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时代的国家官员与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员有哪些特别之处?????

作者&投稿:锁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封建时代,官员的哪些行为会比贪污产生更大的危害?~

应该说,中国封建时代的官员的俸禄普遍都不高(两宋除外)。皇帝似乎没有给官员高薪的意图和想法,这首先就是家天下的思维造成了,士大夫“不言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谁都不嫌银子多,封建官员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即便是强硬如朱元璋都无法遏制官员贪污,这就是制度使然。因为在明清两代如果仅仅依靠俸禄根本无法生活,即便一个操守高尚的官员也有很多“合法”的灰色收入,那么封建时代官员的他的灰色收入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对于满清的官员来说,官员的灰色收入既有固定的,长期形成的固定灰色收入管道,这是长期的,也是你“必须收取的”如果不收,就是破坏“潜规则”。这样把好官也给染色了,也有自己“发明”的新式灰色灰色收入,基本是官员和吏员之间的共同行为,当然也有突破规矩,吃独食这样不要脸的,但基本上他们还是会按规矩来,多数官员还是一方面恪守国家法度。另一边又遵守官场的灰色生存轨道来获取“非法收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国家制度的擦边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也会被视为一种半合法状态存字在,随着时间推移由半合法也就成了合法的了,而王朝的腐败和溃败就往往由于此,这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他如果想要升迁首先必须迎风上司。而再就是和光同尘。是否违法律法,并不是问题,官场灰色生存的意识已经渗透到整个官场,这也是行走世道所必备的手段,精通此术方有机会可以升迁,和获取实际利益、即便不如此,也可以降低权力对自己的伤害。这些并不单单存在于官场,也涵盖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空间。


在满清全盛时期的康乾时期的文官集团的总人数在3万人左右(不算吏员,指的是在编国家官员)一品大员的一年合法收入的180两白银。禄米180斛(大概8万元人民币)。雍正设立养廉银。每人每年16000两白银(809万元人民币)。七品官员每年45两白银。禄米2700斤。养廉银1200两。(相当于现在63万)。
如果假设一下如果每一个官员合法的灰色收入是1000两银子计算。(平均计算,肯定不止这些)那么一年下来,大清所有官员的灰色生存的总费用就高达3000万两、而乾隆十八年,国库一年收入5000万两白银,1300万石粮食、由此可以断定,任何封建王朝的覆灭和他律法的松弛,灰色地带过宽 。都是他覆灭的根本,由此我们也可以印证,国家精英阶层的灰色收入和礼尚往来已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了。而且还不止。这就是说,灰色的地带给权力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对于官员和精英阶层来数,这是他们合法的收益,也是他们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的理由。
《雍正王朝》里,状元就贪污国库一两银子就在于此,他是官员之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以人情世故将自己和所有的维护在关系网中。便于自己的升迁和安全,这与忠君爱国无关,这也是当郭嵩焘(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字当英国大使的时候,得知英国的官员俸禄超过400英镑要纳税,而惊讶的原因,制度上落后才是根本。


等到了国家律法废弛的晚清时代,满清的大小官员的灰色收入已经是其正式收入的30倍,而且这是“合法 ”的。而这时候的大清的“反贪法”恰恰是最严厉的,不要以为腐败的国度没有法,越是腐败的国家律法越是森严。
而大清唯一没有灰色收入的就是由英国人把持的海关了,这简直是莫大的讥讽。当一个国家彻底地认可了所谓的灰色收入,他离覆灭就不远了,在光绪年间,不算宗室,整个晚清文官集团的全部俸禄开支大约是720万两银子、但所有灰色收入大概却是4500万两,这还不算贪污,难怪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芮恩深说道:中国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榨出油的国度,在大清的国库里都能老鼠,亏欠外国巨额赔款的情况下,其中却存在着巨大和看见不的黑洞,大清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不缺银子。套用一句话,银子去哪了呢。

  5、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荐举制

  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 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 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 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 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曹魏时,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 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并博采舆论,从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 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至东晋后此制弊端丛生,中正权重,品评随意,世族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至后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九品中正制已成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 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 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 制度。其主要特点是:①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怀牒于州县公开报考。它冲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统治,为中小地主阶级的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②考试制度日趋完备。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文举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考生来源也趋正规,属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经地方考试及格的称“乡贡”。考试程序,唐代有州试和省试,宋代增加殿试,明代以后又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诗赋、经义、策问、算学、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科举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明清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以后,科举制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考试命题必须依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③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滋生。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废止(见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铨选的主要途径,但世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 选官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职官管理制度

  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任用

  为保证各级官员的政治标准,历代都重视官员选拔后的任用。秦代为保证被荐举官员的素质,对举 者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记·范睢列传》)。汉代以后对官员的任用有多种限制,朝廷 对候选官员的家世、职业、财产、资历、民族、体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汉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为官。魏晋时期,限制寒族为高官,十六国、北魏、元及清代又对任用官员有一定的 民族限制。在等级森严的官僚队伍中,出身和资历是任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资历的 限制越严格。

  为了避免官场中的徇私,自东汉后任官有回避的规定。东汉实行“三互法”,基本精神是本地人不得为本 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汉代还规定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如 果选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回避。唐代不仅规定官员不能在本籍任职,而且不许在本籍所在的近邻州县任官。唐还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官职,亲族间要回避,如宰相之子不能任谏官,兄弟不 可在同省任职等。清代对任官的回避规定更为严格,如明确规定不能在原籍周围 500里内为官;中央各部中分管各省事务的各司主官,不得用同省籍人士;凡京官三品以上、地方官中总督、巡抚等大员的子弟,不能在京 中担任御史等。

  有些朝代对任官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如唐代任官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要求入仕的人应体貌丰伟,言辞辩理大方,书法工整优美,判词文理优良。

  官吏任用后,朝廷要发给他们身份等级的凭信。自战国起就有印绶制,金、银、铜不同的金属质地和紫、青、黑、黄等不同颜色的绶带,标志着官员的身份等级。

  任用的官吏,自汉代起有一年的试用期,不称职者或他调、左迁,或罢黜。明代对官员实授前也有“历事”和“观政”的实习阶段。

  7、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中枢机构及其职官制度。

  奴隶社会中央官制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山泽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太史寮是掌管历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会中央官制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帝国。自此至1840年鸦片战争,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官制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秦汉中央官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秦汉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其中原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位有较大提高。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 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 1人,尚书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取联合办公制。都堂居省内中心,为政务活动中枢。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左右丞,俱在此办公,下设左右司,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变而来,以吏部为首,掌官吏选授、勋封及考课之政,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人口、土地、钱谷及赋税之政,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及按复谳禁之政,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泽、屯田、营建与工匠之政,下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论从名称、职掌权限,还是组织建制,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汉九卿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但职责有了很大变化。南北朝改称寺,正副长官称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归礼部;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中令演变而来),专掌酒礼膳馐之事;卫尉寺专管武器和仪仗帐幕,不掌警卫;太仆寺掌一般马政,不管皇帝车马;廷尉改称大理寺,掌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归刑部;鸿胪寺掌赞助礼仪,外族朝聘归礼部;司农寺管仓储之事,赋税财政归户部;宗 正寺职责未变;太府寺为新设,掌金帛府藏。五监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分掌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制造,宫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九寺五监形式上独立,实际上是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宋朝的中央机构在神宗元丰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元丰以前,虽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虚设。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总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铁盐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权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如吏部,权归审官东院、流内铨、审官西院、三班院;户部,权归三司;礼部,权归礼仪院;兵部,权归枢密院;刑部,权归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工部,权归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监中部分寺、监权力的转移也有类似的情形。神宗元丰五年(1082),实行中央官制改革,罢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枢密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

  明清中央官制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其特点为:办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清代寺监仅存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宗人府的地位则在六部之上。五监仅存国子监,其余四监先后并归工部。鸦片战争后,清廷为适应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封建政权的需要,进行官制改革和机构调整(见清末政治制度改革)。
  8、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 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 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它随 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 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 益服务。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主要内容包括: 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 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 制度。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 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 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 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 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 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 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根据甲骨文记 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 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 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 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 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西周军制比夏、 商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 “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 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 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 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 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 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 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 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春秋战国军事制度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 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 国君,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 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如齐国“作内政以寄 军令”,郑国“作丘赋”,鲁国“作丘甲”,晋国“作爰 田”、“作州兵”。尤其是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 变法,建立军功爵制,健全户籍,什伍编组,向农民征 收军赋等。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以《孙子》为代表的 一大批军事专著。在变法图强、争当霸主、进而以武力 统一天下的激烈角逐中,改革创新者上升,因循守旧者 沉沦,春秋初一百多个国家到战国初只剩十几个,最后 全部被秦国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①一些诸 侯国实行改革使国力军力上升,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对诸 侯国的控制能力,“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 ②产生了以征发农民为主的郡县征兵制,军赋也由农民 承担,扩大了兵源与军赋。③军事与行政编制相结合以 利战争动员。军队扩大,建制由“师”发展到“军”。 ④战争规模和区域扩大,由平原发展到山地和江河水网 地带,车兵之外又有步兵、骑兵和水兵,步战代替车战 成为主要作战形式。⑤文武明显分职,并产生了凭兵符 发兵和奖励军功等制度。⑥军政一体化的国家体制转变 为相对独立于行政体制的以国君为中心的高度集权化军 事体制。
  封建社会军事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春秋战 国到秦、汉,由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由五代 十国、宋、辽、夏金到元、明、清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 统一。与此相应,封建军制也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和 晚期。
  http://www.cqfls.cn/sunba/printpage.asp?ArticleID=45

封建社会:官员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当权派。选官制度大致有:
汉:察举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到清末(1905):科举制度
以及恩荫制等等
新中国:官员本质上服务于,与中国共产党章程相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试、考核晋升、三支一扶、人才计划引入等等

唯一的不同就是封建时期,稍有对国家不利,对皇上不利的,轻则直接斩,重则抄家灭族,更有甚着灭三族,九族!新新中国就人性化了,没有那么重

时代不同。思想不同。做事考虑方法不同。更注重国家利益


古代公务员是什么意思
就是过去的各级衙门,政府的文武大臣,官员,都是吃皇粮,领取俸禄的,由国家供养,属于政府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历史学上通常指奴隶制时代。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因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围内无统一之时限。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波斯等,约当公元前三十世纪到公元初的几个...

问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3)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4)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中国各朝代选官制度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

中国历史上共有哪些著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包拯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封建社会的国家机构由什么组成
雍正、乾隆时,整顿内阁,主要官员大学士,满、汉各1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均为从一品;学士,满6人,汉4人,均为二品。内阁权力加强。但是清朝设置军机处,应是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达到最高点的标志。此机构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用兵西北而设,研究军事机密,人员并不固定,因需要而增减,由皇帝简选...

古代官员等级
按照中国官吏制度的发展,有几个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1、秦以前,2、秦至隋,3、隋以后,其标志有两个,1、三公九卿制,2、三省六部制1、秦朝以前在秦以前,官员这个概念相对模糊,君主任命一个人做什么事,这个人就去做什么,至于他们的等级,则就由他们的俸禄来决定,俸禄越高,等级就越高,但不等于实权越大,再加上...

中国历史上的官位和爵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比之下,哪个更大,哪个更好...
爵位与官位区别不明显;而在秦朝之后,官爵正式分离,爵位和官位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上,官位和爵位都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但是,官位是治理国家所必需的职位,而爵位则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称号。在比较官位和爵位哪个更大、更好时,需要考虑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请教.各朝记录档案或者历史事件的官员名称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夏商周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历史阶段和特点:1、科举制度(13世纪-1905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从平民中选拔人才。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约700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如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实际能力,以及权力腐败等。2、公务员制度(1949年...

中国古代以职业名作为姓氏的有哪些?
司马——主管国家军队的官;司徒——负责国家地图和人口统计的官员;司寇——主管国家刑法和社会治安的官员;司空——主管国家水利、土木、器械制造的官员;尉——掌管司法的官员;籍——掌管国家典籍的官员;史——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庾——保管粮库的官员等。另如“少正”“上官”“寺人”“行”“...

宜春市15020155307: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员和当今社会的官员有何区别?具体怎样? -
程解鼻炎: 有一定区别,封建社会的官是老爷,现在的官是人民公仆,除了名称有区别外其他也没有什么区别了,经济上吗都是往家捞钱,处理民事上大部分都是往钱看,官场交际吗,...

宜春市15020155307: 封建社会前期和封建社会后期分别是什么朝代 -
程解鼻炎: 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和秦代 中国封建社会分割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盛期——隋、唐、五代十国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宋、辽、金时代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元、明、清三代

宜春市15020155307: 分封制和封建社会 -
程解鼻炎: 中国的社会性质: 原始社会 逐渐发展到 奴隶社会 到 战国开始 变为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 为社会主义制度. 分封制 是一种政治制度,是奴隶社会时期,周王在政治上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实行的...

宜春市15020155307: 中国各阶级出现的时期 -
程解鼻炎: 先是原始社会这可能无从考究,之后是奴隶社会其标志有 1.社会形态的标志:国家的出现,夏朝建立 2.生产力的标志:青铜器时代到来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 而这尧舜禹时代是在逐步向这些形态...

宜春市1502015530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
程解鼻炎:[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 简述; 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而随着夏启建立中...

宜春市15020155307: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那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代表事件是什么? -
程解鼻炎: 秦汉是一段,自然就是秦始皇,汉武帝了.三国两晋有人称之为汉尾,此时的中国比较混乱,现有五胡乱华,后面又是南北朝并列.这个时期出了一批的暴君.隋唐应该是一段吧,这时候的中国国富民强,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思想开放,活力无限.之后就陷入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之后的两宋文化发达,经济发达.但是出了个朱熹,宋代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祸害千年.元朝一个残暴的时代,宋人被蒙古人杀不少,有实行等级制度,分四个等级.明清算是一个时期吧但是从此之后封建社会开始走陌路了.清兵实行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把好好的一个头搞成一个奴隶的样子,悲哀呀,不幸.

宜春市15020155307: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止时间是怎样的? -
程解鼻炎: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结束的历史时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中国封建社会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中世纪的...

宜春市15020155307: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
程解鼻炎: 【全面的】 一、战国秦汉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时期) 以官僚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度,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宜春市15020155307: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是什么 -
程解鼻炎: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大变革时期.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方面去把握. A、政治上,注重两点:一是封建制的确立.二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