉族,1913年12月生,江西省弋阳县人,原名吴克家,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毕业,大专学历,中将军衔.早年做学徒、制鞋工人.曾参加家乡农民暴动.1929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盐山县19831093209: 沂蒙山旅游区的沂山景区 -
将壮盐酸: 沂山风景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南45公里,是沂蒙山旅游区的核心景区,属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沂山东距青岛230公里,紧临省道东红路;西距泰安140公里...

盐山县19831093209: 日语考研培训口碑好的学校
将壮盐酸: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历经军委俄文学校、...

盐山县19831093209: 黑龙江大学是几本(黑龙江大学是几本211)
将壮盐酸: 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那么黑龙江大学是几本呢?1、黑龙江大学属于一本大学.2、黑龙江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黑龙江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3、办学70多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