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作者&投稿:郴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道家思想的核心!
自古在中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没有不通读《道德经》的。无为就是无所谓,对一切事象都不放在心上,对人生无所谓成败;对事物无所谓美丑、好坏;对世态无所谓幻化变迁。

《道德经》读后感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永珍,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物件,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回圈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回圈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
读《道德经》读后感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著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主要是讲了信守道德(或得道)之人之事和道德本身的大概样貌,以及道德的重要性与如何修为而接近道德(或得道)(并无全面详细地阐述道德)

所谓 “道理” 一词的“道”字,就是《道德经》的道字。
主要讲的是 理。是理科的理。有物理、事理、人理、法理,理是规律。是事物形成机理的理,有成因、有过程,有结果。
理这种东西,更像是数学里面的公式。具体事务可能不同(素材不同),但是理却是想通的(规律是相通)。
分别解释一下“道、德、经”这三个字的意思:
道,是道路的意思。是人类经历了若干年对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走过、经历过,体验过后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是——道。像鲁迅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是人类对怎么活着,如何更好的生存的趟出来的一条“道”。有了这条“道”,人们在就像得到了一种数学公式,按照公式去套用素材就行了。有了这条道,按著这条道去行驶,就可以让人类减少对凶险道路的尝试,减少人类在路途中的坎坷、颠簸。
德,是承载的意思。走路,不能在空中走,是需要有个承载人或物支撑的东西的,这就“德”,是载体的意思。所以叫“厚德载物”。
经,是经典的意思,也有途径的意思,以及经过的意思。

小于30岁的人,多数不爱看这类的书。多数都是年龄略大的,因为年龄大,生命的体验更多,看到这类书,想想自己经历过的事,验证过了很多东西是自己走了远路、弯路,对世界的理解与书里讲到的理 产生了共鸣。但,人生有很多是非走不可的弯路。因为,经历的过程有时候是痛并快乐着。
个人认为:人,分两类,一类是注重过程的人,一类是注重结果的人。《道德经》,更适合于注重结果的人。

道德经广受推崇吗?虽说我是老子的信徒,不过没发现道德经广为流传,倒是孔门子弟春风得意。春秋末年,老子见王室衰败,决心西出函谷关隐居,在函谷关遇到了守关令尹喜,喜是老子的忠实信徒,于是求告老子:您要隐居了,能否写一部书以供我们后人学习呢?于是老子伏牛背七日七夜,写出了上下两卷道德经。道德经可谓人生瑰宝,至圣法门。这不是吹嘘,亦非言过其词,道德经真可谓堪破了宇宙的玄妙,真正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书。不论是否能吃透其中的玄机,都能受益匪浅。你读懂到那个程度,便有哪个程度的获益;有人说,老子是唯心主义的,这话其实完全不准确。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

道以天地为角度。。讲天地间的道。。。德以人事为基础。。讲人事间的理。。。
以人的角度所能认知或感知到的宇宙最高规律。。。
道无所不掌控万物之规律。。。而人确无法完全掌控道的规律。。。
尽人事听天命。。。冥冥之中皆有定数。。。
道恒无名。。。。

思想大要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终于"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回圈执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控、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回圈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书名简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内容简介:
《道德经》,文字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3、成就,即被推崇的原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释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这部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哲学著作。
主要讲“道法自然”,宇宙万物自有其规律,即“自然”。人类应顺之而非逆天行事。运用了辩证的思想分析事物。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道家、儒家、佛教,道家对儒家、佛教禅宗有影响。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2.《道德经》是道教中被注释最多的一部经典,有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应弟子尹喜之邀而撰写的不朽著作,被尊为...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可以用在各方面,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去运用,去体会,真正受益的人还是自己。道德经被广为推崇,还因为新一代领导班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大力弘扬道德经的传统文化,是个人之幸福,家庭之幸福,国家之幸福,甚至是人类之幸福,道德经已经走出国门,据报道,国外的很多国家已经在研习道德经的精髓,并...

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推崇中庸之道吗
做事不退缩,不激进,符合客观规律与需求,这才是中庸,是科学做法。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

...却有很多人一直推崇,其真正的核心精髓到底是什么?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的思想经典,有一部《中庸》,是古代官吏的必读书,也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我国古代文人和文化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儒家思想非常注意修身,重视个人的修养和言行,对我们今天仍有参考价值。有些人,对于中庸之道有许多错误的解读,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做老好人,得过且过,和稀泥,...

很多人都推崇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么苏东坡是如何养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推崇养生,并且养生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大文学家以及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热衷于养生,而且他把认为有助于养生的经验都记录在了《东坡志林》中,这些养生经验非常贴近生活。苏东坡曾经给朋友写了一个从战国流传下来的养生方子,在苏东坡看来这非常的有效...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所谓 “道理” 一词的“道”字,就是《道德经》的道字。主要讲的是 理。是理科的理。有物理、事理、人理、法理,理是规律。是事物形成机理的理,有成因、有过程,有结果。理这种东西,更像是数学里面的公式。具体事务可能不同(素材不同),但是理却是想通的(规律是相通)。分别解释一下“道...

中庸之道广受中国人热捧,这和中国的传统有什么关联?
以上总总只是一些井底之蛙的片面看法,这个社会上更多的还是眼睛雪亮的人,知晓中庸之道的来龙去脉,便可知道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对中国人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也是是当下中庸之道广受中国人热捧的原因。而这和中国的传统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的。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极为推崇中庸之道...

为什么自古以来佛道的修行者比较推崇辟谷?
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人间》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去(却)...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
拔虽多西: 《道德经》读后感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道德经》 -
拔虽多西: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因为《道德经》论述的是人世间的道理,并且屡试不爽,所以被有一定文化修养、地位层次的人所喜爱,汲取营养,借取经验,但并一不定按《道德经》上面说的那样去办事.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道德经》为什么会流行这么广? -
拔虽多西: 我说《道德经》流行广,是有根据的,原因有二:一是时间上的广,这个不用说了,2000多年了,一直流行,从未下架.二是空间上的广,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道德经.据说德国平家每家有一本《道德经》.而且,《道德经》是世界上翻译最多...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
拔虽多西: 道德经讲的是一些智慧,例如.慈爱,节俭,谦下,有很多智慧.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我们为什么尊敬道德经 -
拔虽多西: 道德经功参造化,太上之无上智慧.所以受我道家之人尊敬. --步踏凌云,剑指七星,风靡兮日月;袖纳清风,襟染芳闻,笑依临兮佩雪.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
拔虽多西: 简单地书,《道德经》就是一本智慧书.据统计,世界上被译成外文版本最多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是《道德经》.但《圣经》是宗教,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道德经》是哲学,哲学是普适性的.所以,可以认为,《道德经》是天下第一智慧书.本人为什么对《道德经》如此推崇?因为《道德经》实在是太伟大了,受用无穷……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为什么国学班对道德经推崇备至? -
拔虽多西: 品道家处世之精华,得人生智慧之真谛.“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及自由.”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武汉大学...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道德经是讲什么的书啊 -
拔虽多西: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道德经》为什么能"热"满全球? -
拔虽多西: 道是人类走向和谐世界的精神家园,道是世界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道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道无处不在与人类朝夕相处,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并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走向全世界. 有鉴于此,对于《道德经》,有必要学习之,领悟之,宏...

牡丹江市19731799890: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圣经? -
拔虽多西: 《道德经》是在世界上翻译成外文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书. 西方人对道德经的认可程度,其实比对孔儒要高得多. 鲁迅有讲过“中国人文化的根基其实在于道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