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侨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
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字、叉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在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传教士起了巨大作用。在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最突出的。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为了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他苦心钻研儒学,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称儒者。利玛窦在华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10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文本。孔予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继利玛窦之后,大批意大利传教士接踵来华。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文化交流的历史图象,是极难把握的。首先,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自从人猿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就始终处在发展这一动态上。这一动态的难以把握,在予它的多样性。在众多种族、民族、国家和地区中,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依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而彼此有别的众多发展频道:有的快速发展,很早就达到过某一时代的巅峰,而后迅速滑落向无边暗夜;有的曾经存在,踪迹鲜明,却由于某种自然灾害或战争面“蒸发”;有的屡屡历经挫折、迂回甚至倒退,却百折不回,千年一脉,不断再造辉煌;有的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沉浮;还有的后来居上,等等。这种动态的多样性,造成了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性现象,也给文化交流制作了基本背景。其次,它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创造的文明与文化,都同人类社会本身一样,是一种立体网络式的结构。正因为如此,诸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自然也是立体网络式的。如果对它们仅仅作平面式的认知与理解,人们笔下的文化交流,一定是苍白的,远远不能表现其错综复杂的无比璀璨。按照常规,我们可以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的(器物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大的范畴,同时要知道它还有众多的、层出不穷的专门范畴。当文明之问发生碰撞,文化之间发生接触,这不同的三大范畴与众多专门范畴的内涵之间,必然发生的交流,显然也呈立体网络状。如果再向纵深思索,我们就不难看到,不同文明、文化碰撞的时候,即使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最容易交换的物质(器物)文化,其中也物化着丰富的制度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的内容。而与此同时,制度与精神层面的文化问碰撞,其交流的内涵中,亦包含着对物质(器物)文化赖以产生的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认知与理解。第三,它是双向与多向的,而非单向的。在讨论文化交流时,人们一般都注意到它的双向互动。这一认知,比较起那种单向认知的片面性、偏执性、主观性来,自然是大进了一步。在这一基础上,人们还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双向互动的不平衡性,即:在某特定的时期,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墨高屋建瓴式的倾斜式“文化出超”。不过,当我们仔细审视上述这种双向运动时,就会发现,除了上古时期人类社会处在低级的原始的发展状态因而可能发生比较纯粹的双向运动以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典时代以降的文化交流在双向互动中,早已包含了大量的第三、第四乃巨更多种文化内涵,因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其实也是一种多向性互动。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文化交流的立体网络模式。第四,中华民族对外文化交流时,其璀璨辉煌的物质文化出超现象常常令人眼花缭乱。当人们集中注视中外文化交流的这一现象时,其实有许多值得重视的事物往往被掩盖了。发掘并探究这些容易被掩盖的比较陌生的领域,尤具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制度、精神层面,中华民族似乎并非出超大户,相反,却有“文化入超”大户之嫌。例如,在古代,佛教、伊斯兰教文明流人中华,甚至基督教文明亦曾在中国境内一度“寺满百城”,而中国的儒家学说流播的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以及近代以来新加坡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又如,即使在物质文化层面,比较起丝绸、瓷器与四大发明这些高级复杂劳动的产品来,在那些比较简单劳动的物质文化领域,中华民族恐怕也处于“文化入超”之列吧。内容如此丰富多彩,难以把握的文化交流史,自然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这是一场接力赛,垒人类各族人民共同承担的接力赛。就中外文化交流史而言,中国学人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除了自己要挺身承担,更要不断与国外同行切磋、合作。文化交流史的学研、撰写本身,也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呢!这场任重道远的接力赛,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一良师主编、各位师辈学长共同合作的那部专书,就是我们接力赛的前面一棒;我们接过这一棒,努力疾跑,尽自己这一棒的一份心和力。这一棒的得失,自本书问世之日起,就已经要请下一棒去评说了。我深信不疑的是,这一永远的接力赛,一棒定比一棒更出色、更完美,更接近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那丰富、复杂、千姿百态的真实。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国的接触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古代印度称中国为秦,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里,中国的名称来源于秦字。
1-2世纪传到意大利的中国战国时期表铜器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大蒙古国地跨欧亚,不仅经过中亚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来往更频繁,而且范围更加扩大,向西直达欧洲。联系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代基础上更繁荣活跃起来。蒙古国及元朝统治者对于宗教只求其为大汗降福,采取兼收并蓄政策。教皇为防止蒙古向西侵略,又想联合蒙古抗击伊斯兰势力,1245~1342年,一百年中多次派遣教士东来,要求结好,并设教堂布教。1307年,孟特戈维诺被教皇任命为大都及东方总主教,接受其洗礼者达六千人左右。欧洲教士也兼营商业,从事贸易,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商人更是接踵而来,马可·波罗一家最为有名。他们大都留下了游历记录,有助于欧洲人了解东方,马可·波罗的书对以后欧洲人东行
13-14世纪时,中国运往埃及的蓝色锦缎,其花纹图案带有阿拉伯特色, 埃及阿扎姆墓地出土。
探险启发尤大。中国与波斯、阿拉伯人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伊利汗国广泛开展。中国的天文历法、医药之学、钞法及雕版印刷术、驿传之制,以及算盘,都传入伊利汗国,有的更向西传播到欧洲,而印刷术可能在此以前已从其他途径传入阿拉伯国家。中国的火药于13世纪传进伊斯兰国家,火药的主要成分硝,波斯人称为”中国盐”,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西方语言中的茶字译音,一是从福建方音传去,另一则由蒙古西传的北方读音。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知识等,也随着大批东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传进中国,相互起了促进作用。蒙古统治者虽与周边诸国有过战争,但高丽、日本、缅甸、暹国、爪哇等国商船贸易从未中断。元朝原在七处港口设市舶司,后经裁并,只留庆元(今浙江宁波)、泉州、广州三处。中国与高丽之间文士的往来,与日本之间禅僧的往来,都极为频繁密切。制瓷技术也在此时传入暹国。中国旅行家周达观(见《真腊风土记》)到了柬埔寨,汪大渊(见《岛夷志略》)泛海直抵非洲东岸,这时关于非洲的知识又胜于宋代。非洲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到过泉州、广州。他们的游记,成为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 鸦片战争(1840)至1949年,中国国际地位沦落,与外国的交往也不如过去之自由、平等而广泛。但由于振兴中国的需要,近百年来,中国学习日本及欧美,文化交流不论主动或被动,仍然颇为密切、广泛而深入,超过以往各个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国曾有学习日本的高潮。康有为变法,即以日本为蓝本。1905年废科举后,全国各地设立学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习,而赴日留学的青年更不计其数。他们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最早就是通过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人物,几乎都在日本受过教育,回国后在各领域发生很大影响。19世纪中国设立了同文馆教授外文,翻译西书。以后严复和林纾(1852~1924)所译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名著风靡一时。西方基督教教士来华,布教之外也传播西方文化。19世纪时,中国已有少数留学生派往美国,但赴欧美国家留学的高潮,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留学生学习内容,比以前赴日所学远为广泛,政治、经济、法律和理工农医之外,不少人去学文学、哲学、历史、教育以及绘画、雕刻、戏剧、音乐等等,从欧美各国全面吸取西方文化。中国各级学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各类学校,文化交流渗透社会的许多方面。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欧风美雨铺天盖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若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相比较,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主要是西方,先是通过日本,以后则直接)文化交流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观感虽有变化,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逐渐深入,对中国艺术的爱好不减当年。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占主导的,却始终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先秦时期至唐朝统治的751年,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印度文化与波斯文化对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中国汉文化对东亚邻国朝鲜和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第二阶段,自751年怛逻斯之战到15世纪末,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
第三阶段,自16世纪初欧洲人通过新航路来到中国,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发生,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中国与基督教世界的交流。这一时期为双向性。
第四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近百年时间里交通工具已为蒸汽船,交流的主要载体(媒介)已渐渐从外国传教士变为从欧美日回国的中国留学生,而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单向性的大规模的“西学东渐”。


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次外来文化的传入?具体是什么时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影响中国文化的进程,而这两次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可以说是在不同形式的“对话”中进行的.第一次是自公元1世纪以来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第二次外来文化的传入可以说是自16世纪末,特别是...

明清之际中国与缅甸有什么文化交流?
这些玉佛雕刻得十分精美,巧夺天工,洁白无瑕,是中缅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公元1644年,清兵人关攻占北京,取代明朝统治中国。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在中国南方建立南明政权,其末代皇帝桂王朱由榔(即永历帝)在清军追击下,失去了所有的地盘,并于公元1659年逃人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

明清之际中欧文化交流产生的原因。这一时期西学在中国传播有何特点...
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的早期阶段,在欧洲到处可以看到中国文明的影子。文章从丝绸贸易、四大发明的西传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于这种影响做出说明;同一时期欧洲文化借助景教、也里可温教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有悠久和曲折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

历史丝绸之路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丝绸之路的意义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术、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意义: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是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1、什么是遣唐使? 2、列举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663年9月,日本水军救助被唐朝与新罗联军击败的百济旧部,在朝鲜半岛中部白江口遭遇唐水军,日军800艘战舰4万人对唐军170艘战舰7千人,以日本损失400艘战船近万人而告终,在感受唐朝强大后,日本加快学习唐朝脚步 奈良平城京历史博物馆谴唐使船模型,整个唐朝时期,日本共派出19批谴唐使学习唐朝方方面面 中...

汉代时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
汉代时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文化交流之路。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的各国的。西方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等科学知识,也随着商人和文化交流的队伍...

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特点
总的来看,17—18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的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同时也发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冲撞和波折.时至今日,偌大的地球正日渐汇合成一个“地球村”,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交往空前频繁而密切;与此同时,具有不同历史传统的文明之间的...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进步的历史事件,如...
丝绸之路肯定算。然后就是唐朝时期的一些文化交流,不好意思,如果按照你所说的,与外国交流,促进了我国进步的历史事件。这好像以前的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都不能归纳到这个范围。因为丝绸之路只是打通经济道路,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是促进了外国的进步,但相比较而言,此时...

论中国古代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流的特征
联系营盘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以及汉晋时期丝路沿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位来自西方从事贸易的富商”。[8] 在新疆,除了出土一些西来的毛织品外,还发现了外来的棉织品。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县古尼雅遗址中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2世纪)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两块蓝白印花棉布的...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中国历史上三次重要的中外文化融合 -
淡桑欧维: 第一次文化融合就是和佛教的融合.这是两个古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时间发生在古代.可以说,这两个文明是双向的交往.佛教的东传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启了两个古人类文明史的交往.历史作证,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明...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不同历史时期显现不同的特点.【图表梳理】《古代中外交流情况表》历史时期对外交往状态对... -
淡桑欧维:[答案] (1)①鉴真东渡日本、②马可波罗、③广州(6分)(2)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2分)(3)①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与唐朝往来的国家很多;②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巨大, ...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史上中外文明有几次重大交流?
淡桑欧维: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史的影响: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海上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1.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成就2.近代西学东渐分为几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成就3.近代前夜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4.简述圆明园在清代西学东渐中的地位5.... -
淡桑欧维:[答案] 你太夸张了,你一个问题就是一本书.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举个例子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
淡桑欧维: 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招提寺)、日本遣唐使、与新罗的交往. 借鉴围绕书上的意义来谈,加一点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文化交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等.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揭开了国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
淡桑欧维:[答案] (1)根据材料一中“公元前2世纪”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时间是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故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是张骞. (2)根据所学可知,“把域外文化...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中外文化交流史特点从古至今 -
淡桑欧维:[答案] 在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中外交流十分频繁,与邻国、藩国的联系也逐渐加强. 要了解详情,请和我联系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高中历史: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东学西渐、西学东渐) -
淡桑欧维: 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但在一百多年的“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16至18世纪,世界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哪些?
淡桑欧维: 唐 日本派留学生在华

澳门特别行政区13228665541: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唐朝时,中日交往... -
淡桑欧维:[答案] (1)据所学知,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阿倍仲麻吕是日本杰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