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为什么需要节制私欲?

作者&投稿:段干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关于“人欲”,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即: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老子看来,人生有罪、祸、咎的真正源头就是“人欲”,尤其是无限制地追求私欲,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无法节制自己的私欲时,一切困苦如罪、祸、咎就会接踵而至。

那么,为什么不节制私欲就会有罪、祝、咎呢?

我们先看老子讲的私欲是什么?

所谓私欲,指的是个人的欲望,尤其是过度的个人欲望,而过度的个人欲望大都是指求生欲和繁殖欲。

求生欲指的是饮食等涉及到身体正常运转的需求,如吃饭,我们每一个都有吃饭的需求,这就是个人的欲望,但是一个人过度地追求高大上,吃一顿饭就花好万几元,那么就是过度的个人欲望了。

而繁殖欲,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欲望,当这种欲望若是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就属于繁殖后代之欲,但当人不注意节制这种欲望,并让它过度泛滥,那么,就会演变成淫欲。

以上这两种,其实就是古人认为的最大私欲。

正所谓“食、色、性也,或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之所以称这两种欲为大欲,那是因为人人都有,而且这些欲望容易让人深陷其中,迷失自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陷于私欲当中,往往会有三种弊端,即:

一、私欲容易导致人的欲望无限增大

我们知道,人的欲望虽然与生俱来,不可能完全断除,但是,人的欲望若是不注意节制的话,就容易演变成私欲,甚至会导致欲望无限增大。

人的欲望总会越满足越增大,根本没有完全满足的可能。

而这其实正是节制私欲的重要性。

二、私欲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以上我们说过,私欲本身强调的是过度的个人需求。

而过度的需求本身,又非常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最终迷失自己。

一个人若在欲望之中迷失自己,当然不可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更没有方向去努力与精力,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沉沦。

而这正是古人为什么倡导人们节制私欲的另一个原因。

三、私欲容易耗尽人的精力

佛教有一句话讲:淫欲是人最大的身漏,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仍然受到因淫欲所牵引出来的感受干扰与影响,那么,其修行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就好比一个有巨大漏洞的水池一样,无论你往其中注入多少量的水,都无法将水池充满。

因此,私欲也跟淫欲一样,一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二是无论你有多大的精力,也不可能填满私欲的无限增大。

更何况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如果你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满足私欲之上,那么,你在其它方面所注入的精力就会减少,最终会导致一事无成。

正是有鉴于此,老子才倡导人们节制私欲,即: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所以,在老子看来,节制私欲的方法有三种,即

一是慈,慈能让人认清形势与目标,没有后顾之忧,故能勇;二是俭,俭能让人积聚力量、故能广;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说做人不要锋芒太露,否则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隐的作用。

由此可见,就算是智慧如老子,也一样需要节制个人的私欲,当然,这也是古人为什么倡导人们节制私欲的道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

神话中说的“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什么东西?
意思就是天地之间充斥的各种能量,太阳和月亮辐射出来的能量。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而修炼内功则以气为引,吸天地之灵气纳于己身。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从道家来讲就是人和任何生灵都需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有的传统练体方法就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化虚,其中精在未能...

一个人读懂了道德经会怎样
勾心斗角,这些都是伎巧。如何才能无事?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专注自己的目标,不要参合别人的闲事。言多必失,尤其是闲言。不用太在意别人的嘴巴说什么,养好自身精、气、神,才是重点。简单的道理,谁都懂。真正做到的人,实在太少,所以老子虽然留下《道德经》,自己也感叹,人迷失久矣。

人是智慧聪明有力量,能了解自己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

人之德分为几个方面
人的德行分为八个方面,主要分别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

《道德经》讲了什么?
该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共81章,文笔简洁,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其深刻的哲理。《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知识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以恢弘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的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人以无穷的思想启迪。其中既有...

《道德经》是什么哲学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

《道德经》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
该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共81章,文笔简洁,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其深刻的哲理。《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知识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以恢弘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的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人以无穷的思想启迪。其中既有...

大道无名上德不德什么意思?
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道”是客观规律,“德”固然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但老子并不主张有意识的标榜德,乃至等而次之的仁义礼;更不主张任何违反自然之道的造作作为。但根据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道经》与《德经》的分野和篇章次序安排,恐怕出于后人的踵事增华,并非老子原意。

...而下半册《德经》是讲述伦理道德,教读者“如何做人
然而,郭店楚墓从时间上来看,其所葬之主人毫无疑问应早于汉墓,当为战国时代人。而竹简《老子》的成书,也毫无疑问应早于其墓所葬之主人,应为战国初期,这就是说,竹简《老子》的成书要早于世传《老子》和帛书《老子》这就把《老子》的成书从时间上大大提前了。而且从竹简《老子》来看,其中有儒道两家都主张的“...

恩施市17181266689: 道教为何提倡寡欲?
栾临艾去: 答:所谓“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 》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清高境界.《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应该“ 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学道者绝对“无欲”是不现实的.

恩施市17181266689: 古人为什么讲“少思寡欲” -
栾临艾去: “少思寡欲”是老子《道德经》第19章的部分内容,“少思寡欲”是古往今来智者修身养性的至理名言,与其对应且意义相反的就是“贪多求全”.道家认为“少思寡欲”是积极的人生处世,而“贪多求全”容易遭致祸害.

恩施市17181266689: 道德经中的无为,寡欲,静,水有关内容 -
栾临艾去: 157****1176 :你好.【道德经】 老子教导我们说【无为】就是遵循、顺应自然规律.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界,就是【有为】.老子肯定了自然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他把这种规律称为【常】.也就是万物不变的规则.老子在道德...

恩施市17181266689: 老子《道德经》中是怎样批判人性的 -
栾临艾去: 《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包括由“心 性自然之道”决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由“心性守 中之道”决定的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由“谦卑柔慈 之道”决定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 处的伦理学基础,也许不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

恩施市17181266689: 人为什么总是有私欲 -
栾临艾去: 我之前也想过这问题,其实私欲是正常的,人的天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外,人的私欲还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正因为它,人们才会不断创新,牟取利益,同时也改善人们生活.所以,没必要在意私欲,当然,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奉献.希望我的解释能令你满意~

恩施市17181266689: "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圣人无私而故能成其私"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几篇? 是什么意思? -
栾临艾去: 第一句句话出自道德经第37章.第2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7章.第1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他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能够做到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够用一种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所谓的无为就是去掉人心之后.并不是用人心去作为,而是用道...

恩施市17181266689: 解析老子“无欲”与“有欲”及其对当下人的指导意义2000字论文 -
栾临艾去: 《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

恩施市17181266689: 老子无为思想的意义 -
栾临艾去: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

恩施市17181266689: 问天下看过《道德经》的人一个问题:道为何?德为何?道德何在? -
栾临艾去:[答案] 我先纠正一个误解,《道德经》一书中的“道德”和现代汉语“道德”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观念,这本书不是讲述应该如何学习道德的,而是对人生智慧的一种启迪,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老子所说的“道”其实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

恩施市1718126668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的启示是? -
栾临艾去: 原文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的内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