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庸》举例写一篇“问天下‘诚’为何物”的文章

作者&投稿:苗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据《中庸》举例写一篇“问天下‘诚’为何物”的文章~

“诚”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经典都对其有所论述。中庸也不例外。在中庸里从第二十章后半部分开始一直到第二十六章集中的堆成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述。

其内容如下:

“第二十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中庸在这几段论述的开头,进行了这样一个分类:作为天道的诚者和作为人道的诚之者。那么什么诚者,什么是诚之者呢?让我们分别来看看。

我们先看诚者。在第二十五章中对诚者有具体直接的解释:“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这是对诚与道的解释,诚就是自己形成自己,道就是自己引导自己。“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者,就是事物从发展之始到其最后的终结,如果没有诚的属性,就不会有物。

对于这一句话进一步的解释在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这是诚产生时空产生的描述。在这一段里,分成三个过程,是:诚——时间(久)——空间(悠远〈长〉、博厚〈宽〉、高明〈高〉)。其中又有两个中间环节,一个是连接诚与时间的“不息”,一个是连接时间和空间的“征”。我们先来看不息,不息是不停止的意思。诚是自己形成自己,所以是自足的,无障碍的,是不停止的,不停止就会久远。由此,诚产生时间。征是不断积累,在时间中不断的积累就在空间的三个纬度上不断的聚集,因悠而远、因博而厚和因高而明。在这样的时空则成为了世界形成的物质基础:“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然后又具体地说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地与天相应性质是博厚与高明,而他们共同具有的性质则是悠久,“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就是这样,天地不显现,但是被章现了出来,不去变动性质,性质却自然的变动了,不去刻意的做什么,却最终得以成就。“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生成的道,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就是他专一的做他自己,由他产生的存在反而觉得不能度测了。到这里为止,讲的是世界怎么由诚产生,这里的诚限于“自成”。也就是天地本身怎么由诚产生。

第二十五章,解释完成的过程之后,又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者必不只是完成自己,同时也生成外物。在第二十六章具体的论述了天地由成己到成物的过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天不过是小小的亮光,不断聚集就能够维系日月星辰;地不过是小小一撮土,不断聚集就能承载山岳江河;山不过是小小一块石头,不断聚集就能滋生草木禽兽;江河湖海不过是小小一勺水,不但聚集就能深不可测滋生各种水生生物。最后引用诗经上的话:“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感慨道,这就是天之所以为天啊!第二十五章说:“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也就是说天地成己成物的仁智,乃是本性的德能,使内外的道相合。正因为如此,所以二十四章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通过至诚的道理,可以在事情发生之前知道,因为事物外在的发生时与内在的性质相合的,所以国家的兴盛或衰亡都必然有外界的征兆存在。

【中庸之道】
中者,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进不退,不发不收也;庸者,平也,庸庸碌碌也即平平安安也,有言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发祥地,其中“中庸之道”可谓一大特产,乃使人们受益匪浅。历史上多少中庸之人得以成道。“中庸”一词绝非贬义,而为“恰到好处”之说,有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之感。这其中的火候绝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倘若遇上两党纷争,则“中庸”之术相当之讲究,既要让两者不以己为敌,又要得两方面的信任实在难为了。历史上多少“左倾”、“右倾”、“左翼”、“右翼”不都在各类纷争中被打得遍体鳞伤吗?唯有两者之间的才得以幸存。现在的中立国不也如此吗?但中立很难,你想中立别人都要拉你,你想声明自己的清白别人都会将你归入一个方面。
“中庸”应当是从各个方向看过去都在中间的。人说:“枪打出头鸟。”大概这也是人们不喜欢出风头的缘故吧,出了风头必定有人嫉妒,有人不满,你便成了他们发泄的目标。有钱也不出风头,有能耐也不在大庭广众下露脸,有权也不在众人面前摆,因为这些都是“激进”之道,而非“中庸”。相反,自暴自弃又是不好,甘愿落后也会遭殃,如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搞“末位淘汰制”,如果你在很后面,即使你不是末位也是有“池鱼”之灾啊。而中间就不一样,既不用承担大量的任务,又不必担心被“淘汰”,只管稳坐钓鱼台,优哉游哉。
中国人喜欢“中庸”。坐位子,喜欢坐中间;住房子,喜欢住中层;吃东西,喜欢吃中间;办事情,喜欢折中干;连说话,也像鲁迅先生所写的“哈哈先生”一样,喜欢说适中的话,说得太亲恐人误会,说得太远恐人生气。
大概这“中庸”之术乃天地间的圆美之术。西方有“黄金分割点”,其比值是0.618,在人类和自然界中许多此类比例,如人的鼻、眼、口、肚脐等都位于相应身体的黄金分割点,人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画成1:0.618时的长方形看上去最舒服也是这个道理。而这“中庸”之道便是中国的黄金分割点,有了它,人们才感到各类事物的平衡与牵制,和谐与完美。因而“中庸”之术,虽经几千年的历史而仍为人们发扬广大。
“中庸”者能保平安。从官场到刑场,从学者到农夫,从封建社会到当今社会,基本上都适合这一“定律”。连学生也是如此。你看,上课时总有不少人在做“听众”,他们抱着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在那里聆听,只希望“灾难”不要降临在自己头上,至于落到别的什么人头上那就不管了。如果实在碰到自己了,也早以留好了两手可以应付的“含糊其辞”,只要能让老师感觉自己跟大多数同学一样就可以了。反正批评了也是大家挨,表扬了倒也可以沾沾光。考试卷发下来时,只要自己的成绩不属于两端就行:太好了的话,下次如考不好会被批评;太差了的话,现在就得承受压力。只要过得去可以有个交待,这是最好不过的。
我想,“中庸之道”有其善者一面,也有其不善者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唯求真、求善、求美之道,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庸》当中重要的一句话的解析,有关的材料如下,请你个人参考后自行写作: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解读:这里选自《中庸》下篇。主要思想围绕中心概念“诚”而展开。“诚”这个在孟子和荀子那理得到重视的概念,在《中庸》里得到了较全面的论述。“诚“者,实也,“诚”是具有本原性、创生性的实体,故为“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诚”的关键是发自内心自然毫不勉强而中道,不假思虑而得道,从容中道,是圣人品格。诚之,则是择善而固执的有思虑参与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均是讲“诚之”。
  第二段从“诚明”与“明诚”的分别来讲“性”与“教”的分别。“性”者本性自然,“教”者教化而显。接着再从天德体现的角度论述“至诚”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意味着能尽人的性;能尽人的性必然能尽物的性;能尽物的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这说明,一人之性并非仅是某一人之性,而同时是千千万万人之性,乃至万物万事之性,故可以与天地参。其次致曲,即从小节入手,相对次要。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如神”,是说至诚可以达到对未来的预见。
  第四段将“诚”进一步说成是“成己”、“成物”、仁知统一的”合外内之道“。“诚”是一切的根据,可以说是对第二段的概括。
  最后。将天下至诚说成是治理天下的“大经”,确立天下的“大本”,通晓天地的化育。其所以如此,乃是依赖诚恳的仁,如水一样深沉的圣人的品格和广大无边的天。所以,若不能聪明圣知通达天德,怎能知道呢?
  这一部分可说是一篇论“诚”的论文的提纲。难点是诚的涵义。我们认为,“诚”作为创生性的实体,接近道家的“道”;但提出“诚”的概念应该是基于儒家所强调的礼文伪饰而言的。这里,重点在于把握儒家所谓“尽人”“尽己”、“成己”“成物”的一体性。它是一种生命的实践感悟而非单纯的抽象观念。


据《中庸》举例写一篇“问天下‘诚’为何物”的文章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庸》当中重要的一句话的解析,有关的材料如下,请你个人参考后自行写作: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

“中庸”是什么?最好能解释的通俗易懂?谢谢~最好能举个例子~_百度...
《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

知时而止「读《中庸》有感」
举例来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前代的统治者会选拔合适的继任者,那是禅让的时代。而后来,老的统治者会打压新生力量,商汤只能选择放逐夏桀,取代夏朝,周武王必须讨伐商纣王,取代商朝,那是革命的时代。商纣王曾经关押过周文王,如果周武王还期待像尧舜禹时代样的贤明君主主动让位,那就是愚蠢了,是不合...

中庸读后感
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先认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庸。后来经过学习终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平常也就是很少改变。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因。年轻人轻狂,处事激进,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时时思变,这都是因为...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1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

“中庸”: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
通俗一点讲,中庸之道,就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白玉无瑕,没缺点。 过去我讲中庸,经常喜欢用美女举例子,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登徒子好色赋》说那美人的身高“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意思就是,增加一毫米就太高了,减少一毫米又太矮了;又说她的脸蛋和皮肤“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抹粉就太白了,抹...

什么是中庸之道?
拼音 zhōng yōng zhī dào 类别 成语 成语典故 【出处】: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 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拼音代码】: zyzd 【近义词】:不偏不倚 ...

《中庸》日课54
《中庸》日课54 下面是《中庸》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

君子修身贵在慎独为话题写1000字作文
慎独,语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体意思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慎独是一种情操...

孔子为什么认为“中庸”是“德”?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并且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何为“中庸”?自孔子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众说纷纭,据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曾专门作过一篇《中庸》,简述“中庸”的具体含义,《中庸》云:“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高邑县13589194103: 据《中庸》举例写一篇“问天下'诚'为何物”的文章 -
圭乔欣安: “诚”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经典都对其有所论述.中庸也不例外.在中庸里从第二十章后半部分开始一直到第二十六章集中的堆成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述. 其内容如下:“第二十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高邑县13589194103: 关于《中庸》中 诚什么的作文 -
圭乔欣安: 诚信,为人之本 古语常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沉淀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忠孝是成人首责,那么诚信就是为人之本.一个时常失信的人,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失败的人生. 生命中唯一不可丢弃的财富就是...

高邑县13589194103: 中庸里的诚有什么含义@! -
圭乔欣安: “诚”字面义为精诚、纯正之义,但《中庸》里的诚却是贯通天人之绝对精神:其一,“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即惟诚才可以化育人德,化成人道;其二,“诚”也是由“内圣”而“外王”的必由之路. “诚”乃“天道”之本然,故“不勉而...

高邑县13589194103: 问天下诚为何物 高中作文 -
圭乔欣安: 问天下公平为何物大江淘尽,往事随风,“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也随着马车渐行渐远了.敢问苍天,谁主沉浮,是孔子为人,人人平等,还是天地不仁,以人人为刍狗?何为公平?公平就是为者在上,德者在上,理者在上.公平不是“贵...

高邑县13589194103: 《中庸》任为,诚心正意可以平天下.凡事只要诚心诚意去做,就会达到目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
圭乔欣安: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

高邑县13589194103: 如何理解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求?200字 -
圭乔欣安: 以诚立身,以信交友,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儒家学者来说,也是做人之根本.中国古代哲人这方面的一些宝贵教导,对于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有重要价值的. 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导,叫...

高邑县13589194103: 中庸,大学的诚为何物?至诚为何境界?
圭乔欣安: 我读过这两本书,可以谈谈我的理解.所谓的“诚”,在大学和中庸里都为“坦诚,坦率”之意.中庸强调的是一种“慎独”的“诚”,也就是对自己“诚”.所谓“慎独”,就是独处时,要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别人是无法体...

高邑县13589194103: 什么是儒家的诚? -
圭乔欣安: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

高邑县13589194103: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的故事 -
圭乔欣安: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中庸》中有段话:“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这段话...

高邑县13589194103: 是什么意思?《中庸中的“唯天下至诚?中庸》中的唯天下至诚
圭乔欣安: 意思是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 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扩展资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